侯钰鑫《大地》:科学信仰之路上的理想与守望

    中华侯氏网 2012年8月30日 杨茂银撰写


    《大地》是2010年1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太行山下的许多县境大面积土地盐碱化,沙漠化,不长粮食。当地群众一辈子只能吃上三个白面馍:周岁时吃一个,结婚时吃一个,死了堵在嘴上一个。是他,华北农业大学教授、著名土壤学家宇文辉,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在这块土地上扎根三十多年搞科研。他年复一年日以继夜地穷尽毕生精力,忍受物质上的极大匮乏以及精神上不被人理解的痛苦,最终让盐碱地里长出麦子,让老百姓天天都能吃上白面馍。他的理论发现及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不仅使数百万亩耕地土壤的盐碱化、沙漠化得到治理,保证了这里的粮食产量达到稳产、高产,而且在黄淮海区域广阔的农田上普遍推广,解决了千百万人口的吃饭问题,并为全球的土壤盐碱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重大科学发现,也是中国科学家对全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生前,他被聘为哥本哈根大学教授,但在中国,他却没有任何荣誉与职务,始终像老农一样坚守在华北地区的这块盐碱地里。他的科研成果,震惊了国际科学界,联合国要为他颁发一项科技大奖。但是颁奖的这一天,他因为长期坚守在盐碱滩上,为了水盐运动的科学探索积劳成疾,已经离开人世一年了。他倒在了那片土地上,倒在丰收的麦田里。当地群众为他起了一个巨大的坟冢,千千万万人赶来为他送葬,农民们用篮子㧟着白馍,祭奠在他的坟前,把坟冢堆成了一座硕大的馍山……

    侯钰鑫先生曾在延津县的一个村庄里采访过小说主人公宇文辉的原型,并与他推心置腹谈了三天三夜。分别时,得到了他送的许多著作与文稿,还有他的几大本日记。面对这些,侯钰鑫觉得自己沉甸甸地扛着一座山,一部沉甸甸的人生,还有一个人沉甸甸的奋斗的血泪与尊严。侯钰鑫按捺不住自己的情感,一口气写下了这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老一代知识分子真实的心灵图景,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科学探索,改写贫瘠土地上老百姓的命运和科学家本身骨肉亲情产生的误会、仇隙、决裂乃至牺牲,最终解决千百万农民的吃饭问题,农民把他刻在心里以及与他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真情实感,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催人泪下、极具光辉的展现,泣血悲壮又撼人心魄。

    这是一部浸透着感动与敬重,向大地致敬,向老一代知识分子致敬的作品。在结构上,作者以二十四节气结构全篇,不同节气与主人公的命运及精神律动暗相吻合,既彰显了与作品主题合拍的的精神气质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极好地诠释了人物的命运轨迹。洗去铅华、素朴生动的叙事,绵密的人性细节,主人公纯粹高洁的人性力量,无不感人至深,给人以深彻的精神洗礼。

    河南文艺出版社能出版《大地》,是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作品。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大地》,被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以及华表奖提名奖。

    《大地》从一个真实具体的侧面,让我们看到共和国六十年前进的步伐,看到共和国今天的成长、壮大是由千千万万像主人公宇文辉这样默默无闻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奉献、牺牲才得来的,这样的人值得千百万个中国人铭记,这也是出版者出版《大地》的基本着眼点。

    日前,河南省文学院、河南文艺出版社、省评论家协会联合举行侯钰鑫新作《大地》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大地》是侯钰鑫“好”字系列作品的延续,是一部书写崇高的书,题材重大,积淀丰厚,反映现实,非常难能可贵。

    著名作家南丁先生对《大地》给与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大地》的成就是把宇文辉这样一个崇高而朴实的人物形象'树'起来了,这个人物,在当代的小说中是久违了,很动人。这个人物既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主义者。我对作品持赞赏态度,我建议《大地》冲击下一届茅盾文学奖!”

    河南评论家协会主席孙广举先生评论说:《大地》是书写崇高的作品,写出了献身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写出了科学精神。主人公宇文辉以苦为乐,不计名利,淡泊个人得失,以天下苍生为念,以科学发现为荣。作品也写出了宇文辉这种崇高的动机:对科学奥秘的追寻;对动乱的逃避;对父老乡亲的责任与回报。宇文辉是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物,大写的人。纯粹、高尚。文学存在的理由:为民族和人类的脊梁立传。崇高的献身精神,是任何时代都宝贵的精神。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也许,市场经济的时代,物欲上升为第一的需要,崇高的精神在缺失,宇文辉这样的人物也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大地》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作品,让我们重回崇高。因为文学存在的理由就是,为民族和人类的脊梁立传。崇高的献身精神,是任何时代都宝贵的精神。

    著名作家孟宪明认为:科学也是一种信仰。《大地》书写的是一个大故事、很大很大的故事。“天下最可怕的是什么?是饥饿,天下最可贵的是什么?是土地。”侯钰鑫写的就是饥饿与土地的故事。饥饿,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是抽象的概念,对于出生于195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那是刻骨铭心的体验。写饥饿就是写人。所以,此书才如此的具有对于肉体和灵魂的穿透力。土地,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更多关注和理解的是一亩地卖了多少万元人民币,是地王、楼王,是奢侈品的承载者。而对于出生于195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土地就是粮食,就是生命的供给,堪比母亲的乳汁!这部书用科学家宇文辉光辉的科研成果和悲伤的人生经历唤醒了我们曾经的饥饿和对于土地的认知,也提醒着今天未曾经历过饥饿的人尊重那些为战胜饥饿而终生奋斗的先辈。“天下最可敬的是什么?是寂寞。天下最可耻的是什么?是嫉妒。”这就深入到了人性的极处。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对灵魂的拷问与敲打。生活中的一般人可以有三个选择:可以沉沦,可以腾达,可以平庸。而圣者、贤者却只有两种,要么沉沦,要么腾达。而宇文辉则是一个精神上的腾达者和一个物质中的沉沦者。他的精神的高扬、精神的富有和精神的华丽让人嫉妒、他的带着诸多定语的精神也同样让他寂寞。他的由周总理发给的伴他一生的自行车,他的那一圈儿一圈儿高垒在他墓茔四周的乡民的送来的白蒸馍,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侯钰鑫用曲折饱满的故事和大量震撼人心的细节言说了他深刻的思考,完成了他精美的作品,他的作品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起告诉我们:文学是一种信仰。科学也是一种信仰!任何事情没有信仰般的情怀是达不到极致之境的!

    侯钰鑫也坦诚地谈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看法:有种说法,说文学死了。我不相信,也不甘心。还有一种调侃,说文学堕落了。我不愿看到文学的尊严被随意践踏,也不愿因为写作而受到蔑视。如果还想当作家,不想和文学一起沉沦,就得思考文学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了。

    新世纪的近十年,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发生了核裂变一般的巨大变化,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使得知识经济的触觉对我们的生活进行着无孔不入的渗透。我们享受到高科技,过上了富人生活,大家住在大体类似的楼盘小区里,去同样的超市购物,吃同样的大棚菜,看同样的电视节目,听同一首歌;在手机上转发同样的段子,发出同样的笑声。大家生活在大量被复制、被克隆的社会空间里,久而久之,情感也被复制了,克隆了。如果毫不清醒地随波逐流,还有新鲜思想注入文字吗?在固守高尚和维护尊严的同时,文学是否应该深刻反思和进行一场全方位的创新革命了?我认为,反思是为了意识上的清醒,学习和创新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文学作品不仅要有全新的风格样式,更要有全新的文化思想,甚至是惊世骇俗的,引领时代的、启发人类的精神思考。非如此,方称得上作家。

    这是侯钰鑫先生创作《大地》的思想背景,书写崇高,启发世人。宇文辉的无私贡献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丰碑;人民用丰收的成

    果在大地上为宇文辉筑起了一座丰碑;侯钰鑫用《大地》这部小说又为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建立了一座书本上的丰碑。


分享按钮>>河南作家侯钰鑫赢得一片“好!”
>>义乌元代已使用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