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木侯氏家族后人欲重新烧制琉璃建筑构件
- 中华侯氏网 2012年9月4日 侯氏研究会
掀起皇瓦窑“盖头”一角——析木侯氏家族后人欲重新烧制琉璃建筑构件!在海城厝石山公园,琉璃影壁流光溢彩,这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在鞍山市博物馆,专设了“盛京官窑”展厅,前来观瞻的人们络绎不绝。在抚顺永陵,古朴典雅的皇瓦仍旧色彩鲜明,充分显示出了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在辽阳八角金殿,建筑构件上的浮雕极其精美,亦颇可观。在沈阳故宫、昭陵、福陵,琉璃构件的图谱栩栩如生,显得庄重且肃穆。在皇瓦窑遗址,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专家和学者始终探寻着,力求解开有关皇瓦窑的谜团。在海城析木侯氏家族后人,精心呵护着努尔哈赤、乾隆、光绪皇帝颁布的“圣旨”,因为这里记载着侯家前辈护国与皇瓦窑的传奇故事。日前,来自各地的30多名侯氏家族后人齐聚鞍山市博物馆。他们专程到此表示感谢博物馆专设的皇瓦窑展厅,他们在这里召开“侯家宗谱文化研究会”,欲尝试重新烧制琉璃建筑构件,传承民族文化。皇瓦窑,不是普通的瓦,不是侯家的事,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民族的文化。正因为如此,研究皇瓦窑的课题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项目。对于皇瓦窑的“身世”,记者尽管通过实地调查、访问侯氏家族后人,请教有关专家、查阅大量资料,试图解开关于皇瓦窑的一个又一个谜团。但由于诸多原因,本文叙述的只能是点点滴滴,或者说只是掀起皇瓦窑“盖头”一角。
努尔哈赤赐皇窑 烟火隆盛三百年
皇瓦窑,遗址位于海城市析木镇缸窑岭村北山半坳皇瓦窑沟内。由于历史的变迁,窑炉早已崩颓摧毁,遗址荡然。但几年前,在废墟里尚可看到残砖破瓦,仍依稀可见琉璃构件的碎片,而在村民家中还能找到比较完整的瓦。
皇瓦窑的占地面积很大,由窑址区、宫厅、伯灵庙、狐仙堂、工房、老井、泥浆池、灰坑、红土场、晾坯场、白土场、地下素瓦库等组成。经相关部门调查,皇瓦窑有5座,窑形与老式马蹄相似。除窑之外,附有木炭厂、铅厂、锡厂、颜料厂、席厂。在管理上,设督办、其名衔为“盛系工部”,管理生产,并下设司匠役、司库使、笔贴式、外朗等机构。经考古专家测绘,遗址内约有120个房间,附近山上还有上百个小土窑,皇瓦窑总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窑厂布局很是科学。
皇瓦窑,始建于后金天命六年,停烧于清末。历十二代皇帝,290多年(1621——1911年),几乎与大清王朝相始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利用皇瓦窑烧制民用缸、罐,一直持续到1970年后。如今,窑炉全部停烧,并彻底废弃。
关于皇瓦窑的始建,《满文老档》记载:“六月初七,天命六年,海州城属地析木城之村人做三千五百一十只绿碗、罐送来。其日汗曰:谓东珠、金银为宝者,其算何宝?寒冷之时可当衣穿?饥饿之时可以食乎?国家所养之贤良人,乃能识国中不识之物,造不能造之物之匠人,才是真宝也,今自析木城处送来绿子光碗、盆、大瓶子,是对国家有用之事矣。可给此匠人宫职乎?敕书令都堂、总兵、道台、副将拟议回奏。……自析木城送绿碗、罐、盆子之人因其制造于国家有用之物,赐与守备职(正五品),赏银二十两。”同年十二月二十日记载“送来绿碗、小盆一千五百…….。”
这段文字详细地叙述了侯氏前往东京献绿碗、罐、瓶及努尔哈赤视侯氏为贤之人并对其封赏的过程。侯氏被赐与守备(侯家宗谱记载为千总)之职,取得了努尔哈赤的信任,为后来任命侯振举“董督”(统率:监督)关外一宫三陵烧造琉璃奠定了基础。
侯三奇在《侯家宗谱》记载:“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后于天命九年(1624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程等用,又赐予壮丁六百名,以应运夫差役驱使之用也。”
由此可知,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定都辽阳,修造八角金殿,命侯振举董督琉璃龙砖彩瓦烧造。天命九年(1624年)迁都沈阳,建造宫殿及三陵(福陵、昭陵、永陵)时,又赐给侯氏六百壮丁运送琉璃瓦,还有一十七名工匠。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封皇瓦窑振举公为五品官,连升三级,侯氏世袭。”据鞍山博物馆史料记载:振举公被封为世袭五品官后至清末,世袭九代,共27任。均为朝廷五品大夫之职。最后一位是沈阳三陵总理事务大臣,十二世主侯济,他于光绪33年(1907年)为皇瓦窑伯灵庙再次立碑。碑文写到:“世袭五品,二十有七。”此碑现珍藏于海城山西会馆中。
流光溢彩琉璃瓦 皇室宫殿专用品
资料记载,清代专为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的琉璃窑全国只有两处。一处为北京故宫、陵寝烧制的赵窑,另一处就是析木的皇瓦窑。因此,皇瓦窑在清代的地位可见一斑。由析木皇瓦窑烧制的琉璃建筑构件,镶嵌在皇室、宫殿、陵寝建筑群上,不仅规格不一、形壮异样的瓦,其重量也不等、条块也各式。所有的构件,均做工细腻、图案美观、风格独具,突出了皇家的“气派”与“威严”,也继承了中华民族文明建筑传统风格。
烧制琉璃建筑构件的原料诸多,主要有粘土、白土、白石、紫石构成。瓦及构件所涂的釉主要由铅、锡、铜、樟丹等配制而成。此外,特种材料外人不知。烧制过程十分复杂,据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健在的清末老窑工回忆,皇瓦窑琉璃生产工序分为“五做”。即画做:专门从事琉璃构件的纹饰画和雕塑。承旨依样,由盛京工部出样,画做匠师依样绘制。板瓦做:专事吻、脊、勾头、滴水及檐砖等各种装饰件制作。筒瓦做:专事用量最大的普通琉璃瓦。烧窑做:此为生产紧要环节,烧窑火候的稳、急、老、嫩直接关系产品质量,成败在此一举。釉做:此为最重要的技术工序,当时为个人垄断,极其保密,所用材料、配比、调制方法等除专掌一人之外,任何外人不知,调釉时也不让外人看见。上釉方法为涂、蘸、吹等,上釉后再入窑低温烧成。由于工艺繁琐,釉料昂贵,加之人工和运输费用,故琉璃成本很高,无论大小,每块合白银一两(银元1.39元),由户部按数支付。古代运输与今不同,那时琉璃成品全用马车运往盛京各地,途程遥远,昼夜兼行。至今,析木一带仍流传着当年侯振举跃马扬鞭“千里送琉璃“的故事。
皇瓦窑,作为我国清代仅有的两处琉璃宫窑之一,其历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考古专家在遗址中挖掘出的构件清晰可见“昭陵角楼”、“清宁宫”、“大清门”、“永陵”、“启运殿”、“北镇庙大殿大脊”、“贤王祠山门”等带有文字标志,这些出自窑工之手的宝贵文字,无可争议也证明了沈阳故宫、三陵及努尔哈赤经过征战在所获得之城新建或修建的皇家建筑用料,大都选至皇瓦窑烧制的构件。以修建宫殿即最早的“金銮殿”为例,即辽阳八角殿等清代关外所有的皇室建筑,其使用的琉璃建材均来自海城析木皇瓦窑。
对侯家所做出巨大功绩,清朝历代皇帝都给予了赐封、奖赏。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为奖赏侯氏家族烧制琉璃瓦有功,敕建高4.39米、东西宽6米、壁身厚0.8米的璃璃影壁一座。影壁上每组图案都是色彩鲜明,栩栩如生。在北面影壁的左上部写有:“道光二十一年岁次辛丑仲吕月谷日建成修”的字样。琉璃影壁是清政府对侯家烧造琉璃尽忠职守的最高奖赏,它也是现存关外唯一御赐的琉璃影壁。琉璃影壁原立遗址官厅前。1960年,因秋季涨水,地基下沉,海城市人民政府将其移于海城厝石山公园,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关注立项目 文化遗产得保护
皇瓦窑,从始建至停烧,历经近300年。而围绕着皇瓦窑研究历史、政治、人文及在这期间所发生的事件,多年来从国家、省、市包括海城,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加大了探寻、挖掘、保护的力度,摆到了工作重要日程。
2002年,鞍山市博物馆组成调查队,对皇瓦窑进行为期15天的调查。此次调查发现并收集带有“一宫三陵”及永陵等皇家建筑名称铭文的琉璃构件80余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进一步查清了皇瓦窑遗址的地理位置、范围、规模、建筑布局、窑炉结构等情况,同时征集了大量的琉璃构件。2009年,在普查队的推荐下,皇瓦窑遗址被鞍山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皇瓦窑琉璃构件的成份,鞍山博物馆还与北京故宫博物馆合作,联合申报了国家文物局“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试点项目。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确立“皇瓦窑琉璃制作工艺科学揭示与建立多媒体数字化平台的研究”课题。
国家文物局根据《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正式启动了“指南针计划”。该计划以证实中国古代重大发明创造的文化遗产为工作对象,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力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加工等领域的系统列入文化遗产专项调查,进行古代发明创造的整理与研究,以及博物馆展示理论、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工作。而鞍山博物馆项目组则对皇瓦窑琉璃构件传统制作工艺及其蕴含的科学价值,并运用科学技术,建立了适合博物馆展示的数字化平台。先后研发了《探寻皇瓦窑》少儿版、科普版软件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受到观众一致称赞。在鞍山博物馆,设立的《盛京官窑》展厅,陈列以皇瓦窑出土的琉璃构件为点、皇瓦窑发展史为线、烧窑场景图片和模型为纽带、辅以琉璃影壁等复制品。利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将皇瓦窑悠久的历史和清代宫廷建筑文化以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进行展示。而《探寻皇瓦窑》的多媒体软件正在国家文物局 (http://www.sach.gov.cn/)“科技平台——科技专题——皇瓦窑琉璃制作工艺科学揭示与建立多媒体数字化展示平台项目成果”展示。
侯氏族人寻配方 当年辉煌欲重现
在日前侯氏家族后人召开的研讨会上,皇瓦窑首创者侯振举的第十六代孙侯文铎带来了珍藏170余年侯家宗谱。族谱,是中国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上个世纪“文革“中,侯氏家族的后人不得不将家谱藏在秘处,幸运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侯氏家谱盛装在红檀木盒里,木盒的正面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和宗谱二字。翻开红色宗谱,在每页纸上均印有浅红色的二龙戏珠图案。侯文铎说,宗谱立于乾隆九年,即1744年,是侯振举的重孙侯三奇所立,距今已经268年。《侯家宗谱》现保存在侯十五世侯维云手中。从《侯家宗谱》的首页即可看到,“皇恩永固”、“圣谕笃宗族以昭雍睦”字样,该文后还写有“钦此钦遵敬禄”。侯三奇在谱序中不但介绍了皇瓦窑侯从山西迁至海城的原因、过程,而且讲述了首任窑主侯振举参与辽阳八角金殿、沈阳故宫建造的经过,介绍了侯氏族人所受封赏及担任清代税收、驻防等官职。侯三奇写的《侯家宗谱》序,不但为研究海城皇瓦窑侯氏家族琉璃烧造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也为清史学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借鉴。
侯氏家族后人在探寻、挖掘文化产和传承民文化上,可以说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他们成立了《皇瓦窑侯家文化研究会》、《侯家网站》。每年,他们都开展多次活动。据“研究会”负责人侯铁云、侯广佩介绍,近年来前来寻根问祖的侯姓人越来越多,目前侯氏家族的总数已超过5万。“研究会”经过收集信息、研究论证,提出了重建皇瓦窑和“建立民族产业文化基地”的设想,并已经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
记者了解到,“文革”中,侯家烧制琉璃瓦的配方不慎被烧毁,成为后人的遗憾。好在现在他们仍然有人对其配方大体记得,也正在努力尝试重新烧制琉璃瓦及构件。据介绍,当时皇瓦窑有五位艺人掌握“全配方”。其中,一位老艺人不忍心带着“全配方”离世,临终前就将“全配方”传授给一位先生。20多年前,这位先生曾经烧制出几乎与当年相同的琉璃瓦及其构件。记者看到,过了这么多年,现保存的琉璃瓦仍旧色泽如新。前几年,侯文铎几经辗转,终于与已古稀之年的这位先生取得了联系。从2010年开始,侯文铎与这位先生开始尝试重烧制琉璃瓦及构件。目前,他们已烧了几窑,正在不断改进,力求达到与曾经名声大赫的琉璃瓦建筑构件标准。
皇瓦窑与侯家有着不可分开的关系,也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对试烧琉璃构件,不仅侯家后人欲梦想成真,有关专家和学者也表示愿助其力。而随着关外“一宫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科技部门已对皇瓦窑的琉璃构件进行了化学成份分析,力求从中寻出烧制琉璃构件的特殊配方。
时间,记载着文明;历史,撰刻着辉煌。由皇瓦窑烧制的琉璃建筑构件,以其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曾作为皇室、宫殿、陵寝不可替代的专用品。如今,这些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皇瓦窑烧制的琉璃瓦及构件,是中国清代皇家建筑的经典之作,尤其是琉璃构件的巧妙应用,更使建筑群显得巍峨壮观,庄重肃穆。镶嵌在皇室、宫殿、陵寝的琉璃构件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但仍然流光溢彩,充分展示出了我国清代高超的琉璃烧制技术。而以《侯家宗谱》等历史文献为线索,则是探寻和解开海城析木皇瓦窑的鲜为人知传奇及其“附带”的许多谜团。
掀起皇瓦窑“盖头”,我们只能看到一角。而这更让人好奇欲想掀开整个“盖头”,仔仔细细地欣赏其神秘全貌。但是,这需要“等待”。等待人们去进一步探究、去挖掘、去开发。人们期盼,迟早有一天,皇瓦窑的整个“盖头”会被掀起,而与其关联的许许多多的谜团将被一个一个解开,而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也将一个接着一个。
(曲连毫 文)
分享按钮>>辽宁皇瓦窑侯家宗谱文化研究会在鞍召开
>>奥赛第三轮侯逸凡力挽狂澜 中国女队战平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