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摇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 中华侯氏网 2012年11月4日 中国青年网
上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原以为人生可以这样按部就班地过下去。可谁知,既定轨迹才刚行进到第二步,就意外地卡了壳。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11月1日《新商报》)。
大学生就业难是整个就业形势的反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没有哪一个群体的就业是顺风顺水的。所以,大学生出现就业难并不奇怪,当大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脱节时,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就是一个必然。但是,大学生就业难也有其特殊的负面影响——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知。虽然,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通过接受教育实现人生的流动依然是社会最主要的途径,尤其是那些弱势群体子女实现向上流动的最主要途径。
一个社会应该是多孔性的,人们可以通过那些开放的渠道顺利地实现流动。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高等教育。所有人只要努力,他们就可能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这个过程应该是不考虑家庭背景的,那些出身很差的学生只要刻苦学习,就可以获得出色的成绩,就可以在公平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掌握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从而获得精彩生活的平台。虽然,其他的途径也可以实现个人的流动,但是与教育、与高考相比,没有哪一个途径可以如此公平、如此大规模地改变人的命运。
所以,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甚至已经成为一些群体怀有希望的支撑。这些群体在社会中没有资源,没有地位,他们的孩子没有拼爹和啃老的资格,他们也没有办法给予孩子更多捷径。但他们可以告诉孩子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考出一个未来,他们可以安慰自己,即使自己再苦孩子也可以出人头地。这不仅是一种朴素的个人认知,也是一种社会的共识——社会应该给弱势群体一个可靠的流动渠道。
因此,必须把大学生就业难当成是一个迫切的社会问题予以重视和解决。首先,应该保证就业环境的公平。越是就业难时越需要就业的公平。因为,资源紧张容易导致一些人走旁门左道,就业艰难容易让“关系既能力”得到最大呈现。这时,必须保证就业的公平,保证就业是一个拼能力而不是拼其他因素的过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如果关系和权力在就业中可以轻易地主导,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弱势大学生的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将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冲击将更剧烈。
其次,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和生产方式。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教育规律。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过时知识的掌握者,他们缺少能力、缺少思考、缺少独立,他们怎么能够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他们怎么才能具有面对就业难的勇气?所以高校必须思考,他们是否明确了培养的目标,完善了培养的方式。另一方面,我们的生产方式也需要调整,我们是否还应该坚持粗放式的经营,是否还应该满意于使用人海战术,满足于廉价劳动力带来的红利?如果智力与知识的价值在生产中得不到充分体现,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不值钱就无法改变。显然,这个问题要大得多,但再难也要改变。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每个无法就业的大学生都将是一个沉重的问题,至少对于这个大学生和其家庭来说是这样。如果我们还认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还认为应该给人们保留一个稳定的改变命运的通道,就应该以各种保障和改进让人们继续坚持这个理念而不是轻易改变。这需要就业环境的公平,需要高校培养的科学,也需要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化和升级。只有只争朝夕地应对,和有条不紊地推进,大学生就业难才不至于颠覆人们“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李劭强)
分享按钮>>上海川沙(浦东)钱鹤皋后裔庄氏
>>第13次《鲍氏文苑》座谈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