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侯姓(四)
- 中华侯氏网 2012年11月21日 河南商丘网
侯恂笔迹
《壮悔堂文集》
《四忆堂诗集》
侯姓优秀的家族文化
文化是思想和精神的土壤。一个家族的兴衰、命运,与家族文化有直接关系。从祥符以戍籍迁入商丘的这支侯姓,初时并非望族,后来却成了“中州族望之最夙”者,“煊赫一时”。究其原因,家族优秀文化的创立和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纵观这支侯姓的发展史可以发现:
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是侯姓文化的肌里
这支侯姓迁来商丘之前的情况少有记载。据《侯氏家乘》中侯执蒲一篇文章说,“吾侯氏起家农务,世有隐德”。可见那时的家族文化比较简单。大概因为他们是戍籍的缘故,先前重武而不重文,虽然也有良好的品行和道德传承,但对文化教育不怎么重视。从六世侯进开始,才对文化教育重视起来。
侯进虽然仍是“无甚厚产”,但他心存大志,决心改变家族境况,认为族人只重视从武是不行的,要想振兴家族,必须从重视文化教育开始,于是便以延师传道于子弟着手。经济条件不好,侯进“持以勤俭”,创造和积累财富,发愤图强,供孩子读书。俗话说,“家以勤兴,以逸败”,他的办法果然见效,经济状况渐渐好了起来。面对日益增加的繁重军役和各种负担,能应付自如。虽然艰苦,但因胸有远大志向,却精神乐观,常“杖履行吟陇上,欣然自得”,勤于治家,“无上事未尝入城府”。“同伍无赖”以为他好欺负,不断无端生事,仗势欺凌,他总是以忍为高,“终置不较,或以无能消之”,很有卧薪尝胆之味。他常说:“承认咱没有本事能怎样?”“一切宏怨奚啻不挂衷抱,盖若罔知焉者”,默默以教育子弟刻苦读书谋求将来的发展,为孩子“辟塾延师督训有加”,“不令其与治生计,衣服冠履爱从先进”(《侯氏家乘》)。在他的精心训导和影响下,子弟信心满满,不懈努力。由此奠定了侯氏家族文化的基础。
其子侯禹不但继承他的传统,继续注重家族文化建设,而且更进一步认识到儒家学说的重大意义,延请高师向子弟们灌输儒学,使孔孟之道成了侯氏家族文化的主脉。他的侄子侯执蒲说:“长者其徒业儒,辄用儒显自吾伯父始也。”(《侯氏家乘》)其幼弟侯琳幼弱,长弟侯玑早卒,侯禹便将侯玑之子侯执蒲当亲儿子看待,在承担繁重赋役和家族负担的情况下,严格要求幼弟和子侄读书上进,他自己一有闲暇也以书为伴。幼小的侯琳贪玩,“时有逸行”,他“教之如严父,或面加呵斥不少贷”,对子侄的严格可想而知。侯执蒲在他死后回忆说:“伯父且耕且读,一切偏赋徭役皆身当之无难色”,“延师教伯兄兄弟及余,内外综理,井然秩然……惨淡经营,艰难险阻靡不备尝”。
侯禹在各方面率先垂范,使侯氏良好的家族文化渐成体系,终于在侯执躬、侯执蒲这一代开花结果,侯执蒲与兄侯执躬成了兄弟进士,后来侯执躬官至光禄寺正卿,侯执蒲官至太常寺正卿,侯执蒲之子侯恂、侯恪又同登进士,侯恂历任太仆寺少卿、兵部侍郎、户部尚书,侯恪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忠孝节义是侯姓文化的精髓
忠孝节义是中国传统的四字道德准则。侯氏家族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这一道德准则深入了族人的灵魂深处,成了侯氏族人的精神支柱。
在封建社会的帝王时代,“忠”的含义几乎被演变为忠于君主的唯一含义。孙中山先生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古人认为“无君是即无国”,君主是国家的代表,忠君爱国被认为当时最高的道德标准。侯执躬、侯执蒲、侯恂、侯恪无一不是忠君爱国的典型。侯执蒲任太常寺正卿时,阉党头子魏忠贤职为司礼秉笔太监,深受皇帝宠信,权势炙手可、气焰嚣张,竟要代天启帝行祭天大典。那时祭天是“天大的事”,侯执蒲掌管国家祭典之事,事先得知魏忠贤的意图,觉得是对皇上的忤逆,在自己任上绝对不能发生这样的事。于是趁魏忠贤还没有矫诏宣布,上了一道奏折,说天坛常有“宫奴阉竖,连行结队,走马射弹,狂游嬉戏”,认为“刑余(指太监)不宜近至尊,而况天神飨祀之地?请下所司论治”。结果惹恼了魏忠贤。侯执蒲被罢官。有人劝他向魏忠贤认罪,依附于魏忠贤,他宁愿丢官而不屈节,毅然抛冠归里。他们父子都是与阉党作对的东林党人,侯恂几次不失时机地弹劾阉党,为被迫害的东林党人鸣冤,虽然受到阉党残酷迫害以致下狱,却仍然矢志不渝。后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推翻了明朝,将其从狱中救出,请他任义军的兵部尚书,他婉言谢绝。侯恪也曾因弹劾阉党被罢官,阉党想拉拢他做党羽,以复职相许,他怒然说:“人生贵识大义,恪岂恋一官,负天下才哉!”终不屈节。侯氏父子忠君爱国为天下人敬仰,一时“商丘侯氏”的忠义之举成了全国上下的热门话题,影响深广。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侯氏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侯氏家乘》载,侯禹熟读孔孟,是恪守孝道的典范。侯执蒲说,侯禹为让父母长寿,平时千方百计讨父母欢欣,一点也不违背父亲的教训,“晨昏求之,未尝不在侧”,父亲有什么需要总是不辞辛劳,千方百计满足。他常教育子弟百善孝为先,“孝,善事父母者。” 后人以他为榜样,将“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不惹父母生气”写入了《侯氏家训》,代代相传。
侯恂做了兵部侍郎后想改变家族的戍籍,这对当时的他来说本来是极容易的事,他却不敢自行做主,向父亲侯执蒲请示。父亲不同意,说:“若人以为苦,如国家何?若吾以为辱,如祖宗何?”侯恂以为不遵父命便是不孝,只好作罢。
仁义道德是侯姓文化的魅力
道德修养是侯姓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己克勤克俭、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而对外即以仁德待人,遇纠纷以谦让为主,不与人争讼,在邑里中口碑极好。据《侯氏家乘》载,侯和“世修长厚,以君子闻”。而侯禹更是“积善累行,不可殚述”,虽然平时自己“以勤以俭”,而在灾荒年月却慷慨解囊,极力救助灾民。据侯禹墓志铭记:“岁己亥(1599),淫雨漏河城以肉室庐荡析,人无所托处,癸卯(1603)又荐饥,益不聊生,公(侯禹)尽倾储峙,全活无虑数千人。”乡里多处桥梁损毁,侯禹“捐数百金修之,逾年始成”;遇孤寡、残疾和无依无靠者,侯禹“必悯然怜恤,随分予少钱粮”,乡亲们无不赞扬其义举,称其为“乡里善士”,人们不管得到或没得到过他的好处,见了他“糜不啧啧叹异”。
如果说侯进是侯氏优秀家族文化的奠基人,那么即可以说侯禹是侯姓优秀家族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完善者。侯禹克勤克俭,勤于读书,奋发求进,持仁仗义,忠孝两全,可以说是侯氏优秀家族文化的集大成者。高尚的人格产生了极大的魅力,为侯禹带来了极高的威望。乡亲们无不崇敬他的仁义、正直、光明正大,都以他为做人的楷模,视他为公平、正义的化身,有解决不了的矛盾总爱找他公断,他无论怎么断,乡亲们都心服口服。侯执蒲说:“邑人有大持竟小哄斗,俱就伯父资平。伯父俗出一言决之,两家各冰释去……伯父介者乃使人尊信如此。”
优秀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令人奋发,促人向上,虽千辛万苦乃至生命受到威胁都难以令人屈服。侯进、侯禹建立起来的侯姓家族文化影响了几代人。侯执蒲父子那样精忠报国的品德和威武不屈的气节便是其折射。侯禹之后侯氏之所以“代有闻人”,“自光禄太常以暨司徒司成诸公皆兄弟贵显,煊赫一时,又皆卓然为时名臣,业在史册”,达到了侯氏辉煌的顶峰,优秀的家族文化便是支撑。以至后来,侯方域被称为“为天下持大义者”的四公子之一,“壮悔”后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学家,其《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一问世,“天下好古文之士即无不慕壮悔堂集而望之若云霄,奉之若蓍蔡者,三百年于兹矣”,“《壮悔》、《四忆》及杂庸制义一出而纸贵然”(任元祥:《侯朝宗遣稿序》),都可见侯氏家族文化的辉光。
策划/张浩哲 文/图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分享按钮>>川妹子何雨檬首触微电影受到大批网友关注
>>商丘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侯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