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网新闻】山东寿光市侯姓溯源

    中华侯氏网 2013年1月10日 侯伟烈侯敏军


 

    山不可弃其脉,水不可舍其源,木不可失其本,人不可忘祖先,此乃根本也。    

    追溯侯姓,来源不一,支派众多。相传三皇五帝时期,黄帝的史官仓颉本姓侯罔(今寿光市人),仓颉的后代由复姓侯罔简化成单姓,姓侯。夏朝时期,有一位出身贵族的人被分封为侯,建立诸侯国,后来,这位诸侯王的后代也姓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有位大臣叫共叔段,因为莅宦有功,子孙们被郑国公赐以侯姓,如侯宣多,侯羽等人,都是共叔段的后代。其中最主要的一支侯姓,出自姬姓,始祖为晋侯闵。周初,晋国是唐叔虞的封国,传到晋哀侯时,哀侯发兵攻打诸侯国陉廷,第二年,陉廷联合另一个诸侯国曲沃讨伐晋国,公元前678年,双方交战于汾水之滨,结果,晋哀侯成了俘虏,曲沃武公还派韩万杀了晋哀侯。晋哀侯之弟晋侯闵成了晋国的国君,在位二十八年,最终也是被武公所杀。晋侯闵的子孙后代纷纷逃离晋国,并以祖上受封爵位的侯字为姓,称侯氏。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为晋侯闵之后。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复姓进入中原后,在改姓汉姓运动中改为单姓侯氏,也是侯氏族中重要的一支,如:古口引氏,候奴氏、渴候氏、俟伏氏等,后来都被改为侯姓。另有出自姒姓者以国号为侯氏等之说。    

    侯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上谷郡、丹徒县和河南郡等。汉朝末年,出自共叔段、侯宣多、侯羽等人的后代们,因故迁居上谷(今河北省怀来东部),子子孙孙世代留居,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侯姓望族,被称为侯姓上谷望,并以“上谷”为其堂号。发源于山西境内的侯姓,在秦汉之际,已称盛于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宁夏等省。魏晋南北朝时期,侯姓又有许多新生力量加入,家族迅速扩大,西晋末年,大举南迁,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自唐代时,侯姓开始迁入闽、粤。宋朝时,有位名叫刘恒的名人,因父亲遭受祸害,被侯姓人家养大,刘恒便改姓为侯,他的后代也都随之姓侯。宋代以后,侯姓遍及全国。元朝末年,居住在河北省枣强县的上谷郡望一支,侯陈、侯新兄弟俩为避战乱,扶老携幼,迁入山西省洪洞县。    

    明朝洪武二年,侯新的后代,侯英、侯耀、侯乾、侯坤兄弟四人,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徙山东省青州府寿邑城西北四十里,卜居阳河北岸繁衍生息,逐取村名“北阳头”,后将“阳”字演变为“洋”,即为现在的寿光市台头镇北洋头村。    

    侯英、侯乾兄弟二人东去莱州府昌邑县侯富庄定居;侯坤南下定居河南省,后杳无音信。    

    始祖侯耀定居于巨淀湖南畔阳河入湖处,以鱼农为生。    

    二世祖有侯林、侯树、侯松、侯正、侯枚兄弟五人,即后来人们习惯称谓的大公支、二公支、三公支、四公支、五公支。五公支侯枚迁居现羊口镇侯家卧铺村。    

    2008年《北洋头村志》编辑人员,对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侯姓迁出情况作了如下统计:    

    侯氏大公支七世侯於鲁迁居今化龙镇后马村;侯氏大公支九世侯显辅迁居今孙家集街办繁衍成东侯、西侯两个村;侯氏九世侯道行迁陕西省西安市定居;侯氏大公支九世侯相臣迁居诸城市;侯氏十世侯继友迁居今台头镇南兵村;侯氏四公支十一世侯汉章迁居今青州市口埠镇口埠村;侯氏十二世侯振海迁居今化龙镇北柴西村;侯氏十三世侯福安迁居青州市;侯氏十三世侯廷弼、十五世侯保安迁居辽宁省沈阳市;侯氏十六世侯毓芹、侯百元迁居东北定居;侯氏十六世侯明鉴迁居吉林省农安县;侯氏十六世侯冠英、侯圣之、侯从之迁居辽宁省丹东市;侯氏十七世侯升堂、十八世侯善保迁居辽宁省丹东市。    

    侯姓是中国姓氏中排行第八十二位的大姓。分布很广,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五,尤以湖南、安徽、河北、辽宁等省多为此姓,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    

    汉武躬耕绳水边,侯氏卜居阳河岸。如今的台头镇北洋头村,尤以侯姓人口居多,侯姓占全村九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九点三五(2007年底统计数字)。为寻根求源,2008进行了史上以来的第十次大续谱,子子孙孙已二十三世,绳绳业业六百四十载。

    一脉相承铸千秋功业,众志奋进展万古蓝图;落地生根创神州盛世,枝繁叶茂谱华夏篇章。

 

寿光市艺雅画廊  侯伟烈 侯敏军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宗旨!


分享按钮>>【侯氏网新闻】侯伟烈先生与侯尚培先生信
>>【侯氏网新闻】北洋头村里访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