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家谱源流】晋州侯氏渊源
- 中华侯氏网 2013年5月7日 搜搜百科网
据考最早是600多年前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而来。河北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来的。此说真实性如何?如真当时为何从山西向河北移民呢?
据民间传说,明代移民是因为“燕王扫北”导致河北人口减少。其实“燕王扫北”与华北移民关系并不太密切。燕王,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四子朱棣,他有勇有谋,屡建功勋,且是开国大将徐达之婿,洪武三年封为燕王,驻守北京。明灭元后,元朝残余势力仍常南犯。朱元璋为命燕王多次率兵出征,史称“燕王扫北”。燕王扫北,对河北平原人口并无多大影响,此说不大符合历史真实。
真正与大移民有关的事件是“燕王扫碑”事件,就是燕王以到南京祭扫宗碑为名引起的战争。也称“靖难之役”。洪武帝朱元璋死后,其长孙建文朱允即帝位,大力削藩,剥夺叔王兵权。燕王起兵反抗,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数年大战,民间则传为“燕王扫北”、“燕王扫碑”。公元1401年3月,燕王与南军在真定一带滹沱河激战,燕王军队大败南军,斩首10万余级。闰三月,燕王军队与南军又大战于藁城,再次大败南军。此间,河北人民倍遭受战和自然灾害之苦。史书记载,“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河北一代“青辚白骨”,“怵惊心目”。而山西洪洞县一带,却连年风调雨顺,人民生息繁衍。
1403年,燕王占南京称帝,并定都北京,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为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宫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移民机构,办理移民事宜。
相传洪洞县广济寺有一大槐树,初移民时,人们都不愿离家,官府便广贴告示: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纷纷赶往大槐树下。突然,官兵包围了百姓,宣布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其实,华北地区的明代移民决非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且官方组织的移民,也决不都是象传说中的那么残酷。实际上,很多山西移民是自愿到华北地区垦种的贫民。
传说马家庄当时迁移来了“一宋一侯,五王二牛”,几户人家繁衍生息,共建此庄。其他姓氏不说,仅侯姓600多年间己发展为如今的300余户,上千余人,现生存在世的侯氏家族共有10余辈。故去的更是辈份繁多。50岁以上的老人都记得,村东一大片侯家坟便是祖宗们的安息地,可惜在文革散坟运动中已荡为平地。侯氏家族在村中本有祠堂,文革期间祠堂被毁,家谱散失,至今查无下落,甚为可惜。
根据现存家谱记载,据今上推9辈本族从侯氏家谱中分离出来,由此马家庄也就有“老侯”、“小侯”之说,其实“老侯”“小侯”均为一个祖宗,只是“小侯”发展快些,辈份低些而已。
此次修谱便系“小侯”家谱,文革期间此家谱也让消毁,是我族有识之人侯克用(小名小虎子)、侯士豪(小名豁子)冒险收藏起来,文革之后,此家谱由侯亮亮、侯顺才等人数次抄修,延续至今。但一直没有打印成册,人们也只是春节祭祖时才见上一面,收藏、查看甚不方便。今年由侯亮亮、侯天平等人组织,由侯英杰执笔,修成书面《侯氏家谱》,并打印成册,一族数本,望妥善保存。不妥之处,谨请指正。
其实此次不能算重新修谱。按正规而言,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一个家族准备新修或续修家谱,需首先成立“修谱理事会”及确定“修谱主持人”,由修谱主持人组织修谱。其次是“登记入谱”。①分发“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将每一房人、每个家庭的成员全部进行填表登记。②确定始祖。③确定修谱的范围。第三是整理、审定“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使每个入谱人员填写正确无误后,即可正式修谱。第四是将已定稿的文字部分以及家族成员的生平传记、家族大事记等文字记叙部分抄写在“谱序、源流、凡例”和“生平传记”、“家族大事记”、“家族荣誉册”等表式中。将家族成员个人情况、血缘关系情况分别填入“家族名册”、“世系表”等表式中。最后将修好的谱册,分发给每一位收藏“家谱”的持有人,妥为保存。如以后有机会,将再重修族谱。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侯氏文化古迹】宁武发现一座古建筑群侯家大院
>>【侯氏网新闻】中华侯氏部分历史名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