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家谱源流】湖南宁乡侯氏源流
- 中华侯氏网 2013年12月3日 侯佳林整理
宁乡侯氏,远祖晓公,字行己,号端士,一号宏仁,唐昭宗进士,先世河南密县,后迁山东兖州,复迁西蜀重庆府巴县擂鼓滩摆阵河。晓公任楚南衡州刺史,解组后奠居郡西永丰坊。四世彦真徙鹤岭,生二子,元公迁安仁,宣公仍居鹤岭。七世均章,由衡山鹤岭迁居湘潭第甲湾,即今株洲淦田横头。十一世奭公,任福建宁化县,解组后遂留居。十四公安国,宋淳祐进士,任广东梅州教授,卜居城东攀桂坊。十八世惟吉,任南京牧马所太史,卒葬南京。后裔成业,字元凤,清康熙间由广东徙湖南长郡,占籍宁乡一都杨家湾。又有奇锡、奇翁、奇经、奇纶、俊业、洪业,皆康熙间自广东迁来。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宁乡侯氏三修支谱。
本支系玺房达公支上业世系,上述二十九世奇翁公,上业之子。字世亭,原名与奇。例赠文林郎。清康熙十四年乙卯三月二十二午时生,雍正十二年甲寅八月二十日丑时殁。公初籍粤东潮州府嘉应州程乡县水南堡(今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自康熙年间携妻子来楚南落业占籍宁邑一都一区谭家衝居焉,为宁乡始迁祖。
由此上溯,宁乡侯氏源自梅州侯氏。开基世祖安国公,先闽宁化县人也,据侯氏第四修族谱所载:一世安国公,系师圣公八世孙,先居福建汀州宁化,系以宋淳祐间乡进士,宝祐间授广东梅州教谕。因见其风俗淳美,地僻人稀,遂留於城东攀柱坊(今梅城下市角杨桃墩、东山状元桥一带)居焉。公治春秋,登宋湻祐进士,见纪邑乘。值元兵侵攘,茔所俱阙,即祖妣茔所亦阙。赞曰:
公本闽产,肇迹奥东。梅州敎授,化被春风。
网常身任,节义全忠。儒宗共仰,乡宦尊崇。
征徭免役,史册铭功。佑启我后,世代兴隆。
清顺治甲午间,文宗钱讳朝鼎准公崇祀乡贤,按:邑读,公以春秋授邑,门人蔡蒙吉了其大义,年十二登宋童子科赐进士第,德祐二年易正大之变(指元兵攻馅梅州城,当时全城居民遭到屠杀),吉能以身任网常,成忠臣之名者,公实教之也。又按邑乘谓,安国公,宋乡贡进士,邑人以蒙吉春秋受之安国忠义渊源。世称梅州文风之蔚起,实由安国公所倡。
开基世祖安国公世系
二世:安国公生四子:山长公、学谕公、教谕公(名讳俱缺)、德升公;
三世:德升公生七子:世华公(元至正乡进士)、世远公、世通公、世达公、世文公、世显公、世美公(后六子后裔无考);
四世: 世华公生居仁公和直学公;
五世:直学公生惟吉公,为梅州百夫长,到湾下、泮坑一带开垦;
六世:惟吉公生南波公(讳名珪)、名珲公;
七世:南波公生九子:长文爵公,裔孙居蓝塘、芹菜洋;次文勋公,裔孙居金盘围、西洋渡背;三文命公裔孙最多,居待诏坑湾下乡;四文教公、五文端公、六文瑞公、七文俊公、八文盛公、九文质公,后裔居地分散。
八世:文命公生碧公、琳公、琥公、玺公、鏋公,
九世:琥公生振綎公、振絟公、振錗公、振紃公、振绾公、振綨公,
十世:振絟公生銮公、金公(梅江公)、锦公、列公;
十一世:列公生继承公、继圣公、继贤公;
十二世:继圣公生子林公(讳一乾);
十三世:子林公生宦公、宰公、宠公;
十四世:宦公生明卿公、元卿公、鸿卿公、显卿公;
十五世:鸿卿公生乾生公(讳汝翰)、连生公;
十六世:乾生公生世贞公、世元公、世文公、世纶公、世盛公、世良公(孝裕公)、世忠公、世芳公。
现在梅州侯氏基本上都是南波公后裔,解放前曾在梅城建有南波公祠和侯家祠。今侯氏人数居梅州姓氏第26位,主要分布在湾下、三龙、梅塘(梅江公之后)、西门(由梅塘迁出)、十甲尾(由梅塘迁出)、蓝塘、古田、长沙镇、浒洲岭、荷树岗等地,在市外则有子林公与梅江公后裔迁居花县、陆丰等地,在港澳台地区的也不少,在海外则广布于泰国、缅甸、印尼、新加坡、美国等地,泰国、缅甸等地还有宗亲会、宗祠等组织。侯氏先辈曾有一首溯源之诗,凡姓侯能识此诗者皆为同宗子侄,不过今天已鲜为人知。诗曰:
安国迁居始粤东,德升遗下世华荣。居仁直学传惟吉,六世南波万古隆
玺房达公支上业世系
本支系玺房达公支上业世系与梅州侯氏一脉相承,同宗同源,乃八世玺公传至二十八世上业公。上业之子,二十九世奇翁公,初籍粤东潮州府嘉应州程乡县,自康熙年间携妻子来楚南落业占籍宁邑一都一区谭家衝居焉。
本支侯氏后祖居宁邑一都一区,即中华民国长沙市宁乡县狮顾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宁乡三区,后分别改名为全民公社、夏铎铺区全民乡沩江大队、全民乡峡山湾村、金洲乡沩桥村。现为金洲镇沩桥村。属于宁乡金洲新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
本支现行派语为:世业奇仁誉,文化焕楚邦,家声芳大振,国泽庆平章,克象昭明德,承荣宪俊良,光先启佑永,万代锡繁昌。
二十八世上业公,世达长子。字修和,例赠修职郎。清顺治十一年甲午六月初六未时生,雍正元年癸卯四月二十三子时殁,寿七十岁谥率愿。公生居粤东潮州府嘉应州程乡县水南堡待绍约万安一都魏帝公王祠下,妻子姚氏,谥柔顺。子一奇翁。
二十九世奇翁公,上业之子。字世亭,原名与奇。例赠文林郎。清康熙十四年乙卯三月二十二午时生,雍正十二年甲寅八月二十日丑时殁。公初籍粤东潮州府嘉应州程乡县,自康熙年间携妻子来楚南落业占籍宁邑一都一区谭家衝居焉。妻子胡氏,子二,均在粤东,续弦梁氏,子二,爱仁、受仁
三十世受仁公,奇翁四子。字万兴。妻子何氏,子三,玉富、玉贵、玉清,女二。
三十一世玉富公,受仁长子。字定贵,号太山。妻子蓝氏,子一炳玟,女一。
三十二世炳玟公,玉富之子。字宗朝,号有才。妻子周氏,子三华汉、华淮、华江,女一。
三十三世华淮公,炳玟次子。字光南。妻子黄氏。抚胞弟华江四子彩焕为嗣。
三十三世华汉公,炳玟长子。字光前。妻子周氏。抚胞弟华江次子坤焕为嗣。
三十三世华江公,炳玟三子。字光发。妻子郭氏。子六,文、坤、质、彩、秀、香焕,女二。
三十四世彩焕公,华淮抚子。字绍平,号绍亭。妻子廖氏,子五,楚祜、楚珩,三四五子均殇,女二。
三十四世其他侧系暂不详续(详见《侯氏三修支谱》)
三十五世楚祜公,彩焕长子。字寿吾,号寿生。妻子刘氏,子七,光、裕、后、成邦,长次四子均殇,女一。适严瑞和。
三十五世楚珩公,彩焕次子。字葆笙。妻子黄氏。子一前邦,女一,适宁乡山枣塘域
三十六世光邦公,楚祜三子。字麓坤。妻子范淑莲,范如青女。子三,建国、兵、乔,女四:全英适方正兵、爱英适范伟明、四清适贺炳华、要军适沈强明。
三十六世裕邦公,楚祜五子。字麓云。外出工作迁居株洲攸县。妻子邹菊英。子一,刚强。女五:建华、美华、爱强、建连、花元。
三十六世后邦公,楚祜六子。字麓崇,号麓明。妻子范玉莲,范春云女。子二,国强、建强。女一,春桃,适邓建光。
三十六世成邦公,楚祜七子。字麓成。妻子邱玉兰,抚胞兄光邦三子乔为嗣,外抚女一,迎春。
三十六世前邦公,楚珩之子。字麓全。迁居望城友仁。妻子张月兰,张桂生女。子二,坤明、志国,女一。
三十七世:建国、兵,刚强,国强、建强,乔,坤明、志国。(详见《侯氏四修支谱》,侯佳林主编)
三十八世:佳林、宁,佳骏,思伟、鹏,明轩,杰、强。(详见《侯氏四修支谱》)
三十九世:禹阳(详见《侯氏四修支谱》)
远祖晓公传
侯晓公讳晓,字行己,号端士,一号宏仁,唐昭宗进士,河南密县人,后迁山东兖州,复迁西蜀重庆府巴县擂鼓滩摆阵河,唐昭宗时以进士官至衡州(今衡阳)刺史,昭宗景褔元年,诰授正议大夫,详郡志,时因五季乱,欲解组还乡,黎平易近懋辕不果,遂侨居衡阳郡城西永丰坊(今衡阳市蒸湘区永丰坊),后梁徵聘不起年八十卒,葬衡阳郡小西门外西湖瓦子坪丑向,有墓志碑图。子一元配:诰命夫人朱,年八十余卒,葬合夫冢同向,清道光戌子年重修坟墓碑祀墓志山图。光绪乙亥两松捐赀重修墓表罗围并接买松冈分泽恩住屋以为墓庐生祖正。
侯晓在衡阳今繁衍生息,已几十余万众;衡阳市及各属县、攸县、安仁县、湘潭县等侯氏,自宋、明、清以来,各地续谱,都以密县人侯晓为始迁祖。元末明初战乱后,于洪武、永乐年间,流落山西太原、临汾、晋城、洪洞等地的侯氏子孙,随移民迁回原藉。
侯晓四世彦真徙鹤岭,生二子,元公迁安仁,宣公仍居鹤岭。四世祖君实公徙居衡山鹤岭,生松冈、松林,松冈迁安仁,松林仍居鹤岭。至七世祖钧章公由衡山迁湘潭横头(今属株洲淦田)。十一世奭公,任福建宁化县,解组后遂留居。十四公安国,宋淳祐进士,任广东梅州教授,卜居城东攀桂坊。十八世惟吉,任南京牧马所太史,卒葬南京。后裔成业,字元凤,清康熙间由广东徙湖南长郡,占籍宁乡一都杨家湾。又有奇锡、奇翁、奇经、奇纶、俊业、洪业,皆康熙间自广东迁来。另传至二十一世祖齐贤,字志道,号斋之,官江西抚州府太守,明景泰7年(1456)由湘潭横头徙居长沙靖港。齐贤公又历八传至之风,字荣仲,于清顺治2年(1645)由靖港分居善化白箬铺(今属望城)。二松家乘肇修于宋绍兴,再修于元至正,三修于明永乐,四修于清康熙33年(1694)。箬驿家乘肇修于道光5年(1825),光绪26年(1900)续修,皆未付梓,1922年三修。
远祖师圣公传
侯仲良,字师圣,宋理学学者,祖籍太原盂县,华阴人,生卒年不详。高祖父侯元和曾祖父侯暠都以武勇闻名,五代时期为北汉刘知远部将,镇守盂县乌河川;祖侯道济,生活在北宋盛世,始弃武从文,以儒学登科,为润州丹徒县令,以期颐之寿终,赠尚书比部员外郎。
仲良父侯可(1008-1079),字无可,“少时倜傥不羁,以气节自喜”。成年后,他尽弃前好,而笃志为学,博览群书,贯涉万类。“若礼之制度,乐之形声,诗之比兴,易之象数,天文地理,阴阳气运,医药算数之学,无不究其渊源”,终成一位“声闻四驰”的饱学之士。后来游学四方,寓居陕西华阴。侯可最精西北地理,谈到当地山川道路、郡县部族,无不备具。在当时对西夏战争中,他受韩琦之邀赴西北参与戍边。其间,他开渭源地八千顷,图谋恢复郑国渠等古代水利工程,与当地戎人主动和解,为西北稳定做出了贡献。程颐在《闻舅氏侯无可应辟南征诗》中盛称其才能:“人称孔子生关西,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谋且作军中师”。侯可一生“以勤学新民”为责任,从不忘记重教兴学,晚年仍深究理学,就学者众多,“故自陕而西,多宗先生之学”。其甥程颢称其学为“华学”。侯可曾从孙沔平定侬智高之乱,以功知巴州化城县,力改巴中尚巫废医之俗。宋元丰二年(1079年),侯可病逝,官至殿中丞,葬于华阴县保德乡。据程颢撰《华阴先生侯可墓志铭》载,侯可有二子,长名孚,次名淳。多方资料表示,仲良为其子无疑,按“淳”、“良”同训,故仲良可能本名淳,排行第二,以字行。
侯可之姐侯氏,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出生在太原,“自幼好读书史,博知古今”。其父常感叹:“恨汝非男子”。年十九,嫁伊川程珦。其生子六人,四子早夭,只存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为宋代理学大家。皇祜四年(1052),侯氏病逝于江宁,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
侯仲良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学渊源深厚的家族,继承其父“华学”理论,又融合两位表兄二程的“洛学”学说。仲良“初从伊川(程颐号称伊川)学”。(《山西通志》,以下同)但在程颐处求学“未悟”,“乃策杖访濂溪(即周敦颐,新儒学奠基人,号称濂溪先生)”,向他拜师求学。仅仅学了三天,就“自谓有得,看见天之广大”。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大,但也表明仲良在周敦颐启发教育下,激发了灵感,思想认识有了飞跃。所以当他又回到程颐处时,程颐非常惊讶地说:“非从茂叔来耶!(茂叔即周敦颐)”可见程颐对周敦颐学识思想是多么了解和敬佩。因为周敦颐也是程颐的老师,早在二程的父亲程珦任南安通判时,结识周敦颐,便令二程前往拜师受学。周敦颐在几十年游宦生涯中,始终读书讲学,收徒传道,以光大儒学为己任。他创立的“濂学”,以儒以本,援道入儒,道儒结合,为新儒学的诞生奠定了气度博大的思想基础,也为二程理学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因而被尊为宋代理学的宗主。侯仲良在这样儒家学大师的教育下,得到了思想的彻悟和学识的升华是很自然的。
但侯仲良基本思想渊源还是来自于程颐。仲良从小同二程亲密来往,后来又从二程读书,开启了他探究理学的生涯。他对二程推崇备至,“言必称二程先生”,并说:“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宋史:胡安国列传》)他不仅赞叹二程的人格品行,还把二程的事迹和学术思想记载于他的著作《雅言》一书中。我们熟知的“程门立雪”,就是他在《雅言》中记述程门弟子杨时、游酢,虚心向程颐求学的故事。杨时、游酢后来都成为二程的高门弟子,同仲良一样都是理学的中坚人物。不过,由于侯仲良与二程的特殊关系,更是深得理学要义,被称为“程门后传”,“河东学派”。(《山西通志》)中记载他深通儒家学,“邃心性理”。“性”、“理”即是二程人性论的基本思想。“性即理”的人性论既是二程伦理哲学的基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依据。他对二程这一理论核心有着精心的研究和深入的领悟。因而深得二程理学的真谛。就连当时大儒者胡安国也称他“讲论经术则通贯不究,商略时事则纤微皆察”。说明他对儒学的融会贯通和格物致知的能力是超乎常人的。即使在他四处游学,晚年颠沛流离而贫病交加时,依然“安于籍古,守节不移”,(《山西通志》)始终坚守在儒家的精神道德境界中。
侯仲良在晚年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变迁,在战争动乱中颠沛流离,于漳水之滨的荆门遇到了胡安国。胡是当时的名儒,著名经学家,曾私淑于二程洛学,因而对侯仲良非常看重,对他推崇备至,评价很高,也十分同情和感叹他的遭遇,说:“时值艰难,使此辈身老贫贱,亦良可慨!”而仲良也对胡安国如二程一样的崇敬,把他视为知己。靖康元年(1126年),胡安国让自己曾师事程门高足杨时的儿子胡宏,在荆门拜侯仲良为师。从此胡宏在仲良的传授下,以胡氏家学为底蕴,又兼得到了二程理学之正传,形成了南宋湖湘派的学术风格和基本特色。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文人纷纷南渡避祸,遂使中国文化中心南移。胡宏从荆门南渡到湖南衡山讲学二十余年,曾担任岳麓书院山长,执教于碧泉书院、道山书院等处,以振兴儒家道统为己任,创立了湖湘学派。湖湘之士多求学于其门,尊仰其为一代师表。黄宗羲称该学派在南宋之初治学气势为“最盛”。
胡宏之学,以性本论为基本特征,来建立起他的理论思想体系。他的思想理论,既出于侯仲良所传授的理学,又在继承中有独立发展。他的学说为南渡后倡明二程洛学立下了大功,是连结南北两宋理学的重要环节。胡宏的这一学说,由其弟子张栻影响到朱熹。朱熹以理本论构造哲学体系时,又吸收改造了胡宏的性本论,提出了“性只是理”,“性,形而上者也”等思想。所以从朱熹的学说思想中,可以看到胡宏学说的启发和承接。从侯仲良到胡宏,到张栻,再到朱熹,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二程思想的一脉相承,看到程朱理学体系的形成。其理论的博大精深,其形式的精致完美都为前代所不及。程朱理学从此一直牢牢地居于官方哲学的地位长达700余年就,其社会价值而言,对宋元明清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无疑是具有重大的建设性意义。(以上侯仲良内容部分据“路漫修远”发表于新浪博客的《侯可、侯仲良与二程理学的渊源》一文)
侯仲良一生论讲经述,通贯不穷,经历两宋间战乱,从荆门一路南下讲学,据《朱子语类》载,后来他还漂泊到了福建沙县,与罗仲素等名士有交往,晚年因贫病交加,大概终老于福建,子孙盖落籍于此。侯氏遗有著述《论语说》和《雅言》。《雅言》是侯仲良记载二程事迹和学说思想的重要著作,后人出于对侯仲良的崇敬,尊称他为“侯子”,故其书又称《侯子雅言》。我们熟知的杨时“程门立雪”和朱光庭“坐沐春风”的成语故事,就是由这部书记载流传下来的。
【参考阅读】上谷郡君家传(程颐)
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孟县人,行第二。世河东大姓。曾祖元祖暠,当五代之乱,以武勇闻。刘氏偏据日锡土于乌河川以控寇盗,亡其爵位。父道济,始以儒学中科第,为润州丹徒县令,增尚书北部员外郎。母福昌县太君刁氏夫人。
幼而聪悟过人,女功之事无所不能,好读书史,博知古今。丹徒君爱之过于子。以政事问之,所言雅合其意。常叹曰,某恨汝非男子。七八岁时,教以古诗。曰,女人不夜出,夜出秉明烛。自是,日暮则不复出房闱。刁夫人素有风厥之疾,多夜作,不知人事久之。夫人涕泣,扶侍常连夕不寝。
年十九归于我公。事姑舅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德容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众人游观之所,往往舍所观而观夫人。先公赖其内助,礼敬尤至。而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
仁恕宽厚,抚爱诸庶不已出。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已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汝如此大时,能为此事否。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有小商出未还,而其妻死,儿女散逐人去。惟幼者,始三岁,人所不取。夫人惧其必死,使抱以归。时聚族甚众,人皆有不欲之色。乃别粜以食之。其父归,谢曰,幸蒙收养,得全其生,愿以为献。夫人曰,我本以待汝归,非欲之也。好为药饵,以济病者。大寒,有负炭而击者过门,家人欲呼之。夫人劝止曰,慎勿,为此胜则贫者困矣。
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生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教之之道,不少假也。才数岁,行而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惊啼夫人未不呵责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饮食常置之坐侧,尝食絮羹者,皆叱止之,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虽使令辈不得以恶言骂之。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与人争忿,虽直不偿。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及稍长,常使从善师友游。
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其教女,常以曹大家女戒,居常教告家人,曰,见人则善当如己善,必共成之;视他物当如己物,必加爱之。
先公庐陵赴调,寓居历阳。会叔父亦解篆昆陵,聚口甚众,储备不足,夫人经营转易,得不困乏。先公归,问其所为,叹曰,良转运使才也。所居处之邻妇里姥,皆愿为之用,虽劳不怨。
始寓丹阳,就葛氏舍以居。守舍王氏翁姥 庸狡。前后居者,无不苦之。夫人待之有道,遂反柔良。及迁去,王姥涕恋不已。
夫人安于贫约,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少女方数岁,忽失所在。乳姥辈悲泣叫号。夫人骂止之,曰,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
在庐陵时,公宇多怪。家人告曰,物弄扇。夫人曰,熟尔。又曰,物击鼓。夫人曰,椎乎,可与之。后家人不敢复言怪,亦不复有,遂获安居。
夫人有知人之鉴。姜应明考中神童第,人兢观之。夫人曰,非远器也。后果以罪废。颐兄弟幼时,夫人勉之读书。因书线贴上,曰,我惜勤读书。儿又并书二行。曰,殿前及第。程延寿,先兄幼时名也,次曰处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能应举,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
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夫人好文,而不为辞章。见世之妇女以文章书札传于人者,深以为非。平生所为诗不过三二篇,皆不曾记。独在历阳时,先公观亲河,朔夜闻鸣雁。为诗曰,何处惊飞起,雝雝过草堂。早是愁无寐,忽闻声传伤。良人沙漠外,羁妾守空房。欲寄文回信,谁能付汝将。读史见奸邪逆乱之事,常掩卷愤叹;见忠孝节义之士,则钦慕不已。常称唐太宗得御戎之道,识虑高远,有英雄之气。夫人之弟可,世称名儒,才智甚高,常自谓不如夫人。
夫人自少多病,好方饵修养之术,甚得其效。从先公官岭外,偶迎凉露寝,遂中瘴厉。及北归,道中疾革。召医视脉,曰,可治。谓二子曰,绐爵也。未终前一日,命颐曰,今日百六为我祀父母,明年不复祀矣。夫人以景德元年甲辰十月十三日生于太原,皇祐四年壬辰二月二十八日终于江宁,亨年四十九。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
开基世祖安国公传
侯安国(?-约1279),本籍福建宁化。据江西第五修《侯氏族谱》记载,他是宋代理学名家侯仲良(字师圣)的八世孙。侯安国登南宋淳祐间(1241-1252)乡贡进士,旋即于宝祐(1253-1258)初任梅州教授,掌管生员的教育、课试等。他刚上任,就遍查本地史志文献,得知梅州风俗醇美,“民勤耕织,士敦诗书”,为之惊喜。当了解前代名宦刘安世(刘元城)于哲宗时谪居梅州,在城内创设书院,亲为讲学,梅州文教从此发轫,遂顿生敬意,择日从学宫的教授署,到相距仅半里的元城书院视察;然后往城区周边巡视,借此了解民情民风。他看到梅州“地僻人稀,风俗淳美”,大为歆慕,于是举家落籍梅州,定居于城东攀桂坊。他担任梅州教授尽心尽责,开经讲学,采取多项措施鼓励梅州子弟入学读书,使得原本“僻处岭南、经学草昧”的梅州“文风日盛”。他尤其注重以春秋大义教授生徒,培养出了南宋末年十二岁就考中进士的诗人、追随文天祥抗元的英雄志士蔡蒙吉。就在元兵南下,世事纷扰之时,侯安国辞世。
安国公造像(图略)
侯安国对素有“文化之乡”称号的历史文化名城梅州的文化形成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是继南朝名贤程旻、北宋名宦刘元城之后的又一位卓越乡贤。在他兴起文教之后,梅州(清代时设为嘉应直隶州)人文蔚起,科甲取士的时代,梅州籍的士子的科考成绩雄贯岭南,尤其是清代乾嘉年间更创造了乡试“五科五解”的奇迹,即连续五科乡试全省第一名(解元)均为梅州士子,梅州也被称为“人文秀区”,被郭沫若赞誉“文物由来第一流”,这样的成就,可以说离不开侯安国在任教梅州时的竭力奉献。他生活过的州城城东“攀桂坊”,后世也人才辈出,一隅之地就产生过进士17名、举人92名,更涌现了晚清政治家、爱国诗人黄遵宪,世界著名桥梁学家李国豪,现代言情小说鼻祖张资平,五获世界羽毛球冠军侯加昌,等等著名人物。因为侯安国对梅州文化的贡献,清顺治十一年(1654)由礼部奉旨崇祀为乡贤,请入县学乡贤祠春秋配祭。他的事迹在清代《程乡县志》《嘉应州志》和《广东通志》中都有专门立传记载。
侯安国在梅州落籍开基,成为梅州侯姓的开基一世祖。他的后代也人才辈出,在近现代,涌现出了现代林业教育先驱、教育家、诗人、书法家侯过,国民党中将侯志明、侯梅、侯志庆,少将侯又生、侯声,外事活动家侯桐,原羽毛球国家队教练侯加昌,原新加坡国防部长侯永昌,原武汉大学校长侯杰昌,国际著名电影导演侯孝贤,等等。
【参考阅读】梅州文化教育先贤侯安国墓终于发现(图略)
对于梅州文化教育先贤侯安国,不少史料不乏记载、民间不乏传诵,但其生卒年、住所、墓地却难以查找。而今,其墓地终于发现。
今年四月中旬,梅城西门侯氏后裔在城北洋门探亲时与当地一位80多岁的异姓长老闲聊中得知,在城北镇塔下村与三村村交界地曾坑尾狐狸径山上有数座侯氏祖坟。次日,在当地老人的指引下,后裔带着族谱结伴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考证。经核实、校对后,初步认定此数座祖墓是梅州侯氏开基一世祖安国墓及四世祖直学及其夫人熊氏墓等。四月二十日上午,由族中长辈带领一支侯氏后裔代表近20人,再次前往曾坑尾狐狸径进行实地考证,对照族谱所述,对祖墓的方位、座向、迁建年代及祖墓周围的特征,进行反复核实、校对和论证,认为该祖墓群与族谱所述完全吻合无误,确认该祖墓群有六座,均属侯氏先祖。
侯氏一世祖安国墓,据侯氏族谱载,位于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塔下村与三村村交界地曾坑尾狐狸径。始建年、址因战乱,无考, 族裔于清乾隆十年(1745)建灵墓于侯氏四世祖坟之左。坐东北向西南,由护岭、垄环、墓冢、墓亭、祭台、拜堂等组成,墓碑缺失。灰沙造,依缓坡而建,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分布面积约20000平方米 ,为本地区常见之墓式。墓右侧为四世祖直学等5座侯氏上祖墓,形成一座墓园,墓园前远山近水,石砌筑长约130米,高4米三级挡土墙,后坡密砌石块,植被青翠,青松苍劲,后土茂盛。
侯安国,生卒年无考,据《嘉应州志》、《广东通志》记载为福建宁化人,宋淳祐间(1241 -1252)乡贡进士,于宝祐二年(1254)任梅州教授(类似现在教育局长),掌管生员的教育、课试等,造就了众多才俊,其中最著名者为12岁 “应童子科登进士第”的蔡蒙吉。定居攀桂坊后,为培育“攀桂”之材,在“水打伯公”(地名)下半里处建 “攀桂书院”,日聚生徒讲学,并免除入学者一家的徭役,以鼓励梅州人读书,自此,梅州文风渐兴。后在“攀桂书院”相邻处(即今“梅州市航运公司”所在地)建起了梅州侯姓一世祖屋。薪火相传,安国的子孙,可谓个个都“攀桂”:其长子侯通甫是书院山长 (院长);二三子分别是学谕、教谕;四子德升任提调(管内务官员),其子侯世华登元至元间进士。
侯安国不仅是梅州侯氏的始祖,更是推动梅州文化教育的先贤。因对发展梅州文化教育有重大贡献,清顺治十二年(1655)奉旨崇祀 为乡贤,受到人们的敬仰,后人在梅江湾下村(今梅江区三角镇三龙村)开办小学一所,命名“安国小学”,作为纪念。(校址因建机场,已拆。)
攀桂坊人文秀甲梅州
梅江区东面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客家围龙屋鳞次栉比,方圆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却孕育了百多位名人,这个地方就叫攀桂坊。这里可谓地灵人杰,历史上出有李仲昭、李黼平、李载熙三名翰林;李汝谦、李载熙、李象斌三位解元;有侯安国、侯世华、萧系尹、杨为舜、杨仲兴、张云翮、杨勋、张云蒸、李黼平、黄奎举、杨奎猷、梁杰、黄万全、李载熙、谢卿谋、黄基、杨沅等17名进士及黄遵宪等92名举人。不论翰林、进士或解元、举人的数量均约占了全梅县(含梅江区)的六分之一。此外,还涌现出大批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如嘉应五大诗人中的李黼平、黄遵宪(余为宋湘、黄钊、丘逢甲);嘉应五大书法家中的黄基、谢义谦(余为宋湘、钟孟鸿、梁国瑞);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的叶璧华(余为黎玉贞、范荑香);有当代中国著名文学家黄药眠、世界著名桥梁学家李国豪、抗日名将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黄伯韬上将、现代言情小说鼻祖张资平、五获世界羽毛球冠军侯加昌、我国著名音乐家张棣昌、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大师谢发等等。
攀桂坊历史悠久,是名闻遐迩的人文秀区,但她的由来至今却是个谜。如要探究,不能不提及侯安国。侯安国是福建宁化人,为宋淳祐间乡贡进士,于宝祐二年任梅州教授(类似现在教育局长),掌管生员的教育、课试等。甫上任,就遍查本地史志文献,得知梅州风俗醇美,“民勤耕织,士敦诗书”,为之惊喜。当了解刘元城于哲宗时谪居梅州,在城内创设书院,亲为讲学,梅州文教从此发轫。遂顿生敬意,择日从学宫的教授署,到相距仅半里的元城书院视察;然后往东门外的东街、东郊周边巡视,借此了解地情民风。沿途远近不时飘来琅琅读书声和潺潺的流水声,举目四望,东山、金山拱抱;梅江、周溪萦绕;丛林滴翠,诸水流碧(今下市的十口塘,古时原为河道)。如此秀美的生态环境,令安国陶醉不已,乐而忘返,不由叹道“真乃风水宝地也!”询问随从:“此地何地?”答曰:“攀桂坊也”。侯安国连声赞道:“好地名,好地名!”因为“攀桂”是“攀蟾折桂”之意,蟾指月宫,攀登月宫,折取桂花,寓意士子登科及第。他来梅州任教授,期盼的就是多培养出能“攀桂”之士。攀桂坊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使侯安国无限钟爱,为了在这片令他留恋的土地上终老,也为了全力振兴梅州文教,他决定举家定居于攀桂坊。
攀桂坊得名早于侯安国来梅之前,是无疑的。但早在什么时候,还需作进一步探索。这可在《舆地纪胜》程乡县(即今梅县和梅江区)景物百花洲下的谶语“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看出端倪。《舆地纪胜》是宋王象之撰写的南宋地理总志,叙述当时全国各府、州、县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人物等。成书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可以这么说,早在《舆地纪胜》成书之前,民间就有“谶语”的传说,王象之才会写进他的书中,也才会有 “攀桂坊”地名的出现。这是因为地名的形成,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根据观察、认识和要求,而对某一地理实体的特征所赋予的一种语言文字符号。百花洲在城南程江与梅江夹流处,即今八角亭前近河处;齐洲原有齐洲寺,在状元桥下三里地,即今院士广场前一带。攀桂坊正好处于“百花洲尾齐洲前”的核心地带。人们期盼出状元,诸生都能“攀蟾折桂”,从而将此地命名为 “攀桂坊”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可判断在杨圭立坊牌百年前,即宋宝庆(1225年)前,距今800年前,“攀桂坊”的地名就已经有了。至于“攀桂”被喻为科举登第的最早出处,则可追溯到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贾岛因屡举进士不第,在《青门里居》诗里发出感叹:“若无攀桂分,只是卧云休!”贾岛作诗,注重炼字炼句,因与韩愈“推敲”诗句而闻名。其诗句“攀桂”,对“攀桂坊”地名的形成,可谓影响甚大,故“攀桂坊”之得名,可说应有上千年历史了。
侯安国定居攀桂坊后,为培育“攀桂”之材,在“水打伯公”下面半里处建起了“攀桂书院”,日聚生徒讲学,造就了众多才俊,其中最著名者为12岁 “应童子科登进士第”的蔡蒙吉。后来,侯安国还在“攀桂书院”相邻处(即今“梅州市航运公司”所在地)建起了梅县侯姓一世祖屋。薪火相传,安国的子孙,可谓个个都“攀桂”:其长子侯通甫是书院山长(院长);二三子分别是学谕、教谕;四子德升任提调(管内务官员),其子侯世华登元至元间进士。侯安国对梅州文教开发更是功不可没,《嘉应州志》及《广东通志》均载:“侯安国…教授梅州…初,梅州僻处岭南,经学未开,自安国倡教,文风日盛”。因此,后来他被“以奖风教事,奉旨崇祀乡贤”。不仅成了梅县侯氏的始祖,也成了本地的“乡贤”。
清康熙、乾隆年间李象元、李端、李逢亨父子、公孙三翰院;乾隆、嘉庆年间连续四科乡试第一名均为梅县(含梅江区)人(他们分别是:梁念祖、宋湘、叶钧、李汝谦),嘉庆时广东学政彭邦畴盛赞“梅之文学,冠于岭南”,现则可说,攀桂坊人文秀甲梅州。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贵洲省燕氏宗支谱序
>>燕氏名人故地(14):河北大城(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