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文化古迹】河北南皮侯氏
- 中华侯氏网 2014年1月7日 百度百科网
侯氏家族“请神”一般是在晚上的,用过晚饭以后,然后每个家庭派出一个代表在指定的地方(一般是有“家长”即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家庭)集合,都到齐后一起出发去“请神”的。关于侯氏家族为什么会在晚上“请神”,说法不一。我们请教了侯氏家族中一些年长的、阅历比较丰富的人,并翻阅了《侯氏族谱家传集》,从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我们先谈谈侯氏一族的由来。据《侯氏族谱家传集》中始祖《斌公传》中记载,侯氏一族“本贯山东莒州人。其籍则下庄社,其居则甜水井榆树村也”,后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为了充实京畿,侯氏一族由山东迁至今天的河北武邑,即《斌公传》中所谓“时文皇既定燕京,迁山东富民实畿辅”。武邑县在今衡水地区。
这里我们附带着提一下明朝移民的情况。其实,在明朝,尤其是在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迁民“实畿辅”是明政府采取的一项稳定政策。大家最最熟悉大概就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了。有人认为“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问我祖先来何处(或作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流传了数百年,在华北老一代人中几乎是尽人皆知的。[3]直到现在,每年都有很多人去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祭祖。但是,人们都知道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可是史籍中并无明文可稽,只有在一些家族的谱牒中才能探求其源。这是一种“详于谱牒,不见诸史”的奇特现象。我们在研读侯氏谱牒时,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不过,侯氏是从山东迁移到河北的,可见当时除了山西的移民之外,在别的地区也存在着移民现象,侯氏即是一例。有关明初那段移民的历史,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一下葛剑雄先生主编的《中国移民史》一书与《四海同根——移民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
侯氏自侯斌(即始祖斌公)由山东莒州迁至河北武邑后,“公遂占荒于武邑城西南十里许堤圈村,入安化社,版籍,结庐筑垣,躬耕为业。”侯斌迁到武邑之前曾于永乐中“由选举拜官南宫廉干”。后来解任,积攒了俸金不满五十金。后来到了武邑后,“将俸金潜置坑洞中,不意为邻儿所窥,夜纠恶少数倍,钻穴盗去。”侯斌并不在意。至三世祖缙公(字良臣),“始家南皮,号肇基公,讳能次子”。也就是说到了三世的时候,侯氏一族又由衡水武邑迁到了今天的南皮县境内居住。这就是我们那侯氏一族的来源。到了四世祖锡公(字君惠,号开创公,讳缙子)的时候,在南皮一边种地,一边经商,即“农末兼资,家业渐饶”。《锡公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偶有白衣老人掖持重资,别辟从南至宅尾,将所持物潜贮猪窝内,掉臂不顾而去。薄暮,祖自外来,母告以故。趋视之,乃绵套裹钱数百千耳。迟暮,命苍头查数,暂收入房中,嘱曰:“明日老人来,照数与之。”越三日,寂无问者。夜梦黄冠人告曰:“君勿讶也。汝祖俸金,君家应得物,乃为恶少所窃,鉴今倍尝君耳,好收之。”
传中所谓“汝祖俸金,君家应得物,乃为恶少所窃”,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侯斌夜失俸金之事。此后,侯氏一族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南皮巨姓”。侯氏老人们说,他们晚上“请神”即源于这个美丽的传说。一则是侯氏祖先积善行德,所谓“善有善报”,才得此回报;二来侯氏一族由此发迹,成为“南皮巨姓”。皆自发生在“薄暮,祖自外来”之后,所以他们晚上请神也是为了表示对祖先的纪念。
我们曾经说过,过年请神,所请的主要还是祖先神,这在侯氏一族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虽然“三教合一”在民间深入人心,但是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什么是佛教、什么是道教,也不关心“全神神像”中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神,只是到过年的时候把神像黏贴悬挂上,然后即以一种温情脉脉的敬意和诚意对其进行供拜。而在他们的心目中,最主要的还是关心“什么是祖宗”。他们对佛道两教的神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是对“祖宗”却有着非常清晰地认识。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虽然佛道二教在中国社会中影响非常大,但是对于儒教而言仍稍逊一筹。很多学者认为在中国的民间社会中,佛道的势力及影响要远远超过儒教,这其实是一种不符实际的论断。如果我们对中国的社会现实做一下调查,就会对此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
我们接着上面的说。侯氏一族的整个请神过程都是集体进行的。请神的过程和其余家族是一样的,我们以前已经提到过,这里不再赘述。不过晚上请完神后放烟花、鞭炮,确是很壮观的一到风景线。再接着就是“磕岁头”,即挨家挨户的磕头,一来是他们这些后世子孙将老祖先送到各家各户过年,二来是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互相祝贺,这种习俗也只有侯氏一族有,别的家族中是不存在。对于这种习俗,侯氏族人中曾经有人对这种活动提出过异议,但最后都在那些“家长”的压制下被屈服了。年初一的早上,他们还要一块去拜年。其实,拜年这一习俗是每个家族所必须参与的活动,并且也是最能反应家族主义这一特点的习俗,因为拜年时都是一个家族所有的成员共同进行的,而决不允许有外姓家族成员的加入。再有就是上坟祭祖,大概在每年初一拜完年后,上午八九点钟的时候。这一活动也是每个家族共同进行的。大家族中,坟茔比较分散,所以他们在上坟祭祖的时候,首先要去祖坟祭拜,然后在集体去各家各自的坟茔祭拜,成群结队的人群东奔西跑,络绎不绝。这在农村每年的大年初一也是极其壮观的。
(节选自思问斋)
“桃园侯”是指南皮城北桃园村的候氏,也是一个世代官宦的望族。据不完全统计,自明朝至晚清,论功名桃园侯出了进士2名(侯克歧、侯国正)、举人10名、太学生15人、贡生26人;论官职出过知州、知府等。
关于侯氏家族兴盛发迹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据侯氏后人讲,他们祖上道光、咸丰年间举人,官至四川龙安知府的侯若源曾在家乡桃园置田地100顷(10000亩),分给了四个儿子,这是侯氏发家的真正源泉。另一种说法是,桃园侯与张之万家是姻亲,得益于南皮张的扶植。据说张之万外祖母是桃园侯氏之女,嫁给孟氏大户人家。由于张之万外祖母早亡,张之万母亲孟氏自幼便在桃园外婆家长大,与桃园关系甚密,张之万等晚辈自热也与桃园侯多有往来。因为这种关系,桃园侯氏在官场上多得到南皮张等人的庇护与扶植,仕途可谓一帆风顺。据说,以前侯家曾有“家住桃园,耕种天下”(一说“家住桃园,地耕渤海”)的楹联,可见口气之大。
这两种说法都待进一步考证。桃园侯家在明朝就出了3个举人,侯克歧、侯国正两个中进士分别是在乾隆、雍正时期,其家族的势力在侯若源之前就相当有基础了。桃园侯氏家族兴盛发迹的绝不仅仅是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
桃园侯氏家族较著名的文化人物有:
侯克歧,清乾隆间进士,官至贵州黄平洲知州。诰授奉政大夫。
侯国正,清雍正间进士,敕授文林郎。
侯煦(生卒不详),其事迹不详。著作有《四清堂诗草并续集》3卷、《作述诗集》2卷(与子堪、孙幼铉合著)。
侯堪(生卒不详),字大受。侯煦子。以贡生授邯郸训导。工词章、书法。与父亲侯煦合著有《作述集》。
侯幼铉(生卒不详),侯堪子。明万历间举人,官浙江严州知府。著作有《兰竹居诗草》。
侯楹(1610年前后在世),字子本,号渤海,自谓抱翁子。明万历间举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任教谕,潜心研究理学,学士颇多。后迁黔南司里,不就归隐。著作有《游燕草》,《滹上集》、《抱翁吟》7卷、《今是亭文集》8卷、《碎玉集》2卷、《归田乐府》2卷、《十三经类集》10卷、《玩易华记》6卷、《广问奇集》5卷、《廿一史纂粹》10卷、《观书(察?)考略》4卷、《存养真伪辨》1编、《古今诗话折衷》6卷、《侯氏族谱》6篇。
侯泽岳(生卒不详),字念庐。贡生。嗜学,工诗。著作有《念庐诗草》。
侯日曦(生卒不详),清官员。由贡生官中书,擢刑部主事,升河南司郎中,仕终湖北施南知府。《励轩诗稿》。
侯金鲤(1815年前后在世),廪贡生。嘉庆十二年任誊录国史馆议叙。著作有《即庵制艺存稿》。
侯若源(1855年前后在世),字少渠,号菊坡。道光年间举人,咸丰元年(1851年)中副榜。官四川龙安知府,赏戴花翎道衔,诰授中宪大夫。著作有《蜀游诗草》。
侯本临(生卒不详),清学者。字敬溪。岁贡生。任顺天府教授。著作有《禹贡图考》、《旧德纪闻》、《琴调质疑》、《致中解》。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侯氏名人楷模】新疆纺织设计院总工程师侯汉民
>>【侯氏名人楷模】台湾知名作曲家侯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