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网新闻】太平天国森王侯裕田史迹考

    中华侯氏网 2014年8月11日 侯名扬撰写


     导读:●客家人是太平天国这场农民战争的主力军,其主要将帅如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翼王石达开、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俱是客家人。其中,原籍嘉应州(今梅州市)的客家人占了不少,而当中有许多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于乱世后都不显名,水军将领、森王侯裕田就是其中之一。

    ●侯裕田籍贯在今三角地梅塘村,目前对其生平事迹、精神气概的发掘还十分缺乏。笔者希望通过此文的考证探索,为方家提供新的思路,以期对客家人与太平天国的关系、客家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及迁徙文化等问题作出更深入的探究,为梅州市的历史文化增添一份重要资源。

    侯裕田出生于程乡县梅塘村,迁居花县后追随张嘉祥加入天地会;先降清军,后被太平军所俘入编,因其与洪秀全同为客家老乡关系而得到重用;1862年因战功由殿前忠诚第二百十三天将晋升为森王。

    1、侯裕田生平事略

    侯裕田(1829-1865),又作玉田、雨田,本名侯管胜(一作观胜),广东嘉应州人。据罗玺纲《太平天国史》记载,他初追从天地会首领张嘉祥,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在粤西随张归降清军,充为标兵(指军中标下之兵)。1851年,他随张部在湖南道州追击太平军失利被俘,被太平军编为“圣兵”。他骁勇善战,尤善水战,又懂得火器使用,得到了重用,于是更加卖力,在攻打金陵、桐城之役中战功卓著,于次年被破格提升为桐城守将。后来,他南征北战,官爵逐步晋升,并组建、统帅水军,督领炮船,经历了进攻上海、守卫常熟、扼守江东桥等重要战役。1862年,他因功由殿前忠诚第二百十三天将晋升为森王(又误作心王、尧王、振王等)。1864年天京失陷后,侯裕田剃发易服避走上海,乘外国轮船由海道至香港,化名何雨田。他在上环开设金成泰店,表面做生意,实际为太平军走私军火。清政府查知后,隐瞒他的身份,向香港政府声称“何雨田”是海匪,要求引渡,结果署理香港总督玛沙中计,他终被解送广州,于1865年(同治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广州就义,临刑慷慨激愤,在两广总督衙门从容言复国之志,斥清廷之苛,观者环堵,为之嗟叹。今江苏省常熟市山塘泾岸保留有侯裕田公馆,1982年11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寻踪《侯氏族谱》

    侯裕田作为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事迹确凿,但史料对其出身却付诸阙如,仅指出其系嘉应州程乡县梅塘村人。侯姓在梅州的开基祖,即是兴起梅州文教之风、崇祀为乡贤的侯安国,至今梅江区三角镇湾下、三龙、梅塘等村依然聚居着众多侯姓人。在梅州《侯氏族谱》中查考侯裕田是一条重要的路子。

    现存《侯氏族谱》系1922年修订,分十四卷,记载周详。然而遍检世居梅塘村的侯氏支派,也未见侯裕田或侯管胜(观胜)之名。这或许是因为太平军在清朝被视为“匪”,为了避祸,族谱自然不将其人载入了。那么,是否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呢?笔者按照客家人尤其热衷兄弟取名“排字辈”的思路,再次梳理了有关内容,终于找到了较为可靠的信息。

    《侯氏族谱》第十一卷记载,十九世运盛、万盛两堂兄弟,是仅见的既符合时代、又字辈相合(“盛”与“胜”在取名时常通用)的人物。此支属梅塘村十一世林川公派,十五世诚生公生二子,长兰魁公,兰魁公第五子子进公,生三子:名扬公、名德公、名成公。谱记,名德公生子运盛,名成公生子万盛,而名扬公生四子,名字除长子“思官”外,其余三子竟称“阿二”“阿三”“阿五”。名扬公其余三子,即使因故阙名,而按常理也不应直接缺“阿四”,这个“阿四”显然是被有意隐去的。再看运盛的三个儿子增喜、增禄、增福,一条记载赫然显现:“增喜,运盛公长子,己未(年)被长发掠去。”这里的“长发”即旧时对太平军的蔑称,“己未”即咸丰九年(1859),是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一部五六万人,由石达开义子石镇吉等率领南下,攻陷嘉应州城。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这场变故中,有不少侯姓人“殉难”,而侯增喜“被掠去”,则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谢友祥先生2006年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梦断嘉应州——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中,就有涉及森王侯管胜的情节,书中有个人物侯成,原为侯管胜外甥,自称因“舅舅未娶出门,一去多年,外婆当他死在外路,怕侯家绝种,姑子归宗,过房我为孙”,这虽是可能出自民间传说的虚构,但因戎马倥偬以致未有子嗣,而以亲人之子为子嗣的做法,确实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上文言侯增喜“被长发掠去”之事,很有可能是太平军在攻入嘉应州城后,按照侯管胜的要求,将其堂侄顺手“掠走”送至他身边作子嗣。故而《侯氏族谱》中名扬公被隐去的第四子“阿四”,推测即是侯管胜,也即森王侯裕田。

    3、残碑遗迹泄天机

    为了考证所推测的内容,笔者来到重要线索人物侯增喜的祖屋、位于梅塘村五队的侯氏林川公祠。这座有着“孔儿壁”结构的祠堂,保存完好,奇怪的是它虽有横屋,却只有大门而无小门。在寻访中,笔者意外在横屋天井的草丛中发现了残损墓碑一块,正与侯增喜有关!残碑年代虽然已缺,但可清楚看到墓碑主人即十五世诚生侯公及其妻黄氏,右有其子“兰魁”名字;而左下角的主葬人名中,就清楚地刻写着“廿世孙增喜、增禄、增福……”的字样,这些名字,都与《侯氏族谱》所记诚生公的后代相符。

    既然主葬人是侯增喜兄弟等人,那么其年代就大约在清代晚期。这块残碑规格较宽大,约80×40厘米,这反映出其所对应的坟墓也不小。值得注意的是,残碑碑面光滑,字迹刀口如新,如果它是在新中国后大量平坟整地时被撬出抛弃的话,也已历了近百年的风化,不应还保持这样的状态。查《侯氏族谱》,增喜、增禄无下落,只有增福在家乡留下了后代。为探究此线索,笔者又寻访了当地的侯氏族人,从一位老人口中得知,侯增福家庭一直贫困,至其子时,因抗战时期兵荒马乱更加贫苦,为了生计只好将两座祖坟转卖给有钱的族人,这块残碑可能就是其后人拾回放在祖屋天井之中。家境贫困,却能够营造风水不错、耗资不少的祖坟,据此,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胆的推测:身在太平军中的侯裕田,在迷信观念的影响下,通过不明渠道给在乡的子侄送去了钱财,令其修造祖上坟墓,以图保佑自己官爵前程,作为侄辈的侯增喜兄弟等人主持了此事。至于1859年太平军攻陷嘉应州城时侯增喜“被掠去”,则可能是太平军按侯裕田之意将其带走,亦存在侯增喜主动投靠太平军的可能。然而在清朝统治时期,参加太平军是不折不扣的“逆贼”,为了避祸,不管是整个侯氏宗族还是侯裕田亲房家人,都对这些事讳莫如深,不仅族谱将他的名籍一笔勾销,而且他在家的亲族后人都对往事知之甚少,仅听说祖上有人当过什么“海军司令”。此外,据其同族人介绍,林川公祠略显古怪(有大门无小门)的结构,也跟这家人有关,缘由尚待考证。

    4、还原侯裕田家世

    据《侯氏族谱》记载,梅塘村侯氏林川公支派后裔有许多人迁居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繁衍至今已有数万人,分布在花都区花东、花山等镇。《侯氏族谱》第十三卷中的林川公曾孙乔嵩公实录记载道,他“原居程乡县梅塘村,因康熙丙寅(1686)广州府新开花县,招民承垦,游学至此,见上古岭(在今花东镇联安村)地旷人稀,风俗淳古,遂卜居焉……后叔侄辈闻风思慕,接踵而迁者,代亦有人”。据上文推断,乔嵩公就是侯裕田的同族先祖,侯裕田早年之所以会在粤西参与天地会,推测他已离开家乡投靠先前定居花县的宗亲。而花县侯氏聚居地,与天王洪秀全的家乡官禄布村也仅大约10公里之距,因此侯裕田可谓洪天王不折不扣的“老乡”,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他为什么在随清军追击太平军失败被俘后,不仅没有被杀,反而被收编重用的原因。

    综上考证内容,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出森王侯裕田的出身、行藏:他出生于嘉应州程乡县梅塘村,这个濒临梅江河的村庄,为他的童年提供了天然的熟悉水性的条件,成为他日后统领水军的重要基础;后来可能为了谋生,他依托宗亲,迁居花县,在那里又追随张嘉祥加入天地会;随张嘉祥归降清军后,很快又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被俘,因其与天王洪秀全同为客家小老乡关系,且骁勇识水性,所以被收编并得到重用,成长为一名水军统帅,率军转战十余年,几乎与太平天国兴亡相始末;太平军失败后,他避居香港,继续支持斗争,终被清廷设计收捕,最终不屈就义。

    图片(略)摄影:侯名扬

 


分享按钮>>北宋流传至今的烧烤名菜
>>【樊氏家谱源流】关于对所谓《樊氏源流》辨析的谬论回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