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网新闻】南国孔子侯安国、青山绵延教化功

    中华侯氏网 2014年9月8日 安徽侯四明


    2014年农历年八月初一上午,梅州曾坑尾山的山路上人流络绎,这是梅州教育先驱侯安国灵墓被发现后的第一次祭祀大典,来自印尼、法国海外省留尼旺,来自港澳台及大陆20多个省(市、区)的侯安国后裔、侯氏宗亲数千人往聚墓地,追怀先祖。
    曾坑尾山常年寂静。峪口呈葫芦状,将几十里群山的秀丽紧锁,就像一个低调的人。山路盘桓,涉足其间,时而峡谷幽邃,山峰并峙,时而豁然开朗,缓坡起伏。缓坡处林木掩映,依势寥落一些村居。此地有潺潺流水映带左右,有啁啾鸟虫鸣声上下。令人恍若置身陶渊明的桃花源。曾坑尾山有着未经尘世染指的美,朴实而无华。曾坑尾山用它的漫长,用它的隐秘远离尘世骚扰。它做到了,在发现侯安国灵墓之前,除了峪里几个村的村民,很少有外人涉足。习惯于快节奏的人们,很难慢下来,用脚力去丈量美好。
    由于山路难行而多歧,为方便祭祀,侯氏宗亲动员人力和机械专门修整出一条通往墓地的小路,并沿途插有标识“侯氏祭祀”字样的旗帜。
    侯安国灵墓在曾坑尾山深处的山坡,坐东北向西南,由护岭、垄环、墓冢、墓亭、祭台、拜堂等组成,墓碑已失。于梅州常见古墓无差。这座墓是去年才被发现,并重新整修的。这是侯安国灵墓(也就是空棺),真正的身墓在哪,至今是谜。
    侯安国墓曾经两度失踪:第一次失踪于宋元之交,失踪的是身墓,至今无迹可寻;第二次失踪于清,失踪的是去年发现的这座灵墓。两次失踪都因为战乱。所幸的是,因为他对梅州教育的贡献,他的英名一直没有失踪过,一直为梅州百姓代代传颂。
    古代梅州有三位彪炳后世的文明奠基者,分别是南朝的程旼、北宋的刘元城和南宋的侯安国。南下汉人被土著居民尊称客家,程旼功不可没,他以德、仁、义的文化精神也感化了土著居民,同时为南下汉人赢得了生存空间。梅州教育之功首推刘元城,在贬谪梅州的四年间,他创办书院,亲自讲学,使梅州文教从此发轫。教化梅州的继往开来者是被誉为“南方孔子”的侯安国。
    侯安国的生平事迹,《广东通志》及梅州民国十一年版《侯氏族谱》等书都有记载。他是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以研读《春秋》见长。南宋淳祐(1241-1252)年间登乡贡进士,宝祐(1253-1258)年间被朝廷任命为梅州教授,掌管生员的教育和科考等。那时的梅州地广人稀,百姓古朴善良,与世无争,但经学草昧,虽经刘元城四年努力,学风并没有普及,人们普遍没有文化。侯安国为百姓没有条件读书进取而惋惜,同时也很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就把妻儿从福建接来,在梅州城东攀桂坊结庐而居,创建“攀桂书院”。 此后,他毕其一生,都在这里教授学生。为鼓励和普及教育,他实施多项措施,其中一人入学,全家免除徭役无疑是最奏效的创举,在梅州形成争先恐后送孩子读书的现象。《广东通志》这样描述:“自安国倡导,文风日盛。”后人论起侯安国倡导教育的重要性,把他与文翁、赵德并提,文翁是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他兴教育,举贤能,培育出大批人才,被誉为开蜀郡教化的人物。赵德是唐代人,韩愈任潮州刺史,请赵德主持州学,督促学风,改变了潮州百余年无人进京赶考的局面。
    侯安国育人,重在育德,讲究的是“春秋大义”,即忠勇报国,向义向善。他培养的学生蔡蒙吉就是一位抗击元军的节烈之士。蔡蒙吉散家资募集义军,追随文天祥抗击元兵入侵,在梅州与元军作战中被俘,面对元军劝降,蒙吉骂曰:“吾知尽忠报国耳,宁肯从人奴苟生哉!”遂慷慨就义。文天祥作文哭祭曰:“蔡公之忠魂,无往不在……噫,公之生也,名垂竹帛;公之死也,重若泰山!”除蔡蒙吉外,在侯安国教诲下的四个儿子也都能继承父志,相继担任山长、教谕、学谕和提调,对培养人才尽心尽力。
    江西侯氏族谱保留有一幅“嘉应州安国公之祠堂图”,书有:“四朝科甲,两代乡贤” 门联。可见家族底蕴。在侯安国言传身教下,后世子孙中涌现进士、乡进士7名,举人12名,武魁3名,贡生45名,廪生12名,各种人才更是不计其数。侯安国生活过的“攀桂坊”方圆不过几平方公里,却出现了三翰林、三解元,进士17名,举人92名,涌现过包括晚清政治家黄遵宪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对此,嘉庆时广东学政彭邦畴不无自豪地盛赞“梅之文学,冠于岭南”。
    侯安国一生化育人才,泽被后世,他自己的“身后事”却是寂寥的。七百多年来,其后人一直没有找到他的身墓。我想,这也许更符合他的性格,当年他愿意把家搬到僻远至极的海角天涯梅州,就是对繁华生活的抗拒和远离,也是安于恬淡的表现。不慕当世荣华的人,其死更愿意落个清静。况且,身当乱世的侯安国必定对人世的权利纷争有痛切的认识,人迹所到之处,必无净土,一个不为人知的长眠处所是他向往的。不为人知,哪怕不为亲人所知都没有什么遗憾。
    当然,客观上看,战乱时期,活人难逃浩劫,死者也难安享乐土。元兵侵入梅州,兵火所致,一片浩劫。据《侯氏族谱》记载:“公之手泽遗墨,今杳不可觅者,实兵火荼毒所致也。……有宋一代,梅之文献湮灭,人物行迹,史传付之阙如者至夥,公亦在其中耳。”侯安国留存于世的文墨被荼毒一空,其墓也浩淼难寻。这一次失踪的是身墓,源于战乱。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粗定社稷的清廷出于统治的需要,大力倡导尊孔崇儒。诏命地方遴选道德教化先贤上报朝廷进行褒掖。为不埋没先人功德,裔孙举人侯作霖举贤不避亲,向他的宗师、钦差提督兼广东按察司副使钱朝鼎呈报了先祖侯安国“俯采往徽,奖风教事”的事迹。顺治帝诏令由礼部奉旨崇祀侯安国为乡贤,请入县学乡贤祠春秋配祭。侯安国自此得到国家层面的褒掖。
    无墓不成祭,鉴于世远年湮,侯安国身墓已经无可追寻,致使每年祭扫都因为没有坟墓而倍觉凄凉。为寄托哀思,乾隆十年(1745年)农历八月初一,梅州的侯氏后裔在曾坑尾山为侯安国修建了灵墓。尊其为一世祖,按照规制,灵墓位于侯氏四世祖坟墓之左。
    清之后至建国之前又是长达百年的战争,当和平时代到来,安国公后人蓦然发现,先祖侯安国灵墓再次从族人的眼中消失。这是安国公墓地的第二次失踪。
    灵墓的失而复得,纯属偶然。
    那是去年2月3日,侯安国后裔侯庆泰、侯永泰到梅州城北洋门塔下村探访亲友,期间和当地一位八旬老人闲聊家常,老人无意中聊起曾坑尾山有数座侯氏祖坟。
    苦寻无着的消息从轻易中得来,两名侯氏后裔既震惊又激动,回到家,就把曾坑尾山有侯氏祖墓的消息遍告家人。随后,侯氏后裔带着族谱结伴进山实地查询,虽然墓碑缺失,但主墓的周边环境、地形方位均与族谱记载一致,从而初步核实了祖墓存在的情况。在对安国公墓进行考证和重修的过程中,发现了写在坟墓金埕内的安国公墓志,墓志详细纪录了由于世远年湮,侯安国及夫人身坟遍寻不着,只得在四世祖坟墓之左修建灵墓的情况。
    金埕是客家人用来放置先人骨骸的一种容器,金埕内无骨骸仅有墓志,也从实物的角度证实侯安国墓是座灵墓。
    据了解,四世祖直学公夫妻墓皆为身墓。对梅州侯氏四世祖侯直学,我知之甚少,但我想,侯直学选择曾坑尾山这样一个世外桃园作灵魂休憩之所,其选择与先祖侯安国的生命态度是契合的。仅凭这一点,即可见其志向和胸襟。安国公在这样山青水秀的地方安厝灵魂,也算得其所哉。
    也许,安国公的身墓就在曾坑尾山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收徒众多的侯安国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地方,也不可能不喜欢这个地方。这里风气完密,有青山饱览,有细流潺潺,有白云悠悠,这是精神的家园,是灵魂的故乡。
    宋代文学家真山民的诗歌《读刘元城言行录》有句:“先生既葬骨犹香。”世间最持久的香不来自花朵,而是来自人的精神,来自人的道德。我想,我们侯氏宗亲不必芥蒂侯安国墓是身墓还是灵墓,安国公因为他对梅州的贡献,已经被梅州百姓在心中祭祀了七百多年,并且这种祭祀必定还会延续下去。真正的祭祀不是在形式上,而是在人们的心中。
    我燃香祈祷,心中一只香,祈愿安国公之德凝聚华夏侯氏,愿安国公之德在后裔中薪火相传。

    作者介绍:侯四明,男,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生于安徽宿州,现就职于安徽宿州广播电视台。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福建文学》、《诗刊》、《散文》、《安徽文学》、《星星诗刊》、《诗林》、《诗神》、《诗歌月刊》、《绿风诗刊》等报刊杂志,作品收录多种选集,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出版有诗集《蝴蝶,回家的花》,长篇报告文学《蔡玉昊》,长篇纪实散文《崛起埇桥》,长篇历史散文《宿州文化春秋》、《宿州文物》、《话说宿州》等,系安徽省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侯姓世界联谊总会副会长兼文化艺术联络部部长。


分享按钮>>【何氏文化古迹】何氏名人天下第一的英雄名人
>>【何氏网新闻】何氏名人传奇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