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文化古迹】历史悠久的黔西文化
- 中华侯氏网 2015年7月1日 侯尚培博客
历史上的黔西素有“一枝花”的美誉,从“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称的“沙井观音洞”文化及“凤凰穿洞”文化可知,在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展现了史前文明,经过千万年的发展,成为南中国人类发祥地之一。
到了秦汉时期,水西安氏祖先济济火助诸葛亮征服南疆,承袭封土,传承了一千四百多年,历汉、唐、宋、元、明,封王封侯封三公等,成为中国历史上传承非常久远的旺族之一,一直发展到清康熙四年,平西王吴三桂进军水西,实行改土归流为止。在此前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一是霭翠,二是奢香,三是奢节,四是安贵荣、安万铨等。
进入清朝,黔西建立了短暂的黔西府,十余年后改为州治,直至民国改为县治。这一时期江南、湖广、四川等地众多移民迁居此地,带入了川湖文化,他们勤耕苦读,辛勤劳作,开发地方,经过康乾盛世,渐渐发展成为取代水西土族的旺族大户,入学中举,成了有名的书香门第。他们是以黔西州新场人、康熙朝任广东乐昌县令任衡为代表的任氏家族,乾隆朝兵部尚书李世杰为代表的李氏家族,乾隆朝从贵阳移居新场翠屏山后八世出十七位诗文作家的潘氏家族,嘉庆朝癸酉恩科进士徐久道、进士徐臬为代表的徐氏家族,道光朝举人、黔中二子之一的史胜书为代表的洪水史氏家族,道光副榜、任开泰教谕、贵州二子张琚为代表的黔西张氏家族,道光朝贡生、任务川训导、著《一树梅花书屋诗抄》的杨春谷为代表的东乡杨氏家族,嘉庆举人、任广西郁林直隶州知州侯光职为代表的南乡侯氏家族,清光绪进士、入翰林、任四川天全州知州熊渭泉为首的黔西熊氏家族,以内庄白泥田侯仲章、丁扬斌为代表的白泥文化,以及荣禄大夫总兵刘西峰、武显将军总兵武自珍,建威将军梁芳停等等。
由于各氏族处于康乾盛世发展时期,人文慰起,黔西的地理位置也发生的变化,成为水西的东大门,贵州省城的西部屏障,后之文人渐渐总结,形成水西公园,狮山公园文化景观,成就了远近闻名的“黔西八景”,文士吟诗作对,传承下来。一是印山浮玉,二是东山夕照,三是龙潭夜月,四是西桥断雪,五是源水三涨,六是渭滨鱼窦,七是一涧轰雷,八是石牛夜饮。
奢香开九驿 文明入水西
元明时期的黔西属于水西之东部,山高路徒,谷深沟长,行路相当难,加上界限边缘两水相夹,成为相对封闭的地方。在黔西的左边缘,有经金沙的安洛河,至本地的渭河,野济河,注入六广河,右边有大方鹏程起的西溪河,凹水河,六冲河,鸭池河,六广河。中部是以宋家沟为起源的洪水河,至野济河,注入六广河,汇聚入乌江的水系。洪水河注入黔西,平缓而来,一路冲积成许多山间坝子,在黔西汇积成九曲回环的回龙河,在河的两边积成了千万亩良田沃土。
明朝初年,水西宣慰史霭翠娶永宁才女奢香为妻,不久霭翠病逝,奢香奉子袭位摄政。上抗贪官压制,下联各族人民,深得人们爱戴,得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赞赏,诰封为顺德夫人,并向朱洪武贡献了水西良马,朱元璋非常高兴,赐水西马名为“飞越峰”,明朝状元、成都人杨升奄号用修流寓黔中,喜而题词曰:龙马先朝出养龙,御前赐名飞越峰;人间神骏宁无种,天上孙阳不易逢。
奢香深明大义,重视汉文化的学习,首先从自已作起,派儿子安的到明朝首都南京国子监读书,安的学习非常用功,三年期满,返回水西,能诗词,遗诗入《黔西历代诗选》,有太学归来记两邑诗:地分两邑邑毗邻,源同一水水复清;草海名羊披星走,湄山香茶戴月行;放马共叨乌江绿,环谷笙悠和银铃;喧歌兴舞将进酒,乌蒙娄山联脉亲。
奢香夫人为了报答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动员水西四十八部开山辟道,从西至东修了横跨毕节、大方、黔西、修文的龙场九驿道,分别是龙场驿(今修文)、六广(修文属)、谷里驿(黔西谷里)、水西驿(黔西城附廓)、奢香驿(西溪)、金鸡驿(大方境)、阁鸦驿(大方境)、归化驿(大方境)、毕节驿(毕节境)。从此水西与外境商贸往来,与两湖、两广、四川等地联通,对水西文化产生了极积的影响。之前,奢香受都督马煜之辱,与水东刘淑珍走京师,太祖朱元璋下马于狱,奢香在回水西路途中作了一首诗记其事,足见奢香学习汉文化的精神是可嘉的,她也能诗词,遗诗入《黔西历代诗选》,其“回水西记事”曰:羞藏心底见明君,闷坐雕鞍万里行;逾墙幸览三州美,遍地芳华聚金陵;陛见陈情怀罪意,书斥马督负皇恩;义过千兵将军倒,九驿联通天下情。
阳明贬龙场 象祠大扬名
象祠遗址坐落在黔西素朴九龙山,山名叫灵博山,古称麟角山。山前是开阔的坝子,坝子边上山势蜿蜒,当地人称为九龙朝拜。它的修建源于一个动人的历史记载:舜和象为同父异母兄弟,舜仁慈大度而象利欲熏心,多次图谋不轨加害于兄,舜皆以仁德孝悌待之,最终感化了象而使其改恶从善,成为贤良的诸侯,百姓遂修建象祠以作纪念。黔西彝族的先祖对象也很崇敬,在灵博山上,修建一坐象祠,奉祀象,祭之为神灵。
时明代宦官刘谨欲抗上命不派兵平乱,又欲擅自减毁驿道,进士王阳明几次修书劝导,维护国家利益,却因上书被贬困于贵州龙场驿。被贬龙场的王阳明确得到水西宣尉使安贵荣的接济,时安贵荣重修象祠,特请王阳明写“象祠记”。王阳明认为:人性有善的根苗,只要做好感化工作,作恶的人也可以改恶从善。他以舜之弟象桀骜不驯、作恶多端而后弃恶从善、成为圣贤,深为百姓拥戴为例,阐述了人性本善,皆可教化的致良知思想。文章文字精粹,笔力深厚,文气迭宕。字里行间会感受到王阳明先生深邃的思想、从容不迫的气质和凛然之风,让人们感到内心的震撼。象祠作为《象祠记》的缘起和中原文化与贵州民族文化的结合体,现今已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历史文物,也是阳明先生“致良知”学说起源的后期的龙场悟道之源头。
一座不被人重视的象祠,在历史大统一下没有地位的象祠因为王阳明的《象祠记》,而成为人们思想改造,致良知思想教化的标识,这正是象祠的大幸。写就“象祠记”的王阳明先生得以超脱于个人得失荣辱,心绪渐趋安静,坚持日夜静坐默思,专心一意以求“大道”。经过反复的追寻,灵感之光如石火般闪现,对以往萦回于怀的格物致知之理,顿然有所省悟,而思想境界豁然升华。久之,“胸中洒洒”。“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这就是驰誉后世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用心学的观点来重新诠释宋儒的“格物致知”之说,进而提出“知行合一”的新学说,后来又提出“致良知”,形成完整的心学体系。“致良知”心学体系的建立,开启了无数人的心智,令无数人为之神往!“致良知”学说的开启,离不开黔西、龙场等地,青山绿水荡涤着王阳明先生的灵魂,贵州山民纯朴民风把历史遗迹留存,开启了一代大师王阳明“格物致知”的心学,引得无数朝拜者从中寻找到心灵上的依靠。王阳明应安贵荣之邀到黔西,过六广时诗兴大发,题了一首名传黔西的“六广晓发”诗,遗诗入《黔西历代诗选》,诗曰:初日瞳瞳似晚霞,雨痕新霁渡头纱;溪深九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有人家;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
王阳明后来回京参加平乱有功,升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创立了闻名于世的阳明学说文化,其在黔西作的《象祠记》、《六广晓发》,以及与之相关的遗水西宣慰使安贵荣书也一并流芳。
任衡中举当县令 五子登科传文名
任衡,字长钧,黔西州新场人,父国柱早殁,事母至孝。中康熙已卯科乡试举人。二十三年出任广东乐昌县令,一年后回乡接祖母、母亲去乐昌,祖母年老不愿离乡,母亲亦以婆婆无人孝养而不去。
任衡居官清正,得士民欢心。因途远不能迎养,遂解任归里家居。因其母好善乐施,每赈贫乏、修桥梁,任衡无不先意承志。为对祖母、母亲尽孝,又以所有家财修渭河桥。又由于袁成禄于康熙初年出资修的新场桥又毁,无力重修,任衡以家财补修成桥。任衡家居后在新场从教多年,培养了大批的科举人才。任衡子五人,元涫、元浚举人,元灏进士,余俱庠生,人们称“五子登科”。孙二十余人,大半为清官佳士。任衡诗集有《怀慈集》。有诗作入选《黔西历代诗选》。
有“山庄杂咏”诗曰:
亘古于何始,此后于何终;而我适其间,如云过太空;
所生翳暂耳,彭殇理亦同;岂曰视达观,聊以豁褊衷;
今日适其适,明日奚可穷。
有“题李允公山居”诗曰:
在处溪山好,烟岚自一村;长年云作障,清夜月当门;
密林环茶铺,桂花泛酒樽;南邻来野老,农事自评论。
诗社溯源头 印山才子集
印山诗社始创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州人赵文光与高文亮两进士发起,创建于东门田坝北端的印盒山上——今水西广场西侧。名“印山诗社”,州之名士刘应华、史纯武、史宗贤、谢扬声相与定期酬唱。
在九狮环抱的东郊田坝北端一小丘山凸起名印山,又称印盒山。清康熙《贵州通志》称“印山毓秀”,黔西州志誉之为“印山浮玉”,并列为黔西八景之首,山上建魁阁,又称“奎楼”。诗社同仁,定期登楼吟唱,诗社邀集州之文人雅士和流宦名贤,集会赋诗于其上,留下许多佳篇名作,《黔西历代诗选》中的《奎楼吟》搜集了数十首,有州人、外籍流官,如陈旭,正安人,康熙四十二年举人,曾任黔西州训导,有诗:花楼通碧落,登眺远离城。彩笔从空扫,青云傍足生。铃摇风外响,窗映月边明。古缥缈身何似,宛训天上人。奎楼园形八柱三楼,六角翘檐,翘檐角尖有风铃,四围有水池种荷,植垂柳,现存照片。民国末期柳树约粗两人合围,奎楼掩映在荷池碧水绿柳之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文人雅士邀约闲吟的好去处。
奎楼是当时黔西城的最高楼,州人张焕,雍正五年丁未科举人,官知县。诗曰:高吟挥彩笔,泼墨渍银河。气象终南胜,光辉月殿多。六鳌浮欲动,七极对如何。独在青云上,千山似水波。州人徐性夫,雍正七年乙酉科举人,曾任贞丰县训导,也有遗诗:纡行原石磴,览胜涉奎楼。谁说人间境,宛疑天上游。云飞三岛近,路接九宵幽。应有嫦娥会,宫花插满头。李枚,雍正己卯科举人,七绝二首:一、杰阁凌空入紫微,凭临北斗近光辉。白云爱客常为侣,留卧烟霞不放归。二、石磴行行上岩岭,凭窗临目四山新。人间原有登云路,试看高楼近北宸。文渊,乾隆元年岁贡,曾任训导,也在奎楼有诗:直从空际耸奎楼,多士题诗在上头;阁邑朝回云汉锦,应知千载颂贤侯。留下佳作数十篇之。“印山诗社”开一代诗风,继往开来,使黔西诗社、诗人两百多年来,吟咏不衰。
道光十年(1830)江西东乡吴兰雪又名吴嵩梁,出任黔西知州,吴系嘉庆年间举人。青年时期以诗文着称乡里,未出任黔西知州前,已是诗誉满京都,他的诗被来华的朝鲜人索去作诗佛设诗龛供奉。兰雪来主是邦,在观风问俗中,得知州之文士多好诗,便重振印山诗社。他捐廉俸,添置桌椅,购置诗笺、诗简、纸墨笔砚于奎楼,诗人云集,诗社盛况空前。黔西山水民俗、风情活现在诗人笔下。在任知州期间有诗:《州廨后即狮山、旧有草亭、可以观稼》:官阁如村舍,开门即后山。缓行红树下,深坐翠微间。谷暖群莺出,田平一鹭闲。遥观禾锄者,臼暮踏歌还。
雨后踏青至西门桥,有石崖临水,地甚平旷,敷坐其间,两岩杂花盛开,灿若锦绣,顾而乐之。五律选一:桃坞红成海,梨花白照天。一弯芳草路,十亩菜花田。诗和惟彭泽,图成即辋川。归耕吾未果,惆怅听啼鹃。《刺梨花》绝句一首:嫩朵繁枝剧可怜,乱山深处马蹄前。水西已悔寻春晚,辜负青旗买酒天。
《救军粮》俗称“红刺果”一绝:方言曾传解军饥,秋深寻子爱离离。山间富贵人间少,红缀珊瑚十万枝。
吴兰雪还邀集州人史胜书、张琚瞻仰修文阳明洞,登遵义太白楼,凭吊奢香墓。吴诗中有:“惭愧筱骖迎送远,旌旗半卷出龙场。"在《留别播州诸同好》中:忽唱骊歌仆在门,低头无语对离樽。箧中画稿兼诗稿,足底云痕杂藓痕。良友订交堪共命,名山欲别合销魂。酬知有泪无多酒,悔种痴情不断根。
吴诗中有“水西故事记奢香,戈马前朝旧战场”。“九驿开通山失险,一杯人拜土留香。”
史胜书有“新诗敢理宣成句,寿酒初斟太白楼”,“随意自来还自去,谪仙应许续清狂”。诗句:《登芙蓉楼》“冰心一片酬辛渐,绝句三唐比谪仙。”“杨柳连江犹带雨,芙蓉出此尚含烟。”
杨春谷:“谪仙拱手送殷勒,饮罢离樽瘦几分”。
诗人们在万山丛中,在深箐崎岖路上,豪情满怀,诗兴大发,风流雅趣,尽在吟唱中。道光年间“印山诗社”进入鼎盛时期。诗社的《水西杂咏》、《印山诗稿》北京图书馆有藏本,吴兰雪的《香苏山馆诗钞》北京大学图书馆有刻本尚存,《黔中二子诗钞》贵州省图书偿有藏本。
印山诗社诗友的吟唱结识省内诗坛许多知音。黔西诗社与遵义的郑珍,独山的莫友芝,毕节的吴湛溪,清镇的戴禾庄等名士酬唱频繁、交情深厚。史胜书、戴禾庄、吴湛溪等在贵阳贵山书院结“桐荫诗社”。张琚等在赴京会考中对名山大川,事物风景的吟唱,留在“黔中二子诗钞”和其它手抄本颇多,堪称诗中上品。
贵州三奇男 倡导文化兴
李世杰(1716—1794) 字汗三,号云岩。清康熙五十五年正月初九生于黔西隐者坝。乾隆九年至五十五年,为吏员,任县令、府尹、道台、总督、巡抚、兵部尚书。
李世杰天资聪慧,酷爱射骑,通晓武艺,却不喜经史,以至于多次乡试皆名落孙山。二十多岁时,因作诗讽刺州官而惹祸,被迫离乡避究。乾隆九年(1744)父亲李植为他在江苏富安按例捐吏员,官江苏常熟黄浦泗巡检,历任金匮县主薄、泰州知州、镇江知府、安徽宁池太广道、四川盐驿道、四川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南巡抚、四川总督、两江总督、再四川总督、兵部尚书。为官四十余载,修政令、正法典、饬官风、抑豪强、除墨吏、恤民瘼,治沅湖、夷黄患、茸蓉城……恪尽职守,深受百姓爱戴。乾隆称其“才思敏练,性本公廉”,“重清白爱民之选,苟勤俭以奉,克矢志于冰霜”。为“精良综事之才”。这在科举盛行的清代极为少见。故清代学者陈康祺把他与以拔贡官总兵的广顺刘松,以吏员取封侯的松桃杨芳(封果勇侯)并称为“天挺奇才、皆不由科目进身”的“黔中三奇男”。所撰《郎潜纪闻》载:“黔西李汉三世杰,以巡检至兵部尚书;广顺刘松齐清,以拔贡至总兵;松桃杨诚村芳,以吏员取通侯(封果勇侯),并天挺异才,兼资文武,皆不由科目进身,时称黔中三奇男。”李世杰一生,从例捐小吏到封疆大吏,一品重臣,他非科举正途入仕却政绩卓然,百姓拥戴,皇帝恩宠。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政事之暇,发奋作诗文,着有《南征草》、《家山纪事》、《韩公廞墓志铭》等,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李世杰勤政重农,倡廉俭洁。倡导修建贡院、书院,儒教俊才。回乡捐资建“文峰书院”,立东山石屏,建王公阳明祠,重修魁阁兼完建文峰塔顶。还乡时,以原品致仕,争取乾隆支持,得旨“贵州举子进京会试得以火牌资送”,此制度延续至清末,泽桑教儒育人才。卒后,乾隆谕表:“殊堪轸惜”,赐谥“恭勤”。其“墓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尚书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世杰的兄弟子侄孙辈考取功名极众,均能诗会文,成就了黔西有名的家族文化,他们是李世任、李华甫、李华国、李华封、李再赢等。
李华甫,字德彰,号纲阉,乾隆丁酉科举人,随李世杰总制两江及西蜀幕府,后擢湖南湘潭、宜章、益阳、长沙等县知县。遗诗入《黔西历代诗选》,有家乡记事诗曰:朱红山阁映朝晖,东壁祥光入紫微;扑地闾闫登望小,满城桃李入春肥;居由路得宫墙便,攀跻人皆礼乐归;阆苑蓬壶随处有,白云黄鹤岂相违。
李华国,字懋德,世杰长子,乾隆辛卯科举人,历任台湾、漳州知府,修《永康州志》。遗诗入《黔西历代诗选》,其归义驿诗曰:离梦与征人,迢迢隔乡树;秋风黄叶上,独上三关路。
李华封,字嵩山,世杰次子,乾隆甲午科举人,先后任知州,员外郎、广东盐运使。着有《荣禄大夫兵部尚书谥恭勤显考云岩府君行述》传世,记入《大定府志》。遗诗入《黔西历代诗选》,有放舟焦山诗曰:春海一帆归,言寻狮峰树;山鸟背人飞,冥冥渡江去。
潘家八代人 诗名传水西
中华自古能诗的人虽多,但一家自父及己及子及孙,子子孙孙连续八世作诗流传的确属罕见。而古黔西州新场潘家自祖潘润民,从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历经二百多年,人才辈出,考中秀才或举人或进士,代代有才人,先后八世。出仕为官的,能抚恤爱民,有善政的声名。有的不愿久享官禄,仰陶渊明的高洁,退隐田园。有的虽有文才,不合时调,不愿荐试出仕,以教学为终身计,放怀诗酒,躬耕养亲作诗,都本唐宋诗人的格律风韵,很多诗篇,与清朝贵州诗人周渔璜作的一样,流传民间,脍灸人口。如此才聚一家,方兴未艾,相沿八世十多人的诗传,实在是水西文林中的佳话。
潘润民,字用霖,明朝万历癸卯年中贵州举人第一,丁未年赴京成进士,改庶吉士,主春曹政。过六年,迁广东督粮副使,后擢四川参政,备兵建昌。过一年,辞回贵阳,正当安邦彦叛明,围攻贵阳城。潘润民虽无守城职责,为保城民生命财产,帮助当事者运筹策划,深中机要。誓与城并存亡,筹饷励士,坚守年余,援军才打到贵阳,得以解围。论功第一,奏准诏起河南参政,进洛阳,供张非常隆盛,摒弃不受。后拜为广东廉访使,后又晋为右布政使,分巡贵州普安道。过一年,晋左布政,备兵曲靖。后拜为云南总藩。
崇祯辛已年,拜大中丞,未到任竟死于官。为人临事沉着,有胆略。行政是简而不扰,廉而不刿。生活简朴,食不重肉,衣不用帛,不营台榭,不置田产,孜孜好学,老而不倦。他的事迹,曾载入《云南通志名宦》和《贵州通志乡贤》。生平著有《味淡轩诗集》,如《贵阳被围自誓》七律一首:婴城苦守一年逾,望断援师泪眼枯;烽火连天云黯惨,僵尸满地血模糊;为怜豢养垂三世,遑恤伶仃有二孤;力尽自甘抛一死,昂藏宁肯负吾躯。
潘士雅,又名驯、韵人,潘润民的长子,贵州举人。官授遵义令,以母老告辞,改石屏牧,又辞。当时正值明末清初,蒿目时艰,避乱山居,只好放怀诗酒。到清政奠定,征为云南蒙自县令,简易为治,吏民皆欢。康熙四年,土司李日森、李世藩父子响应宁州禄昌叛,攻临安,陷蒙自,吏民多遭屠杀,独不加害于他。生平所著《瘦竹亭》诗四卷,如十六岁作的回文诗中的一首:湾前绿水一归帆,目极朝云接翠岩; 山远世烟回嶂合,树芳堆锦簇花嵌;闲窗倚石欹寒枕,曲槛飞岚浸薄衫;颜改几年频恨别,还期梦后寄书缄。
潘子襄,又名骧,潘润民次子。明朝选为进士,不愿为官。清强授罗次令,旋晋四川崇庆州牧,莅任不久,请终养母亲,以两袖清风归。他以廉能称,在罗次任上惠政很多,载入《云南通志循吏》,在《贵州通志》上亦载有他奏请增试中贵州十名额的事绩。生平著有《春游山寺》例七律一首:袅袅萝阴复市藤,乱峰深处一筇登;松含雪意微存傲,石抱云根浅露棱;故态狂来宜对酒,尘心淡后喜逢僧;空山坐久偏生寂,透骨春寒冷似冰。
潘德征,又名道子,潘士雅的儿子。清康熙乙酉中举人,任云南罗次县令,调昆明擢任迤西刑厅兼摄武定知府,在任上勤政爱民,以廉明称,载《云南通志循吏》。生平著有《玉树亭诗集》,如《黄果树观瀑》五律诗一首:水意直趋壑,却逢绝壁隈;晴飞千尺雪,寒响一溪雷;龙窟骄澜气,蛟涎冷石胎;徘徊凝望久,疑是岱云来。
潘允大,德征的长子,国学生,厌世乱兵灾,不慕功名,教学数年。生平著有《游滇草诗集》。如《登贵阳城楼感怀》五律一首:地接荆梁远,星分翼轸辉;筑王名已没,罗国事俱非;万树堆秋色,千峰带霭晖:奢香何处去?搔首几歔欷。(罗国:诸葛武侯平南,济火帮助有功,封为罗甸国王,都即贵阳。奢香:是霭翠之妻,在黔中劈山开九驿通道有功。)
潘无闷,又名元快,潘德征第四子,清康熙壬午中举人,庚子年赴选北上,死于京都。生平著有《留余堂诗集》。其中有《登黔灵山赠干御和尚》五律一首:拓开尘世界,石畔话三生;境静神弥淡,缘空志自清;山中栖慧远,社外入渊明;预订篱边约,黄花酒一觥。
潘文芮,又名彬也,潘无闷的儿子,廪生,不愿出仕,到处教学,家贫,移居水西。生平著有《翠屏寄客集》,如曾载人《贵阳府志》的《春游扶风山》五律一首:倏动烟霞兴,春风酒一樽;欣然履屐齿,不惜破苔痕;花亚树如醉,日斜山欲吞;勾留归客晚,芳草恋王孙。
潘文苞,又名巩也,潘无闷的儿子,考登乾隆庚午科贤书,官福建盐使,后迁江西新城知县,未到任而死。生平著有《琢云轩诗集》,如载人《贵阳府志》的《曹官山居》五律一首:山田春水足,晨起插新禾;致敬惟妻饭,相催借鸟歌:漫言耕待聘,欲喜政无苛;最是归来晚,柴门月色多。
潘白东,又名潘晓,潘文芮的长子,州学秀才。他的作文,清高拔俗,不愿学作八股文,乡试首考落第,即不再考,惟以教育人才为心。本于诗道,未得十一。晚年,恐绝先祖传诗遗愿,勉续作诗百首,名为《断续亭集》,其中有《游黔灵山》五律一首:数曲羊肠路,登临别有天;院中藏古树,山后挂流泉;石缺留云补,林疏放月穿;呼僧松下语,尘盖一齐捐。
潘静川,白东的长子,州学秀才,少贫力学,文采高洁,不合时调,荐试未售,惟以读书教学为务。生平著有《宁愚堂诗集》,如其中《秋收有志》七绝一首:豚蹄祝罢老农叹,苦到秋收力已殚;最是不平人世事,万家供给一家餐。
潘巨川,潘白东的次子,大定府国学生,乡试未举,教学于乡里,四方向学求教的青年,日进家门,年多一年,受教的上千生人,成就的不少于百人。清道光元年,诏举孝廉,黔西州州侯过一斋亲到他家,欲以他应选,劝驾殷殷,辞而不受。生平著有《思敬堂诗集》;其中如《辞谢选孝廉》五律一首:国宁多新进,江湖有故知; 游当随鹿豕,梦不协熊罴;颍水牵黄犊,商山采紫芝; 田园聊卒岁,何必羡乘时。
潘桐,又名潘钟峄,潘静川之子,黔西州国学生,不愿赴试,终以教学为务。生平著有《客留草诗集》。如曾登《黔风演》的六言诗:良友屡寄鳞鸿,问余近日何事?花径朝朝自扫,恐有同心人至。
潘寻,又名潘云表,潘静川的次子,清道光年间,黔西州国学生,谨守先人之道,寻馆教学终身。生平著有《艺兰轩诗集》,其中如《访友村居》七律一首:带水依山烟一村,尘嚣不到古风存;人家参错接篱落,磴道高低开荜门;把钓云归岸上柳,谈心月过花中轩;结庐那得都如此,偏许相从数倒樽。
成斋当监试 著作蜀文稿
徐久道(1791——1841),字敬恒,号成斋,黔西州新民里箐口人。幼时勤奋好学,中试贵州乡试举人,二十一岁中试嘉庆癸酉(1813)恩科进士,分发四川永宁府开县任知县,为官以廉能着称,后升别驾,调浙江,掌湖州余抗县等地政事。升任道光庚子(1840)科监试道,试罢,返回余抗,不久,忧郁病死于抗城,诰授奉政大夫。
著作有《燕如草》、《蜀江草》、《蜀中吟》。后人集成《养余斋诗词抄》,集诗52首。有诗词十二首入选《黔西历代诗选》。
有“陈仓怀古”诗曰:太白西盘接陇头,陈仓渡口夕阳收;苍茫不辩鱼龙气,浩荡凭看鼠雀秋。鹑首剪来王气尽,雉雄飞去霸图留。空余一片秦川水,鸣咽年年不继流。
有“居庸关”诗曰:万古居庸道,长留护北门;驱山走东海,括地指昆仑;云出三边雪,天垂大漠昏;前朝多少事,遗迹认荒墩。
有“武陵”诗曰:天入中原一发开,五溪涛卷万山回;人从碧落天边下,舟挟神蛟水底来;鱼鸟飞潜张东地,芷兰香馥水云隈;明朝便入风云去,回首沧浪意可哀。
黔中二子 名享高原
史荻洲,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他与清镇诗人戴粟珍(号禾庄)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二人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谋职,同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后来荻洲客死辽宁,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深至厚的情谊至今传为美谈。史、戴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史荻洲著有诗集《秋灯画荻诗抄》。
据记载,史胜书与清镇戴禾庄共同求学于黔西州名儒拔贡、曾著《一树梅花书屋诗抄》的杨春谷门下,由于两人爱好相同,勤学苦练,诗才较为显着,杨春谷非常高兴,把两人平时佳作汇于一册,名曰《黔中二子诗抄》问世。
史荻洲家乡洪水山青水秀,历来是黔西州内比较出人才的地方,从洪水河的上游起,就出现了许多的文化人物。如宋家沟的宋家,清未就出了举人、秀才及富翁,民国时还出留学生宋德洋等,现在还遗有古墓花坟,建于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墓裙三层,料石垒砌,浮雕芦笙舞蹈、元宵观灯、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七十二幅图案,极富民族特色。而在另一条河蔡家河中游又出现了高氏家族,高氏家族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不但育出了官封一品的高氏夫人(其夫为黔西隐者坝人,清兵部尚书李世杰),还育出了一位武进士,三位举人,十多位贡生秀才。
特别是两河交汇处的大寨更是人才辈出,光史氏家族就有四十八人获得功名,史胜书(号获洲)、史守藩、史守琦、史守珍等曾中举人,如此多的文化名人聚于此村,文化典故也非常多。
史胜书,虽仕途坎坷,但其诗才早已名播水西,其与黔西知州吴嵩良、遵义郑珍、清镇戴禾庄的唱和不少,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诗文艺术。其题《秋灯画荻图》更具孝行、文事同举之概,遵义郑珍、莫友芝等都题有和诗。其诗曰:孤儿灯下书,慈母手中线;母线积过百尺长,儿书诵过一百遍;慈母眼中泪,孤儿灯下书;儿书百遍诵已熟,母泪乱随酸欲枯;儿幼不识此心苦,问母何如泪如雨;母言儿父学未就,痉恨泉下目不瞑;遗言千卷皆手泽,继志望儿成微名;儿闻母言谓容易,儿到他年能及第;儿能养母身,当破今霄涕;母闻儿言久,拭泪重酸辛;儿读父书倘有就,忍饥饲儿当甘心;灯尽书完索所哺,韭粥无余只野芋;月上夜深傍母眠,天明抱书学堂去。
郑珍题黔西孝廉史荻洲《秋灯画荻图》:水东之禾水西荻,学古今黔并眉白;敬尔尊慈有义方,业成出自鬻纱力;画荻辛勤那可言,不待图穷泪横臆;平生我亦顽钝儿,家贫读书仰母慈;看此寒灯照秋卷,却忆当年庭下时;虫声满地月在牖,纺车鸣露经在手;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长成无力慰苦心,头白待哺仁人林;莫似老荒只作稆,尔今才气猛如虎;往取将相寿贤母。
莫友芝《秋灯画荻图》为节母史杨氏并祝荻洲:母夜绩,儿读书;一灯小于莹,照此孀与孤;母绩渐盈筐,儿书亦成诵;卷中之泪泉下心,风霜三更守饥冻;母今白发儿青衿,往事低回有余痛;愿母节寿登期颐,愿儿养母须及时;画荻灰尽无人见,一疏请旌天下知。
黔中二妙 水西闻名
张琚,字子佩,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朝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副榜。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杰出人才史荻洲结"桐荫诗社",曾任开泰(今贵州黎平)教谕。因受学使程恩泽赏识,随程赴湖南学政任所为幕僚。因屡试不第,遂绝意仕进,晚景潦倒。后主讲狮山、玉屏等书院。与郑珍交谊甚厚,时有诗文往返。被时人称为"黔中二妙"。工书法,书法兼学苏、黄、赵、米,自成一格,为士林推崇。他临摹当时著名书法家程恩泽之作,神形皆似,故程氏常让他为其代笔。一生写了许多诗,但多散佚,其友郑珍收集其诗辑印为《焚余草》一卷。郑珍子知同谓其父“所为友者,有子偲及弟芷升庭芝先生,黎伯庸兆勲舅氏,桐梓赵石知先生,黔西张子佩琚先生,自相往还,饮酒赋诗。真是屈指可数的莫逆之交。二人虽于仕途失意,仅在荔波县相继任训导,然俱为晚清一代诗文大家。《黔诗纪略后编》录其诗十六首。
张琚幼年进学,读书勤勉,喜博览,尤工诗文。道光五年(1828年)至省城参加乡试,以副榜中选。深得提学使兼主考官程恩泽的赏识,将其招入幕中,办理公私文书事务。程恩泽为当时国内知名学者,宋诗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张琚追随左右,深受影响。在此次乡试中,张琚结识了同时获选并与他一生成为知友的大学者、大诗人郑珍。他们常在一起谈论诗文,切磋学问,才智得以大增。在郑珍的眼里,张琚其人身材虽不为高大,却有着宽广的额头,方正的两腮,且目光富于神采,有射人之感。郑珍这样真切、生动地描写过张琚与人相处的特殊性格:“与人交,言语妁妁,洞示胸臆,意苟不屑,终日处或不及一词。”(郑珍《张子佩琚诗稿序》) 郑珍还特意记下了张琚说过的一句展示他胸抱、志趣的话:“富贵包裹中物,所不知者学耳。”道光六年(1826),程恩泽调湖南,任提学使,邀张琚同往。在此期间,他多受程的教益,他模仿、效法程的书法、文章神体毕肖,竟使他人难以识别。由于他表现出的过人才智,被时人惊叹为“黔中有人”。
其遗诗入《黔西历代诗选》,其奢香驿诗曰:谁激诸罗变,贪边踞有功;君王自长策,女子亦英雄;九驿邮初置,三巴路已勇;夜郎今自小,不待问唐蒙。
内庄吊古诗曰:慷慨中丞节,丹心照鬼方;过门曾走马,解绶不还乡;成败何须论,生灵实可伤;自今丛冢骨,遗恨失因粮。
书院当山长 弟子遍水西
杨春谷,字学暄,黔西东乡人,清朝乾隆年间的拔贡生、任务川县学训导,是黔西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致仕后主掌狮山、文峰两书院,一时黔西才士半出其门,与史胜书、张踞、侯光职等成为黔西文化史上的佼佼者,其子侄杨璐枝、杨行枝,杨秀枝等多人入学中举,成为东乡一带的名门旺族。着有《一树梅花书屋诗抄》。遗诗均入选《黔西历代诗选》,其大关吟曰:关势嵯峨界碧空,隔河两地判西东。雕盘峻岭千层上,人指偏舟一叶中。古寺疏钟余断续,夕阳沉河俯葱茏。高寒剩有扪萝迹,小住樵歌笛里风。 其鸭池河怀古曰:萦纡彳亍下庚邮,石栈天梯映碧流。往日平沙余折戟,前山寒翠锁孤舟。一条衣带千层浪,两岸渔矶万古秋。自有奢香新置驿,水西谁更划鸿沟。
杨璐枝,杨学暄长子,光绪甲辰副榜,壬子科举人,出任广东永福知县,所至有政声。遗诗均入选《黔西历代诗选》,其读经诗曰:黄河来昆仑,万派发浩淼;泰岱起方寸,齐鲁天下小;删书只唐虞,庖牺实远绍;陋彼两鲁生,六艺通未晓。古意不在书,张皇溯幽草;余芳润泽贻,读涌赏音少。大哉昌黎训,汲古菑畲饱。
杨维舟,新仁化屋人。晚清秀才,教过私塾。遗诗入选《黔西历代诗选》,有咏家乡诗曰:送春未久又春光,山若图屏草木芳。怪石尽含千古秀,老松常占四时香。放怀不觉乾坤小,笑傲谁知天地长。偏觉郊园真景致,蝶飞莺舞亦奔忙。
侯述堂与龙爪菜 谭文澡和谢恩诗
侯光职,号述堂,黔西州黔兴里一甲松林寨人,嘉庆丙子科登贤书,丙戌科大挑一等,以知县身份出牧广西,历任陆川、柳城、兴安等州县知县,后荣升郁林直隶州知州,诰封奉政大夫,五品衔,得道光皇帝嘉奖,赏戴花翎。
侯光职在柳城县任上,丁忧回籍守丧,假满即将赴任。行前他想,地方上没有名产、特产。理应带点薄礼慰问同僚或属下和地方贤达。时值仲春,乡山初绿,公娱兴环游于乡山野岭间,乡蕨抽苔,遍布群山野岭,顿想此物可充饥作菜,于是嘱家人采摘数百斤,凉干加工并包装成二斤一袋,共数百袋,用马驮随之运至广西。前来探望的同僚、属下等人照他所说方法做吃后,盛感味道好,可口,齐赞他的家乡出名菜,望下次再带一些以享亲邻,公概然应允,说:吾乡盛产此品,高山野岭,田边土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家乡乡民称之曰“龙爪菜”。此后,他回乡又带去若干,凡得到的人以此为荣。此后,“龙爪菜”之名誉和声名,流传广西。又因他在广西各县州勤理民政,关心民间疾苦,惩恶扬善,政声卓著,深得老百姓和地方贤达厚爱,民间甚至把“龙爪菜”与他连在一起,誉之为“清官菜”。侯光职也能诗,其山居四韵现其风采,诗曰:
其一:东风沉醉百花前,佳气休光钟化天。今日心情如往日,新年景象是中年。无愁自得仙翁术,壮志仍抡祖逖鞭。惟望旧知怜此意,不劳诗句咏贪泉。其二:画竹芟多满竹光,花源一曲草荫堂。园中小雪温从合,帘外春风杜若香。卧晚不曾抛好夜,闲怜是处惜残阳。庭前有蝶争烟蕊,又逐流蜂过短墙。其三:水边门巷独来寻,烂熳花开满院庭。千里云山何处好,几株扬柳自成荫。星分夜影寒侵帐,鸟斗亭花露滴琴。竹径有时风为扫,此君心似主人心。其四:月明楼阁在清卢,水碧山青画不如。绕阁烟岚新雨后,满庭春露落花初。欲逢暇日先招客,未必忘机便钓鱼。更有野情堪受处,竹门茅屋带村居。
谭文藻,清嘉庆九年(1850)甲子科举人。嘉庆二十二年(1818),丁丑大挑一等,签分福建补用知县。庚辰年(1821)调福建政和县知县。其父母桅杆联对之一系侯光职所题,后来两家世为姻戚。谭文藻有赋《重宴鹿鸣感恩诗》八首:雨笠烟蓑田舍郎,朝衫一领久珍藏。闻恩复启青箱看,犹有槐花旧日香。解组归田四十年,蹉跎岁月雪盈颠。微生得荷非常赐,无补涓埃愧昔贤。鹿鸣再赋本奇逢,丹桂丛中一老翁。宴罢曲终新月上,满身香透桂花风。宴客须留玉板简,调羹种有水晶葱。老妻尚理冰厨事,私热心香一瓣同。昔年曾向广寒游,弹指驹光六十秋。选佛场中今又到,一杯同醉也风流。雪样头颅山字肩,高歌畅饮自翩翩。嫦娥月里嫣然笑,前度啊翁也少年。聚奎堂上瀛洲客,玉笋班中著作才。非何九重恩露重,敢同寒孟共追陪。褒容异数礼耆臣,梓里齐驱亦有人。毕竟雅怀仍让我,莲开并蒂时逢辰。
白泥侯家诗 洪水史家文
清朝到民国,黔西文化发达而闻名于世的有两大家族。即白坭田侯氏和洪水史氏,侯史两族世为婚姻,获功名者多为姻戚,当时私熟教育者把两姓的文人作品收集整理拿来教学,这就是“侯家诗、史家文”的来历。
侯氏于康熙时由已卯科举人、知县侯青迁居,历来重视文化,开办“上谷堂”侯氏私熟,教育子弟,到清末停科举就有四十多人获得功名,其中岁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四十多人。这些人能写诗作文,出名的有侯光职、侯光昭、侯敦化、侯敦本、侯廷珏、侯仲章、侯赓言等人。并有诗传世,所著诗格律严谨,豪迈奔放,大多毁于文革时期,现仅少量遗世存入族谱。
史氏于清初定居洪水,重视文化教育,到停科举时有四十八人获得功名,举人,贡生,秀才不少,诗文著名者有史狄州、史守琦、史守珍、史守潘、史秋萍等人,史守琦还参修黔西州续志,所作传记如侯述堂传为黔西第一文章,因此称为史家文,后附有侯述堂传(摘自黔西州志)。
侯敦本,号心泉,清末秀才,黔西州团务总理,诰封奉政大夫。有诗入选《黔西历代诗选》。有南乡宁感事诗:五载风平两鬓霜,废兴事迹细推祥。愧无善政称三异,喜有弦歌动四乡。有克复州城有感诗:甲子州城数遭殃,奇谋克复心始畅。善后抚民勤为政,复我名邦运筹忙。
侯廷珏,号试之。光绪已卯科举人,官知事。有到北京应试作诗一集,遗诗存入家谱。其一:《别家》烂沟一别路湾湾,山外鸡声跋涉难。绿柳黄花仓有鱼,鸭池水响近无栏。其二:《过鸭池河》一轮浩月挂长空,雪照澄潭夜不风。此际推逢惊喜绝,无边金碧晃江中。其三:《铜仁即景》林深竹茂是谁家,五里州边雁字斜。陡觉云容连白面,顿看水碧失黄瓜。寒流夜涨波逾阔,积月霄明日倍华。指点铜仁江汇处,一湾扬柳路三叉。其四:《过老五冲(滩)》风清云淡夕阳残,秋气侵人水气寒。舫雀频来名士侣,鲸声吼下老王滩。山如虎齿峰峰出,路匪羊肠步步难。且喜片船飞渡稳,月钩一曲照江干。其五:《过江口渔舟》江头万树霎时收,荡浆如飞去上游。雨细风斜都不管,满身蓑笠岩清流。其六:《至沅洲即景》旅夜清无床,鸡呜早束装。光阴随处好,道路逐人忙。乍拥鳌晴旭,犹馀马足霜。日烘沧海赤,风定片云横。缓缓庚邮接,迢迢甲浦长。澜江烟淡沱,竹堡影苍茫。澧水从西走,鄂风自北凉。三贤碑尚在,临眺几彷徨。
史守琦,光绪丁酉科举人,长于文章,曾主讲狮山书院,参修光绪《黔西州志》,曾撰写了一篇名文《侯光职传》,传遍水西,也因此获得“史家文”的称号。《黔西州志》载“皇清诰授奉政大夫侯公光职传”:
公讳光职,号述堂,邑之南乡人也,世居松林,嘉庆丙子登贤书大挑一等,分发粤西,历任陆川、柳城、郁林诸州县,所至卓有政声。官游十余年,不携眷属,尝言勿使子弟染公门气习,其教子义方可知矣!宜人在家诞师教二子读,长名元杰,号松阶,次名元斌,号二允,均食廪饩。正值强仕之年即解组,有为之留行者,公以不乐恋栈为辞。归田后,出所余廉俸分给六亲,几于父族足衣,母族足食。所居处周围筑砦为坚壁计,人有笑其过虑者,及公殁不数年,发匪起自广西,众始服有先见之明。
后,咸丰四年,本地缘匪勾结遵邑杨逆作乱,围城四十余日,协从者甚众,附近居民赖此院墙获免。迄同治壬戌,发匪由金陵败窜至平远,欲袭定郡,直逼六归河岸。松阶、二允亲率团众数百,隔河安设大炮数十位,对面轰击,贼不敢进,救活难民无数。然当其实,贼从突如其来,流民亦赤手而遁,男妇老幼避入砦内二三千数,嗷嗷待弊。松阶昆仲命人日煮米四五石,分食众人,十余日不倦。及贼退,有酬谢者,概辞不受。并恐以后有事,一院不能住札,又于院侧添筑新院,唇齿相顾。
至同治三年冬,号匪陷州城,苗匪陷府城,逃至松林者甚众,均给食三日,分札两院,无钱者编竹以居,并送米粮,有欲他适者,助以路费。继此,瘟疫大作,松阶素精岐黄,命人赴川购数百金药材,日于两院周流诊治,不取分文。救活无算。
时,州境屯洞被贼破者十之八九,惟此院独存。经此大乱之秋,设院以卫人,出粟以济人,施药以活人,公之贤嗣皆能继公之志,积功,累仁,明德,之后莫与京矣。公生平善行义举,指不胜屈,性轩爽,好朴实,毫无富贵气。二允以功保县今,不乐官。有司曾任古州广文,未几亦告归,松阶先殁,里党思慕不置云。
民国时期的史秋萍是晚清秀才,史秋萍与丁杨斌、王彬禄等建菊花诗社,着有《菊花诗抄》传于世。他还在白泥田与侯庚言、丁扬斌联吟唱和,传遍水西。其作诗文通俗易懂,有许多名篇传世,较为人们喜爱的当属《渡人舟》、《醉美人》等。相传史秋萍在沙窝铧口寨设帐,因大雨,寨前溪水陡涨,有少妇因急事须过河,遂请一男生背过河,因以赋诗:《渡人舟》:红粉佳人阻碧流,小生权作渡人舟;先将玉手挽纤手,后把龙头扶凤头;三寸金莲浮水面,十分春色漫江流;轻轻放在河堤上,默默无言各自羞。
还有一首也很有趣味:《醉美人》:香闺九月解称觞,扶个丫环倚玉床;秋色浑如春色好,篱边竞逗寿归阳。
仲章与扬斌 白泥文化兴
侯仲章,字肇铭,清末廪生,中国同盟会会员,民初贵州省议员,委派郎岱厅厅长不久卒。遗著《荷花诗抄》,部分入选《黔西历代诗选》。有忆乡诗曰:其一:一曲高音忆故乡,荷花池畔水生香。身清不怕污泥染,翠盖亭亭夜月霜。其二:庭花落尽鸟声稀,午夜凄凉梦不迷。料得连天风雨后,涨痕应到小桥西。有新春试笔诗:其一:伴我萤窗数十年,依然伏卧管城边。朝来掷向空中去,谱书云霞满大千。其二:苦把江淹梦寐缠,挥毫无处不云烟。五花换到色空界,横扫千军似等闲。有和丁扬斌过活佛山原韵:高空一镜涌长川,暮蔼无风软似绵。精气能完斯得寿,诗魂不死即成仙。舟行水里疑无地,人在波中别有天。徒倚篷窗闲望月,白频州上锁疏烟。
内庄白坭有许多古老的村寨,《明史》中就有内庄地名的记载。明末巡抚王三善丧师内庄,以身殉职(见《黔西州志》及黔西西门桥畔神道碑文)。清朝道光年间,州之名士张琚有《内庄怀古》诗:慷慨忠丞节,丹心照鬼方。过门曾走马,解缓不还乡。成败何须论,英名实可伤。至今丛冢骨,遗恨实因粮。(该诗见《大定府志》艺文篇);内庄下坝文阁塔畔曾氏号称“一门三进士”(贡生、当时称为岁进士),大寨至陈家沟一带有“五里十秀才”之说,白泥田侯府人称代代有功名。
白坭内庄村寨密集,田园相接,村民往来于星罗棋布的村寨之间。在侯、丁、王等大姓中,出了一些文人雅士,他们之间的往来;或弹唱、或弈棋、或吟唱;或因走亲访友、或因婚丧作贺。遂邀集某家,诗友相逢,或清茶一杯,淡酒一盅;便整日、整夜联吟、酬和。从现在整理印发的《黔西历代诗选》、《丁扬斌诗集(过去的我)》、《水西侯氏族谱》、《内庄王氏族谱》、《陈莜溪诗集》、《史秋坪诗集》、《侯仲章(荷花诗抄)》可觅出他们吟唱的频繁,吟情的深厚,因此称之为“未名诗社”。诗友们没有命名,也没有定时、定点、定题。每一相会,诗、茶、酒就成他们助兴剂。中国有“诗歌之国”之称,黔西也堪称“诗歌之乡”的美誉,内庄白泥一带更是以诗出名。
在清末民初。时董家寨(今凹水)陈莜溪应白泥侯府之聘,设塾馆于老寨子(古名锣鼓寨)举人侯试之家。学生数十人,门生中的佼佼者侯仲章、丁扬斌、侯伯猷、侯肇文等。他们在学生时代就与陈师唱和,陈师着力培养其兴趣,时有不定期来往于其间的有侯试之(举人)、丁培之(廪生)、史秋坪(秀才)、侯仲章(廪生)、侯赓言(廪生)、丁扬斌(小先生)、王绍基(自学成才的文人)。
从上述诗集含传抄本中,诗友们曾集会于丁培之家。侯仲章、王绍基都有《自培之家夜归感怀》。
王绍基《白坭夜归感怀》二首:其一:星稀银汉映平田,夜静归来月未偏。露重荧飞禾下火,步惊情动水中天。鸟声断续鸡声继,云影风微竹影连。正好怀人诗酒后,书笺遥寄故贤边。其二:祖宗恒业记心田,未敢存心或有偏。涤滤全资茶酒后,卫生宜养性中天。笛音必借萧音和,虎韵还须埙韵连。结得诗缘侬有幸,葵花飞向彩云边。
侯仲章《自培之家夜归感怀》二首:其一:炉烟消尽客初眠,乘兴归家夜二天。竹破云来光皎皎,柳随风转影纤纤。卢山依旧琴书冷,斗宿横空河汉悬。正是怀人千里候,思君聊为拟呤笺。其二:焚膏夜坐未成眠,皎皎光华月在天。清夜沉沉横睡眼,寒更点点耸呤肩。诸君博爱益人志,数朵灯花对我鲜。五凤楼修班手妙,聊将鄙俚助呤笺。
从王绍基、侯仲章的诗中得知诗人集会丁培之家,深夜才归,诗情未了,余兴又生,诗人们的豪情、诗趣流露字里行间。情深意浓又写下如上诗篇。之后一段时间,他们诗的唱和多用“寄”或“邮传”丁扬斌有《教书田坝寨侯君仲章》诗。史秋坪有寄侯、王、丁诸君诗句:“鱼书频寄诗千轴,雁信遥传纸八行。”“诗千轴”是诗中夸张用语,但唱和来往频繁是有的。王绍基与史秋坪的唱和还有回文诗:
史秋坪寄王绍基回文诗:烟深卧阁草离愁,冷树惊回几树秋。悬壁四山云上下,隔帘一水月沉浮。翩翩彩落飞鸿雁,皎皎光寒静斗牛。前路客船花点点,连边夜火似星流。
王绍基有步史秋坪回文诗:前川流水映明星,冉冉驹光接地灵。悬尽情深潭下月,未增景好浪中萍。烟生荻岸连枝绿,露滴禾田带叶青。联句无人来静夜,笺吟案上宿飞萤。
后来,侯仲章、丁扬斌外出;侯试之、丁培之、陈莜溪先后仙逝,“未名诗社”前期的集咏传唱暂告结束。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失守,丁扬斌举家迁回贵阳,在花溪女中任教,“黔南事变”日机轰炸贵阳、花溪。丁扬斌回故里定居。诗友一别多年,史秋坪到侯赓言家作客,便相伴访拜别后多年的丁扬斌。诗友多年不见又是姻亲,便留饮,自然以诗会友,以诗言情,丁扬斌有《与史君秋坪、侯君赓言小园夜宴联吟》席间其夫人张孝宜、张孝芬奔忙于酒肴之间,故三位有:其一:胭脂月下共飞觞,把酒三人兴倍长。暂学青莲开夜宴,狂歌醉舞满庭芳。其二:蜗鼓频敲向晚中,游园桃李笑春风。花明柳暗村相接,水软山柔气自雄。渐觉夜深衣惹露,乍看天上月如弓。此时此地欢歌极,把酒三人意共融。
时史秋坪还有《补贺南京新家庭》七律二首。诗人别后重逢话旧赋诗,更深夜静,有唱必和,笔者以为这是白坭“未名诗社”后期复兴时期。时值大方文士杨济生应聘设塾馆于张顺之家,距丁扬斌塾馆仅二华里之遥。因仰慕丁扬斌大名以诗四律晋见。选三:其一:焦桐半曩赏音遥,几转愁肠借酒浇。独傲同披王猛褐,不平犹拥伍胥潮。深山匿迹原韬晦,异地舌耕暂寄侨。社会腥膻难复古,余生不愿废刍荛。其二:倾谈曾已识胸襟,古道照人信可钦。植柳锄花浇俗状,乐天知命见高吟。相逢萍水蒙青眼,景仰斗山借绿阴。最羡珂乡风物好,几番桃李已成林。其三:世世争春算小松,风欺雪压白云封。焉知此物傲天地,色不像天万不容。百战终无一寸功,翻劳魏绛去和戎。幸天未丧斯文气,不作曹家乱世雄。
杨济生与丁扬斌唱和颇多。他们以诗交友,遂成知音。丁扬斌先生《自笑》一诗步杨先生韵。
无法医狂更是痴,钢刀难斩是情丝。败家子出分三路,救世心纷到几时。屡见皇宫萋野草,频看旅燕巢林枝。雄心日傍地球转,转到无聊又赋诗。
后来他们相互吟唱《吊王三善》诗数十首。这中间突然杀出一个丁效禹(丁扬斌先生胞弟,中医师)杨先生惊吟:
村夫倘早识明星,没读家传无字经。诵诗三百虽劳碌,不料一丁有二丁。
后丁扬斌五十五寿辰,学生们进城买祝寿礼,正逢史秋坪在卖字画的店主方其相处,史秋坪因以赠诗:风闻近况不寻常,桃李春风满室香。廿载车尘增阅历,二区桃李伴门墙。蒲觞满饮身多健,大道得传字亦香。坐拥皋壁无限好,桑榆晚景乐洋洋。
学生们也随之唱和。有“若得及时沾杏雨,何难展翅大西洋”。“……”丁效禹也有和诗:高寿期兄连十旬,一年一度一翻新。弟随子侄来恭祝,闹个长生不老春。
侯赓言、史秋坪常有“论时局”“伤时”之类的诗。丁扬斌也有和诗:步侯君韵酬侯君:
其一:大错何堪记以前,苦将片石补娲天。那知当作砧中肉,孰料还邀世外仙。亡省无俱误国罪,丧师都是济时贤。潮流如此真该死,得罢兵归属偶然。
其二:战伐声中辟一堂,那容高枕傲羲皇。国中疯狗毛俱竖,海上毒龙爪尽张。北地皇居春草绿,南朝宫殿野花香。而予尚作卜居梦,只恐旁人笑白忙。
丁扬斌对蒋介石的“攘外必须安内”,不抵抗日寇痛心疾首,百无聊赖,只能回乡隐居安度晚年。
解放前夕,早年诗友大多仙逝,在丁扬斌的塾馆中吟唱的是部分学生。如侯铭杰、谭文超、彭英侯、丁显斌、刘本勇,丁扬斌之女丁天文三岁夭亡,丁先生悲恸,长歌当哭:绝顶聪明反自煎,可怜一世只三年。空间百物明了尽,还信四书暗记全。读本尚留欢喜凳,精魂早散奈何天。来生倘有能回验,再结人间父子缘。
一时学生中唱和蜂起,步韵有“再结人间兄妹缘”,“再结人间同学缘”,“再结人间叔侄缘”。数日之间馆内沉浸在悲恸吊唁之中。解放后老年吟友先后逝世,壮年学生参加工作,各自东西,诗吟至此结束。
诗史毛登峰 成就方人凤
毛登峰,号仙樵,清末廪生,入为岁进士,黔西新场人,是著名的文化人,清《黔西州续志》编辑,民国参加自治学社。有文章《下四里历年乱记》和诗入《黔西州续志》和《黔西历代诗选》。毛在平坝设帐教学,学生中不少人获得功名,著名人物为方伯鸾。有《重九登北塔》七律:其一:光绪年甲申年九月九日:家邻北塔世相承,落帽啊谨快犸芝。难得天生真面目,不邀欲尝一崚增。竹林雅抱游观乐,棘院深惭文就微。奠漫知心嫌这晚,古今兴废究何征。其二:寻幽选胜一碑临,府仰关河感概深;百族死之遗战垒,十年生聚见天心。田家稻禾同高会,篱落有开孰尝音。过者多情如信我,登高也应发豪吟。其三:塔形凌云绝占庇,回龙气象焕然新,放开眼界群峰少,不断情根事物亲。奇怪之心胜五色,繁华梦境阅千春。毓钟灵秀谁是知,我欲攀岩问后生。其四:弟兄联步乐齐牵,几子追随见一班。佳节如斯多浪掷,灵氖庇事扰空震。脚跟稳占期高玄,眼界横看遵等闲。休让崔崽平地石,名标千克耀人间。其五:天生宝塔仰弥高,不假人间雕琢多。倒影几疑横斗际,凌霄端合驻仙曹。文章变化回龙势,秀气灵分塔雁豪。二百余年多少事,飞伤客土估风骚。其六:塔横山顶自年年,重九来游兴欲仙。随世牵腾凭远眺,秋山消消销炊烟。
方伯鸾(1979-1947),字孝恪,号人凤,笔名囟球,黔西县(今金沙)平坝人,幼读儒书,勤奋好学,为毛登峰的得意门生,二十岁时中廪生,宣统元年获省保举晋京会试,中已酉科拔萃进士第一,授云南大理府通判,不愿为官,参加中国同盟会活动。文章、诗词、书法颇为出色。宣统三年(1911)春,他走上推翻满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民国5年(1916),他积极参加筹建贵阳南明中学,并在该校任教。为倡议新场设县,伯鸾与石玉书、毛曲濡等数次呈文上省,他还以个人作为公民代表,30年(1941)4月,写文呈省与黔西城绅士辩所划县界,新县被拟名为“新民县”,他认为不妥,故以新场近郊“金宝屯”、“沙溪坝”两地命名为“金沙县”,从“沙土可与黄金同价”取义,获省允准。30年代,伯鸾积极吸收进步知识,并撰写白话诗文在当时留省学生创办的《黔西月刊》发表。他喜诗擅书,现存《浮图园记》、《题咏十首》、《改过论、第十一卷》手书文稿,即为他所著。
有《无着亭题咏》选录:金山如凤似飞翔,三百年来此辟荒。绿竹白云开旧甸,黄沙赤水抱新场。樵苏久辩娥眉路,斋供不须鹫岭香。若与释迦论富贵,玉屏风景胜西方。有附改第八首诗:天徙长江入此流,衣冠门籍载中州。累朝佳士出沙洛,一带名山进鼓楼。子第如林皆笋立,英才易世几风流。想寻雁塔书报国,送佛无声月在秋。
新民两女士 文采亦风流
黔西历史上出有几位女诗人,除奢香夫人外,还有谭兰英,明巧珍等几位能诗会文的女士,现择两位的诗文供赏之。
谭兰英,新民里张小云妻,随夫贵阳广文书院,善于楷书,能诗文,著有《畹滋诗抄》。诗入选《黔西历代诗选》。
有春日即事诗曰:思亲昨夜梦难成,破晓方知睡思生;依枕才眠郎又唤,画眉窗下日初晴。
有刺绣诗曰:朱唇对镜点轻脂,妆罢台前检绣丝;笑把残红嚼一口,隔窗唾上凤仙枝。
有渔翁诗曰:溪上蓑沾红杏雨,市中酒醉绿阳天;独卧春光明月夜,一林归鸟一身烟。
明巧珍,名士毛仙樵妻,夫妻都善于吟咏,著有《怀翠楼诗抄》,诗入选《黔西县历代诗选》。
有官署偶成诗曰:爱怜越甚越娇痴,衣钵一经课女儿;生愧谢家能咏絮,人惭郑婢解吟诗;趋庭母后之无辩,绕膝公余点画窥;况有小姑时赌韵,花前月下共追随。
有春日即事诗曰:风吹花树影高低,万紫千红入望迷;倚栏闲招新燕子,寻芳几度小楼西。
有哭伯母熊氏儒人诗曰:哭子才伤老泪枯,又将多难累慈乌;丹心苦望丹霄鉴,白发惨同白草铺;纸剪寸肠儿已断,刀惊落魄嫂应扶;生前慈爱无由答,梦里依稀膝下趋。
翰林当知州 熊氏都知名
在黔西城里,有两位熊氏儒生,一个是翰林学士,一个是东南大学毕业生,两人都当过官,办过学,名声赫赫,他们就是:一是翰林学士熊渭泉,一是县太爷熊绍儒。
熊渭泉(1871——1930),字朝滨,号藤花馆主,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三甲三十四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刑部陕西司主事,改四川天全知州。后讲学贵山书院。还乡后继办印山诗社,主讲劝学所,卒于里。著有《玉竹草》、《荡游草》、《旅筑草》。诗作入选《历代黔西诗选》。
有已未除夕还水西诗曰:
惭愧乡人说解诗,归来刚及岁除时;梅边鹤讶丰年雪,市上风摇祭腊旗;仅有陈咸遵汉猎,却从贾岛爱新诗;还家仍作离家感,瑶玉一枝系我思。
有重五即事诗曰:战地儒冠已可羞,不因识字有郁忧;谋生未蓄三年艾,逃世难言五月裘;草阁谈心人似鹤,酒家促膝我从周;避兵符在无劳系,持戟蜀湘胜一筹。
有题牡丹图诗曰:妙手徐熙善写真,众芳消歇见夫人;能令池馆全生色,自起楼台不算贫;风过四香吹绮丽,妆成百宝斗鲜新;为怜桃李无颜色,留得花王作殿春。
渲染仙花照槛红,祗宜猩色敞屏风;移根西及山川外,得气东皇雨露中;紫玉生烟团锦簇,飞霞骑绮出香丛;醉余漫写金华纸,输与清平调独工。
熊绍儒,黔西人,东南大学毕业,1926年创建黔西中学。曾任务川县长,对务川教育事业有所建树,1940年创建务川中学。解放后创建贵定师范学校,一九九零年冬卒。诗作入选《历代黔西诗选》。
有题贺黔西一中五十六周年校庆诗曰:
回溯毕路启丛林,屈指五旬又六春;狮山余荫开学府,涂寨新楼继弦声;十年树木早成器,万世英才似繁星;秋高气爽归来日,满园桃李倍欢欣。
红色文化 永放光芒
一九三六年,红军长征进入黔西,播下红色种子,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黔大仁”三县中心县委,走出来了几位杰出的人物,他们是新场的蓝芸夫、林正良、城关的黎幼林等。
蓝芸夫(1910—1994),名运富,新场人。自幼勤学,成绩卓著。1926年考入贵阳省立二中。1935年与林正良等人捐书创办图书馆。1937年与李绍夫、林正良等人秘密组织文艺研究会和乡村教育团。1938年10月,经中共贵州省工委秦天真介绍入党,任中共新场总支统战委员。1939年初,省工委批准建立“黔大仁”三县中心县委,任中心县委书记。1940年初,国民党贵州省党部下令逮捕蓝芸夫。危急中他遵照省工委指示,秘密带领一批优秀青年奔赴延安。到达延安后,分别在陕北文工团、陕甘宁边区文协、中共中央党校、新华社工作,学习。曾任教员、编辑、支部书记。其间,亲聆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教诲。1946年初,出任延安新华社编辑,繁忙中还撰写披露文章,为延安广播电台和《解放日报》采用。1954年,蓝芸夫调北大任中文系支部书记兼副教授;1958年任北大图书馆长。1978年离休后为家乡“修志”等工作做出了很大努力。今有遗著《亲戚情话集》留存。有步光书同志韵诗曰:
乡思入梦入苍穹,所恨秋霜入鬓匆;愧我缝衣牵线短,羡君吐气似长虹;分明眼底人千里,敏捷心神镜五中;七五之年知老去,遥看黔水一青松。
林正良(1909——1941),新场人。烈士、诗人。牺牲前任中共金沙县党总支书记,为金沙中心县委负责人之一。1930年到贵阳考入省立男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发生很大变化。1933年毕业后,回到家乡任小学教员、教导主任、校长等职。自1934年开始,林正良与蓝运富、李绍夫等人共同学习。1938年10月,经蓝运富、李绍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到中共石场支部工作。8月,回到新场担任总支书记。1941年1月24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敌人诱降不成又酷刑相加,他嗤之以鼻,并作诗痛斥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罪行。1941年6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狱中。诗入选《黔西历代诗选》。有寄兄诗曰:听说阿哥至,一喜一悲衰;迢迢三百里,为看弟弟来;不得见一面,空劳走一差;收到衣和物,悉眉紧不开;斑斑泪痕在,件件妻子裁;针线孤灯下,死生费疑猜;况有故乡产,豆油味最佳;牢中拌饭吃,哽咽难下怀;更闻乡人语,心神两痴呆;黄口思亲瘦,白发念儿衰;救国应无罪,我独罹祸灾;强敌独压境,骨肉难相乖;生逢离乱境,不幸是吾侪。
黎幼林(1895——1949),又名万里,城关人,曾就读于贵阳南明中学和北大政法系,参加北伐,任江西省政府驻京办事处长等职,1949年在重庆被捕,牺牲于白公馆松林坡,年仅五十四岁。诗入选《黔西历代诗选》。一九四五年有回黔西二首。其一:人生不唱大风歌,莫使年华逐逝波;万卷蜡红余薤叶,一杯梨绿醉漓涡。其二:廿年不见故园春,子侄猜疑附耳频;世乱时荒兄弟隔,一回相见一回亲。
民国塾师 弟子增光
陈筱溪,字绍濂(1858——1918),凹水人。十四岁入黔西州学,十八岁进为廪生,二十一岁获拨贡。入贡不久,左眼患病失明,遂断仕进之道,抱恨终身,曾赋诗叹曰:三尺龙门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
失明后不思宦途,决心从事教育,曾先后在松林侯府、白坭田侯府等地家族私学教学,门下弟子数百人。足迹黔西、大方、织金三县,桃李遍四方。辛勤授业解惑三十多年,为地方培养了不少人才,如松林的廪生侯伯庄、侯伯琼,白坭田人省议员、同盟会员廪生侯仲章,城关、沙窝区区长侯伯猷、留学贵阳南明中学的侯肇文、名士丁扬斌等都是筱溪门下的高徒,他所教弟子中,获功名者二十余人。
其《师道立则善人多》诗:德薄意慢主讲科,知而不解困若何。虽无旷见益诸子,唯有居心一片婆。笔种砚田非上上,含英吐秀务多多。一声木铎惊遐迩,满座春风鼓泰和。
其松林形势诗曰:松林旺聚夜郎西,两院曾经第字题。鹤首清幽千树荫,龙形叠宕五星齐。远观白布全鸡秀,近盼青杠石虎低。枕籍六圭襟凹水,箐华掩映任鹰栖。
其四咏松林侯氏人物诗曰:临源刺史旧家风,芝草灵根性味浓。满院金门容驷马,两厢雕栋驾长虹。颤鸥小丑避荒外,乌覆诸亲庶姓同。辈出人才文共武,朔源还是读书风。
张星汉(1879——1930),字文銮,大关人,清末廪生,曾办大关官学,崇实女校,一九一九年任黔西劝学所所长兼蚕桑学堂总理,同年成立黔西县学生联合会,声援北京“五、四”运动,连夜赶写声援宣言,这个宣言,是一篇很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文献。选入黔西县文史资料收藏。诗入《黔西县历代诗选》。
有吊党人诗曰:其一:残春向暮乱鸣鸦,人世风云大刹那;成不为王天应悔,死如请命帝膺加;两军终竟归年尽,一枕毕生感岁华;惟祝秋来江上树,枝枝开遍自由花。其二:五羊城外水汤汤,捣满英雄下大荒;碧血汹余腥尚在,昙花一现国多殇;还期鼎革冀来日,只恐烧丹泄秘方;为易为难皆救世,精魂同在帝之旁。
张仲芳、字国荣(1890——1937),谷里人,毕业于南明中学,喜画竹、兰,好书法。民国六年考入省财政厅“经征员讲习所”,因政局多变,终身从教,任国民小学校长多年,民国十九年执教打鼓新场,北京大学教授蓝芸夫兄姝就是他的学生。有诗入选《黔西历代诗选》。有1925年咏周西成把各种捐合并为厘、护、饷、捐四种有感诗:
翘首北方望播州,西成图霸少机谋;鲁阳若使挥戈日,敢退炎炎红日头。
白世熙,字启钫,笔名眼叟,黔西素朴衙院人,晚清秀才,明医理,好诗文,设帐黔西、谷里、协和、桂箐等,烈士黎幼霖等皆出其门下。着有《九龙山赋》,遗诗入选《黔西历代诗选》。
有“游九龙山”诗曰:
携朋再访九龙山,磅礴崔嵬甚壮砚;依岫楼台上下出,参天松柏远近连;灵山象祠留青史,隐士高僧结白莲;睁眼昂头窥碧汉,风雷凭借欲飞天。
有“以济河”二首诗曰:
以济河边视线横,水天一色甚清心;咿呀鱼舟星数点,浩荡烟波水势平。下插云峰笔二支,横天脱颖几多时;碧水作墨地作纸,写尽江山锦绣诗。
其《九龙山赋》曰:“地居八寨,山号九龙。夸气势之磅礴,瞰秀色之葱笼。首昂昂而楼触霄汉,角睁睁而锷犯太空。日露电而光闪烁,鼻聚瑞而雾朦胧。姿蜿蜒形张七曲,势盘旋态奋九重。喜鳞甲之栉比,欣爪尾之蒙茸。长居地维,巧夺天宫。得风云之际舍,必九五于苍穹。致若龟伏狮啸,凤舞龙蟠,象峰驼岭,鹤岫蛟峦,雄独峙于中级,列朝拱于八端。大营坡,似将帅而侍卫;歪嘴山,如宰辅把令传。田拱镜于当门,水环抱于各弯;林送青于绿野,云铺锦于碧间。牛心如茗香之宝鼎,天马似系辔之”。
水西八大景 诗文载诗抄
在黔西最早的志书中,载有《水西八景》诗文。每个景点都流传着一则优美的故事。它是景与文、与史、与人的交会点,其中饱含着古代水西人民的兴衰与成败,强弱与得失,智慧与愚蠢,贤良与丑恶,幸福与辛酸,突出地表明一个地方特有景物中的文化含量,是构成黔西“水西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古人特别重视它,把历代文人赞美八景的诗词,收进志书的“艺术”类,使之世代流传。
八景故事之一印山浮玉:黔西城东郊田坝中有一土丘,原名“大印盒山”。《黔记》载:“黔西州东印山,明僧月溪至此胜赏”。清康熙《贵州通志》赞为“印山毓秀”。乾隆《黔西州志》誉称“印山浮玉”。实为水西八景之首。
清康熙初年,明朝遗臣匡国公皮熊至此,曾作有《题水西印山浮玉》一诗,描述当时的情景:绿水托白玉,环屯柳成荫。荷池绕亭阁,花下鱼自宁。朝吟随雾散。夜火留书生。水西多奇景,印山甲头名。
康熙五年,黔西府第一任知府王命来,所作《题水西八景》诗中,亦有《印山浮玉》:晓日晴开坝色苍,花封星渚有余芳。剖符兆起千峰叠,绾绶辉分月一床。何必锡予真是斗,遥知清润逼如璜。炎荒遗垒堪今古,得辟新猷与共勷。
乾隆朝兵部尚书,里人李世杰,不但为重修魁阁写序,而且还作有颂《魁阁》诗一首:泮壁金光映上头,千秋黉序振黔州。参天彩笔题云宇,拔地金鳌注锦流。胜事有缘欣我与,遗编无恙说先畴。他日共庆名标阁,多少耆英姓氏留。
八景故事之二东山夕照:东山,在今黔西城东门外里许处,今县师背后。元代系水西之部郭张(亦称默果坐,果仲,乃彝语之转),是彝族一大部落聚居之地。四周凤竹翠柏成林,满坡刺梨春花秋果,山下八卦井水清凉甘甜,景色十分迷人。东山坝上,常有彝族后生、姑娘们赛马,传出铃声串串,箭射绣球,如梨花落地,热闹非凡。
据《黔西州志》载:“东山,峰峦苍翠,每夕阳相映,则紫绿万状”。清康熙朝黔西府第一任知府王命来,总兵李如碧,在东山下修建开元诗。雍正黔西知州陈德荣,在观音阁前修观文塔。乾隆朝兵部尚书李世杰配修十伯山房、文峰塔、狮山书院、开元寺石屏等。风景更加优美,四季游人不断。
康熙年间,黔西知州何缙,作有七律《东山夕照》:层层山抱近城隈,紫翠偏从夕照开。茅屋几家围雉堞,梵宫百尺耸楼台。鸦飞远树聚还散,水绕荒原去复回。谁挽东风吹瘴疠,烟霞肆映永无猜。
雍正朝贵州学政陈匡士游览黔西州时,曾作《水西杂咏》六首,其中有一首写奢节的:纵马夷疆踏迷路,九狮怒啸鬼神出。将军拔出肋上箭,方识罗罗女丈夫。
八景故事之三龙潭夜月:离黔西城北约三公里的望城坡下,在去金沙的公路旁边,有一龙潭,那就是龙潭河的发源地,古称水西八景之一的“龙潭夜月”。
清康熙朝黔西州学政钱霖,编撰《黔西古迹考》时,作了《龙潭夜月》律诗一首:桃花千尺影团团,神物潭深蛰不难。碧水一泓天籁寂,珠光万丈月明寒。气凌北斗风雷闷,派衍西畴灌溉宽。常挟三山公子意,向谁乞取钓鳌竿。
八景故事之四西桥断雪:西桥,在黔西城西27公里处的西溪河上。此桥早年被洪水冲垮,现只剩两边桥基。上游约二公里,有西溪公路大桥;下游约十多公里,是水西土目建的大渡桥。
清康熙年间,黔西知州何缙,曾作有七律《西桥断雪》:茅屋烟湿几人家,远几溪桥压水涯。界破一方开宿雾,吹残六出不飞花。乍飘柳岸无留絮,间点芦湾有钓槎。应是东皇催霁景,肯教幻影簇空华。
八景故事之五源水三涨:源水,乃流经黔西城的回龙河之发源地,古名舍底海,近代名蔡家龙潭。沿河两岸一片大田,绿水汪洋,周围群山有四季不凋的丛林,也有三春常开的鲜花,地势险峻,风景优美。
清康熙《贵州通志》赞为“灵水滥人”。乾隆《黔西州志》美称“源水三涨”,又说:“有异人经之,则日三涨”。乾隆朝黔西知州冯光宿七律《源水三涨》:幽壑泉流亦幻哉,朝朝三涨白云隈。寂喧有定谁能测?消涨无常世莫猜。峡底才停千级浪,源头又吼一声雷。看余此地天然胜,如在鸡笼窝里回。
八景故事之六渭滨鱼窦:黔西至金沙路上的渭河桥头坡下,有一井泉叫做“鱼窝井”,井水四季满盈,冬天不冷,夏日清凉。乾隆《黔西州志》收载了许多诗词,黔西知州冯光宿作的七律《渭滨鱼窦》:划开峭壁走银蛇,卷谷摇天寻紫霞。坡烟矶巉腾浪白,涛吞深窦出鱼嘉。人传磻石源璜玉,我羡渭滨丙穴华。几次欲垂潭底钓,恐飞熊梦动上车。
八景故事之七一涧轰雷:黔西县西北边原石板乡境,有一地名叫雷响孔,古称木箕大箐,水西八景之一的“一涧轰雷”就在此处。清康熙年间,黔西首任知府王命来,曾作七律《一涧轰雷》:一派盈盈与石争,涵虚泛响过人惊。石房才现雾中影,濒窟忽生云里声。岂是奔涛喧野壑,翻疑狂勇妒新晴。疾雷多应崇朝尽,独此长年共水鸣。
八景故事之八石牛夜饮:郭城东北牛饮山,现名学宫坡,位于黔西城关第一小学后面。古时这里怪石林立,树木丛生,花红草绿,景色宜人。山腰有一岩洞,洞中岩浆铸成一座天然观音神像,高坐莲台;洞顶悬吊白云千朵,四周彩带飘垂。游人称之为观音洞。清乾隆《黔西州志》载:“洞外有石牛,尝夜饮于河”。
清代《黔西州志》刊载了历代文人咏石牛的诗篇。康熙年间,黔西知府王命来《题水西八景》诗,其中亦有《石牛夜饮》:何年癖隐历沧桑,动息灵台寄大荒。但谓石顽醒欲语,讵知牛饮幻能藏。犁云弗辍成天构,餐露已亡八帝乡。夜月频悬留野照,空教吴犊自倘佯。
黔西文化 磅礴发展
当代黔西,以百里杜鹃花为依托,水西公园,狮山公园,支嘎阿鲁河,东风湖,八仙洞,索风湖,六广湖,砂坝湖,大海子,柯家海子,柳岸水乡,布衣山寨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从民国初年,里人史秋坪等创办《菊花诗社》、王斌禄继办“印山诗社”,其间成册手抄本有《秋吟集》,还有梅花诗百余首。近期黔西诗友发启创建“杜鹃诗社”,并铅印《杜鹃诗刊》近二十余期。从印山诗社开创至今二百多年,传世诗集有张琚《焚余草》,杨春谷的《一树梅花书屋诗钞》,明巧针(女)的《怀翠楼诗集》,谭兰英(女)的《畹滋诗钞》,熊朝宾《旅筑草》,史秋坪的《秋吟集》,《潘氏八代诗钞》,史胜书《秋灯画荻草堂诗钞》,侯仲章的《荷花诗抄》,丁扬斌的《过去的我》,刘从忠的《琉璃草》。杜鹃诗社结成铅后期后至今有州人北京大学教授蓝芸夫的《亲戚情话集》,王光书的《凝霞诗选》和(续集),丁显斌的《沧栗吟草》,周文鼎的《旅痕》,省博物馆侯明德有《明德诗集》,白中玉的《心声集》,张仁德的《乡园拾遗》,魏绪文的《黔剧之光》,程国辉的《谈黔人诗》,吴勇的《水西悲歌》、《柔远夫人》、《国之宝桢》、侯泽俊《风的舞鞋》等等。黔西现有诗歌爱好者不少,许多是中青年和青年学生,每逢节假日,或集中在“观农台”狮山楼,或集水西公园联唱赋诗。相关诗文入选《黔西当代诗选》和《杜鹃花都》等书刊。(侯尚培)
2012年11月27日
分享按钮>>【滕氏网新闻】武汉滕州商会成立大会图片报道
>>【鲍氏文化古迹】镇江俊逸诗社乙未《翁媪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