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网新闻】“隶篆结合体”书法鉴赏
- 中华侯氏网 2015年10月14日 王万江撰写
“隶篆结合体”书法鉴赏
——记“松林”体书法创立者张松林先生
王万江 (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理事)
前不久,在遂平县城某装裱店,意外看到一幅令人耳目一新、惊喜异常的“海纳百川”书法。当时,就有种激动的心要跳出来的感觉——太美了,欣赏这种书法真是心灵享受!
此后几天,那幅字常在脑海中浮现。心想:一定要找到人了解详情。
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原来,他就是我的领导、遂平县老记协常务副会长郑道群曾向我力荐过的当地“做人最低调、书法最绝妙”的张松林先生。通过几次接触,对这位性情温和、书法劲道独特的张先生很有好感。于是,通过诚恳交流,终于遂愿。
原来,上次欣赏的“海纳百川”,既有小篆特点,又有隶书风格,或兼行草用法;既露刚劲,又隐柔和;既是书法,又像艺术……总之,看此作品,好似享受一顿回味悠长的美餐,令人食欲大增,心情舒畅。但又很难归类哪种书体——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是我国书法领域一枝独秀之奇葩。于是,征得他同意,干脆就依其名为“松林”体,全称“隶篆结合艺术体”。
张松林谦逊地说,他只是想到写楷书或行草的人很多,而小篆不易辨认,隶书又有点软;还因为,前者一旦哪一笔写得不满意,也不宜修饰,但小篆或隶书则可略予“修笔”。两相比较,篆隶融合,既易写,又增加美感。换句话说,写小篆、隶书属传承古人;两相糅合,是有所创新,而不是完全照葫芦画瓢,想写得有自己的特点。
一
张松林,生于1949年元月,遂平县石寨铺镇人。世代务农,祖父母早逝,父亲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成家,不识字,为人正直、勤俭。他在1969年元月初中毕业后参军,半年后入党,1971年底复员,’72年春到遂平县化肥厂工作,做了37年企业工会宣传工作,2010年退休。期间,因喜爱书法,他曾到河南书法学院函授班学习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从参军到退休,记不清得了多少次“五好战士”、“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其实,我最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由军旅人员转换为工人的普通人,是如何成长为传承与创新并重、独树一帜的书法名人的?
张松林爱书法得益于小学三年级时教语文的张开功老师,他的书法是全校教师中写得最好的。
那时,每天一篇大、小楷,张老师都认真阅评,对写得好的,指出好在哪儿;对不足之处,教如何纠正,通篇进行点评。一段时间下来,张松林和另几位同学的字常被作为样板在课堂上或校园内展示,他总会在班级或学校每期一次的大赛中被评为第一名,一直到初中毕业。参军前,他特意拜见张老师,——是张老师让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
在部队,也爱书法的长沙籍王班长,常与他交流书写体会,直到班长1970年退伍时,又把心爱的隶书字帖赠送给,勉励说:“松林,你楷书很好,以后练一练隶书,或对你提高水平有些帮助。”于是,他又爱上了隶书,坚持练了一年。当时,他任连队文书,在一堆旧报纸里无意间发现一本篆书字帖,就把它留了下来。篆书是书法的“主根”,艺术性强,他又开始练起了小篆。
复员到县化肥厂后,他在办公室出板报,后被调到厂工会负责宣传工作,并坚持办板报和厂报(《化工战报》)。随后,又常被县工业战线借去书写标语或办工业系统展览、写文件等。
“75.8”洪灾后,清华大学水利系一行40多人对口支援,吃住在化肥厂,还办了份《决裂》报。一年间,彼此相处融洽。临走时,一东北籍女生向他求一幅字。经她推介,此后多年间,东三省来信求字的人不少。
函授学习期间,为有效提高书法水平,张松林专攻小篆和隶书。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产生了将二者融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独创一体的想法。从此,一发不可收。创新后,求字的人越来越多,逐渐赢得书法界肯定,社会认可。当地老记协会刊《嵖岈星》、国际刊号期刊《博生活》等媒体对有关情况做过报道,参与过全国工业系统书画展或大赛,并获奖。除本地外,还常被请到宁波、福州等地为一些知名企业、机构或个人写字。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收藏有其作品,还被一些朋友传到了台湾或美国。
难能可贵的是:多少年来,他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是要把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篆书、隶书科学融合一体,并加进自己的创新,以便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但也确有不少朋友和他们的亲朋好友,因特别欣赏这种书体而乐意主动给一些酬金或礼品作为回敬的。比如,有位外县企业老总,托朋友找松林求一幅字,由于他特别喜爱,专程驱车来看望,并执意留下两瓶茅台。
退休后的这些年,他潜心练习这种书法,写废的毛笔有一大堆。同时,消耗了不少退休金。为了维护家庭和谐及维持生计,有时也收点成本费。
值得提及的是,因不为名利而写,他一直没加入任何官方书协,只应邀作为文明生活与本土文化研究会、东方艺术协会和世界华人中华字会文化研究会会员,参加有关活动,目的是为了学习提高。毕竟,当年没能真正拜过名师。
二
张松林书法特点,简单概括主要有两方面:一、隶书讲究的是“蚕头凤尾”,或篆书的“外方内圆”、线条刚劲有力;二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巧妙融合。如“心”字的弯钩变形为蚕头凤尾后,显得与众不同——心,分分妙妙都在动,所以这样写更有动感。动词、形容词多显出动态,名词、其他词等以静态为主。这种创意又是受毛泽东书法名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的启发。其“四海”、“五洲”的“静”与“翻腾”、“震荡”的“动”,恰到好处地显示出伟人当年创作时的心境和情怀。
其优点,就是小到一笔一划,每一个字;大到整个篇幅,都要给人以美感——形神兼备、赏心悦目、品之有味,达到令人爱不释手、心灵享受之目的。总的感觉就一个字:美!
三
张松林已年近七旬,考虑到身体因素,他计划在今后一年内,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创作一幅百米长卷,具体内容正在构思中。他表示,若条件许可,适当写一些小幅。无论求字者富贵贫贱,每一字都会认真写,不让败笔传世。只是,不同身份,所写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如,北京军区几位将军,给他们写的多是四尺幅“海纳百川”;对科技工作者,多是“精益求精”;信佛的,有“佛”或“佛缘”;给学生的多是“拼搏”或“博学”;做工务农或基层干部,则是“天道酬勤”;手握实权的多给他写“风清气正”或“清正廉洁”(委婉劝诫)等等。或庄重,或洒脱,或加进行草笔法……在传承古人基本技法特征的同时,灵活创新,全出在自悟、心得。
四
想到张松林先生独创,已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的篆隶融合、兼有行草的书法,几十年来一直没个合适的定论。忆及日前本地一位书法名人,对张松林及其书法,有个精辟评价:书法“外方内圆”,做人“外圆内方”。并略做解释:书品见字知,无需赘言。人品的“外圆”不是“圆滑”之“圆”,而是一视同仁;“内方”的“方”是种坚守——不谄官、不畏势、不欺弱、不贱贫。如,走访得知:县里集中党建活动时,应邀为很多县直局委、总工会、乡镇、街道居委(村)布置版面等难以计数;厂工会组织春节前为贫困职工赠春联,写得废寝忘食,累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多年来,张松林一贯坚持为家乡近邻或附近村庄特困户赠送或义写春联;免费为很多人写红、白对联……为了让这种书体在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发展长河里、在未来社会的历史传承中留下启人益世的美好记忆,并得以弘扬,应该有个适当的命名。我试探着问,是否可称为隶篆结合艺术的“松林体”?
谦虚、厚道的张先生,很有深意地说:“松林”二字,后人可理解为其名,也可想象成生命力强、外观美丽、四季青、寿限长的松树之林。
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传承与创新兼容、刚劲柔顺相济、美仑美奂的全新体——隶篆结合“松林体”诞生于21世纪的河南遂平、我工作的地方,并亲自鉴赏,真诚地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异常的荣幸。
希望松林体隶篆结合书法艺术,能不断发扬光大!
2015年8月 2日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先氏网新闻】先克之子---先榖
>>浙江台州市椒江区6名何姓村干参加何氏宗亲会活动时违反中央规定被党内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