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网新闻】侯宅:一个名门望族的居所

    中华侯氏网 2015年12月21日 下侯宅侯氏


    在蒲岐,在乐清,乃至在整个温州地区,缑山侯氏按人口来说虽算不上大姓,但绝对有资格跻身名门望族的行列。明、清时期,从上侯宅、下侯宅这两个同根同源且相毗邻的村落中,走出了诸多名人,仅《光绪乐清县志》中列有专传的就有十多人,其中两对是父子。明代正德至万历年间,侯廷训一门连续四代登进士第,可谓温州古代科举史绝无仅有的现象。在侯氏名人中,有官员,有学者,有诗人,有画家,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优异的表现,为温州古代文化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去过蒲岐很多次,每次去就有人说起侯宅,但没有真正探访过。3月17日一个晴朗的下午,在友人的陪同下,才踏上这块产生过奇迹的土地。

  还没进入村子之前,便看到村落后的一脉山峰,海拔不高。一起前来的侯氏后人侯求英说,这就是著名的缑山。先去的村子是上侯宅村,一行人来到侯氏后人侯志培的家中。

  侯志培说,上侯宅村与下侯宅村位于缑山的两侧,山北为上,山南为下,若站在蒲岐的全图上看,上侯宅村位于北门的东北面。

  “在明代的时候,还没有上侯宅和下侯宅这样的地名,当时提到的地名很奇怪,叫‘感祝’,清代道光县志中,上下侯宅被称为‘上岙’和‘下岙’。”侯求英补充说。

  他们还介绍,关于侯氏迁到侯宅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878年(唐代乾符年间)从福建迁来的,明代侯家的名人侯一元也这么认为;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1061年(北宋嘉祐年间)从台州迁来的,始迁祖为侯唯贯,依据是宁波某地侯氏家谱的记载。侯求英说,他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前一种说法,从时间来测算是不对的。

  侯唯贯迁到侯宅时,居住的地方是现在的下侯宅村,至第6代诞生了乐清侯氏首位名人侯畐。侯畐牺牲后,他兄弟的一个儿子过续给他;侯畐的这个儿子后来发了家,重视教育,至第8代时迁到上侯宅村。当时的上侯宅叫李家岙。

  侯志培说,现在上侯宅村有300多户,人口1400多人,绝大多数是侯氏族人;而下侯宅村户数和人口稍少一些。

  “蒲岐侯氏族人,除了居住在上侯宅和下侯宅之外,还有部分人后来搬到大荆、雁荡、四都,以及玉环、瓯海等地,大约共有2000多户,共10000万多人。”他说。

  源流

  来到侯氏家族墓之前,先经过文光路。侯求英说,以前上侯宅村的古墓下有一个“文光坊”,光文路的名称就是从这里来的。

  古墓群坐落在上侯宅村的莲花峰下,面朝蒲岐东干河,坐东朝西依山而建,旁边树木郁郁葱葱。现在的古墓群是经过侯氏族人集资修缮的,看起来比较新。

  侯志培介绍,原来古墓群因年代久远,破坏严重,只剩下若干大条石的台阶,小时候他们经常在这里玩耍。“这个古墓已有近470年的历史了。”他说。

  2006年重修时,经过测量,发现的墓地面积大约宽40米,长30多米。

  侯求英说,原古墓口封砖保存完好,裸露的墓室周围全部用砖铺设,墓室内积满了黄泥与树根。进士侯廷训的墓居中,青石的墓碑高1米,宽0.8米,上有篆体书写的“侯廷训之墓”等字。汉玉石的墓志碑也高1米,宽0.8米,上用楷体书写介绍了侯廷训的生平。

  重修后,侯廷训墓的碑志也重刻了,碑石很高大,抬起头来也看不清上部的文字,但经过辩认,可以看出落款是“中宪大夫广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许应元撰”。侯求英先生说,此碑志选入陈纬先生编的《乐清历代碑志选》中。后查该书,碑文题为《有明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侯公墓表》。

  侯志培说,侯廷训有兄弟及堂兄弟共14位。这个古墓群发现时有37圹墓穴,其中2圹没有碑志。经过对碑志的解读,发现此古墓群葬的侯氏族人分别是侯廷训与同胞兄弟侯廷诫,还有堂兄弟廷伦、廷蔼、廷谠、廷诏、廷言、廷信等人。

  在新修的墓群围墙外,一棵大树下也有一块旧碑石,但是碑石上长满黄褐色的苍苔,怎么看也看不出碑文的内容。

  家族墓

  到了明代的正德至万历年间,缑山侯氏迎来了家族的辉煌,连接着出了四名进士,并且来自同一个家庭。

  第一位进士是侯廷训,他是在正德十六年(1521)考上的,初任南京礼部主事,后来调到吏部任职。他刚踏上仕途,就碰到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当时正德皇帝去世,没有儿子,只好让堂弟(即嘉靖皇帝)继位,按照儒家的伦理,嘉靖皇帝应该先入继弘治皇帝(正德皇帝的父亲)为嗣。但嘉靖皇帝只认自己的亲生父亲,还要把自己的父亲封为太上皇。朝中的大小臣子分为两派,一派激烈反对,另一派却迎合上意而支持。

  站在现在的角度,这事纯属“扯淡”。但古代是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治理国家的,纲常一乱,国家必乱,所以决不是小事一件。

  侯廷训是反对派,因此事获罪,被逮送京城,抓到天牢里去。他的儿子侯一元当时只有13岁,陪父上京,再三伏阙上书,经过三年申诉,侯廷训得到释放,被贬为泗州判官。后来,侯廷训又因为惩办有势力的官吏而被人诬陷,被罢黜为民。侯一元数次上书救父的故事,当时就感动了很多人。几十年后,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茅坤,将他比为汉代卖身救父的缇索,称他为“烈丈夫”,并说:“缙绅大夫于今闻之,犹为欷歔而啮指饮泣者。”

  侯廷训曾说:“为人当如高山大川,心事当如青天白日,度量当如海阔天空。”他虽然在仕途上不得志,但刚直的节操,一直受到士林的敬重。

  第二位进士就是侯一元,他生长于一个文风鼎盛的家族,据他的弟弟侯一麐所写的《先兄行略》记载,侯一元五岁时,父亲将他抱在膝上,“指析章旨,随问随答”,不但启蒙甚早,而且显露出了聪颖的天资。嘉靖十年(1531),侯一元中浙江乡试第二十一名举人。七年后,登进士第。二十八岁的侯一元就此踏上了仕途。

  侯一元官场从政的二十多年,基本上是严嵩把持朝政时期。因而,他踏入仕途后即屡萌退意,并多次上疏告病。最后一次上疏乞休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这年三月,已经失势的严嵩被削籍,其子严世蕃被诛。严嵩是江西分宜人,江西自然就成了查办严案的重点。如果株连太广,会扰乱地方社会的稳定;如果为地方考虑,则难免得罪严嵩的政敌徐阶和“徐党”。身为江西布政使,侯一元深知处境的艰难,不得已出此下策。

  但辞呈未获批准。今天,在登录严嵩被抄没家产的清册《天水冰山录》中,可以看到侯一元名字赫然列在查理官员之首。但他对严案的办理显然并未让徐阶满意,于是在请辞一年之后,遭到了吏科给事中胡应嘉(胡为徐阶南直隶同乡)的弹劾,被勒令致仕。

  侯一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他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就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有人认为,若以侯一元文集中的作品与明代著名文学李梦阳、何景明诸先辈相角,“识者犹谓格力相当而神化过之”。

  第三位是侯傅邦,他是侯一元的儿子,排行第六,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上进士,初授冬官主事,后来出任广州知府,任职期间做了不少好事,后送母亲回老家,过了一年便去世了。

  第四位是侯应宾,他是侯一元次子侯化邦的长子,与侯傅邦同年登进士第,初授南宁推官,继而调任南昌推官、四川乡试考官、礼部郎中。最后又升为漳州知府,但没有到任便申请退休,闲居林下七年后去世。

  四进士

  侯宅:一个名门望族的居所

  侯氏家族的发展史,唐代是滥觞期,明代是鼎盛期,而宋代则为重要的承接期,其中南宋末年的侯畐有关键性的影响。侯氏后人走上科举仕宦之路,由乡族的地域性视野进入国家的政治文化生活,侯畐可以说是一个起点。

  侯畐(12041258),字道子,号霜厓。为人“聪敏特达,气节方正”,曾先后五次参加发解试,经常考第一,但在礼部试(省试)中却屡战屡败,无奈之下弃文就武,由武学生员参加武举考试,名列第一,被授予合浦(今广西)县尉,据崇祯《廉州府志·名宦志》记载,他“有才猷,爱民恤士”,后获得升迁,被任命为柳城县(今广西)县令。

  南宋宝祐五年(1257),两淮制置使贾似道征召侯畐为海州(今连云港)通判兼河南府计议官。此地连接山东和江淮地区,是宋朝与蒙古对峙的前线战略要地。侯畐到任的次年十一月,山东一个由金朝投降蒙古的将领李璮,对宋朝管辖下的涟水、泗州一带发动攻势,其中在海州城下进行过一场激战,结果,由海州通判侯畐率领的宋军几乎全军覆没,侯畐及其家室全部遇害。

  侯畐殉难之后,31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朝廷给予赐谥立庙的恤典。结果,朝廷下令“即海州赐庙‘旌忠’,谥‘节毅’,仍立庙其乡”(《宋史·忠义传》)。也就是说,当时在海州和乐清两地都建有旌忠庙,用以祭祀侯畐。

  侯畐生有五个儿子,都在海州死于国难。但侯氏后人在追溯祖源时,往往会提到侯畐。如元明之交的乐清诗人朱希晦曾与一位叫侯本之的隐士相唱和,他的《次本之侯先生》诗题下有一个注,曰:“侯居缑山,宋节毅公侯畐之孙。”同样,嘉靖末年官至江西左布政使的侯一元,在为他父亲侯廷训所作的《先佥事公行略》里也提到“上世祖讳畐”。而按照《侯氏宗谱》的记载,侯廷训实际上属于侯畐之弟侯万的支派。

  侯本之是不求荣利的高士,侯廷训在官场上更是以耿直倔强著称,他们的秉性与侯畐的“霜洁厓峻”很相似。为此,有一位学者认为,这是源于家族人文传统对于个人精神品质的塑造。

  侯畐

  缑山侯氏有成就的人物当然不止上面提到的这几位,在侯廷训之前,列入县志人物志还有侯搢、侯爵、侯敬,在侯应宾之后的还有侯思炳、侯英(即薛英)等。

  侯搢是缑山侯氏第十一世祖,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考中举人,到吏部登记选官,初授江西会昌教谕,后转福建仙游教谕、四川巴县教谕,明景泰元年(1450)致仕回乡,人称诚斋先生。

  侯爵是缑山侯氏第十二世祖,明天顺年间入太学,后在太学执教二十年,明成化十六年(1480),任广东惠州兴宁知县,成化十九年死于任上,在惠州郡志中列入名宦传。

  侯敬是缑山侯氏第十三世祖,是侯搢之孙,侯廷训之父,明弘治九年(1496)以贡元入国子监,弘治十四年次子侯廷诫十五岁中了举人后,便回乡过起了隐居生活,自号梅亭逸叟。后来,朝廷授予寿州判官,坚辞不就。

  清初乐清诗坛有几对双子星座,侯思炳和侯思耀兄弟便是其中之一。

  侯英是侯思炳的儿子,因过继给柳市薛姓人,所以又叫薛英,曾任萧山教谕,是清代的书画家和诗人。

  缑山的侯氏家族,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或者是半耕半读,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以来都是文脉不断。上面提到的这些侯氏名人,绝大多数都有著述,只是可惜的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但令人欣慰的是,缑山侯氏家族中最重要的文学家和学者侯一元的著作多数流传了下来,2011年,温州文献丛书之《侯一元集》三大册出版。而在这之前,侯一元的弟弟侯一麐诗文集《龙门集》也列入温州文献丛书,在2005年校订出版。

  缑山侯氏的后人,可以通过这些著作和其他零星流传下来的诗文,回溯先辈的思想和风骨,把家族的精神流传并弘扬下去。

 


分享按钮>>【侯氏网新闻】侯畐:家族人文奠基者
>>【何氏感恩】九江八旬教授何仁烯偕夫人冷菊英登门拜谢55年前救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