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网新闻】郑山头、郭溪和侯一元

    中华侯氏网 2018年11月16日 温州日报瓯网



午后,我来到瓯海郭溪街道郭西村郑山头自然村,在村里小路上漫步。

郑山头村背靠大山,面朝三溪平原,是个好地方。一会儿,倾盆大雨不打招呼而来,于是疾步进入已八十高龄的林老伯家躲雨。郑山头村以山得名,因为旧时这一带山属郑家所有,叫郑家山,后因村坐落山之口,故取名郑山头。郑山头以林姓为主,这支林姓始祖为林泉生。

林泉生,闽人,元朝至顺元年进士,曾任温州路永嘉县尹,最后升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与修国史。林泉生以文学为闽中名士,尤精于春秋,有《春秋论断》传世。当元明鼎革之际,林泉生择温州城区广化厢森桂里(今鹿城区半腰桥、广化桥一帶)居住。传至第三世万一公,其长子寿一公,名鹏,号程斋,明初迁居郑山头村。林氏以诗书治家,人才辈出,清时有太学生林国畴、廪生林家理、武庠生林家寅、郡庠生林宾、太学生林联瑞、布政司理问林达亨、监生林永标等。

雨停,郭西村村委会委员林胜雷继续带我绕村而行。在郑山头新路四弄,我见到了林正榜宅。该宅坐北朝南,建于清代,由东西相连两庭院落组成,为传统木构建筑。东院落由正屋、厢房、门台组成。西院落建筑稍晚,由正屋、前后厢房、门台组成。东西院落门台两侧围墙上部,砌预制花式砖墙,灰批花鸟、卷草等图案,做工精致。这是典型的明清江南民居,具有研究价值。

转到村口,遇见一溪流。暴雨后的溪水奔流而下,毫不犹豫的朝着三溪平原而去。林胜雷说,这条溪,是郭溪的部分,如今的郭溪街道,名字来源于这条叫郭溪的溪。

郭溪源于天长岭及附近诸山,沿途汇合小股溪泉,向东南穿越郭西、郭南两村后,往平原延伸。经郭溪大桥纳河头河,至百步塘又纳下屿河、前垟河,经舟桥村,至塘下村纳塘下坑溪流,全长约4公里,宽5米—10米。继续向东南延伸,河床增宽,分支众多,形成水网。到下叶这个地方分为二支:一支向南经仙庄村曲折注入仙门河;一支向东南,于仙庄村又纳东方浃,于浦北村纳梅屿河,经浦北村,于屿底、前庄纳前庄浃,几经曲折径流,入阳桐河。整个郭溪,自西向东,依次经过底岙、外岙、郑山头、黄坑、江南、殿上、郭溪、上屿、下屿、宋岙河头、舟桥、白塔殿、塘下、仙庄、浦北、梅屿、浦西、浦东十八个村。

郭溪的水流着流着,所到区域,都称之为“郭溪”了。从农业眼光看,郭溪流域是个好地方,一边为水,一边是山,田地均为良田,有的地方现在还是农业生产基地。林老伯说,不但平原田地优质,而且郑山头村后山水源丰富,山地亦多为田,一年可以种三季稻。说到高兴处,林老伯滔滔不绝地说,以前没有通公路的时候,他走到郭溪村的码头,乘船到温州城区,很方便的。河网遍布,小河通大河,大河进城去,古代很多住在城区的达官贵人常常来郭溪逛逛,明朝的江西左布政使侯一元有《卜地郭溪之后塘,用韵赋诗,因赠赵中岳,凡六首》,第一首诗曰:

隐几不能忘,颓居近夕阳。瓠牙今半落,艾顶欲全荒。

鸡白何年梦,牛眠若处岡?欣逢天水客,为指郭溪塘。

此诗直接点出“郭溪”二字,可见侯一元和郭溪之间的深厚关系。侯一元(1512—1586),字舜举,号二谷山人,乐清人,明朝嘉靖进士,曾任广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后辞官在家乡创办环壁书院。著作主要有《二谷山人集》《二谷山人集·近稿》《二谷读书记》《翼志七书》,还主编隆庆《乐清县志》、隆庆《平阳县志》、万历《泰顺县志》等。孙衣言评论说:“二谷侯先生最后出,甄综经史,特为淹雅。文似宗派荆川诸家,而以视恭毅,则已过之。诗与荡南涂辙不同,而亦无纤仄之音。”可以说,侯一元是当时温州地区在明代中叶主流作家之一了。

温州本土学者陈瑞赞在《明代乐清乡贤侯一元的生平与成就》一文中说,在明代后期的士人中间,流行着一种结合城居与乡居的隐逸风尚,他们热衷于修建园林别墅,夸奇斗胜,最典型的例子是当时文学大家王世贞的弇山园。受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温州士人也刻意追求山水园林的享受。该文章说:“致仕之后,侯一元大部分时间仍是居住于温州城内。他在温州城内有多处居宅,并在城北郭公山麓构筑了适园别墅,在大南门外和离城较远的吹台乡有‘南塘楼居’和白泉庄。” 据考证,明时吹台乡包括今娄桥、新桥街道,以及梧田、潘桥街道的一部分。白泉这个地方,即在今新桥街道。侯一元离开官场后,偶尔住在这一带了。而新桥和郭溪是相邻,乘船,也就几十分钟。

《卜地郭溪之后塘,用韵赋诗,因赠赵中岳,凡六首》第五首曰:“槐影满空堂,长怀忆二郎。追寻投杖日,已隔五秋霜。屋下才何似,山前地渺茫。三台劳指顾,犹道有书香。”此诗的后面注上“地自三台峰来”。侯一元还有《赠赵中岳歌》其中有一句:“念我吏滇为好仇,为我卜宅山之幽,三台峰下金鸡头。”这三台峰,位于郭溪后堂山,也就是现在的郑山头村后山。

侯一元在万历十四年去世。据清光绪《永嘉县志·古迹志》记载,侯一元墓“王世贞撰墓表:表其郭溪后堂山之墓石。茅坤撰墓志:葬之三台峰之麓”。王世贞为明朝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茅坤和侯一元同称“六子”,后来成为明代散文流派“唐宋派”的巨擘。

但是,瓯海本地学者找了无数次,还是找不到这四百多年前的墓。而我,也只是来到郑山头村,凝视着后山,仿佛穿越到明朝,向前辈致敬。

(来源:翁德汉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