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家谱成中国人寻根问祖的最好依据 ( 2005-02-01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寻根问祖的最好依据 在一次次社会动荡和变革中,一个个家族劳燕分飞。而很多年后,家谱成了这个家族重新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以及他们对自己祖先的珍贵纪念。 鞍山地区现约有一半的住户,是顺治八年从关内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移民而来的,修谱逐渐成为许多鞍山人的自觉行为。2004年,鞍山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家民间谱牒研究中心,一年就举行了三次家谱展览。“十一”长假期间,每天上百人来参观公开展出的100多部近年新修的家谱。很多人是全家一起来,观摩、咨询修谱的体例知识。七天中,常怀德天天到场,充当义务讲解员。 在热心重修家谱的最初一批鞍山人中,有许多是与常怀德一样的离退休干部。现年75岁的侯鹏霄离休前曾任鞍山铁西区党校校长,他的修撰家谱之路历经了18年。 1987年,侯鹏霄的台湾堂侄、一位原国民党陆军高级将领回乡省亲,委托侯鹏霄寻找失散各地的族人。这位堂侄写得一手好书法,最后,新修《侯氏家谱》的书名就是由他题写的。 18年中,侯鹏霄四修家谱:1988年,钢板手刻的第一部家谱问世,印了15本;1992年,第二部油印的家谱出了70本;1998年,第三部出了130页,印行200本;2004年出版的第四部印300本。在参考包括常怀德的《常氏宗谱》在内的多部新修家谱的基础上,扩充至50多万字,入图600多幅。侯鹏霄自掏腰包一万元,台湾四支族人捐助一万元。 在这版家谱中,侯鹏霄竭尽全力搜罗到顺治八年从山东到鞍山的侯氏始迁祖的后人中的十分之一。借由报章报道,又联系到不少当初由鞍山迁往吉林和黑龙江的侯氏后人。侯鹏霄本人也成为当地修谱专家,目前除了续写自家族谱外,还同时义务担任四个其他家族的修谱顾问。 耄耋之年的才振兴,原是鞍钢下属一工厂的工会主席。开始重修家谱前,他只知鞍山才氏由河北昌黎县迁来,是为避族诛之祸而迁往河北的明代帝师方孝儒的后代。修谱期间,才振兴数次前往河北等地考察,找到不少依据,但仍嫌不够。 清查世系时,每敲门到一处不相识的族人,常常会吃闭门羹,然而才振兴并不计较。自己族人跟方孝儒的隐秘联系,使才振兴在艰苦的修谱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和布道的情怀。许多原先对修谱并不理解的族人,看了他新编的《瓦子沟才氏家谱》后,送来整筐的鸡蛋表示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