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姓氏企业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侯氏老人16年编写4部家谱 已阅:12052 / 回复:16(楼主)

从花甲到古稀: 侯氏老人16年编写4部家谱
  
   在辽宁省鞍山市,有一位名叫侯鹏霄的75岁老人,他从花甲之年到年过古稀,花了16年的时间,完成了祖居鞍山市侯家屯侯姓一门的4部家谱。
   75岁高龄的侯鹏霄老人在十一期间,向记者展示了他的4部《侯氏家谱》:第一部诞生于
   1988年,是仅有20多页油印本;第二部完成于1992年,是一部40多页的印刷本;第三部10万字,初具规模,100多页,印刷了200多本;第四部是集大成者,今年刚刚完成,分为13卷,有50多万字,印刷了300多本。侯先生的第四部家谱不仅质量精美上乘,内容也更加丰富,并且一改中国古代家谱中"记男不记女"的习惯,将女性也作为传人写进家谱中。
   在这部家谱第2卷"世系支脉"中,侯先生以金字塔的形式,记录了14代侯氏子孙的姓氏名讳。第8卷"村史族记"中,他记录了多年前,家乡侯家屯开设的豆腐坊、鞋店、学校等情况,史料价值十分丰富。
   为激励后世子孙奋发向上,告诉他们如何立世、做人。侯老特意在家谱中编修了"族人世录"、"感悟留言"、"懿行懿德"3部分内容。其中"族人世录"介绍了侯氏家族50多位事业有成、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族人的荣耀事迹;"感悟留言"收录了30多条德高望重的侯姓族人的人生感悟;"懿行懿德"撰写了30余条古人关于爱国、爱家的格言警句,包括对"钱"的忠告、孝敬父母、治家格言等。侯老说,"编修家谱的目的在于留下历史,教育后人。"
   如今,在我国宝岛台湾还有鞍山侯家的四支宗亲。在编修家谱这个过程中,台湾86岁高龄的老人侯程宽,曾先后4次资助1.5万元人民币,并将他所掌握的大量侯氏家族资料,从海峡对岸邮寄到辽宁鞍山。已经出版的《侯氏家谱》里就有近百位居住在台湾省的侯氏后人的资料照片,以及记录他们取得事业成就的各类作品。《侯氏家谱》第四部除了部分被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单位收藏外,其余均赠与海峡两岸的侯家子孙。今年8月,另一位居住在台湾的侯氏族人、82岁的侯程春第18次来到鞍山时,看到了这部凝聚着16年心血的家谱时,久久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

作者:58.42.160.* (2007/3/14 15:37:23)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老人16年编写4部家谱 第 1 楼

侯鹏霄: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简历:侯鹏霄,75岁,1930年出生于灵山区侯家屯(现在的沙河镇灵山村),12岁—15岁给日本人当童工,在“日满商事株式会社”给日本人擦地、烧水、送信做杂役。解放后,参加“教师培训班”,毕业后成为教师,1990年从铁西区委党校离休。


8月15日的前几天,日本人就开始人心惶惶的,当时株式会社有9个日本人,调走4个人去当兵,这些日本人的家属也都陆续撤走了。其中有一个叫伊藤的日本人,把自己的收音机还有柜子等东西卖给了我。


8月15日那天下班的时候,一个叫和田的日本人对我说:“日本的败了,中国的胜了,你的明天不要上班。”我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活了15年,根本不知道中国是怎么回事,只知道“满洲国”。


我飞快地跑回家里,把这件事讲给了父亲,父亲告诉我:“这是好事啊!我们就是中国人!”我活到15岁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我的父亲立刻打开了收音机,但奉天电台、新京电台都听不清楚。可父亲还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吃完晚饭,就去了村公所,把这件事讲给全村的乡亲听。


我父亲念过四年私塾,在村里也挺有威望的,村里当时聚集了20多人,围在他身边听他讲。人们在村公所一直聚集到晚上十点才散开。就这样一直连续三天,乡亲们每天都要到村公所来,反复地问我的父亲,日本真的败了?中国真的胜了?村里的年轻人则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用木棒包上布浇上洋油点上火,在村里的日本街上游行(日本街是当时日本人聚居的地方)。为了庆祝日本战败,我家还特意从地里摘了两个南瓜,包了一顿过年才能吃上的饺子。




作者:220.172.216.* (2007/8/17 23:51:38)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老人16年编写4部家谱 第 2 楼

侯鹏霄十八载四修家谱

   2005-08-24   鞍山新闻网

为了寻根问祖,我市一位名叫侯鹏霄的75岁老人,花了18年时间完成了祖居鞍山市侯家屯侯姓一门的4部家谱。


日前,侯鹏霄向记者展示了他的4部《侯氏家谱》:第一部诞生于1988年,是仅有20多页油印本;第二部完成于1992年,是一部40多页的印刷本;第三部10万字,初具规模,100多页;第四部是集大成者,去年刚刚完成,分为13卷,有50多万字。

1988年,侯鹏霄开始编写第一部家谱,里面记录了侯氏家族200多人。当他把30本简陋家谱分发给亲戚之后,很多人都来找他,说他们都应该是侯氏家族的,为什么没有他们的名字。侯鹏霄决定要把“侯氏家族”尽收谱中。


但从清朝顺治八年,侯家先祖来到鞍山,传到侯老这辈已经是第九代了,子孙已达数千人,查寻起来十分不易。侯家屯的底儿差不多已被他查遍了,侯鹏霄就走出去,走遍了与侯家屯有关的十多个村子。甚至有时候偶遇一个侯姓人,就马上拉着人家唠一唠,看看是不是自己家的血亲。


第四部家谱不仅质量精美上乘,内容也更加丰富,仅出版费就花了2万元。在这册13卷550页的家谱中,记载了侯氏7000人的家系、名讳。其中台湾还有4支宗亲。在编写家谱时,台湾86岁高龄的族人侯程宽,将他所掌握的大量侯氏家族资料,从海峡对岸邮寄到鞍山。


在这部家谱第8卷村史族记中,记录了多年前,家乡侯家屯开设的豆腐坊、鞋店、学校等情况,史料价值十分丰富。为激励后世子孙奋发向上,侯鹏霄特意在家谱中编修了族人世录、感悟留言、懿行懿德3部分内容。其中族人世录介绍了侯氏家族50多位事业有成、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族人的荣耀事迹。感悟留言收录了30多条德高望重的侯姓族人的人生感悟。懿行懿德撰写了30余条先人关于爱国、爱家的格言警句。侯鹏霄说,编修家谱目的在于留下历史,教育后人。      

    上图:侯鹏霄和他所著的《侯氏家谱》

(鞍山日报:记者 吕卫国 张伟 孟铁摄)


作者:220.172.216.* (2007/8/17 23:53:05)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老人16年编写4部家谱 第 3 楼

重修家谱成中国人寻根问祖的最好依据

( 2005-02-01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寻根问祖的最好依据

    在一次次社会动荡和变革中,一个个家族劳燕分飞。而很多年后,家谱成了这个家族重新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以及他们对自己祖先的珍贵纪念。

    鞍山地区现约有一半的住户,是顺治八年从关内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移民而来的,修谱逐渐成为许多鞍山人的自觉行为。2004年,鞍山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家民间谱牒研究中心,一年就举行了三次家谱展览。“十一”长假期间,每天上百人来参观公开展出的100多部近年新修的家谱。很多人是全家一起来,观摩、咨询修谱的体例知识。七天中,常怀德天天到场,充当义务讲解员。

    在热心重修家谱的最初一批鞍山人中,有许多是与常怀德一样的离退休干部。现年75岁的侯鹏霄离休前曾任鞍山铁西区党校校长,他的修撰家谱之路历经了18年。

    1987年,侯鹏霄的台湾堂侄、一位原国民党陆军高级将领回乡省亲,委托侯鹏霄寻找失散各地的族人。这位堂侄写得一手好书法,最后,新修《侯氏家谱》的书名就是由他题写的。

    18年中,侯鹏霄四修家谱:1988年,钢板手刻的第一部家谱问世,印了15本;1992年,第二部油印的家谱出了70本;1998年,第三部出了130页,印行200本;2004年出版的第四部印300本。在参考包括常怀德的《常氏宗谱》在内的多部新修家谱的基础上,扩充至50多万字,入图600多幅。侯鹏霄自掏腰包一万元,台湾四支族人捐助一万元。

    在这版家谱中,侯鹏霄竭尽全力搜罗到顺治八年从山东到鞍山的侯氏始迁祖的后人中的十分之一。借由报章报道,又联系到不少当初由鞍山迁往吉林和黑龙江的侯氏后人。侯鹏霄本人也成为当地修谱专家,目前除了续写自家族谱外,还同时义务担任四个其他家族的修谱顾问。

    耄耋之年的才振兴,原是鞍钢下属一工厂的工会主席。开始重修家谱前,他只知鞍山才氏由河北昌黎县迁来,是为避族诛之祸而迁往河北的明代帝师方孝儒的后代。修谱期间,才振兴数次前往河北等地考察,找到不少依据,但仍嫌不够。

    清查世系时,每敲门到一处不相识的族人,常常会吃闭门羹,然而才振兴并不计较。自己族人跟方孝儒的隐秘联系,使才振兴在艰苦的修谱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和布道的情怀。许多原先对修谱并不理解的族人,看了他新编的《瓦子沟才氏家谱》后,送来整筐的鸡蛋表示敬意。




作者:220.172.216.* (2007/8/17 23:55:55)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老人16年编写4部家谱 第 4 楼

修撰家谱,一个沉睡的传统正在苏醒


    新华社沈阳12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陈光明、徐扬、任鹏飞)家谱,一度听起来是那样落满灰尘而又沧桑古老,但修谱这个沉睡的中国古老传统正在苏醒,并被这个时代的人们赋予新的内涵。
  抢救一个家族的历史
    在辽宁省鞍山市,有一位名叫侯鹏霄的75岁老人,他花了16年的时间,完成了祖居鞍山市侯家屯侯姓一门的4部家谱。
    侯鹏霄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他的4部《侯氏家谱》:第一部诞生于1988年,是仅有5000字、20多页的油印本;第二部完成于1992年,是一部40多页的印刷本;第三部10万字,初具规模,100多页,印刷了200多本;第四 部是集大成者,今年刚刚完成,分为13卷,有50多万字,装帧精美,印刷了300多本。
   “我们这支侯氏家族是从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开始的,老祖宗侯华有从山东永亭府乐陵县来到了现在的鞍山侯家屯,《侯氏家谱》也就是打那时写 起的。到现在已经传到了第14代人。目前家谱中共记载族人近1万人,其中台湾还有4支宗亲。在编写第四部家谱时,台湾86岁高龄的族人侯程宽,曾资助1.
5万元,并将他所掌握的大量侯氏家族资料,从海峡对岸邮寄到辽宁鞍山。”侯老说。
    谈起撰写家谱的初衷,侯老说:“写家谱那年,我就要退休了,怀念自己的父母,就想写点东西纪念一下,写着写着就想到了自己父母的祖辈,于是就萌发了写家谱的念头。人年纪大了,就有寻根问祖的愿望,就想问一问自己祖先从哪里来,这就叫做‘慎终追远’吧。”
    16年撰写4部家谱,个中艰辛只有侯老自己知晓。他说:“一开始出钱出力就靠自己一个人,第一部油印家谱就是自己刻的版,自己推出来的。到了第三部的时候,一些族人开始帮忙搜集材料,整理素材。”在这16年间,侯老为追根溯源,探访了10多个村落,采访了120多人次,打了数百个长途电话。有时候晚上来了灵感,他还能激动得从被窝里爬出来,甚至还因此累得犯了两次心脏病。
    “但是编家谱越写越有意思。到第四部终成正果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抢救了一个家族的历史,成就感和幸福感那就别提了。”侯鹏霄说。
  民间修“谱”热正在升温
    侯鹏霄说,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家谱专家”,在鞍山,很多人慕名而来请教他如何撰写家谱、请他写家谱序文,他不大的小屋里每天高朋满座。记者打开“GOOGLE”搜索引擎,搜索“家谱”网站,一下子就能够找到42000多个相关网站。
    “目前民间修撰家谱的热情正在升温。”新近成立的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常怀德对记者说。他告诉记者,在这个谱牒文化研究会中,现有各个年龄段的会员60多人,大家研究谱牒的热情很高。年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举办了一次家谱展览。记者看到,很多参观展览的人有来这里学习家谱文化的,也有来找自己家谱的。鞍山科技大学机械专业23岁的女生崔爽说,来到这里想找一找自己的先祖,但是很遗憾,没有找到。


作者:220.172.216.* (2007/8/18 0:05:38)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老人16年编写4部家谱 第 5 楼

修撰家谱,一个沉睡的传统正在苏醒(续)

   鞍山市图书馆副馆员、鞍山市谱牒研究会副秘书长张静告诉记者,这次参展的家谱资料有100多本。据她所知,在近几年里,鞍山市民自发组织编写了近百本家谱,其中有一些还是高质量的珍品。如祖籍鞍山海城的清初平南王尚可喜的第11代后人尚士让等所编修的《尚氏族谱》等。
    中国人编修家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的《世本》,到了宋代已经风靡天下,明清时期则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家谱一度被“打入冷宫”,直到改革开放后 ,才出现了“春来发几枝”的修谱气象。
    家谱与国史、地方志共同构成了记录历史的三大支柱。如在《侯氏家谱》第2卷“世系支脉”中,侯老以金字塔的形式,记录了14代侯氏子孙的姓氏名讳;第8卷“村史族记”中,他记录了多年前,家乡侯家屯开设的豆腐坊、鞋店、学校等
情况,史料价值十分丰富。
    编修家谱也是记录和弘扬家族正气的重要载体。祖上为贵族的唐远德是满族人,他现在是鞍山市一家卫生防疫站的工程师,研究家谱已经8年。记者在唐远德所 制作的家谱中看到了收录的唐家一位族人的资料:1971年6月,中国援助坦桑尼亚铁路建筑部门对工程专家唐志平的鉴定:“在坦的一年零三个月时间里,唐志 平同志始终如一的忘我工作,在因工负伤后,仍然任劳任怨的工作,是桥队学习的榜样。”
    家谱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之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美国《纽约时报》撰文认为,家族这种曾被一度忽视的民俗传统,在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焕发了新生。
  新家谱:新概念作文
    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解放前的高中毕业证、族人在国外发表的论文……这些在以往中国老式家谱中不曾见到的内容,如今在中国民间新修撰的家谱里已经司空见惯了。
    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蔡子明说,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封建历史时代,家谱也留下了旧的宗法观念和习俗。如大多古谱不把妇女录入,认为“嫁出去的女人是泼出去的水”,反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此外,古谱中记载的一些封建礼教、祖宗家法,都已经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蔡子明说:“现在修撰家谱应该是一种古为今用、有扬有弃的过程。撰今而不抄旧,不能把旧有家谱中的所有东西都认为是陈腐落后的,有很多传统的伦理家训如孝敬父母、和睦乡里,至今仍是传统美德。”
    他告诉记者,当前新修的家谱,采取了不少新做法、增添了很多新内容。一是男女平等地写入了家谱,家谱也从名门贵族的专利,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如近年撰写的辽阳县上麻屯的《常氏家谱》,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寻常人家的家谱。
    其次,现在家谱的内容一改旧有的单一乏味。记者在13卷之多的鞍山侯家屯《侯氏家谱》中发现,除了第四卷“世系支脉”是家谱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之外,其它12卷还增添了众多“人性化”的新内容,如“感悟留言”“艺文书画”等。谱里不仅有族人的书法和美术作品,妇女肖像的油画,甚至还有族人在美国学习期间参与创作的学术著作。蔡子明说,这些具有较强故事性的内容让很多孩子都看得津津有味。
    此外,今天的家谱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突出激励教育意义。如《阎氏通谱》还从“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出发制定了“族人道德规范”,《侯氏家谱》还把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写了进去。
    侯鹏霄老人说:“家谱发展到今天,必须要有时代气息,要符合现代文明的特征。我们修撰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家族发展变迁的历史,更应该是一部教育后人的
教科书。”


作者:220.172.216.* (2007/8/18 0:07:1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6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906.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