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侯氏后人筹资修复古墓群 已阅:7652 / 回复:7(楼主)

侯氏后人筹资修复古墓群
  
   作者:杨云峰 刘言勇 来源: 温州网 2006-05-08
  
     昨日上午,随着一声开工令下,位于乐清蒲岐上侯宅村莲花峰下的“侯门四进士”古墓群保护性修复工程开工。据了解,整个保护修复工程预算总投资200万元,分三期施工,将按照明代墓葬风格在现有古墓群的基础上建墓坛、墓道、神位、牌楼和石像生。此举将使“侯门进士”古墓群遗址得到保护、维修、复原,防止遭到人为毁坏,成为蒲岐的一个人文景观,将给蒲岐这一千年古镇增添新的魅力。
     据《蒲岐镇志》和《侯氏祖谱》等资料记载,自北宋嘉祐辛丑(1061年)先祖侯唯贯从台州迁居蒲岐莲花峰(古称缑山)下,耕读之风世代传承,至清末,侯宅共出了文武进士5人,举人9人,贡元11人,秀才176人。其中不少人著书立说,著作传世达数十部之多。如进士侯廷训《六礼篡要》,侯傅邦《草茆集》等,侯一元主修的明隆庆《乐清县志》、《平阳县志》等地方文献,为繁荣乡邦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另外,侯氏先人侯畐在宋时曾在海洲(现连云港市)抗击蒙古军队全家牺牲,与明时侯廷训、侯一元父子分别被称为一代名臣,并在宋、明正史立传。
     据了解,此次被发现的“侯门四进士”古墓群,位于莲花峰下缓坡之上,共19穴,前后两排,墓穴形制均为砖砌券室墓。古墓群被发现后,各墓室上的封土大部分已被揭去,但墓室基本完好。从出土的墓志上确认墓主人为进士侯廷训等家族墓葬群后,引起了侯氏散居在平阳、玉环、大荆等地后人的极大关注,并出于对古墓的抢救与保护,以及对先祖的凭吊纪念,侯氏后人自筹资金200万元,启动了“侯门四进士”古墓群保护性修复工程。并在3月份委托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研究人员对古墓群进行测绘、清理,制定了对古墓群的保护工程方案设计图。
     据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蔡钢铁介绍,像侯氏古墓群这样大规模集中在一起的家族墓葬,且葬有多位名人,墓室保护又比较完好,在温州地区是少有的,所以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另外,出于对古墓群保护的目的,考古所没有打开墓室进行发掘。同时,采用就地保护的设计对古墓群进行修复并建明代风格的墓坛、墓道等墓地配套设施,成为缅怀先人的一处纪念地。
   侯二谷《赠王公督学楚中》诗云:“长江千里白波来,画舸风轻五两催。新雨晓看雷泽涨,冰壶秋映洞庭开。洲前落月闻湘瑟,峡外飞云见楚台。辞赋郢中应一变,汉家方重马卿才。”
   侯一麟酷仿右丞,如“四顾徒余壁,一床空有书。敁好道发新白,为儒家旧贫。敁每因枕上梦,识得屋前山。”皆得意句也。与一元时称“华萼。”

作者:58.42.167.* (2007/3/14 20:26:42)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后人筹资修复古墓群 第 1 楼

侯氏后裔自筹200万元修复

  2006年05月08日  
  商报讯(驻乐清记者 鲍海春)本报于今年2月24日刊登了《乐清蒲岐发现明朝“侯门四进士”墓》一文之后,温州各地的侯氏后裔倡议修缮祖坟,并于昨天举行古墓群重建工程开工典礼。据了解,整个保护修复工程总面积达1400多平方米,预算总投资200万元,工程资金由侯氏后人自筹。工程分三期施工,将按照明代墓葬风格在现有古墓群的基础上建墓坛、墓道、神位、牌楼和石像生。建成后的古墓群将成为千年古镇蒲岐的又一个人文景观。

  据《蒲岐镇志》和《侯氏祖谱》等资料记载,侯姓祖先侯唯贯是在北宋嘉辛丑年(1061年)从台州迁移蒲岐莲花峰(古称缑山)下定居,也就是现在的蒲岐镇上侯宅村,至今已有945年。由于各种原因,侯氏后裔后又从蒲岐迁移出去,遍及乐清的大荆、雁荡,玉环的陈屿,瓯海的梧田以及永嘉、平阳等地,现有族人8000多人。侯门耕读之风世代传承,至清末,侯宅共出了文、武进士5人,举人9人,贡元11人,秀才176人。其中不少人著书立说,传世达数十部之多,为繁荣乡邦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

  据了解,此次被发现的“侯门四进士”古墓群,位于莲花峰下缓坡之上,共23穴,前后两排,墓穴形制均为砖砌券室墓。古墓群被发现后,各墓室上的封土大部分已被揭去,但墓室基本完好。

  昨天,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蔡钢铁向记者介绍,像侯氏古墓群这样大规模、集中的家族墓葬,在温州地区目前发现的还是唯一一处,所以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作者:220.172.210.* (2007/8/16 14:40:38)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后人筹资修复古墓群 第 2 楼

侯门四进士

    据《蒲岐镇志》记载,明朝进士侯廷训一家四代共有四人中进士,号称“侯门四进士”
    据参加清理工作的蒲岐镇上侯宅村人侯志培介绍,明代进士侯廷训系侯氏二房侯惟锌的儿子,侯廷训及其子侯一元、孙侯傅邦、曾孙侯应宾都相继中进士,号称“侯门四进士”。侯氏二房的祖谱记载:
进士侯廷训生于1484年,死于嘉庆25年也就是1546年,享年62岁。  《蒲岐镇志》也记载了侯廷训及他子孙等四位进士的生平。

侯廷训:官至南京膳部主事,后任福建按察签事;

侯一元:生于1511年,死于1585年,嘉靖年间(1538年)中进士,官授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

侯傅邦:侯一元第六子,明朝甲辰年(1604年)与侄儿侯应宾同中进士,官授冬宫主事,历任工部郎曹;

侯应宾:侯一元的二房孙,官授武昌推官。


作者:220.172.210.* (2007/8/16 14:44:50)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后人筹资修复古墓群 第 3 楼

乐清蒲岐发现明朝“侯门四进士”古墓


来源:温州商报  作者:鲍海春  2006-02-24  
  农历正月十九的一场雨,让乐清蒲岐镇上侯宅村的莲花山又沸腾起来,沉寂了460多年的进士古墓被发现。2月18日,进士侯廷训的后裔对裸露出来的古墓进行挖掘。截至昨天下午,已发现7座古墓23墓穴,完整的墓志有19块,字体清楚,完整纪录了墓主的生平,古墓保存完好。

  据《蒲岐镇志》记载,明朝进士侯廷训儿孙共有四人中进士,号称“侯门四进士”,其坟墓也被当地人称为“进士墓”,侯门是当时温州的名门望族。这次发现如此多的明朝古墓群,为研究明代乐清的地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昨天,记者在古墓现场看到,古墓坐落在侯宅莲花峰脚下,面朝蒲岐东干河,坐东朝西依山而建,旁边树木郁郁葱葱,23墓穴紧挨着,墓地面积大约宽40米,长30多米。古墓口封砖保存完好,裸露的墓室周围全部用砖铺设,墓室内积满了黄泥与树根,没有被盗的痕迹。进士侯廷训坟墓居中,青石墓碑,高1米,宽0.8米,上有篆体书写的侯廷训之墓等字。

  据蒲岐镇上侯宅村人侯志培介绍,侯廷训、儿侯一元、孙侯傅邦、曾孙侯应宾都相继中明朝的进士;这次发现的23墓穴系侯廷训与同胞兄弟侯廷诫及堂兄弟侯廷伦、侯廷蔼、侯廷谠、侯廷诏、侯廷言、侯廷信等8位兄弟,以及侯廷训、侯廷诫后裔的坟墓。现在侯氏后裔遍及乐清的大荆、雁荡,玉环的陈屿,瓯海的梧田等地。据他们介绍,其祖辈经常说起“进士墓”是条石结构,台门台阶建筑宏大,非常威武,60多年前遭到破坏。此次发现后,当地侯廷训的后裔立刻采取了保护措施,并通知各地侯廷训后裔。玉环人侯山狄说,他接到通知后,立刻与同在一个村的200多位侯廷训后裔商量,倡议修缮祖坟,以用来悼念祖宗。昨天下午4时许,乐清文物馆已到现场察看。据张馆长介绍,今天将上报市文物部门,请专家作进一步的鉴定。

  相关链接

  侯氏四进士

  据侯氏二房的祖谱记载,侯廷训生于1484年,死于嘉庆25年也就是1546年,享年62岁。《蒲岐镇志》也记载了侯廷训及他子孙等四位进士的生平,侯廷训,字孟学,号笔山,官至南京膳部主事,后任福建按察签事。生平正直,与张阁老同朝进士。著有《六礼纂要》、《笔山小稿》等书;侯一元,字舜举,号二谷,侯廷训第三子,嘉靖年间(1538年)中进士,官授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曾编辑明朝隆庆年间的《乐清县志》,明朝万历年间的《平阳县志》、《泰顺县志》等;侯傅邦,字君霖,号道华,侯一元第六子。明朝万历22年中举人,甲辰年(1604年)同侄儿侯应宾同中进士,官授冬宫主事,历任工部郎曹。著有《草茆文集》《侯君霖诗集》。侯应宾,字观之,系侯一元的二房孙,明朝万历28年中举人,甲辰年(1604年)同叔侯傅邦同中进士,官授武昌推官。

  据《蒲岐镇志》主编崔宝珏介绍,侯门出过四位进士,这在明代比较罕见。侯廷训、侯一元均列为乐清市文化名人,《明史》均有立传,他们为当时的地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220.172.217.* (2007/9/28 11:33:42)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后人筹资修复古墓群 第 4 楼

海外孤本影印面世

乐清侯一麟《龙门集》为难得的地方文献资料  
文/孟甫   2004-03-06  


    由商务印书馆和广西师范出版社合作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37册日前出版,其中第35册中有明乐清侯一麟《龙门集》二十卷。《龙门集》甚稀见,仅见于《千顺堂书目》和《文瑞楼书目》,连《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均未收录。孙诒让《温州经籍志》也著录为已佚。可见此书在国内早已失传。所幸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有原文瑞楼藏本十二册。这次作为《中国古籍海外珍本丛刊》的开创之卷,经海内外专家学者共襄,使其经历数百年的流亡孤独后,终于回归中土影印面世,使孤本不孤,罕本不罕,化身千万,为海内外读者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面,也为揭开明代温州的一些谜团提供了可能。

    侯一麟,字舜昭,号四谷山人,乐清侯山人。侯一元弟,性资机颖,学问广博,识见富达,孝思纯笃。然久困场屋,颇不得志。后弃科举,专攻诗文,其文甚古雅,独好司马迁之文;诗亦隽永,有唐人意境。书前有其兄侯一元隆庆六年(1572)序,和乡贤夏鲸嘉靖二十三年(1544)序。书后有其师乡人戴赏隆庆六年后序和乡人王诤的跋,然王跋在影印出版时却被误漏,甚为遗憾。而集中所记录的温州人物事件、社会风气、风光灾异,涉及温州史实颇多,实为一部难得的地方文献资料。

    一麟曾与其兄一元纂修过郡志、乐清、平阳、泰顺等志书。故集中有关此方面的资料也较多。如《郡风俗志》、《郡兵防志》、《温州府续志序》、《乐清志目小序》、《平阳县志序》、《平阳志目序》等文献均可为今编纂志书者参考引用。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温州倭患最猖獗的时期,有关抗倭史料在其集中时有反映。如《重修温州卫治碑》、《同知黄公传》、《龚公传》、《车将军小传》等抗倭英烈的传记。特别是《仁山先生传》、《少卿公谏》等文,歌颂抗倭英雄王沛、王德叔侄事迹及《筑堡纪略后序》等关于永昌堡的珍贵史料,可补史书之缺。

    他与项乔之子文焕为儿女亲家,故集中对项家的记载也较详实。如《瓯东先生遗事》、《祭瓯东公文》、《项伯子小传》、《沔阳州判官项君墓志铭》等文是永强项氏家族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至于一麟自己侯氏家族的资料,集中更为丰富。乐清侯氏当时为望族,与当地大姓联姻,故涉及面更广。如《侯氏伯美甫暨配合葬墓志铭》、《林翁府君传》、《外父母合葬墓志铭》、《与兄文》、《哭仲兄文》、《临清翁传》等是其家族史的最原始文献。

    集中还多处涉及当时温州人物,如章伦、章玄梅、叶武、张纯、张鸣鸾、王应辰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为当时围棋国手永嘉鲍一中写的《鲍奕士小传》,为难得的中国围棋史的史料。此文还曾入选《明文海》,可见其文学艺术在明朝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集中有关温州风光名胜诗文篇更丰富多彩。其描写雁荡山诗篇有《至能江寺》、《题大龙湫》、《灵峰洞》等多篇,大都为我们所未见。其《仙岩五记》,可与何白《雁山》相媲美。其《游江心屿》诗,为江心屿历代题咏之佳构,其云:“群山对不同,面面入江穷。四望双流合,悠然孤屿中。秋城看自远,法地觉全空。何必论蓬岛,仙槎许更通。”写得十分优美。

    此书回归中土,确是书林之幸事。如能纳入《温州文献丛书》出版计划,予以整理出版,则更是书林之美事。




作者:220.172.217.* (2007/9/28 11:38:26)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后人筹资修复古墓群 第 5 楼

《龍門集》二十卷,明侯一麟撰。附錄一卷。明隆慶刻本。十二冊。半頁九行十九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書口下有刻工。框高十九點二釐米,寬十二點六釐米。題“四谷山人侯一麟”。前有隆慶六年(一五七二)侯一元序、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夏鯨序。末有隆慶六年戴賞後序、王諍跋。

一麟文甚古雅,獨好司馬遷之文,詩亦雋永。
卷一五言古詩五十五首;
卷二七言古詩三十五首;
卷三至四五言律詩一百五十首、五言排律四首;
卷五至六七言律詩一百一首、七言排律二首、五言絕句二首、七言絕句八首;
卷七設論四篇、賦三篇;
卷八至九論十二篇;
卷十至十一書十六通;
卷十二碑七篇;
卷十三記十三篇;
卷十四至十五序四十四篇;
卷十六至十七志九篇、表四篇;
卷十八至十九傳二十一篇;
卷二十誄二篇、祭文十一篇、雜著八篇。
附錄爲毛伯溫、李默、黃甫汸等十七人致一 劄。

  此本刻工有姑蘇郭昌言、吳門顧令祥、吳門錢世英、金汝南。金鑲玉裝。缺名圈點。

  此本甚稀見,《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三別集類著錄。《明詩紀事》戊集卷八僅收一 “和家兄南塘書懷”一首。《明史藝文志》、《四庫全書總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均未收入。

  鈐印有“開卷有益”、“情之所鍾”、“文瑞樓主人”、“文瑞樓”、“結社溪山”、“家在黃山白岡之間”、“金星軺藏書記”、“真意”、“雅宜堂印”、“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作者:220.172.217.* (2007/9/28 12:29:5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7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308.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