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考之二 春秋之宋元
- 中华宓氏网 2012年12月7日 万家姓
“宓,今伏字。皇甫谧(215年—282年)云:伏羲或谓之宓羲。考诸经史纬侯无宓羲之号,必後世传写误以虙为宓。孔子弟子虙不齐,後人云济南伏生,即子贱之後,是知虙与伏古字通用,後误以为宓也。”
—— 孟康 《汉书注》
“秦宓。又房六切。” ——《三国志》
“宓,美毕切” ——《唐韵》
“宓,觅毕切” ——《集韵》、《韵会》、《正韵》
由史料可知,宓姓与伏姓在古时通用,实为一字(由伏生乃为宓不齐之后代可知)。而宓、伏何时分化为二姓尚不可考,但通过韵书可以发现,在三国(220年—280年)时,“宓”仍发“伏”声,至唐代(618年—907年)改发“密”。因此,春秋至三国“宓”同“伏”,宓姓亦为伏姓。此期间宓(伏)姓主要活动在琅琊郡(今山东省诸城县),形成望族。可以考定的宓姓先贤有春秋时孔子七十二门徒之一,圣祖宓不齐;西汉著名学者,《尚书》编撰人伏生。伏生后世子孙文治武功均有建树,尤其东汉时成为皇亲国戚,名震一时。下面是史书对于先贤伏(宓)生的记载:
“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张生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弗能明定。是后鲁周霸、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云。”
——《汉书·儒林传》
伏生九世孙伏湛,建武三年(公元27年)为大司徒,封阳都侯。伏湛七世孙伏完,袭爵不其侯,为侍中,娶汉桓帝长女阳安长公主刘华为妻。伏完与公主之女伏寿即为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的皇后。建安十九年(214年)伏寿与父伏完密谋反曹,事情泄漏,曹操将伏后禁闭冷宫逼其自缢,所生二位皇子亦被鸩杀。她的兄弟伏德、宗族因之丧命者百余人。由此,盛极一时的伏(宓)姓终至满门抄斩、由此败落。时至今日,宓(伏)姓仍是十分罕见的姓氏。盖自“伏寿之难”后,伏(宓)姓开始四处迁徙,由于此二字相通,后人或以“宓”为姓,或以“伏”为姓。后此二字逐渐发生音变,形成两姓。《百家姓》云宓姓望族在太原郡、平昌郡,当自东汉末年迁徙后家族逐渐发展起来而形成。
东汉后数百年鲜有宓(伏)姓先贤,至宋朝又有官宦出现(主要为南迁宓姓一支)。宓忠信(南迁宓姓之始祖,祖籍一说山西、一说山东),官至南宋高宗(1107年—1187年)御史中丞;宋理宗(1224年—1264年)时光禄大夫宓银(宓忠信八世孙)。浙江嵊县《宓氏宗谱》载宓忠信“因疏和议之非,为权臣所忌,遂罢职归老剡溪何村榧峰”而南迁。南方宓姓逐渐发展,后世获功名者颇多,在江南一带形成望族。
分享按钮>> 迁徙考之一 上古至春秋
>>迁徙考之三 明清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