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中华宓氏网 2012年12月7日 万家姓


十年前第一次读曹植的《洛神赋》,看到洛神宓妃这个名字兴奋不已;后来才知道宓姓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后裔。这个世代务农,在宓桥村生活了不知几百年的宓姓家族居然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随着学历增加,忽然发现有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的祖先是怎样生活在这块古老的土地,又怎样消失在默默无闻的历史当中的?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留意这块土地,这个家族。原来,村子北边不远处曾经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古老到无法说出何时兴废;流经宓桥的这条枯河是颖河故道,孕育过历史上盛极一时的颍川郡,充当过宋金之战的激烈战场。原来,祖先是在明朝初年的大移民中告别长辈兄弟,携带妻眷自山西洪洞县千里跋涉来到了这里,历尽艰险,繁衍生息;先辈们历经明清两际王朝更迭,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却顽强的延续着宓姓家族的血脉香火,养育子孙二十余代……

读完宗谱,合上双眼。你可以想象当年大朱古城的繁华盛况,想象宋金大战的刀光剑影,想象宓桥官道络绎不绝的商贾人流。同时,也更不难想象宓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耕耘时的艰辛、经受天灾人祸时的无奈!逝者如斯,沧海桑田。如今留下的仅仅是模糊不清的城垣,断流淤塞的渚水和不知何年何月的累累祖茔……

追忆祖先、续写族谱不是为了给这支家族戴上多么亮丽的光环。数百年来,宓桥宓氏后人大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一生,衣食难足。与长者的交谈中,经常会听到“荒年”和“逃荒”这两个词,可以想见,我们的祖辈当年是生活在一种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正因为这样,族谱里才会有这么多逃荒客死的、这么多无妻无嗣的和这么多当兵战亡的。我时常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抛开天灾人祸的影响,那便是因为祖上没有涌现过一批考取功名之人。前世无功名,后世就无田产;祖辈没有文治武功,后人便都在寥寥的一点耕地里死守,不能解决温饱。所以,根本就回归到了教育和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此话放在今日或已庸俗,但古今都是一个道理。惟恳宓氏后人博学勤勉,读书自强!

当下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东西被慢慢淡忘。也许再过几十年,没有人会知道自己的祖先叫什么名字,安葬在哪里;没有人会知道这块土地曾经发生过什么,有过怎样的历史;更没有人知道我们有过怎样的风俗和信仰。因此,我更加坚信整理出这份宗谱的重要和紧迫。

全书命名为《宓桥宓氏宗谱》,共分十卷。一方面是对宓桥村及周边地名的考究,另一方面是对宓氏这个家族的追忆。参考文献主要有历代《郾城县志》、各地方县志、《漯河市地名志》以及互联网资料,引文部分在书中均有注明。族谱一卷及其他卷部分内容多是根据长者、主要是宓保秀(1935年生人)回忆编纂而成。宓保秀幼时喜好听长者讲述宓桥宓氏之事,许多人事虽随没有亲历,却娓娓道来,十分准确。在此对宓保秀君深表敬意!

由于族谱多根据长者回忆记录而成,加之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之处。例如前辈明确的生卒年月及详细生平没有记录;夭亡者、无妻嗣者和部分女性后人或没有入谱。这些需假以时日,逐渐完善。

作为宓桥宓氏中众多读书人之一,族人厚望令我时常惴惴不安。光宗耀祖、修齐治平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余何德何能?不敢奢求。整理这份族谱不为炫耀才识,只为怀着一颗敬畏的心追忆祖先事迹,激励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宓氏后人勿忘前辈、心怀崇敬;自强不息,成就功名!

——宓桥宓氏廿世孙宓晓光公元二零一零年八月于宓桥家中
 


分享按钮>>族谱考
>>万宗同源根 在淮阳“寻根淮阳”之“万姓同根在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