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氏姓源疏证

    中华仲氏网 2012年12月13日 万家姓


族谱里志说法举隅
仲氏姬姓也。高辛氏才子八人,其仲曰堪。子孙遂以王父字为氏。历经夏及商,代有名人。然传记互异,未可援以为信。惟考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曰“维序仲氏祖统所出,本继于姬周之遗苗。天生仲山甫,翼佐中兴。宣平功遂,受封于齐。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择居。帝尧萌兆生长,葬陵于成阳,圣化常存。慕巍巍之盛乐,风俗之美,遂安处基业,属都乡高相里,因氏仲焉,以传于今。”其阴列仲氏有名者三十余人,又廷尉仲定碑略同。是汉时以前仲氏皆祖山甫也。而先贤之与山甫相距二百余年,世次缺略,亦未敢轻序其确。而可据者,春秋时有仲氏讳咨,为卞邑大夫,遂家于卞,二世奂,三世式,四世度,五世肇,六世拱北,七世凫,娶宋氏,生子命名曰由,是为先贤仲子。
《仲氏族谱》 清乾隆40年,岁次乙未(1775年)
沂东野老按:《仲氏族谱》曰:“惟考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其阴列仲氏有名者三十余人,又廷尉仲定碑略同”,误。查永康元年《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碑阴无字,惟建宁五年《成阳灵台碑》背阴列仲氏出钱捐助者三十一人。
另查《汉故廷尉仲君之碑》并无一字涉及仲氏姓源资料,仅曰“君讳定,圣汉龙兴家于成阳。父张掖广汉太守,以父勋拜琅琊太守……迁廷尉……熹平元年孟秋上旬,君遘疾,不瘳,于是门生养徒故吏乡党刊石勒铭表达焉。”仲家浅《仲氏族谱》“又廷尉仲定碑略同”云云,纯属臆说。
沂东野老又按:查汉廷尉仲定、《成阳灵台碑》背阴列仲氏出钱捐助者三十一人,皆未见于仲家浅《仲氏族谱》,且仲家浅《仲氏族谱》、《仲志》素无成阳仲氏之记载,济宁、成阳两支是否同宗尚需考证,三碑仅证明成阳仲氏系仲山甫之后。难以证明号称先贤子路夫子裔孙的仲家浅仲氏系仲山甫之后。
沂东野老又按:因文献散佚,先贤子路公以上之记载,多难取信,有好事者据权德舆《唐故尚书司门员外郎仲君墓志铭并叙》及《史记》列出子路前世系表,且附会诗经,断章取义,极难取信。查权德舆《唐故尚书司门员外郎仲君墓志铭并叙》载“君讳子陵,字某。其先鲁献公仲子,曰山甫,入辅于周,食采于樊。其后鲁有季路,卫有叔圉用儒术行政事,代为家法。曾祖謷(按:误!原为“辩”之异体字,上下结构,上为缺点“巩”,下为“言”)始自彭城徙于蜀郡。祖袭,博究六艺,州闾推重;考远,清静寡欲,理老严之言,三代旷僚,纯白不耀。”又查仲家浅《仲氏族谱》、《仲志》素无成阳仲氏之记载,皆无彭城仲氏记载。疑彭城仲氏出自成阳仲氏一脉,好事者得权德舆《唐故尚书司门员外郎仲君墓志铭并叙》,遽然断定仲家浅仲氏系仲山甫之后。以牛头而证马嘴,不值识者一哂,且以孤证遽然断定仲山甫系鲁献公仲子,其草率可知也。
仲子其先姬姓,帝喾高辛氏之后也,高辛氏才子八人,其仲曰堪,子孙遂以王父字为氏,传至夏商,有奚仲,居薛,为车正。奚仲之子虺为汤左相,其后不可考。逮周中世有曰咨者(子路七世祖),为卞邑大夫,遂家于卞。咨生奂,奂生式,式生度,度生肇,肇生拱北,拱北生凫,凫即仲子之父也。
《仲志》仲于陛等增损本
沂东野老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任姓》云仲虺为奚仲十二世孙。
沂东野老又按:《仲志》未言及仲山甫。
仲氏先姬姓,帝喾高辛氏之后也,高辛氏才子八人,其仲曰堪,子孙遂以王父字为氏,历夏及商,代有闻人,第世次阙如,未能详叙。至周宣王时,山甫为樊候,补衮西京,诗人美之。其后有咨,为卞邑大夫,遂家于卞。咨生奂,奂生式,式生度,度生肇,肇生拱北,拱北生凫,凫娶宋氏生由。
《仲里志》 清光绪2年(1876年)
沂东野老按:《仲里志》说法源自乾隆年间仲家浅《仲氏族谱》。

姓氏书说法举隅
《元和姓纂》唐宪宗元和年间林宝撰

高辛氏才子八元仲堪、仲熊之后,以王父字为氏。一云鲁桓公子庆父子孙号仲氏;又虺为汤左相,子孙氏焉。仲尼弟子有仲由字子路,汉有廷尉仲定,少府监仲景。唐司门员外郎仲子陵,成都人。

本姓仲氏,仲山甫之后。后因避难改为种氏。后汉有种暠。
仲孙
庆父子孙号仲孙氏。《左传》齐有仲孙湫,《韩子》有仲孙章。
沂东野老按:所谓“鲁桓公子庆父子孙号仲氏”云云指仲孙氏,后裔不传。
沂东野老又按: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任姓》云仲虺为奚仲十二世孙。
沂东野老又按:汉有廷尉仲定云云,详《汉故廷尉仲君之碑》。又“少府监仲景”云云,已无稽可考。又“唐司门员外郎仲子陵,成都人”云云,详《权载之集》所载墓志,系大历十三年进士。
沂东野老又按:疑《滕阳种氏谱》动公前之世系,系明清时参考仲家浅仲氏家乘补修而成。
沂东野老又按:此说可从,各地族谱均采之,惜乎世系之不传。或曰之所以各地族谱竞采此说,疑与该书非僻书有关。
沂东野老又按:宋朝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沿袭《元和姓纂》之说
《古今姓氏书辩证》宋 邓名世撰

出子姓,宋庄公子城,字仲子。生公孙师,师生江,为宋司马,以王父字为仲氏,所谓司马仲江者。江生几,字子然,为元公左师。生坨,字子服。其族居卫者为由,字子路,为孔子弟子。裔孙居乐安及中山。后汉右扶风仲光击零昌,唐王璠传有学士仲无颇。又鲁东门氏被逐立襄仲之子婴齐为仲氏,其后无闻。元和姓纂曰高辛氏才子仲熊仲堪之后为氏,有仲虺,为汤左相,其子孙氏焉。二说皆误,盖附会之过也。宋兵部侍郎天章阁侍制仲简字畏之,扬州江都人。
沂东野老按:《古今姓氏书辩证》沿袭西晋杜预《公子谱》之说,几乎一字未改。
沂东野老又按:《春秋·定公元年》载“元年春王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揆诸《仲志》彼时先贤仲子三十四岁,且与《仲氏族谱》所载“春秋时有仲氏讳咨,为卞邑大夫,遂家于卞,二世奂,三世式,四世度,五世肇,六世拱北,七世凫,娶宋氏,生子命名曰由,是为先贤仲子”不合。
沂东野老又按:此说与仲志、各地族谱之说冲突,姑且存,录聊备一说。
沂东野老又按:宋景佑二年邵思纂《姓解》亦持此说。
《姓氏谱纂》明崇祯丁丑(1637)夏李君实纂

中山,黄帝孙奚仲为夏车正,有仲氏。
《姓氏急就篇》宋 王应麟撰
仲氏
《风俗通》云:氏族字。汤左相仲虺,周仲桓,又鲁仲遂齐、宋仲江、仲几,孔子弟子仲由,后汉有仲光,陈有仲肃,唐仲子陵,无颇,宋仲简、仲讷、仲并。
沂东野老按:“宋仲江、仲几,孔子弟子仲由,后汉有仲光,陈有仲肃,唐仲子陵,无颇,宋仲简、仲讷、仲并。”云云,所列前贤“仲肃”今已无稽可考外,皆有史书文集可检阅。
沂东野老又按:“陈有仲肃”证明陈时南方已有仲氏后裔。
《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元 不着撰人
仲,宫音。中山。高辛氏才子仲堪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又汤左相仲虺。
种,商音。河南。仲山甫之后,姓仲氏。因避难改为种。
《万姓统谱》附《氏族博考》明 吴兴 凌迪知撰
仲:中山,宫音。高辛氏才子仲堪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又望出乐安、中山。商:仲虺,相周:仲由,卞人,孔门弟子,有政事才,闻过则喜,勇于为义,片言可以折狱,仕卫死难,后世追封卫公。仲山甫,宣王之臣,山甫出使,尹吉甫作诗美之。
沂东野老按:已将仲山甫列为前辈,又“望出乐安、中山”云云,待考。
《日知录》卷二十三 清 顾炎武撰
仲氏:
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曰:“惟序仲氏,祖统所出,本继于姬,周之遗苗。天生仲山甫,翼佐中兴,宣平功遂,受封于齐。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译居。帝尧萌兆,生长葬陵,在于成阳,圣化常存。慕巍巍之盛,乐风俗之美,遂安处基业,属都乡高相里,因氏仲焉,以传于今。”其阴列仲氏有名者三十余人。又《廷尉仲定碑》略同。汉时仲氏,自谓仲山甫之后,托基于帝尧之陵。而今则以为孔子弟子子路之后,援颜、曾、孟之例,而求为五经博士矣。然春秋之以仲氏者不一,而仲山甫未尝封齐,则汉人之祖山甫未必是,而今人之祖子路亦未必非也。
沂东野老按:此老不偏不倚。唯误记《灵台碑》阴为《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阴,又未见《汉故廷尉仲君之碑》原文,遂出现小疵,然瑕不掩瑜。
 


分享按钮>>仲氏的字辈排行汇编
>>东三甲仲氏族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