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革命地下党员 宫润森 的一篇文章

    中华宫氏网 2012年12月17日 太仓日报


新泾庙里诞生的小学校

发布时间:2009-05-04 13:26:02 信息来源:太仓日报
 

60年前,距离双凤乡七八里的西南方,古运河杨林塘段北岸,昆(山)太(仓)交界处,有一座古庙曰新泾庙。(今属双凤镇黄桥村)庙里有个和尚姓曾名永福,三十多岁,瘦高个。庙周边乡民大多是网船上人家(渔民)。他们长年累月漂泊水上,有的就近在河湾边搭个窝棚栖息。他们没有文化,几乎都信佛。因此新泾庙得以香火不断。解放前夕有一天,新泾庙里突然来了一位姓宫的化缘和尚,认永福和尚为师兄。这宫和尚行动诡秘,他昼出晚归,四处化缘,终日忙忙碌碌。直到太仓全境解放,建立新政权成立双凤区(管豁双凤、直塘、新毛、新湖四个乡)首任双凤区区长便是那宫和尚。原来他是我党地下侦察员(全名宫润森,山东文登人)。
新政权建立后,百业待兴,要改变一穷二白面貌,不仅要抓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也得相应搞上去。当时的双凤乡,就只镇上一所洋学堂(小学)。宫区长首先想到了将新泾庙改建成小学校,他说服动员了师兄曾永福还俗,将庙里的佛像沉塘销毁。但是派谁去办学呢?宫区长物色到我母亲黄钟秀,因为我母亲是太仓农村师范毕业的(校址就在双凤),毕业后有过十多年的农村教育实践。我母亲欣然受命去新泾庙办学。

我认识新泾小学是在1952年的寒假。那期间适逢下雪,望出去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已是除夕了,还不见母亲回家团聚,我想念母亲,外婆也很急,叫我去学校看看,叮咛我一定得把母亲叫回来团聚。新泾小学我从没去过,雪地路也难走。我穿上长统靴按照预测的方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西南方向走去。终于找到了新泾小学,见到了我母亲。

这新泾小学十分简陋,没有校牌,就只一间佛殿改建成的教室。教室里没有一张像样的课桌,是几张门板搁置在泥墩子上。凳子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方有圆。教室的东墙上有一块黑板。教室的一角堆放着几件铺盖被子,后来我知道那是晚上寄宿在学校用“课桌”一拼便成了统铺。教室的一角有一只香炉改建成的火盆,正燃烧着炭火以取暖。

见到母亲时她正在给四名儿童教唱当时的流行歌曲。那四名儿童三男一女,二个男生十来岁,还有个八九岁的女孩,最小的一个男孩还 穿着开裆裤。我奇怪这学校怎么还会有寄宿生?还有那学龄前儿童?母亲解释了我的疑惑:那两男一女学生,家长都是渔民,这一场雪灾,河浜都结了冰,一时是回不来的了。我不能撂下这些学生不管,便让他们寄宿在学校里。至于那学龄前儿童,他是曾和尚还俗娶妻之后的儿子,他经常来玩。母亲还告诉我,这里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学名,都是叫阿毛阿狗或者阿大阿二的。他们的学名多数是母亲给取的。接着母亲一一介绍了这几位学生:那两个男孩,一个姓赵,名志林;另一个姓曹,名映华;那女孩姓邱,名巧妹。曾和尚的儿子叫曾雪源。

我成了他们的大哥哥,他们缠着我给他们讲故事。于是我搜肠刮肚把初中语文课本上学到的,还把我课外读物上学到的安徒生童话故事,还有夏天乘凉时听大人们讲的故事都批发给了他们。打开了话匣子,展开想像的翅膀,我讲得越来越流畅,他们听得也津津有味。母亲连连夸奖我讲得好。正当我讲得起劲的时候,忽听见有人鼓掌。一看有四个中年男子乐呵呵地冲着我笑着。小雪源一眼就看见了父亲曾和尚,兴奋地扑进他怀里。曾和尚抱着小雪源对我母亲说:“黄老师,我师弟宫区长慰问您来了。”

宫区长和蔼地对我母亲说:“黄老师,您的情况我都知道了。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农村小学教学所作的贡献。以前我对您少关心,请您原谅。有什么困难或要求尽管跟我说,我会尽力帮助的。”宫区长听我母亲讲了学校的情况,对身旁的随从人员说:“有三件事你记一下。一,黄老师的单班复式教学经验要好好总结,在我区乡校认真推广。二,下学期要增派一名得力的老师,以减轻黄老师的负担和压力。三,贫困生的书杂费不能让黄老师的薪水里垫付了,由区财政经费统筹。”

这就是我初次走访新泾小学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

952年新学期开学时,增派了一位叫陆素贞的年轻女教师,新泾小学便由单班复式教学改为初小。二年之后,又增派了劳乃芬(女)、陆元璋两位教师。新泾小学变成了完小。1987年乡村小学全部撤归到中心校。至此新泾小学不复存在。


 


分享按钮>>宫永忠
>>当代宫氏书法家之八 宫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