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甘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甘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新吴奉先祠堂记 已阅:5175 / 回复:2(楼主)

新吴奉先祠堂记 吾宗盘以师道隆于殷 而姓已著 叔带以胄子封于周而族始蕃 厥后显者有桓 顾二宗不相袭 求其世系则史阙不足征也 宋建炎族远祖庆宜叙家谱云 自润州丹阳徒洪之新吴数百年 唐季谱牒废失近十世之矣 居甘坊北里者 凡二百房 或领乡荐 或试上庠 或仕或隐 故家相传则谓辟地于宋 此里之宗派得详在 典午渡江之时而谱图复丧 宗支始不得详矣 天铎蘘从事于江东 宪历行郡县 阅地志沿革 丹阳在秦为县 汉更置郡 治始宛陵 统县十又七 疆域千里 而丹阳则又名郡矣 历代省复 治不一所 至唐郡革 而后以润之一县名之 后汉苍梧太守甘公 东晋于湖侯甘卓皆郡人也 属邑南陵有卓庙 籍之列传 苍梧公附见于陶谦 而逸其名 卓字季思 秦丞相茂之后 吴将军宁之曾孙 初举孝廉 以征讨功拜豫章太守 进封侯 迁刺粱州传志详略 与讥占籍不殊 然则丹阳之甘厥有令绪 所由尚矣 今旁邑多宗姓各言自丹阳出 容非汉晋以来同源分流者 与叙谱 但言润者 习于旧闻而未之究与 又按新吴志 县西百四十里 山曰大雄 高可百丈 唐僧怀海乞山于处士甘贞 以建梵刹 刹有元和旧刻俱如志 甘坊居大雄东南之麓 坊稍西 曰承福垣 十三公府君墓在焉 旁附二三冢 蓬颗皆存 丛木犹足庇 于庆宜辈为九世祖 世之修短固不齐 率以三十为次 自建炎逆数之 墓中当是唐人也 大抵吾宗之居是也 衣冠文物极盛于建炎之先 而兵火荡析克存于绍兴之后 迨兹时沐浴仁化  云孙衍茂 敦姓不移 以天铎之弗类 而叨于禄仕者 皆前人之遗泽也 泰定丙寅归自章贡府幕 瞻顾旧坊悲愤满目 始筑舍水东 为将老计 追惟先世 庆源深远 代以文学著称 而流俗相仍祀非宗时享器 庙参诸古以求今之宜 则廦室于中 左置栗 主具龛椟燕几享器 供奉四时 傲效名贤遗式 然称家为礼 祠制未能悉备 时殊世异俗 宗法不得以遽行 爰述受氏之所始 流寓之所自 并记而系之祠 亦冀夫后之贤者 能者 裕者有所兴感 因是而充之 使毕合乎礼制 显祖考洋洋在上宅 于是而享 于是庶乎神灵之一而爱敬之长也 呜呼 水木有本 豺獭知报 览是辞者尚念之哉 若世次属称 名德显晦 则别著于谱  
                       孙天铎以景文字 授将仕郎南康路总管府知事
至顺元年岁在庚午二月    日记  
承务郎中书刑部主事 杨益 书
奎章阁侍书学士 直学士 知制诰 同修国史兼经筵官 虞集 题额
至顺元年十月建          鄱阳丁友可摸勒
注:这是立于甘坊祠堂的石碑碑刻。祠堂毁于元末,碑被埋于废墟。明初万载族亲在甘坊寻见过,后不知所终。断句仅供参考 或自行另断。

作者:shenyagan (2008/3/23 11:12:01)   回复此贴
  关于小丹阳的历史地名变迁(参考文献) 第 1 楼

丹阳是个郡名又是县名,郡治的变动也颇为频繁,历史上曾经庞大的一个郡和现在的丹阳市有什么联系,和镇江市(地级市)有什么联系,和南京又有什么联系?
    先说历史悠久的小丹阳,丹阳镇现在一半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另一半在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原来中间还有个丹阳湖的,随着全球大气的变化已消失了。丹阳县可是当年秦朝赢政大帝建的,唐贞观时降为了镇,在康熙年间分了家,原因不明。
    赢政大帝分天下(前221年)为三十六郡,其中有个鄣郡,郡名的由来和战国时期一个叫鄣国的诸侯国有关,那个连败叛军后降于项羽的大将章邯便是古鄣国的后裔。鄣郡的版图颇大,辖现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江苏西南各一部,治在鄣县(今浙江安吉)。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高帝将鄣郡分给荆王刘贾的荆国。在平息了英布的叛乱后,已阵亡的刘贾的封地给了吴王刘濞,在七国之乱中虽不是主战场但郡治鄣县还是遭到了较大的破坏,于是鄣郡在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间改称丹阳郡后郡治就搬到了宛陵(今安徽宣城)。此时的丹阳郡地域有记载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的广大地区,下辖十七县。此后的二百年间丹阳郡变动不大,直至三国吴孙权于建安十三年(208)首次分出了个新都郡后,丹阳郡被一分再分越来越小。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连郡治宛陵一起又分了个宣城郡出去,丹阳郡治迁至建邺(南京)。南朝开始宋时尚余九县,后来肖梁时又分出了个南丹阳郡,丹阳郡自己仅辖三县(建康、秣陵、同夏),陈时南丹阳郡被废,区域再次调整,丹阳郡一出三进(建康、秣陵、江宁、曲阿、费),这个曲阿就是后来的丹阳县,这也是丹阳县(今丹阳)首次并入丹阳郡,值得一提的是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二位爷的老家就在丹阳县。在两晋南北朝的三百七十年里,丹阳郡的地域变化我认为是当时首都经济圈的高速发展所致。可能是郡内经济强县的不断涌现,统治者出于平衡地方的角度,将实力强大的丹阳郡一分再分,而在接下来的一百七十年情况就不同了。
    隋军灭陈后,江南遭到压制,丹阳郡丹阳县都被隋文帝费了(589年),隋文帝把建康毁的就剩个石头城,这个石头城还是留给蒋州做州城的。蒋州辖江宁、溧水、延陵县(今常州)数县,但此时的江宁县包含了建康、秣陵、同夏三县的故地,延陵县含丹阳县的故地,地域还算不小。不过文帝于开皇十五年(595年)从蒋州分出了个润州,以延陵县为郡治,两个丹阳又分开了。到了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这个润州就废了,同年蒋州复称为丹阳郡,后来又废了。唐初的时候一度又改为蒋州但很快被废(620年),这下很彻底,不但江宁县被改为了归化县,此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四百余年的“首都郡”区域便再也没有置过郡了。在唐的统一战争中丹阳县和润州均得以复至。到了武德八年(625),唐王朝统一全国时,润州治在丹徒县(今镇江市)已经辖了丹阳县和延陵县,一年后江宁县并入。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润州为丹阳郡,同时曲阳县也改称丹阳县,两个丹阳算是又在一起了。但仅过了16年,到了乾元元年间(758年)就又复称润州,从此“丹阳郡”这个名字便彻底离开了历史舞台。隋唐两朝对于江南颇具戒心,曾经显赫的首都“建康”行政级别一直压制在“县”级,行政区域一调再调,连名字也是一改再改。而曾经“首都郡”的最终被废,应该也是压制江南政策的必然结果。
     后来的润州在唐元和二年(807)升为镇海军节度使。宋开宝八年(975年),改镇海军为镇江军。宋政和三年(1113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此为镇江行政建置得名之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镇江府为镇江路。明太祖丙申年(1356年),复改镇江路为镇江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都从南京迁址北京后,丹阳属南直隶镇江府。清顺治二年(1645年),以南直隶置江南省(包括今安徽),治所设于江宁。顺治十八年,置江南右布政使司,丹阳属江南省江南右布政使司镇江府。康熙六年(1667年),将江南省分设为江苏、安徽两省,丹阳属江苏省镇江府。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废府,丹阳县直属江苏省。1952年后丹阳县属镇江专区,1983年3月1日,撤销镇江地区,建立地级镇江市。1987年丹阳县建市直至今日。
    

作者:222.94.61.* (2008/3/23 18:59:49)   回复此贴
  回复:新吴奉先祠堂记 第 2 楼

巢湖甘氏   http://user.qzone.qq.com/854306515

作者:117.68.232.* (2009/2/10 21:11:3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甘氏论坛  执行时间:2,179.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甘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