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氏历史名人------厉氏族人的骄傲!
- 中华厉氏网 2009年2月1日 转载
以出生为序
厉文才(606-683),浙江东阳人。唐武德九年(626年)进士,贞观元年为道州刺史,平盗靖疆,威爱并著,深得太宗皇帝嘉许。贞观二年被封为宏州刺史兼都督,统领岭南五管之政(邕、容、琼、桂即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及当时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后来,厉文才不慕高官厚禄,急流勇退,以年老念故里,雅爱林泉为由,再三叩拜诚请归里。唐太宗动情,同意辞归故里,并且还写了一首诗送给厉文才,题目为《赠宏州都督刺史厉文才致仕诗》:“袖手长才世路轻,爱闲那肯鬻荣名。桂冠便欲辞丹陛,策杖还归老古城。效职宁知三仕喜,传家惟有十分清。乐天旨趣谁人喻?好向林泉自濯缨”。诗意颇为遗憾和赞叹,正当加官进爵,帝恩隆宠之际却能急激流勇退,确非常人能及也。厉文才辞官回归故里后,在禹山北麓兴修水利,凿石挖土,自龙虎潭,沿荆溪江(南江)之东北,建造灌渠万余丈,修渠引水,灌田千顷,造福于民。后来人们为纪念厉文才的功德,称为都督堰。
厉玄,唐代诗人。大和二年(828年)登进士第,开成、会昌中,历监察御史、员外郎。出为万年令。大中六年,为睦州刺史。与著名诗人姚合、顾非熊、贾岛、马戴、无可诸人均有交往唱和。所作《从军行》尤为人所称诵,张为《诗人主客图》标举此诗,并将其列为“清奇雅正主”之升堂者。今存诗七首,分别为:《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相和歌辞》、《从军行》、《寄婺州温郎中(时刺睦州)》、《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元日观朝》。
厉伯韶,〔唐〕宁都人,堪舆大师。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105《跋蔡公杂帖》云:“莆人重黄涅盘、厉伯韶两墓师如神,其所点穴,或在高峰,或在旷野,有凤凰展翅、玉带出匣之说。”明代叶盛《水东日记》卷14载:“东广人言其地有宋坟,无唐坟。相传嘉定中有厉布衣者,自江右来广,精地理之学,名倾一时。有经其葬,至今故老,犹能言其处。广州林某者,宋元富家,永乐初中衰,以术者言,祖穴向稍偏所致,因发地而得石,书云:‘布衣厉伯韶为林某葬此,千载谷食之地,后学浅识,不许轻改’” 。
厉归真,锦溪(今浙江临安)人,五代后梁画家,自号迂疏子,道士。为道而无道装,常着布袍,徘徊于市巷,整日于酒肆狂饮,人皆莫测。后梁太祖朱晃(907-913年在位)问他:“卿有何道?”归真回答说:“衣单爱酒,以酒御寒,用画偿酒,此外无能。”梁祖然之。工八分书,擅画牛虎鸷禽、山水竹雀,绰有奇思。赵希鹄评其牛说:“远视如活,近视有未工处。”有人评其虎说:“毛色明润,其视眈眈,有威加百兽之意。”尝作棚于山中大木上,下观虎之真态,或自衣虎皮,跳踯于庭,以仿其势。所以他的画着意写真,笔简意尽,气韵萧爽。南昌信果观中有三官殿,夹纾塑像,乃唐明皇时所作,体制妙绝。常患雀鸽粪秽其上,归真乃画一鹞于壁间,自是雀鸽无复栖止。画迹有《出林虎图》、《渡水牛图》等。元代尤氏藏有《牛图》,题有“庚辰(920年)十月,锦溪迂疏子作”字样。
厉昭庆,〔宋〕建康丰城(今江西丰城)人,一作建宁(今福建建宁)人。初仕南唐,为翰林待诏。开宝末随李后主入宋,授图画院祗侯。工画佛像,尤长于观音。凡画古今人物,至于衣纹生疏亦能分别,前辈殆不及。每欲挥笔,必求虚静之室无尘埃处,覆其四面,止留尺余,始肯命意,其专谨如此。人有问者,以陆探微去梯之事答之。故其笔精色泽,久而如新。按登楼去梯乃故其笔精色泽,久而如新。按登楼去梯乃顾骏之,并非陆控微。
厉延福,〔宋〕画家,善画人物。徽宗所题人物画册内,有王端、周舫、厉延福、句龙爽、崔白等姓名。
厉寺正,〔宋〕诗人。诗作有《贺乔丞相》、《贺郑丞相》等。
厉元范,〔宋〕词人。
厉德斯,号直方,馀姚(今属浙江)人。宋高宗时,厉德斯的妹夫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依附者甚众,独在家乡当 “里正”(类似村长或乡长)的厉德斯不以为然。咏百端威胁,他卒不屈。及秦桧死,他遣人致曹咏《树倒猢狲散赋》一篇。后因以“树倒猢狲散”比喻以势利相结合的人,为首者一倒台,依附的徒众即四散。
厉汪,字万顷,〔宋〕浙江东阳人,著名南宋大臣。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进士,初任永嘉县主簿,又升乐清县知县,百姓受其教化,生活安定,称他为“厉佛子”。后官至西外宗丞。
厉仲祥,又名仲方(1159-1212),字约甫,浙江东阳人,移居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举武状元。该科共取58名武进士,厉仲方以武学学生的身份参加武科考试,一举夺得第一名(状元),朝廷任命其为侍卫步军司计议官,武学谕,不久出知和州(安徽和县)。这期间厉仲方又数次参加文进士考试,每次都名落孙山。他曾以贺生辰副使的身份出使金国,回朝后,又出知安丰军,很快被召回任左领卫中郎将,防守建康(今南京)。有将才,任职安丰时,率领部队在练武之余,开垦荒田数千顷,种植桑麻数十万株,极大地补充了军需不足,又造战车九牛弩败金师。
厉文翁,字圣锡,号小山,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封东阳开国侯。练习经济,洞晓边事,御敌、赈济、平冤狱、兴水利,正身尽职,所在建功。
厉元吉,字无咎,号半村,余姚(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官乌程尉。著有《半村集》十二卷,已佚。清光绪《余姚县志》卷二三有传。
厉亨,江苏海州(今灌云县)大(音:代)伊山人。元末至正年间,盐贩出身的张士诚,与其弟张士德率领两淮盐区灶丁起兵反元,起义很快席卷了沿海一带。其时,大伊山有个武艺超群的乡民厉亨,也投入了反元行列,成为张士诚部下一员骁将。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自称为吴王,厉亨当上了将军。至正二十七年秋,张士诚被朱元璋打败,抓到应天,不肯投降,被朱元璋令乱棍打死。而厉亨归顺了朱元璋,跟随徐达北伐,但未受到重用,仅是校尉一职。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上皇帝宝座,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赏功臣,厉亨因原来官阶低,只封中山卫千户,后又晋升济宁卫佥事。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调任凉州卫都指挥,担任了西凉的戍边将军,其时年已老矣。西凉少数民族经常发生叛乱,率兵平乱时,皆仗其侄厉达攻坚陷阵,讨平西凉。故朝廷只知镇守凉州的厉亨,却不知无名英雄小辈厉达。洪武十六年厉亨告老还乡,其长子厉桢承袭都指挥使。
厉达,厉亨之侄。厉达先是跟随伯父(或叔父)西凉戍边,由于骁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西夏,家喻户晓。厉亨告老还乡时,其长子厉桢承袭都指挥使,厉达竟无封诰,而回乡隐居。俟明成祖登基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西凉瓦刺又发生叛乱,朝廷派兵屡征难平。“若要西凉破,须得厉达过”的童谣引起朝廷注意,为此派人到海州,“延访得达,遂以为将”。厉达应诏后,遂挂帅征西,他因对西凉地理民情了如指掌,很快“收复三十余城”,平服西凉,巩固了边疆。明成祖大加旌奖,封以要职。鉴于厉达家乡地处盐池汇宝,为明王朝的重要经济来源,又是漕运交通要衢,故命厉达为淮安大河卫指挥,委以重任。厉达去世后,明成祖隆恩优渥,他四个儿子“俱袭指挥使”,并敕赐圣旨碑,碑刻“捍御疆敌,干国良臣”,旌表其功绩,“诰赠谕葬”
厉孝先,明永乐年间人,家贫。其父被诬陷,拴缚拘囚解京城,孝先以身代父顶罪。事情澄清后,其父病死,借贷归葬,并庐墓以终,真一代孝子。
厉汝进,字子修,河北滦州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授池州推官,征拜吏科给事中,后召为工部侍郎,三迁至户科部给事中。顶头上司户部尚书王杲下狱,他与同事一起上疏,参严世藩“窃弄父权,嗜贿张焰”。事情竟至严嵩不得不出面摆平,严先上疏自理,再求援于中官,用激将之法,激怒嘉靖帝。结果汝进被梃杖八十,谪典史,发配云南、广西。至此严家父子并未放过他,第二年假借考察之名,将其官职一撸到底。严党失败,汝进复官,还没到京城,便卒于途中。
厉汝行(1533-1596),字子敏,号奎冈,〔明〕山东日照人。由贡士累官直隶保定府通判,住扎宣化府龙门督响。1549年16岁时创修海曲厉氏胜祖一支族谱。
厉升,字文振,〔明〕无锡人。为人拘谨守分,洁身自好,以岁贡入国子监,授青田知县。公廉爱民,致仕归,民为其建生祠,永远祀奠。
厉承德,字剑石,〔明〕画家,善画人物,尤精鬼神。
厉杜讷(1628-1703),字近公,一字澹园;〔清〕静海 (今天津静海) 人。康熙大帝嫌其“厉”字不吉,便将其改赐为“励”氏。励杜讷学问渊博,精于书法,并以书法步入仕途。授职福建福宁州同知,留南书房行走,食六品俸。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特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历任左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等。主管刑狱,不徇私情,朝野推为正人。逝后特旨给全葬,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大帝驻跸静海,御书“文恪”二字赐其家。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追赠礼部尚书,后入祀乡贤祠,加赠太子太傅。励杜讷有子励廷仪、孙励宗万、曾孙励守谦,皆为进士,在朝为官。
厉芳,〔明〕崇祯岁贡,山东日照人。善诗,曾著《登幽尔崮山》一首:崒嵂插天空,何缘一径通?立身青嶂外,得句碧云中。隔树闻樵唱,依岩避雨蒙。皋桥今在眼,谁与问梁鸿?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清〕浙江杭州人,原籍慈溪。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其诗多游览名山大川之作,以取法宋人为主,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宋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清淡娴雅,幽新隽妙,尤长于五言诗。代表作有《秋夜宿葛岭涵青精舍》、《灵隐寺月夜》、《游仙百咏》等。厉鹗又是浙派词的领袖,其词多咏物怀古,如《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等,句式练达,措词高雅。著作有《樊榭山房集》二十卷,《宋诗纪事》一百卷,《南宋院画录》八卷,《辽史拾遗》二卷等。
厉馥,字芗谷,〔清〕浙江诸暨人。任颐弟子,善画山水、花卉,笔颇超隽,惜落拓不事生计,竟穷饿而死。
厉宗万,又名励宗万,字衣园,〔清〕静海(今天津静海)人。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刑部右侍郎、光禄寺卿等职。善画山水。
厉秀芳(1793-1867),字实夫,号惕斋,〔清〕江苏仪征人。道光举人,官武城令八年,乞归。著有《真州竹枝词》、《梦谈随笔》。
厉志(1804-1861)字骇谷,号白华山人,又号白华居士,晚年改名厉允怀,笔名景阳氏,〔清〕浙江省岱山县秀山乡北浦厉家村人。幼失父母,家境贫寒。从小苦读,步入青年工诗词,善书画。道光五年(1825年),应好友陈在谦之邀,两人结伴“作四方游”, "旷览天台、雁荡诸胜",有《白华山人诗钞》十八卷行世。中年患目疾,而书画益精,曾为西湖昭庆寺指画巨松。一生广交不仕名流,终日以游山玩水、写诗习书作画为乐。只求艺精,不谋囊饱,是位清雅俊杰、高风亮节的正直文人。
厉珍,字西林,〔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工诗,专长画马,学赵孟頫,更能神似。
厉小庵,〔清〕江苏扬州人。善刻印。
厉体兰,字勤泉,〔清〕咸、同(1851-1874)间浙江瑞安南岸人。善书,学苏辙。
厉恩官,〔清〕江苏仪征人,道光庚子(1840年)进士,曾任兖沂道道员。
厉小山,生卒年不详,善诗,留有诗作《庭竹》一首: 渭川未暇栽千亩,庭槛聊须种数根。最爱深秋群木脱,独欺风雨战黄昏。
厉用九(1846-1907),男,山东五莲坊子村人。世业农,幼习武,尤工长拳。他刚直豁达,善于结交,行侠仗义。甲午战争后,德国传教士在日照设立教堂,教徒依仗洋人势力,霸夺田产房屋,抢占良家妻女,人民深受其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1月9日,厉用九率领民众2000余人,包围了后街头教堂,抓住德国传教士薛田资游街示众,然后押上驼耳山。日照知县沈介福惊恐万状,前往解救。厉用九据理力争,迫使知县惩办了6名不法教徒,释放了被关押的民众后,才将薛田资放回。软弱的清政府一边指示山东官吏 “严加弹压”反教民众,一边付恤银2.5万两抚慰德人。但德国人得寸进尺,派兵打进日照城,血腥报复。光绪二十八年冬,德国在鲁南的教会头目安治泰与山东巡抚周馥想通过教徒与厉用九谈判,使其放弃抗争,厉用九置之不理。沈介福又亲往交涉,厉用九组织300多民众持械将其包围,沈仓皇逃回。翌年5月6日,沂州知府胡建枢派兵在街头集上秘密绑架厉用九,赶集的民众闻讯群起追赶,杀死官兵3人,活捉6人,救回厉用九。厉用九遂率2000多民众在驼耳山上扎寨树旗,修筑工事,屯积粮草,制备兵器,准备抗击官兵。周馥闻此大为震惊,命胡建枢率3000兵勇前往镇压。6月2日,官兵攻山,厉用九率义军奋起迎敌,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和石块杀伤官兵多人。激战一昼夜,义军终因寡不敌众,兵败。厉用九突围后,流亡到烟台、东北等地。家中虽遭犁庭之祸,民族英雄胜迹实可传也。
厉良玉(1865-1940),字韫山,或作蕴珊,别署樊榭后人,〔清〕杭州人。诸生,乡试三芦不售。性耿直和易,曾游温、处两州知府文幕,因其地产青田佳石,遂从事篆刻,追摹秦、汉,兼擅南北两派。章法匀正,刀法峭拔,尤喜刻楷书长跋。所作百寿图著名于时。
分享按钮>>厉姓网站更新中,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日照海曲厉氏源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