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海曲厉氏始祖是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大移民时,由江苏东海迁日照中疃里(今五莲县洪凝境内)的。始祖有五子,长子迁河北省景州;次子迁回海州;三子迁莒县陵阳,之后一支迁莒南厉家寨;四子留在当地;五子胜祖迁日照城西南之杏花村。居住在今日照的三支各存家谱,但族谱上对始迁祖和远祖及长支、二支的情况均未作详细记载,只说迁往河北的长支“已立巨室之家”,迁回海州的二支“世袭指挥”。 寻根溯源是每个厉氏子孙深深的情结。最近,四支、五支都在续修家谱,很想知道始迁祖、远祖及长支、二支的有关情况,但苦于无门。好在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请各位厉氏宗亲不吝赐教。在此,提供如下资料供参考: 1. 据淮阴厉氏支谱记载:“吾族始迁祖亦本浙人,自元末避张士诚之乱过江,有三支:一在卢州合肥,一在扬州仪征,一在海州安东诸地。迁安东者至今十余世,旧谱散失莫可考。今居练湖左右者六十余户,散居邑四乡以及隔县者数十户。居海州大伊山者凡百余户。故老传闻,言安东一支,即自大伊山迁来”。以上资料证明,合肥、仪征、海州均源自浙江。仪征从东阳槐堂迁出的始祖名元隆,海州始迁祖的名字族谱上也应有记载。 2.孟凡思、孟春二位同志的《征西将军厉达与圣旨碑》一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厉达的事迹。厉达,海州(今灌云县)大(音:代)伊山人。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西凉瓦刺发生叛乱,朝廷派兵屡征难平,后派人到海州访得厉达。厉达遂挂帅征西,因他对西凉地理民情了如指掌,很快“收复三十余城”,平服西凉,巩固了边疆。明成祖大加旌奖,封以要职。鉴于厉达家乡地处盐池汇宝,是明王朝的重要经济来源,又是漕运交通要衢,故命厉达为淮安大河卫指挥。厉达死后,明成祖隆恩优渥,他的四个儿子“俱袭指挥使”,并敕赐圣旨碑,碑刻“捍御疆敌,干国良臣”,旌表其功绩,“诰赠谕葬”。以上史料符合海曲厉氏族谱上记载的“世袭指挥”一说。因此,厉达很可能是二支的后人,要不也是近支。厉达先是跟随叔父(或是伯父)厉亨征西凉,到洪武16年(1383年)厉亨告老还乡。此时厉亨的年龄应在60-70岁,海曲始迁祖在1369年迁日照,二世祖如是厉亨,此时已是40-50岁,不可能随父移民来日照。由此推断,厉亨是海曲厉氏始迁祖的兄弟或爷们。 3.元末明初,战乱、水灾、瘟疫、蝗灾,加剧了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地的荒凉局面,出现了“千里无鸡鸣”、“人烟绝迹”的悲惨境况。明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朱元璋实行了移民政策,强行将山西、苏州、海州等地区的大批百姓迁往人烟稀少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海曲厉氏始祖就是在这时迁来日照的,同时迁来日照的还有东海云台山区及十八村的刘姓、赵姓、田姓等。海曲厉氏族谱记载,七世祖兄弟五人曾到东海进香,长兄厉道卒于途中。由此分析,七世祖他们是给远祖进香,因为一至六世全葬在日照,无须去东海。迁往日照的厉氏始祖,仅是东海厉氏的一支,即远祖的一个儿子,其余仍留在东海。 4.据史料记载,元末海州人张士诚率盐民起义,义军头裹红巾,后来义军之间互相混战争天下,张士诚的红巾军为了死守苏州,把苏州阊门的老百姓强行驱赶到海州,故称“红军赶散”。据《新安镇志》载:大明洪武登基之初,虑大族相聚为逆,使各道武员率游骑击散,谓之“洪军赶散”。从以上史料分析,海州厉氏有可能迁自苏州,苏州厉氏则源自浙江东阳。海州也发生过“红蝇赶散”。明代初期,海州地区张士诚的残部逃亡海岛,与日本浪人武士勾结,在沿海进行抢劫和骚扰。为此,明洪武年间,朝廷下令“片帆不许入海”,实行“封海”、“裁海”,海州沿海的岛民,被强迫迁去内地,如沭阳、莒县、沂水、郯城一带,多有云台山区迁去的家族。祖上也曾流传,当时东海一带发生红头苍蝇疫情,苍蝇见人就叮,叮了就死,故纷纷逃离东海避难,此即“红蝇赶散”。其实,“红蝇赶散”之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这不过是明政府借“红蝇”来驱赶移民,而玩弄的一个手腕而已。要不然红头苍蝇到底什么样子,咬死了多少人,“红蝇疫情”史家不会不知,为什么史书和地方志都没有记载。在明、清文字狱盛行的年代,是不敢秉率直书的,只好回避这个民怨深重的移民事件而已。为此,请东海、海州及东阳或苏州的厉氏宗亲参予交流探讨。(本文作者:厉保新Email:chinaren285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