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天下整合武姓氏源的第一人》一文中,对“徒使予有广陵散之叹而已”一语有着详尽的考证与解读,而文章作者在引用此语时却再三曲解、矫饰,在2002年版《武氏族谱》的谱序开头,不仅引用了这句话,还对此用括号标注,将“徒”注为“走”,将“陵”注为“茔”(见130页)。此处又解释说:“因战乱,分迁走路散居多地广陵失始祖所出及名而叹气。”这样的注解真有些让人哭笑不得。《辞源》中讲:“广陵散”是一琴曲名。《康别传》里说,三国魏嵇康善鼓琴,景元三年被杀,临刑前索琴奏《广陵散》,曲终,叹曰:“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固之不与,《广陵散》於今绝矣!后称人事凋零或事成绝响为“广陵散”。“徒使予有广陵散之叹而已”一语的意思,应该是“只是空无所据,使我有一种事成绝响的感叹罢了。”
更让人吃惊的是,《汾谱》谱例第1页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孙忘其祖宗,岂能自立于人世乎!予父念族无谱系,积数年之采询,犹觉祖宗之名多遗忘,聊序东支分谱,将合族之可知者,序为谱略。”根据其所载段落表述,其意应该是“我的父亲考虑到本家族没有家谱”,然而这位修谱“高人”竟然将“予父念族无谱系”一语单独引用,并将“予”字篡改为“子”字,在其考证篇中是这样表述的:“汾谱中‘子父念族无谱系’,考知念族所指太原始祖之父亲武念的族系,与我们谱示‘念、子、伯、思’同属汉唐宗系,说明我们都是同根共祖。”好一个荒谬绝伦之举!篡改、造假,胡乱组合所谓“引文”,除在《沛国武氏〔郡望〕究竟是否属殷王武丁的后裔》、《山西洪洞大槐树明代移民的具体历史依据及信息反馈》、《汾州武姓是太原武氏的考究说明》、《怎样看待“东南西北”分支俸与分的说法》、《武姓启源的考究说明》和《武氏始祖世系辑要表》等多篇文章、资料之外,不排除其它文章中也有类似“杰作”。 按照其考撰者在《武姓启源的考究说明》一文中所述:《武氏始祖世系辑要表》是由山西省中阳县档案局局长武忠明提供,来自台湾武冠军的书页复印,是以武丁为氏,后由其综合考究列表。至此,在出自“子”姓殷王武丁极少部分世系资料的后面,中间相隔900余年,竟然被其理直气壮地续接上了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之裔——汉·梁邹孝侯武儒或作武虎的大量世系资料,从而导演了一场当代人重新替1300多年前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系汉·梁邹孝侯武儒或作武虎世系)认祖归宗的闹剧,并拿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宋国来说事,发表所谓《沛国武氏〔郡望〕究竟是否属殷王武丁的后裔》之博客文章,演绎了一则“一代通史精文、才华超群的女皇武则天居然会认错祖宗”的大笑话,考撰者说:“全国武姓都是殷王武丁的后裔。”故而成就了其“天下整合武姓氏源的第一人”这个称谓。《尚书·周官》中曰:“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2002年版《武氏族谱》考撰者和《沛国武氏〔郡望〕究竟是否属殷王武丁的后裔》一文作者,真可谓“旧病”复发,又添“新病”;心劳日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揭示2002年版《武氏族谱》及其博客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只不过十之三、四,有些问题被揭示后,其考撰者随即对个别文章的个别段落看似作了删除;对某些注释内容也不情愿地、羞羞答答地、仍然固执部分己见地做了些许改动……。笔者猜不透其脑子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古语说:“镜无见疵之罪”,而他却将揭示其文章之“疵”者列入黑名单,拒绝对其文章评论,足见其心怀鬼胎,不是一个光明磊落者。但不管怎样,有“触动”亦算成。“以讹传讹”真是害死人啊!如果不从源头上揭穿与扼制它,长此以往,“以讹传讹”下去,武姓族人需要探知的问题未来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真是不可想象。眼下,尽管有人不满意我的做法,用十分强烈的措词抨击于我(请看文后附:……),而我并不在意!因为我是在做一件有着特殊意义的传递正能量的事情。
我认为:没有“虚伪”,没有“卖弄”;没有“自以为是”,没有“郢书燕说”,没有“以讹传讹”;只有实事求是,忠于史实;坚持孔子在《论语》中的“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编纂原则;“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才有可能为武氏修谱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本文作者· 山西 汾阳 武鸣德 注:阅“文后附”,请登新浪网“武鸣德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