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名人楷模】符克烈士家史纪实
- 中华符氏网 2012年12月28日 万家姓
1939年日军侵琼前后,在东南亚的马、新、泰、越等国的琼崖广大爱国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为了抗日救国,组建了“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由琼崖华侨联合总会(设在香港)的统一领导和派遣回琼参加琼崖人民的抗日战争。他们不怕牺牲赴汤蹈火,其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在海南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琼崖华侨联合总会驻琼崖办事处主任、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长符克同志,就是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被琼崖广大人民和爱国华侨誉为“琼崖爱国华侨的一面旗帜”。1951年,中共海南区委员会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冯白驹将军为符克烈士纪念碑书写了“生为民死为民,生伟大死光荣。”的光辉题词。他们一家,是忠心报国的华侨爱国门第,也是革命的光荣之家。
一、发扬传统,热爱祖国
符克烈士的双亲都是爱国华侨老人。父亲符世椿,人们都亲切尊称他为“五公”,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时值世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广大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破产,他的家乡——今海南省文昌县昌洒镇,更是乌云蔽日,民不聊生。符世椿少年时代,家贫如洗。被迫借债,冒着风险,搭乘木舟,漂洋过海,先后到了安南(越南西贡)、暹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去辗转谋生。当时年少,文化又低,就业谋生都很难难。符世椿只好千辛万苦,自己动手做点零星小活和散工,以求生存。1911年孙中山先生发起革命“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消息传到了国外时,他记起父亲的嘱咐:“每隔三、五年,你要尽可能回来探望家乡……”。经过几年的辛勤节俭,有点积蓄,他于民国二年(1913年)第一次回到了故乡。并在家乡结婚成了家。当年,他看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也看到了民国初年的新兴和混乱。那么,“世界列强帝国为什么总是疯狂地用大炮和军舰瓜分中国?我们华人在人面前总受凌辱欺压呢?”他从国内外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到,就是当时的清朝政府卖国求荣、政治黑暗,经济文化落后,民不聊生,一盘散沙。因此,他便在家乡,召集众议,倡导和资助创办了本村的“群英学堂”和本乡的“彰善学校”。他和乡亲们都渴望着振兴办学,教育救国。
1920年前后,符世椿又和几位亲兄弟分别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西贡)谋生,几经周折和辗转后,由新加坡“符氏(华侨)宗社”推荐和担保,当上了“英国邮轮”船员工作。从此,他有机会到了东南亚和西欧各国去拓宽了视野,深感自己没有文化的切肤之痛,便下决心学习文化技术。以此无论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一本小册子,不耻下问,拜能者为师。随时随地记录着外文和各国方言。几年的刻苦功夫,他不但懂得了几国语言,也能用中、英、法文写字记事了。长期在异国轮船上的海员生活和履历,增强了他的民族意识,他在新加坡极力资助了“符氏宗社”兴办学堂,振兴教育。这时,他的长男符克已从本村的群英学堂到彰善学校读书了。他也就更加勒紧裤带,勤劳俭用,教子奋志读书。1928年初,他接到家信,得悉符克已当上了昌洒乡童子团团长,和学校里的青少年学生们一起,在昌洒乡村中宣传和发动“农民革命”,感到无限欣慰和鼓舞。1929年符世椿第二次回到家乡,用自己的积蓄和汗水,盖了整间新房子(即现在故乡的房屋)。同时,还委托外甥王康宁带符克到广州南海中学读书。1931年,又携带次男符家寰到了越南(西贡),便于身边抚育。符克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革命思想的陶冶,尤其在广州南海中学读书后,接触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和地下党员,选读和参与了马列主义理论及其革命活动,在思想和学业上,都获得了突飞猛进。1933年,正当符克高中毕业时,五公又一次失业了。为了儿子未来的前程,经再三考虑和斟酌,便动员符克到了越南,暂以教书为计。1935年初,经多方奔走,筹资和兄弟合作,在越南(西贡)开办了一间“人生酒店”,全家人的生活和工作渐渐得到安居乐业。为了符克的前途,他同意符克回国深造——在上海塈南大学(华侨师资班)读书。在西贡的“人生酒店”就交由侄儿符家安管理,他就心安理得地继续追随邮轮到西欧各国去工作了。符克在上海塈大毕业后到延安“陕北公学”后,于1938年秋参加了中央组织的海外工作团,南下取道香港到达越南时,父亲还不知道符克已是中国共产党。但是,为了抗日救国,他以老华侨的资格,以身作则,全力以赴,发动教育在越兄弟及爱国华侨,出钱出力,以实际行动,声援和支持祖国人民的抗日救国,保卫家乡。1939年秋,符克率领“越南华侨回乡服务团”团员40多人回到了故乡,参加了琼崖人民的抗日战争。当时符世椿刚参加了国际海员罢工斗争,乘休假期间由英国回到了越南,才知道儿子已率领华侨服务团回国参加抗战了。
1940年8月,符克为了斡旋国共合作抗日,不幸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当噩耗传到了越南(西贡)时,广大爱国华侨都感到十分震惊,通过种种形式声讨和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打内战破坏抗日的罪行,并以实际行动声援和支持了琼崖人民抗日战争。五公固然老泪纵横,悲愤交加,在兄弟和侨亲们的关怀帮助下,化悲痛为力量。1942年,再筹资和兄弟合办了“金山酒店”,继续集资为家乡公益事业而奔走出力。1944年,符世椿由于积劳成疾,胃病复发,1945年5月,在暹保国家医院救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60岁。
符克烈士的母亲——潘氏(春兰),是一位贤良恭俭让的华侨老人,又是一位深明大义的革命母亲。她为人爱憎分明,勤俭持家,教育子女热爱故乡,读书救国,人们誉为“革命五婆”。在家乡,穷苦人受难时,她解囊相助,兄弟婶嫂受灾时,她秉力相救。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自己的家里挖地洞,筑暗房,窝藏革命同志。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凡有我们革命同志到来,她不怕劳不怕苦,诚诚恳恳地为同志做饭送饭,患难与共。在那个黑暗年代里,由于儿子参加革命,她常常被日伪兵打得头破血流。乡村里的甲长又乘机勒索财物。顽固派的官兵地痞频繁下乡烧杀抢掠,多次迫问她:“你的儿子是共产党,媳妇和孙女都到哪里去了?……”五婆总是义正词严地斥道:“我的儿子被你们顽固派杀害了,还想要我这条老命么?!……告诉你们,不要再疯狂了,你们的末日就快到了!”
为了革命烈士的后代,1946年秋,五婆托人携带孙女曼方到了越南,交给次男家寰抚育,次年她也来到越南。海南解放后,1952年初又送曼芳回国读书。接着不久,五婆看到人民获得解放,祖国旧貌换新颜,内心感到无限宽慰,也回到自己的家乡来。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运动中,五婆节吃俭穿,慷慨捐献表爱心。她在晚年,得到了党和政府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关怀照顾,享受着一家老少的天伦之乐,过着“颐养天年”的清平生活。1965年,这位爱国华侨老人——革命母亲,由于长年辛苦劳累,体弱多病,在故乡安详的辞世长眠了,享寿78岁。
二、继承遗志,奋斗不息
陈梅卿——符克烈士夫人,出身贫苦,是一个贤妻良母,一个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几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忘我劳动,为党为人民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1939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犯琼州,她从故乡携带三岁的独生女儿符曼芳,随中央海外工作团来到越南。这时,全国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三年了。中共中央已发出了《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日战争胜利而斗争》的伟大号召,全国四万万同胞,动员起来,同仇敌忾,投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各国的广大爱国华侨,都时刻关注着抗战的发展形势、前途和命运。正在这时,符克同志已在越南(西贡)华侨和华人中广泛开展了抗战救国活动,创办华侨青年工人夜校,发动爱国侨领支援抗战,组织琼侨社团和职工学生群众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不断提高广大爱国华侨的思想政治觉悟,自觉自愿地参加到各种抗日救国活动中去。在这基础上,组织华侨回乡服务团回国抗战。陈梅卿深受教育,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各种抗日救国活动中去。她虽然没上过学堂,但凭她的阶级觉悟体察到了丈夫的抗日活动是有意义的。在生活和工作上,全力以赴,协助和支持丈夫。同时,她和广大华侨、兄弟婶嫂一道,忘我地积极参加“卖花”、“募捐”等抗日救国活动。
为了跟随符克率领的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参加琼崖人民的抗日战争,她于1940年8月,毅然携带女儿由越经港返回故乡。这时,符克和回乡服务团的战士们,已经在烽火连天的残酷的抗战前线,英勇搏斗,浴血奋战。不幸的是,当她和女儿刚回到家乡时,突然传来噩耗:符克同志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了。她最最伤心的是丈夫全心全意为了抗日救国,放弃海外舒适的生活,不是牺牲在日军的刀枪之下,竟然死在国民党顽固派的手中。在党的教育和乡亲们的鼓励帮助下,她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遗志,直接参加到抗战中去。1942年,在琼崖人民抗日战争处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是个地下秘密党员。她曾任文昌县公坡乡的妇救会主任。担任党的地下交通员,站岗挖洞,掩护和安藏我县、区、乡地方党政的工作同志和武装战士,经历了复杂和艰险的斗争,为当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和巩固,发挥了自己应有的积极作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又挑起了内战,蒋介石派四十六军入琼,疯狂进犯我解放区;1946年8月国民党四十六军大部撤走后,广东省国民党当局从大陆调派保二、保三、保四、保五等四个保安总队来琼,并委任蔡劲军为广东省第九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负责海南的行政工作和指挥琼崖国民党军队,继续打内战。蔡劲军上任后,迅速制定了对我军“重点进攻”的计划,实行“十家联保”、“五里为堡”的所谓“堡垒”战略,吹嘘要在六个月里消灭我琼崖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1947年底,国民党军队对昌洒、公坡等解放区,不分日夜进行扫荡,大肆掠夺民财,屠杀无辜群众。1948年春节前夕,公坡乡定田村进步青年农民王弗华被国民党杀害了,激起了广大民愤。在此期间,陈梅卿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群众斗争活动。
1952年春,家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以“清匪反霸,减租减息”为中心的“八字”运动。土改工作队进村时,陈梅卿主动向工作队反映了本乡村情况,帮助宣传发动贫下中农参加农协,开展对敌斗争,分田分地,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土改运动。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她不但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带头捐献了自己的金银首饰,为支持抗美援朝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51年初,陈梅卿怀着忠贞和哀思的感怀,为了缅怀和纪念符克烈士,自行筹措从勤俭节用中的几百元,以及文昌县人民政府拨给“烈士抚恤金”300多元,在故乡——昌洒乡东泰山村东边公路的高坡上,建筑了一座“符克烈士纪念碑”。中共海南区委员会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冯白驹将军、海口市长符思之、文昌县正副县长杨中民、李光邦,以及陈少柳、陈梧琴等一批老同志挥笔题词。1951年12月21日海口市市长符思之,文昌县长李光邦亲临为纪念碑落成揭幕、剪彩和签名留念,在各级政府、人民群众和华侨中,给了高度评价,影响深远。几十年来,“符克烈士纪念碑”,已成为中小学校和青少年学生进行党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和阵地。这是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
为了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陈梅卿同志于1956年离开了家乡,由海南行政署劳动局分配在海口市海口罐头厂做工。几十年来,她忘我劳动,任劳任怨,处处起表率作用,发扬了烈属和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参加增产节约运动,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她在原料工场是生产能手,创造日劈椰子3000多个的最高纪录;在担任保管员工作时,她一人做了二个人的工作,除日间上班外,夜里生产车间要领料时,随叫随到,从未计较上班还是下班的时间。她经常利用公休假日或工余时间,把已经用完了的空油桶(罐)先后放在仓库里,然后一个一个地倒立起来,让沾在油桶或罐内壁上的油一点一滴地流注出来,或用毛巾、布料吸收了余油,再从毛巾或布料上撤出油来。同时,还利用各个不同季节,用烘干或晒热后,使空油桶至少回收二、三两油。就这样,日积月蓄,每年都为厂里回收油料数百斤,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在出卖旧玻璃瓶时,她不怕麻烦,将各种玻璃瓶好的破的分开来,好的按好的价格出售,破的才当破碎玻璃出售。在出售旧锡铁罐时,她将每个罐的封口锡剥下来,按锡价出卖,一年增收不少钱。每逢假日,她还主动报名参加保卫值班工作。全厂职工都称她为生产能手,红管家,并连续三十多年获得了广东省、海南区、海口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陈梅卿被海口市委特邀赴北京瞻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遗容。她现在已是八十高龄的白发老人了,但还经常关心工厂的情况,厂的领导经常用她的进步思想和事迹教育职工。每年开总结会议都邀请她回厂参加。陈梅卿是一位继承先烈遗志、奋斗不息的革命烈属、华侨爱国者和普通劳动者。
三、先烈事业,后继有人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天翻地覆、换了人间,特别是党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欣欣向荣。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正在奔向社会主义“小康”,阔步前进。“革命自有后来人”,符克烈士的爱国门第,光荣之家,继往开来,后继有人。
符克烈士的胞弟——符家寰先生,为人厚道,是一位爱国爱乡旅越琼侨的著名人士。现任越南西贡琼侨联合会主任。几十年来他为越南爱国华侨事业,默默地做出贡献。
家寰先生是少年时代跟随双亲到越南的。1939年在越南“中法学堂”毕业后,协助父亲创办公教事业。1954年越南共和国成立,陈学寰先生被选任越南西贡海南华侨理事会长,并创办了“海南华人学校” ——1991年改建并命名为“第一郡越南大学”。1950年,当地的爱国华侨共产党人符立先生被法国殖民当局无理逮捕入狱。为了营救和保护符立先生的安全及权益,他挺身而出,组织和发动了琼侨等组织力量,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向法国殖民当局开展了政治和外交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符立先生夫人韩华美女士1993年回国观光时,特别向符曼芳、李光邦讲述了这个情况,感谢家寰对她丈夫的营救。
符克烈士为国牺牲后,家寰先生在自己的笔记上写道:“既有其兄,必有其弟。”表示了一定继承兄长遗志,做一个华侨爱国主义者。为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他不怕艰难险阻,机智勇敢地周旋了几十年,珍藏和保存着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陈云等在延安时代为符克同志的题词手迹(均为亲笔墨迹)。董必武的题词是:“还我河山!”;陈云的题词是:“艰苦奋斗!”。还有丁玲、曹禺等一批艺术家、革命家、文学家的题词手迹。(详见符克烈士专辑有关资料)十分可惜的是,周恩来总理和十大元帅等的题词手迹,由于种种原因被焚化了。
家寰先生于1993年春,第一次专程从越南回乡,探望胞嫂陈梅卿、侄女符曼芳、侄婿李光邦及其一家。并且同亲人们一起,专车回乡瞻仰、拜谒了符克烈士纪念碑。在纪念碑前,俯首默哀。他情怀深切,激荡肺腑,感慨万千,发自胸臆地讲了令人教益良深的一席话——“我少小离家,大老故乡行,五十八年了。三哥(即符克)的彻底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和指引我们沿着爱国的大道上向前进!现大回想起来,作为一名老华侨,终生有幸亲眼看到祖国的强大,人民幸福。伟大的祖国是爱国华侨的真正靠山,千言万语,归根结蒂,还在故乡山高水长,祖国花好月圆。故乡巨变,日新月异,社稷安定,百姓康乐。长兄为国牺牲,我们全家无尚光荣。我们一定发扬‘爱国门第,光荣之家’的优良传统,为祖国和人民继续做出我们应的奉献。”
符曼芳——符克烈士的独生女儿。她从小受到了革命家庭的抚育、熏陶和影响。父亲牺牲时,她仅仅4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斗争中,不断地茁壮成长,虽然从小受苦和艰难挫折,但她发奋向上,安静沉着,质朴好学,追求真理。两出国门,两返家园。她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为了继承父志,参加祖国建设,她放下海外的优越生活,1952年由越南回国读书。在中学读书时,按规定享受了烈士子女生活待遇。1957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翌年同李光邦同志结婚。1962年毕业于海南师专中文系(现海南师范学院)留校在图书馆工作。她不是读图书馆专业的,但服从组织分配,党需要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有些同志认为图书馆工作只是借借还还,用不着什么高深的学问,也有人认为图书馆工作比别人低一等。有些同志对她说,你的丈夫是学校的领导人,为什么不调整一个好的工作呢?但她认为图书馆工作是一门科学,高等学校图书馆是校内图书资料情报中心,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安心和热爱图书馆工作。更不能因为丈夫是领导干部,则随心所欲调整工作。三十多年来,她认真钻研业务,努力工作,从外行到内行,1981年评升中级职称,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到担任图书馆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诚诚恳恳,任劳任怨,坚持原则,忠心耿耿地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被评为党的先进工作者,并获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发给长期(25年以上)在高等学校从事图书资料情报工作纪念证。国务院教育部长何东昌在纪念证上书写“书海指航”的题词予以勉励。特别是,她快要接近退休之时,为了庆祝海南解放四十周年和1988年海南建省,曾于1989年同李兴梅馆长共同提出编写《海南大事记》一书。作为站好最后一班岗的礼物给党和人民,以报答党和人民对她的栽培。这是很有价值又很繁重的一个科研项目,但经过他们十个月的耕耘,终于编纂成书,后来更名为《新海南纪事》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符曼芳任副总编辑,并亲自负责1950至1959年10年的资料编辑工作。全书记载着海南解放后四十多年来的政治、时事、年事、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物产、风情及人文等大事记。她是付出了汗水和代价的,为海南人民做了一件有益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好事,为海南特区经济建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符曼芳同志回国读书,不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观点,并且处事、为人都以父亲为榜样,对己严,对人宽,工作认真负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海南师范图书馆担任领导时,有关图书管理专业,不懂则专心钻研,勤奋工作。她认为要搞好图书馆工作,馆舍建设,队伍建设,采购新书,扩大馆藏,搞好改革开放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她担任图书馆领导工作之日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出色地完成自己所担负的领导工作任务,多次得到广东省高教局的赞扬。在文革的年代里,由于丈夫是“当权派”而受株连。对所有不公正的对待,她都泰然处之,不但没有过怨言,而且老老实实地做她认为应做的工作和应尽国家干部的义务。她相信党、相信群众。她历来认为,既然要革命,总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符克烈士为国牺牲已半个世纪了。海南省委和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为了进一步发扬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经省委书记许士杰同志批准,于1990年4月28日,在符克烈士牺牲的所在地树立起符克烈士纪念碑,现今纪念碑已巍然屹立在定安县翰林镇,立在人们的心目中,永存万世,流芳千古。
分享按钮>>【符氏名人楷模】抗日先锋符志行
>>【符氏名人楷模】节武将军符琼公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