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古代名人】符氏渡琼始祖符元生 中书令奉谕入琼安邦
- 中华符氏网 2012年12月28日 万家姓
家谱溯源
《符氏家谱》首修于宋代,欧阳修作序,众多重匠名流为之题词。符氏从唐末经五代,至宋代名流将相人才辈出。据《符氏家谱》记载,符氏渡琼始祖为唐末奉谕入琼抚黎的南雄太守、选任中书令符元生。符元生是继南朝梁、陈时期冼夫人之后,对海南黎峒实行招抚政策的重要历史人物。符元生入琼后,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政策,转剿为抚,抚定文昌县境。后又驻防铜鼓岭地区,揖击海盗,保境安民,但最终被海盗潜入驻地所害。
符氏入琼第一人
在海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文昌市铜鼓岭山麓,其南、西、北方向海拔30米以下的缓坡范围内,分布着海南大姓符氏的墓葬群。据清宣统元年(1909年)续修的《符氏家谱》记载,墓葬群中有唐、五代,经宋、元,至明初符氏墓葬311座,其中唐、五代18座,宋朝99座,元朝175座,明初19座。虽经千百年的历史变迁,风雨侵蚀,人为损毁,但至今从唐、五代至明初各朝墓葬大多尚存。其中有符氏入琼第一人,海南符氏渡琼始祖符元生墓。
符元生墓是文昌市境内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唐代墓葬。墓葬位于铜鼓岭南尖石山处,坐东,占地35平方米。墓前立有石碑,高140厘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正中阴刻“唐始祖参议中书令符元生公墓”;左阴刻赐进士出身同知府邱封欣题撰铭文“身鹰大夫布纪纲,满任渡琼居是邦。志气昂昂存忠烈,特立踽踽识捨芷”;右下落款“众裔孙重立”(系2000年重立)。唐碑于清康熙年间人为损毁,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立,嘉庆碑今尚存于东郊镇符氏宗祠内。
据《符氏家谱》记载,符元生,字安行,原籍河南宛邱地陈州府淮宁县(今河南省淮阳县),授广东南雄太守,选任中书令,配陈氏诰封夫人。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奉谕同弟元量、元先渡琼抚黎有功,朝廷敕封四代袭万户侯。
抚黎安境落籍文昌
符元生所任“中书令”系何职官?其官居南雄太守为何“选用中书令”?其奉谕入琼抚黎背景如何?凡此等等涉及唐代官制及海南社会历史发展形势,值得探究。
唐代朝廷国务治理实行“三省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职责为中书省掌管制令决策,门下省掌管封驳审议,尚书省掌管政策执行。三省之中,中书省最为重要,系中央决策机构。中书令、侍中(门下令)、尚书令系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均为正三品),是共同辅佐皇帝处理国政事务的首脑,都是唐代宰相。但唐代君主不愿将重权经常交与三省长官,以防相权重而伤及皇权,而是沿用南北朝的积习,任意委任其他官员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衔参掌机事及专掌朝政,久而久之,形成李肈《唐国史补》所说的“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局面,加衔参掌的官员变为实际的宰相,而三省长官则只存虚名或空缺。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天历二年(767年),升中书令、门下侍中为正二品,废除“同中书门下三品”职衔。与此同时,中书令、门下侍中基本上是驻守边疆的藩师兼领,几乎不单独作为宰相设置,而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符元生从南雄太守(从三品),提升为“选任中书令”(正三品),则是唐朝廷遵循唐末中书令、门下侍中为边防将领兼任之惯例,是唐皇朝据于唐末政局动荡、皇权被削弱,被迫授边疆军政长官兼以高品阶的安抚之举。
符元生任南雄太守、选任中书令,作为二品戍边将官,朝廷派遣入琼抚黎,是由于唐代海南社会局势的动荡及唐末朝廷对治黎政策的转变的使然。唐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多设置羁縻府州,实行羁麋政策,但在海南所设立的一府五州均不属于羁縻府州。海南的府州官吏由朝廷直接遣派,在行政体制上与中原内地基本一致,在经济上则实施区别于内地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赋税制。海南各州县还按朝廷所需,征收繁重的“土贡”。由于黎峒苦于唐赋税贡品的剥夺和官吏的欺凌,不断奋起反抗。其中重大的反抗斗争有两次,一次是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琼州境内黎峒掀起的反抗斗争。据道光《琼州府志》载:“洞僚陷琼州,东南诸乡尽没”。琼州州城及其辖地尽被黎峒占据达122年之久,直至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10月,岭南节度使李复派遣官兵“悉力攻讨,累经苦战,方克旧城”(《李复收复琼州表》,《唐文粹》)。另一次是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以蒋玉璘为首的海南北部黎峒再次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波及整个岛北地区,引起唐朝廷的震惊,派遣辛、傅、李、赵四名将军率兵南下镇压,并深入南渡江中游黎峒地区。蒋玉璘兵败被擒。为稳定琼北局势,唐朝廷在琼山县南境置忠州,辖地为约今定安县境西南至屯昌县境、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北境,隶属于专司少数民族的安南都护府。忠州建立仅七年多,由于黎峒反抗仍旧不断,镇守官兵伤亡无数,无法固守而废。
海南北部两次大规模黎峒反抗斗争虽然一度被镇压,但唐朝廷对海南境内黎峒并无妥善的民族政策,因而黎峒的反抗斗争还时有发生。文昌县位于海南东北部,时属黎峒地区,其中安德峒是其境内最大的黎峒,深受琼北黎峒反抗斗争的影响。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符元生以南雄太守、选任中书令的高位,率两弟元先、元量入琼。作为戍守岭南边疆将官,洞悉俚情,以二品高衔而授以抚黎实权,说明唐朝廷对海南治黎靖安的重视。符元生不负朝廷重托,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政策,转剿为抚,以抚安招顺取代武力弹压,首先抚定文昌县最大的黎峒安德峒,使其归附,并招抚分布在铜鼓岭地区的黎众,将其移入安德峒,随后抚定文昌县境。
因符元生对黎峒“劝谕归附”,扩大了唐朝在黎区的实际统治区域,受到朝廷的嘉奖封侯。《符氏家谱》记载其“安治抚黎,朝廷敕封四代袭万户侯”,驻防、落籍于“文昌县昌美村(今龙楼镇昌美村)”。其弟元先、元量随即返回原籍,其中元量“归家海中溺故”,因其“与兄(元)生公安黎平治”,“英魂显赫,参随香火,敕封黎首尊师”。
揖击海盗不幸遇害
符元生的落籍,其原因家谱载为“文昌水土平善”。据笔者考究,尚有二大缘故。其一是地理位置重要。此地系铜鼓岭地区,连接广大的海积平原,而东有铜鼓岭屏障,北有出海通道宝陵港,既有耕农之利,又是军事、交通要地。当年符元生渡琼抚黎,正是从福伦岭(即今铜鼓岭)登陆,初驻临海大湾海坡村,亦称吊升村(俗称吊鸡村),首先使铜鼓岭地区黎众归附,进而抚定文昌全境的。其二是守土有责。此地系海南东北部海盗活动出没之地,符元生负有朝廷靖安地方之责,既要抚定黎峒,又要揖平海盗,保境安民。唐代海南东边沿海地区海盗活动猖獗,其中部有万州大海盗冯若芳,“每年掠夺波斯商船几艘,俘人为奴无数”,南部有振州大海盗陈振武,劫掠至巨富,“家累万金,犀象玳瑁仓库数百”;而铜鼓岭地区则是东北部海盗出没的要道。符元生驻防铜鼓岭地区,揖击海盗,保境安民,使之恨之入骨,终在一个天高夜黑之晚,被海盗潜入驻地所害。
符元生是继南朝梁、陈时期冼夫人之后,对海南黎峒实行招抚政策的重要历史人物。在政局动荡的唐末,符元生抚谕黎峒,保境安民,对文昌以至海南的社会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海南民族关系发展史上值得记载的一段宝贵史迹。
符元生落籍的铜鼓岭地区,成为在海南的符氏后裔生息繁衍重要发源地,直至明初,符氏渡琼十六世琼府教授符其任(字恒承)之子符振义(德庆教谕)就近迁移文昌东郊地区,而后部分后裔陆续迁居琼海、万宁、琼山、定安、澄迈、临高、昌江、儋县、陵水等各市县,分布在全岛各地,成为海南符氏最早的支系。为追源报本,弘扬祖德,符氏后裔在其落籍地今龙楼镇昌美村建置元生公祠,以资世代祭祀。
分享按钮>>【符氏名人楷模】宛丘符氏的又一代天骄
>>【符氏家谱源流】符氏江西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