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教授—刘海涛

    中华刘氏网 2012年2月2日 刘强武转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简介
研究领域

基本信息

  性 别: 男
        职 称: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计算语言学与计量语言学,配价理论和依存语法,国际语学,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

 人物简介

  刘海涛,1962年生于山西。1979年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习工业自动化专业。1983年毕业分配到某特大型国有企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业余时间研习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曾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企业副总工程师等职。2002年调入中国传媒大学,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研究工作。2006年获得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后任中国传媒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年10月至今任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特聘教授。是Language Problem&Language Planning(语言问题和语言规划,荷兰)等三本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会成员。在Lingua、Journal of Quantitative Linguistics、Language Problems and Language Planning、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Physica A、EPL、Poznań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Glottometrics、GrKG/Humankybernetik、科学通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科学、外国语、现代外语、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等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语言学相关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数十篇文章被SCI、SSCI、A&HCI、EI等国际主要检索系统收录。研究内容涉及:计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依存语法与配价理论,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语言复杂网络,国际语语言学与计划语言,语言与认知,语料库语言学,濒危语言,语言人权等领域。

 研究领域

  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
  刘海涛教授在这一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贡献是:
  (1)《计划语言和语言规划关系初探》(1996)一文认为,计划语言研究对语言规划有重要的意义。计划语言构建的理论和实践能为语言规划中的本体规划提供有益的经验,而计划语言的社会变化过程,又能为语言地位规划提供宝贵的材料。
  (2)《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从定义变迁看学科发展》(2005),分析了国内外30多种有关语言规划的定语,认为语言规划正在经历这样的转变:从工具观到资源观的转变;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从单变量系统到多变量系统的转变;从实用主义到语言人权的转变;从语言问题到语言生态的转变;从单纯的语言学领域向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转变。
  (3)《欧洲联盟的语言状况和语言政策》(2006),对欧盟的语言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语言政策不能仅仅是停留在书面的政策,而应该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除此之外,刘海涛教授也为国内外专业刊物撰写了大量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书评。

   国际语语言学
  是一个从多角度研究国际语言交流的领域。刘海涛教授在这一领域的主要贡献有:

刘海涛老师在浙江大学讲座
       (1)《国际语学的发展方向》(1999,世界语),将国际语学的发展概括为社会学路向和符号学路向,这种划分有益于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2)《皮钦、克里奥尔和计划语言》(2001,英语),从社会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比较研究了计划语言和接触语言的异同,对这些特殊语言的诞生、发展和生存环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按照国外学者的说法,此文可能是目前这一领域研究最全面、透彻的文章。
  (3)《国际语的中立性》(2006,英语),提出语言的中立性是一种设计焦急场景或政治的概念,而不是纯粹的语言学概念,并在国际语研究中引入了“去中立性”的新概念。另有多篇文章
  探讨了国际语学和计算语言学的关系,以及计划语言研究对语言学的意义和价值。

   计算语言学和依存语法
  刘海涛教授在这一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是:
  (1)《结构化语言知识库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1992),这可能是国内最早探讨句法标注语料库(树库)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知识源的文章。
  (2)《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媒介语问题》(1993),探讨了计算语言学和媒介语的关系,将媒介语纳入国际语学的研究范畴,提出了媒介语的重要性(经济型、工具性),从媒介语的类型分析中揭示其应满足的条件性(规则性、精确性、表达力)。
  (3)《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对计算语义学的影响》(1993),旨在为基于统计和数据的计算语言学应用寻求哲学基础。
  (4)《计算语言学应用中的模块化概念》(1995)把计算语言学应用的开发和研制分为三个层面:理论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这种分类有助于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更好地融合到计算语言学应用的研究中来。
  (5)《依存语法和机器翻译》(1997),探讨了依存语法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依存语法在机器翻译领域的应用做了简要的介绍和论述。这篇文章目前是国内依存语法领域引用率最高的文献之一。
  (6)《关于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的几点思考》(2001),对语言和智能、语言是可以计算的吗?语义和分解、歧义与知识等计算语言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7)《计算语言学课程设置和教学》(2005),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计算语言学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认为大学和研究生计算语言学课程的设置应该重点关注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部分,即:语言的形式化问题。
  (8)《面向树库建设的汉语依存句法》(2006,英文),和《汉语依存树库的建设和应用》(2007,英文),提出了一种汉语依存句法,讨论了如何建设和使用汉语依存树库。
  (9)《自然语言处理的概率配价模式理论》(2007),提出了一种概率配价模式理论,这种理论更好地解释统计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些问题,是对传统配价理论的扩充和发展。
  (10)《基于树库和机器学习的汉语依存语法句法分析》(2007),和《影响依存句法分析的因素探讨》(2007),分别探讨了如何通过修改树库标注体系来提高句法分析精度的方法以及影响依存句法分析精度的主要因素。
  (11)《依存距离的概率分布》(2007,英语)的研究表明,自然语言的依存距离符合右截尾Zeta分布,随机语言则没有这样的特征。在三种语言中,自然语言的平均依存距离是最小的。
  (12)《汉语句法网络的复杂性研究》(2008,英语),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研究了由“新闻联播”和“实话实说”构造的两个汉语句法网络,两个网络均为小世界和无尺度网络,但网络特征有较明显的差异,这项研究开辟了用复杂网络研究语言(体)的新路子。
  (13)《句法网络在语言网络中的作用》(2008,英语),通过比较两个随机生成网络和句法网络的复杂网络特征,研究了句法在语言网络中的作用。按照论文匿名评阅人的说法,这是一个生命科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的重要论题。
  (14)《基于依存树库的汉语句法计量研究》(2008)指出:汉语的依存距离均值约为2.84,汉语中40%-50%的依存关系不是在相邻的词之间形成的;在语言类型方面,汉语是一种支配词置后略占优势的混合型语言,一种SV、VO和AdjN语言;汉语支配词居前的依存距离均值要明显大于支配词置后的依存距离均值。

 


分享按钮>>80后“农民军事思想家”高岗富
>>宜春市市长助理邬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