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氏网新闻】束氏的起源地——束馆
- 中华束氏网 2013年1月6日 万家姓
在大名县东有一个叫束馆的村子,村西存有束皙墓和清代重修的束皙祠堂碑。据大名县志记载,该村原名安贤镇,因是中国束姓的起源地、西晋文学家束皙的家乡,且束皙曾在这里开馆授学,而改名为束馆。
《晋书》载,春秋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 (疏)。西汉宣帝时,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一带)人 广、 受伯侄俩分别为太傅、少傅,共事太子刘奭(后来的汉元帝)。因 广曾孙 孟达对王莽“立新”不满,发誓宁绝足不与王莽为伍,遂去“疋(古义:足)”旁改姓为“束”,为避祸迁居到位于沙鹿山脚下的元城(今大名县)安贤镇。因此束孟达成为束氏肇姓之祖,大名县也成为中国束姓的起源地。令人玩味的是,束孟达选择的避难地恰恰是王莽的家乡。
汉末晋初,束姓族人开始入仕为官,官位最高、名望最大的当属束孟达公的第14代孙束皙。县志记载,束皙出生在官宦之家,父束龛为冯翊太守。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束皙,与兄长束 同为京城洛阳国学名士,且束皙被国学博士赞为“好学不倦,人莫及之”。由于其兄休妻(司空石鉴的侄女)的缘故,致使兄弟二人仕途受到压制。回乡后连个秀才也未能考中的束皙,开设学馆教授知识,撰文著书。好在束皙“性沈退,不慕荣利,乃拟东方朔《客难》作《玄居释》”,文辞酣畅,气势激荡。当朝大臣、文学家张华读后,惊奇不已,待石鉴一死就召来束皙做了他的属官。等到张华为司空时,升束皙为贼曹属(主管水火、盗贼、词讼、罪法),从此束皙开始步入仕途。
束皙历任著作郎、博士、尚书郎等职,多闻博识,精于古文,学术造诣颇深,有“潘张左束”( 潘岳、张华、左思、束皙,皆文学家)之称。县志记载:“(晋)武帝得汲冢《竹书》,令其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皙随疑分释,皆有义证。”经过整理翻译成汲冢书75篇,每篇所言之事,均加注释。由此,《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皆为蝌蚪文)等方为后世所知。他用如椽之笔完成二十四史之一《晋书》的帝纪篇,增补《诗经》部分辞章《补亡诗》六首,撰写的《七代通志》、《三魏人士传》、《五经通论》等著作均被后世学者推崇。
公元300年(东汉恒帝永康元年),赵王司马伦任宰相,召束皙为记室(掌管章表书记文檄)。“束辞,疾罢归”(据《大名县志》),重开学馆教授生徒。由于才高声远,慕名而至的学子甚众。
束皙系心于农,与家乡老百姓相处融洽,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束先生”。他早年在朝为官时,就曾上疏请“因地制宜,广畜牧,兴水利,辟西土”,上奏章提醒皇帝要亲农、悯农,减轻农民赋税,写下《劝农赋》、《贫家赋》等文章,揭露时弊苛政,反映百姓生活艰难。不仅如此,他还亲自为百姓祈雨。据《明一统志》记载:“太康中旱,为邑人请雨三日,雨注”,“众谓皙至诚所感,民怀其恩,作歌颂之:束先生,通神明,请天三日甘雨零。我黍以育,我稷以生。何以酬之,报束长生。”
公元303年,年仅40岁的束皙病逝,葬于安贤镇西,“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侧”,后又修造祠堂。
据史料记载,唐代以后因居官、战乱、躲难等原因,束姓人氏开始由元城安贤镇向周边地区及外地迁移,并在河南形成以南阳郡为代表的束氏望族。如今束姓主要生活在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这些地方束姓宗祠中的楹联,大多都嵌有束皙的典故,如联句:“境皆熄火,民颂长生”;“后人犹钦酹月图,先辈早辨汲冢书”;“诚感神明,咸歌黍稷之盛,才储博洽,独识蝌蚪之文”等。可见束皙在束姓宗族中影响之大。当地人为纪念束皙,让后人永记束姓之起源地,遂改安贤镇为束馆。
分享按钮>>【束氏网新闻】束氏何来
>>【束氏网新闻】《束氏宗谱》经五次续修现正式发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