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家谱源流】“再正通光昌勝秀’刍议(二)
- 中华龙氏网 2017年6月22日 四川龙一乐
“再正通光昌勝秀’刍议(二)
“再正通光昌勝秀’七字字辈轮回的历史、时代、社会背景
一 、祖国腹地的五溪峒地。
五溪峒地,从汉至清,人们常把贵州、湖南、四川、重庆、广西北部注入长江的“酉辰无雄清”五条水系河流称为五溪,是云贵高原东北、东部、东南部,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交汇部,高山深谷的莽荒之地。
五溪即:酉溪(今酉水)、辰溪(今锦江)、无溪(今舞水)、雄溪(今巫水)、清溪(今清水江)。五条溪水流域。
五溪峒地:还包括不在“五溪”之内的沅水其他支流所达地区。大至包括贵州的松桃、铜仁、镇远、江口、石阡、黎平、黄平、锦屏、玉屏、天柱、三穗、岑巩、凯里、台江、剑河、雷山,湖南的沅陵、永顺、桑植、张家界、古丈、龙山、保靖、花垣、吉首、泸溪、辰溪、麻阳、凤凰、溆浦、中方、芷江、新晃、洪江、会同、靖州、通道、城步、绥宁、洞口、隆回,湖北的鹤峰、来凤、咸丰、宣恩,重庆的黔江、酉阳,秀山,广西的三江、龙胜等五十余县市。
唐末杨再思平蛮、抗击五代十国的楚国、统领蛮地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五溪地区。据民国三年(1914年)甲寅天柱冷水摆洞《杨氏族谱》抄本载:其平蛮、抗击楚国的路线地点,大致为从湖南的黔阳、靖州往贵州黎平、锦屏、天柱县瓮洞,至湖南芷江县大龙;又从黔阳托口,往纳渠水,到纳潕溪;从潕溪,经过镇远、施秉,至玉屏县,进入湖南新晃县、芷江县,到怀化榆树湾踅而朝南,往黔阳县城,率军活动于巫溪,雄溪流域一带;从城步,经过靖州、绥宁、会同,到达洪江;率部从贵州梵净山,经过铜仁,到达麻阳,往辰溪、沅江进行军事活动。也活动到樠溪,即今的万溶江、武水、武溪、泸溪一带。徒步黔、川的武陵山脉,进入湖南的凤凰县,进入吉首,入泸溪,到沅江流域。从重庆酉阳、往湖北来凤,到沅陵县。晚年居住黎平佳所。
简言之,杨再思活动的地区,包括今贵州黔东南州、铜仁地区;湖南西部的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广西北部的龙胜县、三江县;重庆的黔江区;湖北的来凤县等。
杨再思在统领之地,保境安民,入乡随俗,促进了中原文化在五溪峒地的传播和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和。至今有不少的地方,还建有纪念他的“飞山庙宇”,祭祀不断。
二、五溪峒地多民族的融和,华夏文化的传承。
从古到今,华夏文化在五溪峒地的传承。
唐末五代时期杨再思统领的五溪峒地,虽处于云贵高原东北、东、东南边缘的高山深谷,但从古到今,不乏中原文化在当地的交融。远在大洪水之后的伏羲女娲时代,就有中华龙人随其先民从甘陇顺白龙江、嘉陵江入川到黔;先秦三代,巴人已统领其境,秦时已设郡;西汉时的“夜郎自大”典故,东汉初我武陵龙氏血缘始祖祖伯高公协助马援将军平定“五溪蛮”,三国时诸葛武侯定南中;魏晋南北朝后、唐后期我盐堆龙氏五公之四的瑀公任职黔中镇远;自唐末五代以后,杨再思及其后裔,统领五溪千多年,其间,宋初我龙氏顺天公及其脉系繁衍于湘西常德一带;宋中禹官公、宗麻公父子兄弟湘西平蛮,沿用历朝历代的绥靖政策,恩威并举、武力和怀柔相加,保了一方安定团结。宋末元初以来,我龙氏洪甫公裔秉粦公禹淑公脉系繁衍会同天柱,元、明以下,我不少龙氏和其他众多姓氏一样,江西填湖广,徙湘西黔东......
从峒地祭祀活动之一 ——可见中华文化传承之一斑。
“祭祀火神’——“大道”真谛、“五行学说”之深入人心。据说杨再思攻打辰州,在火神坡遇着五个"蛮人",自称是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下凡,愿为部将,他们在战斗中屡建功勋,死后侗族人民立"火神"庙祭祀。
“祭祀黑帝大王”——尊从皇权、服招不服压、尊奉中央大一统的下意识。传说有一位苗族江姓酋长,他抢皇纲,救济贫民百姓。朝廷派兵征剿,他只身浴血奋战,死后仍巍然耸立,七天七夜的滂沱大雨袭击不倒。官兵又放火烧七天七夜,尸体黑了也依然不动。直到皇帝敕封为黑帝大王才躺下。侗族群众念其英名,当神敬奉。
战乱中,杨再思家族成为五溪峒地保境安民的强宗大族之首。
五溪由于地处蛮荒,朝廷历来视之为蛮野。不时由于矛盾冲突引发战乱。汉时平蛮的“打”和“抚’并举的经验教训历来为后世所用。
大唐也是采用羁縻政策。但自安史之乱后,盛唐不再,各地由节度使而藩镇割据日烈,社会矛盾日深。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杨再思父亲杨居本及其弟弟杨居庆、杨居忠,随杨再思祖父杨临牒,由淮南扬州丞,迁叙州任长史,治龙标,开拓湘、黔、五溪峒流域。(一说杨再思父为杨居忠“以隋采室避唐隐于播州(今遵义),即古黔中夜郎故地”;又一说杨居忠避乱曾隐于淑州。)
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六月初六日,杨再思生于叙州朗溪托口。这年,发生大规模的庞勋领桂林戍兵反唐,队伍发展到20多万人。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6月),黄巢率众在冤句反唐,兵灾燹火长达十年之久。黄巢曾领兵顺沅江北上攻占了长安。各地藩镇,各霸一方,划地为牢。五溪流域,也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动荡、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环境中。在父亲杨居本严格教育下,勤奋好学,勤练武艺,唐中和三年(883年)杨再思23岁,随父守护叙州,在平叛中屡建功勋,显现出过人的才能。经江陵节度使举荐,任叙州知州,领五溪峒地。在五溪地区建立峒制,管辖十五峒,亦称五溪长史。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杨再思受朝廷绢诏,分镇滇黔,保境卫国。
唐昭帝天佑年间(904—907):边郡割据。杨再思临危受命守沅州,分镇黔滇,保境护唐,授左仆射尚书、江淮湖广都铃辖使,都统兵马。食邑一万二千户。
唐末五代时被称作“叙州蛮”的一部名“飞山蛮”。(飞山,在今湖南靖州。《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八》谓: “飞山,靖州西十五里,俗称胜山,比诸山特高,突出双峰,四面陡绝,十有余仞,其上平广,蛮人保险于此,曰飞山蛮。”) 在飞山蛮中.以潘氏和杨氏为强宗大姓,成为“ 蛮、僚”的首领“。
后粱开平元年(907年),唐皇被迫迁都洛阳后“长安自此遂丘墟矣”,禅位于梁王朱温,后梁立。长沙武安节度使马殷争雄天下,遣将吕师周攻飞山蛮.首领杨承磊战死,(《宋史?蛮夷传二》、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上、城步《杨氏族谱》)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吕师周“领兵破飞山蛮,斩其帅潘金盛,诸蛮悉归欵。”(《九国志?吕师周传》)。杨再思以其地附楚。梁王朝授杨再思为叙州刺史.历经后唐,后晋、后周,再思子孙世袭其位。
辛未(911年),梁王以雄踞长沙的武安节度使马殷为楚王。
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杨再思自改叙州为诚州,以示“诚心固守”之意,并自封“诚州牧”。 威名日盛,被称为令公。杨再思有十子,各为酋长,称为“十峒蛮酋”。并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主制度,推动境内峒瑶苗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从此叙州蛮进入兴盛时期。
后唐清泰元年(935年):后唐末帝李从珂表彰杨再思丰功伟绩,授银青光禄大夫、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
后晋天福年间(937—944年):杨再思领导征西、平南两大战役,将来犯界之部族在黔粤交界击退,凯旋而归。与西部诸峒酋长在平南一战,使诸峒酋长部属威服,不敢冒犯诚州。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 杨再思殁,享年95岁(一说杨再思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年)农历六月初六,卒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寿88岁),朝廷以公有大功于民,建庙于靖州,诏封为飞山令公庙。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在此置“飞山堡”,直传至今。朝廷还九次追封杨再思为侯为王。
千百年来,人们敬奉杨再思为神。祭祀飞山祖公(杨大将军)、从古到今香火不断。
历代王朝为显仁政,綏靖少数民族,都大力宣传杨再思的功德,多次封侯封王立庙祭祀。人们祭祀杨再思,尊他为“飞山之神”。
宋、元朝廷思念杨氏治世之德,八次褒封杨再思为王侯,弘扬德范,赐庙供奉。竖主庙于靖州飞山,赐名“飞山庙”、”令公庙”,立“行庙”于湘黔川边州县,供各地官民及子孙致祭。
飞山庙建立后,百姓奉若神灵,凡消灾、求雨、祈嗣等心愿亦得顺意偿还,香火愈盛,后人曾有联赞云“唐宋受表封一室尽昭英武,楚黔宗祀典春秋不冷月烟。”
现位于湖南靖州飞山、绥宁东山及贵州锦屏、镇远城关的飞山庙、令公庙受历代地方州府重视,民众集资修建扩建,规模宏敞,殿宇轩昂,风景秀丽,至今还被当地人民政府修茸为旅游圣地,分别列为省、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受民众烧香祈祷,再思爱民救人的光辉形象亦在发扬光大。建国后,已被破坏的飞山庙,改革开放以来亦有修复及新建的。
全国各地飞山庙(2处国宝)、飞山宫、飞山村(新晃等7处)、飞山街(贵阳)(【飞山文化】新闻)。
2007年,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政协对周围湘桂黔渝鄂五省边区进行了“飞山蛮”文化调查,据已搜集到的24个县(市)不完全的数据统计显示,解放前仅这24个县(市)就有223座飞山庙,现存77座。其中,除靖州飞山庙外,贵州锦屏县城东北的飞山庙,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系贵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较多的县(市)有广西三江县28座,湖北恩施市10座,贵州岑巩县8座,湖南通道县6座。可惜各地都有很多具有科学、艺术、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飞山庙毁于“文革”浩劫。其实,古诚州范围内的飞山庙座数,远远不止上述座数。近年,怀化市、洪江市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都在新建广场为杨再思雕塑了石像,以示永远纪念。
千百年来,散居在湘桂川滇黔边境乃至东南亚各国的“飞山蛮”后裔达千万之多,为祭祀杨再思,先后建飞山庙(宫、祠)上万座(处)。
千百年来,各地飞山庙香火不断,百姓祭祀不衰,以联赞曰:“帅十峒御外侮诸蛮自治诚州创盛世,统五溪施德政万方咸宁再思建奇功”。这说明杨再思一直活在五溪各族人民心中。
千百年来,以“飞山之神”杨再思为精神实质的飞山文化,一直对湘、桂、黔、鄂、渝、川、滇七省(区)民族地区的民族同胞有着巨大的吸纳力,其无一不认同靖州为飞山文化的源头和中心。“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杨再思的是非功过,历史早有定论。
据《威远侯志》及碑文记载,杨再思逝世三年后,时至北宋太祖建隆年间(960-963),诚徽州百姓出自感恩怀德,各峒、都、寨相继建庙祭祀,名曰“飞山庙”,奉飞山太公杨再思为神,每逢再思生辰(六月初六)、忌辰(十月二十六)、均入庙隆重祭拜,敬祭者络绎不绝。有的地方每年的7月13还抬着飞山太公神像到各家各户作祈福或求雨祭祀,名曰“抬太公”活动。杨再思的名声传播区域广泛, 在侗、苗、汉族社会中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据清光绪《靖州乡土志》记载:“各寨皆立飞山庙。” 《中国苗族通史》也载:“武陵五溪地区每寨都有飞山庙一座。(”不过其解释被歪曲为凶神。飞山太公是吉神、和神,不是凶神。误释凶神,可能是因年代久远,口传有误造成的。因为一般的飞山庙只书庙名,无庙神事迹碑,只靠口传。实是口传失误之故。)
最典型的飞山庙,要算“飞山蛮”的圣山——飞山寨头宝鼎上的飞山庙,其位置最高,海拔744.2米。此庙是杨再思逝世126年后的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官府为了对少数民族有效地实施羁縻政策,遂顺应民心,特选最高峰而建的。后来的州官又相继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淳熙十一年(1184)三次易址扩建,越建规模越雄伟。现存靖州城西飞山大道西侧的飞山庙(宫),共有四进,即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由靖州知州孙显祖第三次易址扩建之庙。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还为此庙赠联云:“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日月,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河山。”明朝正德三年(1508),参将黄焘还在庙前竖立了“惠此南国”、“威镇渠阳”的石匾牌坊,使飞山庙更加雄伟壮观。靖州飞山乃是西南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苗、侗、壮、瑶、水、土家、布依、仡佬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圣山。因为这些民族,都是从当年的“苗蛮”或“峒蛮”或“荆蛮”中分支繁衍而来。1986年6月,各级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在靖州举办全国侗族历史及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们一致认定靖州飞山寨是侗族的发祥地;杨再思则是这些民族共同的历史名酋。靖州飞山寨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为了加强民族团结,认识各少数民族同根共源,将修复飞山寨的“飞山太公庙”、“飞山蛮军营”及“飞山蛮校场”等等名胜古迹,以供全国特别是武陵五溪各少数民族报本追源,祭祖、朝圣。1996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庙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立国后,杨再思子孙及时拥护统一,纳土归附。对杨再思的高尚人品及开化诚州的历史功绩,历代宋王朝都深慕其德,特别是南宋,先后六次追封为侯。据杨维森《弘农杨氏族史》考证记载:
绍兴三年(1133),宋高宗为感怀飞山神显灵救驾南渡而追谥阴助侯;
绍兴三十年(1160),宋高宗感于再思维护统一,开化诚州的功绩显赫,威名远播,又追谥威远侯,因此,飞山庙又曰“威远侯庙”;
淳熙十一年(1184),宋孝宗诏谥英济侯;
嘉定五年(1212年),宋宁宗诏谥广惠侯;
淳佑二年(1242),宋理宗诏谥灵佑侯;
景定元年(1260年),宋理宗又诏谥英惠侯,因此,有的飞山庙又称“英惠侯祠”,其坟墓曰“杨英惠侯墓”。
元代王朝系少数民族首领称帝,更加钦佩“南蛮”名酋杨再思的人品和功绩,两次追封他为王: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诏封宣明助顺王;延佑六年(1319),元仁宗诏封飞山威远广惠王,其封诰尚录存明清杨氏谱牒及清光绪《秀山县志》为证,故有的飞山庙又名“飞山威远广惠王庙”。
我国历史名人为后世立庙祭祀最多最广的,只有文圣孔子(名丘字仲尼)和武圣关公(名羽字云长),分别曰文庙、武庙。但他俩也只追封过三四次,每县一庙。然而,杨再思在武陵五溪地区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历史地位,仅次于文圣和武圣。杨再思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五代乱世,始终坚持中华大统思想,维护中央集权的权威,并影响其后近千年西南相对稳定的发展,实乃一方历史奇迹,难怪能荣获宋元两代王朝八次追封。《礼》云:“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五溪地区的各族人民世世代代把他当作保卫和平、开创和谐社会之“和圣”、“和神”敬奉。今天我们缅怀和回顾杨再思的历史功绩,研究飞山庙文化、飞山文化,开发飞山蛮古迹,有什么意义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敏文教授在靖州演讲时,正确解答了这一问题。他说:“我们虽然不能重复历史,但可以借鉴历史。从杨再思由人变神的历史演化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神和公德却能流芳百世,古今都是如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杨再思的精神和公德将永远激励我们去建设更加美好的太平盛世!”
同时,人们也不会忘记为峒地作出奉献的其他姓氏,如:祭祀"河边老者"。
祭祀"河边老者"。侗族群众世代敬奉的"河边老者",是有名法师杨法、吴法文、姚再茂、龙道洪。传说他们神通广大,骑虎施法。前两个尊作"大板凳",后两个誉为"小板凳",常点香火祈请他们的神灵去驱除"鬼怪",消灾解厄,去病除邪。
飞山庙两幅对联:“神灵重显保万民丰稔,威力雄振佑社稷平升”。 “卧龙案俏隐后世文韬武略,飞山神威瞻前景国泰民安。”
人如何成了神?而且成为千百年来万众敬奉的神灵?如五溪峒地的飞山之神飞山令公杨再思,火神“金木水火土”杨再思五蛮人部将(实是部属吴、龙,谢、姚,石诸大姓),黑帝大王苗族江姓酋长,"河边老者"有名法师"大板凳"杨法、吴法文,"小板凳"姚再茂、龙道洪......只因他们保境安民,为民请命,驱除鬼怪,消灾解厄,去病除邪。是人民的保护神,固受人们永世敬奉。
三、杨再思家族世袭五溪,和境内强宗大族同舟共济,团结峒民,所创七字轮回字辈是其强力纽带。
五代时杨再思以其地附楚.开平四年(910年),梁王朝授杨再思为诚州刺史.历经后唐,后晋、后周,再思子孙世袭其位。后周广顺二年(952年)马氏楚国覆亡,杨正严(岩)又以十洞称诚.徽二州.自署刺史.领有今湘黔边靖州、会同、绥宁、黎平、锦屏和天柱诸县。到了宋代,杨氐子孙仍然继续统治这一区域。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诚、徽州首领杨蕴内附。次年遣杨通宝入贡,命为诚州刺史。淳化二年(991年),诚州刺史杨政崖复来贡.是岁,以其子继知州事。此后,溪峒首领杨光富.杨光僭等亦先后归附。庆历年间(1041——1048年)据有今绥宁一带的杨通汉、杨光倩父子常入贡。嘉祜五年(1060年),朝命杨光倩为微州刺史.终宋之世,杨氏事迹屡见于史籍。
杨再思殁后,朝廷封赐“杨英忠侯”墓碑,嘉奖旌表,朝廷赏赐杨氏兄弟绢帛回籍。从二世起,随官任职,散居十地。子孙与土著侗苗各族联姻融合。
宋时称五溪峒地民众为“仡伶”。宋初在民族地区设置总管府、军民总管府、都护府等地方政权。自三世起思裔世袭土府的有古川州八万军民总管府,镇远军民府、邛水万户总管府,都匀定匀总管府及思州五溪洞等处军民万户府,官民相通,地方升平,出现了空前盛世。
元朝初年(1280年),改民族地方的土府为土司,直宣慰司及长官司。杨氏受职思州、思南宣慰司副使,黄平、凯里、都匀、定云安抚使及十余长官司正副长官世袭。
至明朝洪武沿袭元制,再思裔孙受职者有古州、三郎、湖耳、曹滴、隆里、邛水、省溪、坝场、提溪、万山、苏葛棒、岑松、金容金达、白岩、偏桥左副、偏桥右副、瑶洞、石阡、安夷溶溪、芝麻坪、水德江、平头著可、乌罗、九里江、横坡、石耶、邑梅、平茶、赤溪南洞等处正副长官。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开始“改土归流”.,成立贵州行省,拆宣慰司设府,置流官知府统治斯地,府设土通判、土推宫,杨氏世袭府中土职。诸司长官秉承先祖垂训,以顺应朝廷为天职,以勤政爱民为要务,守土安民,从俗风化,历时八百余载。为祖国的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随清末的封建制度破灭而废。
为家族昌盛,子孙发达,后世昭穆清晰,伦理不乱,杨再思在唐末后梁初亲定“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字辈,讲究世次,排列班辈。并要求以此七字字辈轮回使用,谓之“七轮八转”,一、二百年一轮回,以此班辈不致混乱。
中国虽早在先秦三代就讲究宗族昭穆,魏晋南北朝更是门阀世第盛行,但那都是高层统治者所需所行。唐代,朝廷设有专管宗室和譜局的官员,但也基本为皇室和上层统治者所用。杨再思为自己家族首创了字辈派行,将中原文化自然地带进了峒地僻壤,开了先例,起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更重要的是,杨再思及其家族,善于团结和倚重他姓强宗大族,以及同生死共患难的异姓兄弟,包括我龙氏在内的先后多起诸如五姓或七姓异姓兄弟结盟,共用“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字辈,在我龙氏族谱中多有显现,其他姓氏也不鲜见。几年前,笔者在老家族访,得知我龙家一亲戚瞿姓,他们也是使用的“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字辈。
可见在五溪峒地,不仅异姓结拜兄弟使用“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字辈,不少其他姓氏也在使用这七字字辈。常情常理,这不正是大家抱团取暖,兄弟一家亲的清晰显现和最好写照,更是杨氏家族和各异姓家族团结如兄弟一家人的有力佐证。此地无声似有声,“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字辈,以及由此为基础的种种变异字派,无形中为民族团结、发展起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某种意义上说,“飞山之神”能世世代代受世人敬奉,不能不说,这可能也是一重要因素。五溪峒地各民族千百年来繁衍传承的事实也有力证明了“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湘西黔东,以至更大范围,特别是湖广填四川,在巴蜀大地,特别是嘉陵江流域、川北一带,我龙氏普遍可见“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字辈和由此变化的种种字辈。这对于我们追根朔源,寻宗拜祖,不正是一种启迪,一条线索,一道密码?!
参考、引用:
宋代,宋祁、欧阳修编著《新唐书》
司马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编纂《资志通鉴》
《宋史西南溪洞诸蛮》
《太平寰宇记》
《蜀中广记》
《华阳国志》卷l《巴志》。
《读史方舆纪要》卷73《四川八》。
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宋史》,《宋史·诚徽州传》;
嘉靖《思南府志》卷1《地理志?沿革》.
嘉庆《湖南通志》
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卷9《祠庙三?俗祀》
光绪《靖州直隶州志》
光绪《黎平府志》
光绪《杨氏家谱》
民国三年(甲寅)《杨氏族谱》
《杨氏派系始源》,秀山浚秀石印局,I929年3月印.
《杨氏族谱》(清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卵冬月).《韦屏侗族自治县民族工作资料汇编》第1辑,玉屏县民委1984年l2月印,。
《杨再思氏族通志》
《贵州文物志》。
《靖州县志》
《黎平县志》
李绍明:《川东南土家与巴国南境问题》,《思想战线》l985年第6期。
《侗族简史)第—章《族称族源》贵州民族出版社,l985年10月版.
吴万源:《试论“飞山蛮”与侗族》,《贵州民族研究》l987年第2期。
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侗垒》(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侗族古籍之二)岳麓书社,1989年9月。
龙 迅(侗族)杨再思统领五溪考 (2011-07)
【飞山文化】飞山宫杨再思的史实及族别初探/廖耀南 (2013-09)
《寻访华夏飞山庙》摄制组 红网靖州站
四川 龍一樂
2017.6.21 于賨
分享按钮>>水西经略一燕乾公记
>>【纪氏网新闻】纪望书——《传习录通解》最新版已经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