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祝颐:重点大学应该姓“国”不姓“地”
- 中华叶氏网 2012年7月18日 大众网
□叶祝颐
据媒体报道,在只有7.3万人参加高考的北京市,北京大学今年的计划招录人数为614人(含文理科医学部)。这一数字,在有82.5万人报名参加高考的河南,变成了108人,在有55万人参加高考的山东,则变成了72人……有关高校招生指标分配的问题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热点,这一新闻再次把招生公平的问题摆上桌面。
其实,这种重点大学本地化的现象并非只有北大、清华。近年来,许多全国综合性大学越来越地方化,它们在大学所在地的录取比例居高不下,甚至持续攀升,俨然形成了教育割据的局面。尽管一些地方政府与所在地高校实现共建,但中央财政拨款仍占重点大学投资的大头,全国的纳税人都为这些重点大学做出了贡献。重点大学特别是部属院校应该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公共教育产品,不是地方的自留地。重点大学招生地方化,剥夺了外地考生公平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这对高等教育资源不丰富、人口众多省份的考生尤为不公平。
一所重点大学,如果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仅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更可体现大学的博大胸怀。而相对单调的生源结构,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形成文化、学术“近亲繁殖”的怪圈,难免会抑制人才的自由发展空间,这对大学自身发展、对全国经济统筹发展、对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都没有好处。因此,重点大学应该姓“国”,而不姓“地”。
在这方面,中国政法大学已经先行一步,几年前就建立了按各省市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制度。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第二所名校跟进。教育部应积极回应民意,调整招生政策;更多重点大学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教育观,摆脱狭隘的地域意识。如此,才能体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留住“大学之大”的大学精神。
分享按钮>>朱昌俊:研究生就业为何拼不过本科生
>>单士兵:“公务员难接受”揭示改革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