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遐迩的运河古镇,司氏始迁祖徙居地-南阳岛(二)

    中华司氏网 2008年11月6日 司氏龙云


南 阳 情

—— 再访南阳岛



  中秋逢国庆,佳节倍思亲。假日黄金周里,在人们竟相出游,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的景色时,我偕夫人与长兄一道,再次来到想往已久的南阳岛。

                 一

  南阳岛,位于微山湖北端的南阳湖中,旧属鱼台,今归微山。小岛碧水环抱,四季如画。古运河穿镇而过,河内帆影如梭,两岸店铺林立,青青石板路,幽幽狭长巷,临河而居、错落有致的房舍,明清时期,构檐雕柱的楼台亭榭,以船代步的叶叶小舟…… 这,蓝天、碧荷、鱼鸭,小桥、流水、人家,勾画出江北运河名镇特有的水乡美景,她富有文化底蕴的古镇风情,成为运河文化的一朵奇葩,又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南阳湖上。
  南阳古镇,青史有名。战国时齐国标绘为:兖州至湖陵沛北之泗水流域有南阳。司马迁著《史记》多处提及“齐之南阳”。昔孟子,对楚攻齐之南阳,发出了“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攻齐,虽有南阳,然且不可”的感叹。据此可知,南阳至少有两千二百余年的历史。随着运河的开通和南阳闸的建立,明朝中期以后,南阳已成为水上运输及商品交易的交汇点和重要商埠码头。官、商船只来往相接,樯桅林立,遮天避日。特别是从江南北运京师的100万担皇粮,都曾夜泊南阳。因此,古镇南阳与同夏镇、镇江、扬州一起,成为古运河畔四大名镇。
得水运之便利,聚天下之贤人,集南北之灵气,南阳,自古经济繁荣,古迹众多,思想开放,人才辈出。岛上有皇宫所、皇梁殿、魁星楼、文公祠、旗杆大院、大禹庙、河神庙等名胜古迹30余处。清朝时,出现了贡生、武举、增生,文武秀才五十余众的司马氏家族,以及嘉庆年间在朝内邢部任职、皇帝赐建忠孝牌坊的杨大宁等历史名人。
南阳岛天时、地利。南阳人乐善好施,良好的人缘、和善的德行、宽广的胸怀、淳朴的民风,当是古镇长足发展,人杰地灵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南阳岛的秀丽风光,固然使我留恋,然而,令我情有独锺,萦绕胸际的,却是南阳镇顺和村旗杆大院和司马氏世家。
  旗杆家辉煌的过去,令人自豪。呈现眼前的断壁残垣,不免使人有几分悲怆。伫立大院,我百感交集,陷入了对历史的沉沉回忆之中……
  元末明初,干戈滚滚,加之水患蝗灾,使长江以北民众,死伤八九,大地乏人种植。明洪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周济民生。其中,移民屯田发挥了重要作用。洪武初,帝令山西民相继迁于苏鲁豫京等10余省,我鼻祖祖籍山西省洪洞县,始祖兄弟四人奉命迁徙,出现在东迁的长长移民队伍中。为防移民返乡,当朝规定,兄弟要异居。我始祖们便以微山湖为中心,散居苏鲁交界。长兴云迁居运河东古滕龙山之阳,次望云迁居邹县峄山之西望云村,四林云迁居运河西丰县,三成云迁古镇南阳。
  我族人定居后,勤俭持家、和睦乡邻、教子贵在读书耕田,人世繁昌。虽异居,仍不失禴祠烝尝之典、周济协和之谊。尤其是绵延不断的谱牒,密切联系着骨肉同胞。
成祖居南阳后,藉古镇风水荫庇,人才辈出,发展为名门望族。康熙年间九世三元公任江西瑞州府职。公三子,皆入贡。长,奇英,无嗣,侯选州同,敕授儒林郎。次,汉英,任瑞州府分府诰授奉政大夫。三,千英,敕授修职郎。
  千英公,天资聪慧,康熙南巡,两次经南阳镇,千英接圣驾。与帝对话,对答如流。帝曰:“京师到济宁州,一路山多,水多,人多,不知济宁州所辖如何”?公答:“一山,一水,一圣人”。帝又手指岸上一茅屋上趴着的一花猫曰:“猫趴茅屋,风吹毛动猫不动”。公顺口对曰:“虎饮湖水,浪打胡湿虎不湿”。帝对运河小镇有如此才子,大为惊讶。是夜,帝落帆上岸,住在千英公家。由于接驾有功,帝赐五爪金龙扁一块,御书“善行可风”。并赐御书诗扇、滚龙门槛、银封宴两棹、著有天语顾问。匾房尚存,天语顾问失落于唐马乡马庄,匾毁于文革当中。
  三元公之后人,相继考取文武举人,树立三旗杆,功成名就者众多,因此,旗杆大院,数百年来,在岛内外驰名。旗杆座,有高约一米六的两块石头扣成,旗杆不沾地,当地又呼旗杆家为“不沾地旗杆”。旗杆下端木头直径约60公分,高10米有余。加之皇帝赐予的滚龙门槛,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足可看出旗杆家当时功名、地位之显赫。
  隔河相望今日旗杆大院,虽代远年湮,但高高的门头,深深的庭院,刻石雕柱、古色古香的砖瓦主房及匾房、依稀可见的后花园,仍能显现出当年大院三旗杆林立的雄风。

                  三

  成云祖居南阳勿庸置疑,旗杆家为成祖后裔亦不可否认。然,旗杆家现非司氏为马氏,南阳也无一家司姓存在。我司氏自乾隆廿七年,四修族谱以来,一直清晰地记载着:“三,成云。迁南阳,繁昌不详,未知所终”。当我带着“未知所终”的遗憾和“不知其解”的困惑,再次踏上南阳岛时,一个世系口传和真实的记载向我诉说着这段逝去的历史!
  两次到南阳,寄居大院的老公安马广胜先生,一再向我们介绍,旗杆家非正支马,而为司马氏。司马三十六世减十七世才为马先生十九世这一辈。当时,旗杆家内部,四爷复姓司马,二爷决意不从,公开声明,我姓我的司,你姓你的马,至今兄弟异姓。
  我族内的“立旗杆”风波,从林云祖后人“永不望北”的传说中,也可看出这段离异而又割不断的情感。据丰县顺河镇司花墙司元泉口述:九世祖三元公江西瑞州府供职。十世奇英、汉英、千英皆入贡。族内有功名后,东门兴云祖之后提出要立旗杆,邹县望云祖之后表示随从,丰县林云祖之后坚持旗杆应立在长支,成云祖之后不同意此方案。族内成、林二祖之后为立旗杆争执不下。诉之于公堂。据传,成祖之后与判官有亲,而赢得了官司,旗杆立在了南阳。因此,双方怨恨逾积逾深,故南阳成祖后人立祖碑为兴、望、成,除林祖为全族之外。林祖也在丰县司堂村村北,立一横碑曰:“永不望北”,`以志当时之情怀,亦谐“永不忘北”之意,以铭记兄弟骨肉之情。
  司氏族谱,自古记载,始祖为“兴、望、成、林”。马氏族谱,至今仍然标识,始祖三支为“兴、旺、成”。祖籍均为山西洪洞野樵卧。传说与现实,如此雷同,绝非巧合。传说终归传说,关键是让事实回答清楚,“旗杆家”历史上是否为“司马氏”这一史实?
  经马先生介绍,我们见到了旗杆家廿世孙长安。安,生于一九五四年,个头方正,面相和善,现租赁原皇粮店古房,开一店铺,生活颇丰。当说明来意后,他十分乐意地向我们展示了旗杆家传家之宝——家谱。通过相机镜头,我眼前豁然一亮,家谱,虽有残缺,但清晰可见“司马源国公至宝”的阴篆朱红印记(见影印件,个别字尚待确认)。司马源,为司马千英公次子,十一世(族谱标识廿八世),家谱为毛笔楷书。这无可辩驳的证明,旗杆家历史上曾为司马氏,而绝非马氏。
  南阳族人因立旗杆,乾隆年间由司氏而复姓司马,由司马氏谱入马家的缘由,马氏族谱给予了较为坦诚明确地回答。在五修马氏族谱《旗杆家述略》中,做了这样的描述:“千英公二子,长子灏,庠生,后未访入谱;次子源,后入道光年间”。可见,司姓在南阳匿迹,谱入马氏,还不足二百年的时间。
  姓氏是标识氏族血统的特殊符号,姓氏的产生,以祖为姓有之,以地为姓者有之,以官为姓者有之,皇帝赐姓者亦有之……黄帝廿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看来,仅以姓氏论血统、谈宗族,似乎欠妥当。山西移民迁往各地,一姓分为几个姓者,不乏其族。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司马一家”、“山东无二郭”之说。
  辛巳年八月十八日,是一个吉日良辰。南阳岛上,碧波荡漾,晴空万里,是心有灵犀,还是上苍的造化,一切都这么顺畅,事事都那么如愿。中秋的明月,总算使我圆了一个几代人共同的梦,一个刚刚开始,还没有结局的梦。
  情切切,意绵绵,就要离开南阳,我留恋南阳的湖光帆影,更难忘旗杆大院、旗杆家世家及所有淳朴善良的南阳人。
  微湖夜月水平流, 南阳风光胜虎丘,
  期待荷花六月半 , 碧波东渡棠棣舟。

辛巳年仲秋 廿世孙 元礼撰文
本文参阅资料:
中华历史通鉴 李罗力等编著
明史•食货志 清•张廷玉等撰
中国历代兴亡录 张汉东著
大槐树网站•古槐移民   大牛提供
中国姓氏大辞典   陈明远 汪宗虎主编
百家姓探秘   黄节厚著
运河名镇――南阳    刘迎水著
可爱的滕州    李广星著
滕县志•明万历十三年
滕县志•清道光二十六年
古鱼•马氏族谱   马氏编撰
南阳•司马氏族谱  清•司马源编撰
苏鲁•司氏族谱   司氏编撰


分享按钮>>闻名遐迩的运河古镇,司氏始迁祖徙居地-南阳岛(一)
>>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主席住过的司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