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传平:济宁医学院免疫学教授,科技功臣
- 中华司氏网 2009年8月1日 司氏龙云
司传平:济宁医学院免疫学教授,科技功臣
他是免疫学领域的知名专家,网络课程建设的领军人物,他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使他成为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科技功臣、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连续两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但在学生眼中,他只是一位颇受欢迎的老师,深奥的免疫学课程经他道来,变得如说书般动听;在女儿眼中,他和普通的父亲一样,是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不管喜悦与哀伤,总要与他一起分享……这就是济宁医学院免疫学教授——司传平。
同事眼里的拼命三郎
和司教授会面约在他的办公室,当时恰逢春雨淅沥,当记者下车时,适时在头顶撑起的伞,体贴的问候,温文尔雅的言谈举止使记者感觉到,这是个非常细心的人。或许正是这种细心,才使他能在科研中不断有新的突破、创新,才能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化学发光测定技术,才能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克隆了中国人白细胞介素16基因,获取了基因工程人白细胞介素16,才能采用RNA干扰这一国际最新生物技术,成功地合成并筛选出了有效的抗白细胞介素16的小干扰RNA,为治疗哮喘、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基因治疗药物……当然,仅仅有细心是难以有如此建树的。熟悉司教授的同事曾送给司教授一个绰号——拼命三郎,原因是司教授对科研的痴迷,已经到了不要命的程度。
当记者问及“工作中您一天大概休息几个小时”时,司教授浅笑道,在最初主持设计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时,他还在济宁医学院教务处做行政管理工作,由于白天要抓学校管理,他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搞科研。在历时3年多的研制过程中,他有时一天只能睡3个多小时。为研究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他查阅资料、检索文献、设计课题、培养细胞、观察实验,直到深夜十一二点则是家常便饭。
说起往事,给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983年为一位已经被上海某大医院判了“死刑”的直肠癌病人进行肿瘤生物疗法,培养细胞时恰逢7、8月份,在温度高达40多度的实验室里全副武装长时间工作,他几乎休克。那时实验室还没空调,他就从冷饮摊上买袋装汽水,在冰箱内冻成冰块,放在隔离衣内口袋里降温。同事们知道后都感叹:“司教授为了研究连命都不要了!” 据了解,早在1999年,司传平就已经是教授了,职称、待遇、荣誉都有了,为何还要这么拼命工作?司教授淡淡地笑道:“我内心里对研究有一种狂热,每一次失败都会激起我探索的热情,每一个小小的突破和创新都会带给我无比的喜悦,这种喜悦是拿奖时体会不到的。”正是因为对科研工作的挚爱,他几乎付出了所有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辛勤耕耘者。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司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所做的科研项目,除了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所设计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刚研究出来时,曾有一家网络公司想出资40万元买断,但被司教授婉言谢绝了,原因便是国内有很多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免费在线学习免疫学网络课程,很多同行也在免费下载或使用免疫学教学资源。“我所追求的就是要为我国的免疫学教学提供最优质的免疫学教学资源,让社会上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从中受益……”目前,他和瑞典哥得堡大学专家合作完成的中英文《EDUIT育得优网络教学平台5.0版》已成为业内知名品牌,是全国唯一可供教师免费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眼里的博学老师
在别人眼里,司传平是一位被层层光环笼罩的“传奇人物”,但他的一名学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的授课旨在引导同学们学会思考,而并非单纯的灌输知识;他的课配以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演示,生动形象,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从不说一句多余的话。再深奥的知识,到他那里都变得通俗易懂。听司老师的课像听说书一样,是一种享受……”或许正是受这种教学风格吸引,连续17年课堂教学效果评议,司教授的优秀率均保持在95%以上。1997年,济宁医学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时,在专家组对该校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你认为你校最优秀的五名青年教师是谁”一项中,司教授名列第一。
女儿眼里的亲密朋友
对女儿来讲,司教授则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朋友型”父亲,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想法,总要先告诉“老爸”。司教授告诉记者,为了常和女儿沟通,只要是在济宁,不管有多忙,他都坚持为女儿做早餐,只为吃饭时能和女儿多聊上几句。“我现在还记得她两三岁的时候,我抱着她一起到动物室给小鼠喂食的情景呢”。谈起女儿,司教授的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而司教授感觉亏欠最多的,莫过于做眼科大夫的夫人了,“她不仅要工作,还包揽了所有家务活,弟弟、妹妹们的事也都是她在打理……所以,我最应感谢的便是我的爱人……”
分享按钮>>国务院扶贫办司树杰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司启富:智勇双全“领头鹰”—记南京军区某陆航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