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物】司湘云:毛泽东称谓的十三嫂
- 中华司氏网 2009年8月29日 司姓网
毛泽东称谓的十三嫂—司湘云
司湘云,1889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县东密坞村。1911年与正在天津工艺学堂读书的杨十三结婚。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杨十三留美回国后,司湘云随丈夫移居天津。
司湘云勤俭勇敢、爱憎分明、远见卓识、思想进步,积极支持丈夫创办“迁安平民女子学校”,建立“迁安县四团堡乙种工业学校”,开办“农民讲习班”。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共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司湘云协助丈夫杨十三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从此她家成为掩护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堡垒户。她以给女儿杨效昭聘请家庭教师为名,让在天津曲艺界工作的中共党员戴福华(实名陈竹筠)住在她家三年之久。期间,戴的未婚夫中共党员潘某被国民党在天津杀害后,司湘云同杨十三冒着被捕的风险为烈士成殓安葬。
司湘云系杨秀峰婶母。1934年杨秀峰留学回国,在中共北方局直接领导下,杨秀峰以天津河北法商学院教授的公开身份为掩护,负责天津文化教育界上层人士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常以婶母的家为家。1936年8月,蒋介石指令北平宪兵队第20团到天津抓捕杨秀峰。司湘云弟弟司可庄(时任国民政府革命军汉口行营参谋长)获悉这一消息,即刻派他的秘书乘飞机到天津给司湘云送信。司湘云立即派女儿杨效昭到河北大街一号公寓告诉杨秀峰火速离津,使杨秀峰得以脱险。
1938年,中共冀热边特委按照中共河北省委指示在冀东发动武装暴动。司湘云积极支持丈夫杨十三参与组织发动冀东大暴动。此前曾送长子杨效藩投身抗日(己牺牲),又派长女杨效昭、次子杨效棠(化名永进)、二女杨效廉跟随丈夫参加暴动。竭尽全力拿出家中积蓄,变卖了自己结婚时的嫁妆首饰,为武装暴动购买枪支弹药、望远镜、电台等武器装备,并把自己家当成保管这些军用品的仓库。
杨十三、洪麟阁、李楚离率领抗联第一路军和八路军第四纵队在遵化铁厂会师。八路军第四纵队参谋长李钟奇在挺进冀东作战时肺部负伤,当时因医药奇缺,负伤一个多月伤势日渐恶化,如不及时抢救医治,就有生命危险。杨十三经请示纵队领导同意,派侄子杨介人、女儿杨效昭带着他给天津名医黎宗尧、池石卿写的信,将李钟奇安全护送到天津。在医院,黎、池二人及时为李钟奇做了手术,取出肺中碎弹片,之后,李钟奇就秘密住到杨十三家,由司湘云为其煎药做饭精心护理。由于手术成功,护理精心,李钟奇很快痊愈,重回冀东指挥部队同日军战斗。
1939年,杨十三在八路军总部的反日寇九路围攻战斗中不幸殉职。此后日伪军对司湘云及其子女、亲属加紧追捕,不久司湘云及其子女亲属7人被捕入狱,其高龄婆母被惊吓致死。司湘云和亲属在狱中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43年党中央派人将司湘云及其幼小子女接到延安。毛泽东对杨十三及其夫人司湘云投身革命的精神十分崇敬。当时,毛泽东清晨散步常与司湘云见面问寒问暖,并亲切称呼司湘云为“十三嫂”。
附:抗日民族英雄杨十三
在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鹏程里4号曾居住过一位叫杨十三的民族英雄,当年为英租界的伦敦道伦敦里12号,为一处旧公寓式楼房。卢沟桥事变、天津沦陷后,杨十三利用“租界”的特殊地位,秘密开展抗日活动。
杨十三,名彦伦,又名裕民,字灿如,从兄弟排行十三而得名,河北省迁安县人。1889年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家庭里,自幼聪颖伶俐,备受父母的宠爱。念完私塾后,父亲原决定将他送进天津学校读书,但他执意到天津直隶高等工业专门学堂附属工厂当徒工。两年后,考入天津工艺学堂,后在南开中学读书。1916年,就任天津直隶省工业实验所化学工业课技士。面对着满目疮痍的旧中国,他幻想工业救国,并身体力行。经调查研究,他认为芦苇是我国大宗的造纸原料,经试验,首创芦苇制浆造纸新技术,并为上海大中华和江南造纸厂首先采用,对我国开拓造纸工业新原料、新工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919年,杨十三在天津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他的侄子杨秀峰,是5月4日痛打卖国贼曹汝霖的北京学生代表,为此遭到通缉,杨十三不顾个人安危,秘密进京,将杨秀峰接回天津寓所养伤。五四运动中,杨十三如饥似渴地阅读李大钊编辑的《新青年》杂志,和周恩来等同台演戏,开展革命宣传活动。1920年,他毅然放弃了直隶省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课长职务,赴美半工半读,在赛瑞克斯大学攻造纸专业,留学期间他考察了美国的南北各大造纸厂。1923年,杨十三回国,以其学成的知识,致力于家乡造纸工业的改革,在三里河帮助李显庭建立显记纸厂。投产以后,质美价廉,畅销国内外。此时,杨十三已是名噪一时的造纸专家,任河北省立工业学院的化工教授。
1935年底,杨十三和洪麟阁在工学院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运动”。二人筹划一旦时机成熟,就举行武装起义。天津沦陷后,杨十三与工业学院校友及其子女20多人,组成“工字团”进行抗日活动,并接受中共河北省委领导的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的委派,于1938年春率“工字团”成员到冀东组织抗日武装,组建“华北抗联”第三路军,共计5000多人,与日伪军浴血奋战,屡建战功。
1938年夏,八路军邓(华)、宋(时轮)率领的四纵队在沙峪和日寇激战,纵队参谋长李钟奇同志肺部负重伤。因环境残酷,伤势恶化,时任第三路军政治部主任的杨十三亲派其堂侄杨效贤秘密护送李钟奇到天津市,住进伦敦里12号杨十三家中。这时,日寇对天津防范统治甚严。为保证安全,杨十三请了好友、名医黎宗尧和池石卿在马大夫医院秘密为其进行治疗。手术后出院,李仍回杨十三家中疗养,由杨的夫人司湘云煎药做饭,由其次女杨效莲陪同经常到医院换药检查,历时40多天。李参谋长痊愈后,安全离开天津市,重返冀东抗日前线,继续指挥部队同敌人浴血战斗。
1938年10月,冀东暴动失败,司令员洪麟阁壮烈牺牲,为国捐躯。杨十三以文弱之体,在枪林弹雨中幸获脱险。暴动虽然受挫,但杨十三毫不气馁。此时,他由于胃病复发,便回天津家中养病。1939年春节过后,杨十三胃病稍愈,便率领长女效昭等6人离津去找部队,继续抗日。杨十三途经冀中阜平时,正遇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兼冀察战区司令鹿钟麟在这里。鹿钟麟知道杨十三系教育界知名人士,又是冀东抗联负责人之一,特动员杨十三留在国民党战区抗战,杨坚辞不就,便送杨500块银元途中使用。杨十三等经过艰苦跋涉,从冀西来到太行山区黎城八路军总部。总部为杨十三开了欢迎会。会后,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接见了杨十三,并同他进行亲切交谈。杨十三把鹿钟麟送给他的500块银元交给了朱总司令,要求转交给《新华日报》作为办报经费。
1939年7月21日下午6点左右,杨十三随部队转移到太行山区黎城县上遥镇时,与前来“扫荡”的日寇遭遇。当时大雨滂沱,战斗激烈。处于重病垂危之中的杨十三,在担架上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50岁。八路军总部为其在山西省襄垣县土河村召开追悼大会,由朱德总司令主持,彭德怀副司令致悼词。毛主席送了题为《悼念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的挽联,题曰:“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朱总司令也送了题为《彪炳日月》的挽词:“渤海毓雄,民族之杰。霭霭风仪,异质挺特。冀东义起,倭奴气慑。瞻彼真容,彪炳日月。”9月18日,社会各界在重庆南渝中学礼堂为杨十三召开追悼大会,董必武、叶剑英、刘清扬、张伯苓等人参加,董必武讲话,赞扬杨十三抗战有功,有爱国正义感。
司湘云,1889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县东密坞村。1911年与正在天津工艺学堂读书的杨十三结婚。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杨十三留美回国后,司湘云随丈夫移居天津。
司湘云勤俭勇敢、爱憎分明、远见卓识、思想进步,积极支持丈夫创办“迁安平民女子学校”,建立“迁安县四团堡乙种工业学校”,开办“农民讲习班”。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共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司湘云协助丈夫杨十三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从此她家成为掩护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堡垒户。她以给女儿杨效昭聘请家庭教师为名,让在天津曲艺界工作的中共党员戴福华(实名陈竹筠)住在她家三年之久。期间,戴的未婚夫中共党员潘某被国民党在天津杀害后,司湘云同杨十三冒着被捕的风险为烈士成殓安葬。
司湘云系杨秀峰婶母。1934年杨秀峰留学回国,在中共北方局直接领导下,杨秀峰以天津河北法商学院教授的公开身份为掩护,负责天津文化教育界上层人士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常以婶母的家为家。1936年8月,蒋介石指令北平宪兵队第20团到天津抓捕杨秀峰。司湘云弟弟司可庄(时任国民政府革命军汉口行营参谋长)获悉这一消息,即刻派他的秘书乘飞机到天津给司湘云送信。司湘云立即派女儿杨效昭到河北大街一号公寓告诉杨秀峰火速离津,使杨秀峰得以脱险。
1938年,中共冀热边特委按照中共河北省委指示在冀东发动武装暴动。司湘云积极支持丈夫杨十三参与组织发动冀东大暴动。此前曾送长子杨效藩投身抗日(己牺牲),又派长女杨效昭、次子杨效棠(化名永进)、二女杨效廉跟随丈夫参加暴动。竭尽全力拿出家中积蓄,变卖了自己结婚时的嫁妆首饰,为武装暴动购买枪支弹药、望远镜、电台等武器装备,并把自己家当成保管这些军用品的仓库。
杨十三、洪麟阁、李楚离率领抗联第一路军和八路军第四纵队在遵化铁厂会师。八路军第四纵队参谋长李钟奇在挺进冀东作战时肺部负伤,当时因医药奇缺,负伤一个多月伤势日渐恶化,如不及时抢救医治,就有生命危险。杨十三经请示纵队领导同意,派侄子杨介人、女儿杨效昭带着他给天津名医黎宗尧、池石卿写的信,将李钟奇安全护送到天津。在医院,黎、池二人及时为李钟奇做了手术,取出肺中碎弹片,之后,李钟奇就秘密住到杨十三家,由司湘云为其煎药做饭精心护理。由于手术成功,护理精心,李钟奇很快痊愈,重回冀东指挥部队同日军战斗。
1939年,杨十三在八路军总部的反日寇九路围攻战斗中不幸殉职。此后日伪军对司湘云及其子女、亲属加紧追捕,不久司湘云及其子女亲属7人被捕入狱,其高龄婆母被惊吓致死。司湘云和亲属在狱中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43年党中央派人将司湘云及其幼小子女接到延安。毛泽东对杨十三及其夫人司湘云投身革命的精神十分崇敬。当时,毛泽东清晨散步常与司湘云见面问寒问暖,并亲切称呼司湘云为“十三嫂”。
杨十三,名彦伦,又名裕民,字灿如,从兄弟排行十三而得名,河北省迁安县人。1889年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家庭里,自幼聪颖伶俐,备受父母的宠爱。念完私塾后,父亲原决定将他送进天津学校读书,但他执意到天津直隶高等工业专门学堂附属工厂当徒工。两年后,考入天津工艺学堂,后在南开中学读书。1916年,就任天津直隶省工业实验所化学工业课技士。面对着满目疮痍的旧中国,他幻想工业救国,并身体力行。经调查研究,他认为芦苇是我国大宗的造纸原料,经试验,首创芦苇制浆造纸新技术,并为上海大中华和江南造纸厂首先采用,对我国开拓造纸工业新原料、新工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919年,杨十三在天津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他的侄子杨秀峰,是5月4日痛打卖国贼曹汝霖的北京学生代表,为此遭到通缉,杨十三不顾个人安危,秘密进京,将杨秀峰接回天津寓所养伤。五四运动中,杨十三如饥似渴地阅读李大钊编辑的《新青年》杂志,和周恩来等同台演戏,开展革命宣传活动。1920年,他毅然放弃了直隶省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课长职务,赴美半工半读,在赛瑞克斯大学攻造纸专业,留学期间他考察了美国的南北各大造纸厂。1923年,杨十三回国,以其学成的知识,致力于家乡造纸工业的改革,在三里河帮助李显庭建立显记纸厂。投产以后,质美价廉,畅销国内外。此时,杨十三已是名噪一时的造纸专家,任河北省立工业学院的化工教授。
1935年底,杨十三和洪麟阁在工学院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运动”。二人筹划一旦时机成熟,就举行武装起义。天津沦陷后,杨十三与工业学院校友及其子女20多人,组成“工字团”进行抗日活动,并接受中共河北省委领导的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的委派,于1938年春率“工字团”成员到冀东组织抗日武装,组建“华北抗联”第三路军,共计5000多人,与日伪军浴血奋战,屡建战功。
1938年夏,八路军邓(华)、宋(时轮)率领的四纵队在沙峪和日寇激战,纵队参谋长李钟奇同志肺部负重伤。因环境残酷,伤势恶化,时任第三路军政治部主任的杨十三亲派其堂侄杨效贤秘密护送李钟奇到天津市,住进伦敦里12号杨十三家中。这时,日寇对天津防范统治甚严。为保证安全,杨十三请了好友、名医黎宗尧和池石卿在马大夫医院秘密为其进行治疗。手术后出院,李仍回杨十三家中疗养,由杨的夫人司湘云煎药做饭,由其次女杨效莲陪同经常到医院换药检查,历时40多天。李参谋长痊愈后,安全离开天津市,重返冀东抗日前线,继续指挥部队同敌人浴血战斗。
1938年10月,冀东暴动失败,司令员洪麟阁壮烈牺牲,为国捐躯。杨十三以文弱之体,在枪林弹雨中幸获脱险。暴动虽然受挫,但杨十三毫不气馁。此时,他由于胃病复发,便回天津家中养病。1939年春节过后,杨十三胃病稍愈,便率领长女效昭等6人离津去找部队,继续抗日。杨十三途经冀中阜平时,正遇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兼冀察战区司令鹿钟麟在这里。鹿钟麟知道杨十三系教育界知名人士,又是冀东抗联负责人之一,特动员杨十三留在国民党战区抗战,杨坚辞不就,便送杨500块银元途中使用。杨十三等经过艰苦跋涉,从冀西来到太行山区黎城八路军总部。总部为杨十三开了欢迎会。会后,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接见了杨十三,并同他进行亲切交谈。杨十三把鹿钟麟送给他的500块银元交给了朱总司令,要求转交给《新华日报》作为办报经费。
1939年7月21日下午6点左右,杨十三随部队转移到太行山区黎城县上遥镇时,与前来“扫荡”的日寇遭遇。当时大雨滂沱,战斗激烈。处于重病垂危之中的杨十三,在担架上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50岁。八路军总部为其在山西省襄垣县土河村召开追悼大会,由朱德总司令主持,彭德怀副司令致悼词。毛主席送了题为《悼念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的挽联,题曰:“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朱总司令也送了题为《彪炳日月》的挽词:“渤海毓雄,民族之杰。霭霭风仪,异质挺特。冀东义起,倭奴气慑。瞻彼真容,彪炳日月。”9月18日,社会各界在重庆南渝中学礼堂为杨十三召开追悼大会,董必武、叶剑英、刘清扬、张伯苓等人参加,董必武讲话,赞扬杨十三抗战有功,有爱国正义感。
分享按钮>>【当代人物】司瑞存:甘肃省“拥军模范”
>>【当代人物】司湘云:毛泽东称谓的十三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