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蓬莱司家庄司氏
- 中华司氏网 2013年8月15日 司洪生
山东蓬莱司家庄司氏
司姓溯源有两个方面:
一、以世职为姓。据《元命苞》载:上古炎帝神农氏时,有司怪一职,主管卜巫,其后即以司怪为姓,这是最早的司姓。
二、复姓改单姓而来。在中国姓氏中,有许多复姓,一般都是以
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寇、司城等姓。在历史长河中,这些复姓有改单姓的,司马改单姓,其中“司”即成为司姓。
春秋时有郑大夫司成、宋代有司超、元代有大学士司允德、有理学家司良辅、明代有名医司轲。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皇族,曾任秘书丞,散骑余侍良等职。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名著《史记》有名言:“读书不是为做官而是为明理”。
北宋大臣司马光,史学家,字君实,山西夏县(今山西水乡)人,世称漱水先生,玉之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侍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宋仁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引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不从,任为框密副使,他坚持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据史料记载:1675年左右,当时社会满汉矛盾,士心涣散。康熙皇帝28岁,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于是他在故宫修建“南书房”,建平台,听大学士讲课。当时著名学者有张英、高士奇。张英主讲司马光专著《资治通鉴》,这个事实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总结了元朝皇族(蒙古族)的经验。这是他亲自审定的《御制百家姓》恢复官职复姓的原因所在,也是他学习领悟《资治通鉴》内容的直接成果。伟人毛泽东说:“我建议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史!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作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从这里不难看出,《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
司氏家族姓氏的演变
中国最早的百家姓是《汉代百家姓》三个字一句,编入的姓氏200个,当时称为“姓名三字经”,其中除公孙、淳于、令孤三个复姓外,其他都是当时常见的单字姓氏,说明汉代百家姓中没有司姓的单姓和复姓。
宋代百家姓,一般认为是北宋初年钱塘一代一位士大夫编写,收入的姓氏438个,其中单姓408个,〈百家姓〉开头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个版本流传至今。从这个版本中,发现司字打头的复姓有五个:司韶、司马、司徒、司空、司寇,体现了世职为姓氏的特点。
司韶—主管礼仪的文化官员
司马—主管军事的官员
司徒—主管教育的官员
司空—主管营造的官员
司寇—主管治安的官员
元明时期,没有编百家姓。明初有〈皇明千家姓〉把当朝皇帝的姓氏排在首位,开头是“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其收录姓氏1968个,在文中记载的696个姓氏中,却见不到宋代百家姓中的司字打头的官职复姓。
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亲自审定的百家姓—《御制百家姓》。共收录姓氏字数448个,其中包括复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恢复官职复姓。采用了4个复姓:司马、司农、司徒、司空,增加了官职复姓—司农,去掉了司韶、司寇。
近代史中,虽然没有出版新编百家姓,但社会实践中,不仅官职复姓少见,就是单姓也比较少见。
通过司姓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以世职为姓氏的本身,它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它的发生、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反映。由炎帝神农氏时期的司怪的一种世职,发展到宋代的五个部门的世职,就是一个社会很大进步。社会分工细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2、司姓的演变也反映了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世职为姓必然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司氏复姓到了明朝百家姓中为什么不见了,经过元朝,皇家变为蒙古族,因此宋朝的官职为姓就被迫改姓。如将司马复姓分化为单姓:司姓、马姓、冯姓、同姓等。
3、司姓的演变也可以对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进行分析。清朝康熙皇帝亲自审定的百家姓,恢复官职复姓,将宋代百家姓中的司寇、司韶去掉,增加司农。这一调整,我们可以看出康熙皇帝重视农业,去掉司寇证明当时社会是安定的。这也是中央机构改革成果的体现。
4、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世职为姓显然不适应社会发展。世职与
姓氏分开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变革。今天部门(世职)分工,体现中央部门,部下属机构设“司”;经济领域称“公司”。可以推论这是由司姓的世职为姓引伸而来的。因此司姓的演变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对于研究历史,国家机构改革,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司氏家族的祖籍与迁栖
司氏家族的祖籍—山西省夏县。山西洪洞县是明朝初年的一个移民集散地,相传移民机构设在城北广济寺旁的一棵老槐树下。移民们外迁时,都要在树下领取川资,结队而行。天长地久,移民的后代不能确记自己的原籍,就把洪洞县大槐树当着自己的故乡和祖籍。至今我国北方民间尚有“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五十年间,山西的太原、平阳、泽州、潞州及辽、沁、汾、代等府州各县先后向全国各地移民12次,三百余万人。另据《中国移民史(六卷)PDF》记载“在明朝洪武年间,山东省的东昌治所(今山东聊城市)兖州、青州、济南、莱州、登州诸府共接纳山西移民121万人,为全国之最”。
1993年8月,我陪同林业部领导去山西考察,途经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纪念地,工作人员介绍司姓迁移名录存放第二组,从业经商,去向山东。刘厅长对我说,到你的老家看看,指的是夏县司马光的故地。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祖父告诉我“我们姓复姓司马,老家山东省蓬莱登州府司家庄,迁移来到东北”。
从以上情况看我们是司马光家族的后裔。
司氏家族的迁栖情况《中国移民史》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
省漱水流域夏县移民山东省蓬莱登州府司家庄。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一月、四月,同治皇帝下召鼓励去东北开荒,在此之前政府禁止百姓迁移东北,据家族成员二祖父司希(应做“熙”)庆口述:家族从山东迁往东北3份人。据推测,太太爷司德龙带领家人定居辽宁省新金县(现普兰店市)城子坦南老滩牟家屯,经营盐业为生,规模50人。另外两份人北去黑龙江、吉林。去何地不详。
根据叔父司春信记载,清光绪初年(1875年)黄海海啸成灾,连续三年盐业不收,太爷司中(应做“宗”)兴带领子女由城子坦牟家屯迁至墨盘杨树房屯。民国期间(1920年)家族火灾,二祖父、祖父(排行老三)带领家人迁移墨盘大队张屯。1942年左右,移居后墨盘山“西地”,1958年修水库,迁居后墨盘山,现住址。
寻根记与谱祠的感悟。
从我记事时起就听说家族谱祠失传,文革期间叔父司春信曾去山东老家寻根未果。1994年初我在林业部政策法规司主办的刊物《林业工作研究》,发现烟台市林业局计财科长司继跃的文章。得此信息,我就把寻根问祖之事与他联系,并把东北支系的家谱给他。司继跃做了大量的工作,告诉我山东省有四个司家庄,还复印了许多材料。1995年5月12日,我参加林业部宣传委员烟台培训班,司继跃带我去老家考察,感受老家的发展。新面貌,特别是司继双创建的“山东振兴集团总公司”使我备受鼓舞。他是全国著名的农民企业家,“八仙”之一,中央电视台已播放,早有闻名。当路过“三里桥”时,继跃告诉我,“你家老人记载的三里桥就是这座桥,所以这个司家庄就是你的老家”。这与过去我记忆中祖父讲的登州府司家庄也吻合。当时我还见到有“登州”字样的单位。
我同司继双同志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他告诉我:“你寄来的家谱,我们核对了,有的音同字不同,从家谱排行,你是我叔辈。”这证明,我们不仅是同祖,而且是同宗。
2009年秋,收到司继跃转来山东六个支系的“司氏族人生平记事”,从中得到家族谱祠:宗、熙、春、兆、继、丕。从“兆”以后谱祠不明了,由于我们北方支系的第一个字是“中”,第二个字是“希”,只有“春”字同。据推断家族谱祠出自清朝康熙年间,大致在三世司文正祖先时立。领悟谱祠的前部分:“文、国、正、示、先、德”,发现四世兄弟五人,福、禄、顺、祯、祥名字都是一个字只能用部首“示”来表明。三世祖先文正,取“文”重复,取“正”字讲得通。这样连起来家族谱祠是:文、国、正、示、先、德;宗、熙、春、兆、继、丕。初步领悟祖训:治国治家德为先,家族国家象春天般蒸蒸日上兴隆发达。取“熙”字有双重意思,这里有颂扬康熙盛世之意,更有纪念司马光的历史功绩。司氏家族是司马光家族后裔,从谱祠中也得到证实。采用12字循环其意义深远。12属相,一年12个月,符合天理,符合自然规律,符合老子的“天人合一”论。
家族谱词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继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整理和挖掘家族谱祠,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谱祠是家族祖训的集中体现,是传家宝,家族成员都要珍惜、继承,要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242司—以世职为姓氏,郡望顿丘”。
收于2002年10月12日北京西山八大处公园
2、《中国的百家姓》—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2月
3、《姓氏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
4《中国移民史(六卷)PDF》—福建人民出版社,
5、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文化共享工程,主讲人:闫崇年。根据记录整理,
参与工作人员:司继跃、司继双、司旭生、司义生、司俊生、司军胜
执笔司洪生
分享按钮>>司洪生: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家委员会终身研究员。
>>【司氏网新闻】 江苏沭阳司氏始祖碑立碑祭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