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雨田在司氏文化交流研讨会上的专题发言

    中华司氏网 2019年6月6日 司雨田


司雨田在司氏文化

交流研讨会的专题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司氏宗亲,大家上午好。

 

感谢庆友 司赞等济南本家的辛苦筹备,也感谢今天到来的是全国各地热心的司氏宗亲,抽空过来参会,今天到来的像元礼宗亲,单县的咏民宗亲,新郑的华勋宗亲等等,您们都是对家族文化做了很大的贡献,对家族文化了解非常透彻,我在大家面前,有班门弄斧之嫌。讲的不好大家多包涵,大家就当听个笑话。

 咱们司氏家族最先被载入史册的是司臣、司齐父子,司臣的事迹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在培元本家的《天下司姓人》公众号里前两年也有一篇专门介绍过司臣,有兴趣的本家可以找来看下,我就不浪费大家时间重复了。按说司臣这么著名的人物咱们很多家谱中都有提及,可为什么没有家谱明确记载哪一支是司臣之后呢?主要还是国家政治层面对家谱的记载方式影响很大。了解各时期国家大形势对家族资料记载方式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认知格局,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正确理解传到我们手中的家族资料信息。

 咱们先看下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门阀士族制度,对后来的隋唐等朝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魏文帝曹丕,也就是曹操的儿子,刚登基时为了招揽人才。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什么是九品中正制呢,就是把人才分为上下九个等级,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考察州郡人士的家世、才能、品德,采纳乡里舆论,向吏部推荐人才。这个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刚开始也确实为国家选举了一些人才。但很快以家族为基础的势力集团,就垄断了荐举权,只把出身名门望族的子弟列为上品优选人士,向上级推荐,委以高官厚禄。这时才能和品德都忽略了,成了只看家世,一度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有官方研究和整理谱牒的机构,九品中正制选拔制度使名门望族对自己在国家谱籍中的地位都十分在意,比如北魏时期官方想列四个一等汉姓望族,当时的陇西李氏得到这一消息后,派人快马加鞭赶到都城洛阳,想打通关节进入一等四姓望族,但还是让山东大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占了先,未能挤进前四大姓氏望族。还落了一个“驰李”的笑柄。这个陇西李氏就是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的李氏家族。

 门阀士族拥有的特殊地位,还使得一些人为了提高门第,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造假,南齐时有个王泰宝向当时的谱学名家贾渊行贿,想篡改家谱,提高门弟,结果被人告发,贾渊被捕入狱,并差点被处死。

 到唐宋以后虽然任用官吏不再看重门阀家世,但以往形成的风气依然影响深远,连明朝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也不能免俗,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就着手修建家谱,想把家谱续到南宋理学大家朱熹身上,朱熹是儒家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集大成者,很多人尊其为圣人。只要跟他搭上关系,那自己也是正宗的圣人后裔,也能给自己家族镀镀金,可一群大臣研究来研究去愣是没办法把老朱家祖上与朱熹扯上关系。当然这都是后人传下来的故事,由于战乱,明代玉牒并没有传世。我在杨宗佑编著的《中华民族姓氏承传历史大系表》这本书中看到朱元璋的谱系还是攀上了朱熹,续在了朱熹上面第九世分支上,朱元璋父亲朱五四,祖父朱初一,再上面朱四五,朱百六,朱六二,朱仲八,朱仲八上面呢,写着失讳11世,就是这11世祖先的名字找不到了,再上面朱珉,朱师古,这朱师古就是朱熹上面第九世先祖。皇帝都这样,平民百姓在修家谱时也多是攀附名人。既然修家谱都攀附名人,为什么司臣没人认祖呢,司臣虽然也是名人,但他还有个五族之乱的名头,无论哪个年代叛乱都是重罪,在以前以儒家学说占上风的社会风气中有个叛乱的祖先名声也不好,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的推测,期待以后能发现这方面的资料。由于家谱一般都遵循隐恶扬善的规定,用于宣扬祖宗功德,警示、激励后人,像徽州地区清朝很多家谱在家谱凡例中就明确规定哪些人不能入谱,比如扰乱宗族秩序者不载,出家为僧道弃君亲者不载,犯罪者不载等等。先祖司臣的事迹如果按照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观点解释,他敢于向旧社会、向剥削阶级作反抗、作斗争,是阶级斗争勇士,是民族英雄,他推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进程。

咱们先看下郡望这个词,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望是名门望族,郡望,意思是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五族之乱发生时的地名叫郑,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区别陕西的郑县才改为新郑,属于颖川郡,秦朝时新郑不是郡名。郡望一词是始于东汉盛于魏晋隋唐时期,秦之前也还没郡望这一观念。因此说新郑为郡望是不妥的。

 咱们的郡望--顿丘郡是司臣后裔居住的地方吗,目前没有资料明确记载。河南夏邑家谱上有这样一段相关记载:“相桓公徙居卫都十七里之顿丘。”意思是司氏先祖相桓公迁居到离卫国都城十七里远的顿丘。相桓公生于周襄王三十五年,卒于周定王二十一年。这个时间段内卫国的都城从楚丘迁到帝丘,帝丘的遗址现在濮阳五星乡高城村。在河南濮阳清丰县有个顿丘遗址,遗址位于清丰县固城乡旧城村,我查了下地图,帝丘遗址到顿丘遗址大概三十公里左右。东晋建立后,北方被少数民族政权占领,顿丘郡很多人南迁到现在安徽滁州附近,东晋就在现滁州来安县位置又设立一个顿丘郡。在《诗经》中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诗句,这个顿丘一般认为是现在河南浚县。《竹书纪年》记载:“晋定公三十一年,城顿丘。又曰盖因丘为名,故曰顿丘。”是说晋定公三十一年有顿丘城,大概顿丘城是因顿丘山才得名,《诗经》是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而顿丘作为城邑,最早记载是春秋末晋定公三十一年(前481年),这时距战国时期仅有4年。因此《诗经》顿丘应该是指山丘名。估计宋朝的郑樵老爷子也是看到了顿丘山名才在《通志·氏族略》中写道:司氏,望出顿山。大家注意到没有,宋朝郑樵编著的书《通志·氏族略》中不是写望出顿丘,而是望出顿山。原先我以为是版本印刷错误,后来我跑了好几个图书馆,找到过两三个版本的《通志·氏族略》都一样,都是写望出顿山,我又查了秦汉到隋唐的郡名也没发现顿山这个郡名。

 咱们如果以夏邑家谱中的相桓公徙居卫都十七里之顿丘这条信息确定顿丘郡位置,以现有的资料从时间和位置来看只有濮阳的顿丘大致附合夏邑家谱的记载,其余几个顿丘时间和位置都不太附合。

顿丘是咱们司氏的郡望,同时也是堂号,咱们司氏堂号比较多,现在像河北沧州的光宗堂,山东东阿的仁恕堂,安徽合肥的宝禄堂,江西永修的京河堂等等。据江西永修家谱记载,南宋时永修有一支迁到了湖北阳新,湖北阳新司氏在明朝时有一个人比较有名,就是司守谦。司守谦写了一本书《训蒙骈句》。司守谦,字益甫,明代宣化里人。就是现在的湖北阳新。《训蒙骈句》是本什么书呢,类似现在小学生课文都会背的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这类的对韵作品。大家以前可能也读过《训蒙骈句》里的诗句,只是当时不知道是司守谦写的没在意,比如《训蒙骈句》里的:人情冷暖异,世态炎凉同。司守谦的《训蒙骈句》和另两篇清朝时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被称为“吟诗作对三基”。司守谦擅长写作韵文,尤其善用寓言神话、成语典故。可惜他二十多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著作现仅存《训蒙骈句》一卷。《训蒙骈句》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的《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都是仿照《训蒙骈句》的格式编写而成的对韵作品。

 司氏家族在各朝代都是人才辈出,像咱们熟悉的宋朝司超,元朝司庠,司居敬,司允德,司良辅,明朝司五教,清朝司九经,司昌龄,现代山东邹城司中峰少将,河南辉县抗日英雄司凤梧等等。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司姓人口约59万,河南最多占25.8%,司姓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一点。据夏邑司雪峰本家讲夏邑附近就有48个司姓村庄,人口有四五万人。山东其次,占到司姓总人口15.4%,然后就是安徽、河北、江苏这三个省,安徽、河北、江苏一共占司姓总人口的24%。2013年出版的《中国四百大姓》根据2008-2010年姓氏数据库,司姓在姓氏人口排名中占190位,据网上的信息2016年的司姓在姓氏排名是185位。现在网络为咱们查找信息提供了非常方便的途径,为宗亲联谊也提供了帮助。以前听本家讲过一个寻亲的事,一位本家老人为了寻根,骑着毛驴带着干粮走了几天山路才找到司姓本家,见到本家后那个亲热劲,抱头痛哭啊,终于见到亲人了,以当时的情况能找到本家是相当不容易。现在有了网络再不会出现这种事情,网络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事情。像一些为了赚钱的机构,为了利益,为了卖信息,充字数,不负责任的故意堆砌文字。像现在一些姓氏文化景点卖的《中华司氏源流》《百家姓寻根手册》等,都是关于司姓的小册子,而且还挺厚,里面的内容也不少,记述的司姓源流和网上的差不多有二十多个源流。这二十多个源流在手机用手一下一下的翻,要用手划好几下才能看完。从宋朝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司氏是司臣之后,到清朝《姓氏寻源》《姓氏考略》记载司氏四五个源流,到了现在一些机构印的小册子和网上有些资料写司姓竟然有二十多个源流,把以司开头的官名差不多都写上去了。做事都得讲个依据,从目前的史籍资料和家谱记载来看,能得到认可、确定的只有三个源流。春秋时期的司臣,以官为姓的司空和司马。前段时间网上百度的司姓词条又被修改了,现在大家用手机搜司氏或司姓第一条显示的就应该是这条,这次司姓源流又加了一条,夏后氏。我对这条有点不一样的看法。夏后是夏王的意思,这个词条里称夏后为夏司的证据是司母戊鼎。从商朝时期的文字看,司和后这两个字正反都可以用的,商朝有些字如大臣的臣,好坏的好,这些字不分正反,都可以用。春秋以后司和后这两个字就开始逐渐分开使用。商朝的文字现在留下来的只有青铜器上的铭文和甲骨文,由于甲骨文是用来占卜和祭祀用的,没有记载历史信息,到现在为止甲骨文中都没有发现夏后这一词条。这也很正常,商朝祭祀肯定祭祀他们自己的祖先,不会去祭祀夏朝的祖先。商朝文字中到现在没有发现夏后这一词条,用商朝文字做证据是不妥当的。春秋以后司和后两个字分开用以后,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读后夏后氏,说明主流史籍都是记作夏后氏,而不是夏司氏。曾参加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曹定云有一篇《论殷周时代“司”、“后”二字形义及其区分》,这篇文章里商周时期司和后这两个字的用法讲的比较详细,大家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索看一下。即便退一步讲有夏司,夏司和咱们司姓又是关系呢。这和上面的议题一样,要有证据。既然是有争议的问题,因为受所见资料等限制,我讲的也不一定对的,欢迎大家提出异议,共同讨论,问题只会越辩越明。

 鉴于网上流传的一些关于司姓的不实资料,有时候我就想能不能联系全国各地对司姓有研究的宗亲把司姓的资料整理一下,或者是也做个小册子,先不说资料全部正确,但起码不要有明显的错误,这样就避免被一些被不附合实际的资料所误导。去年向元礼等本家征询整理家族资料的事,元礼本家很赞成,又征询了各地本家的意见,像衍忠本家、永战本家,立春本家,启连本家等等都非常支持。去年下半年咱们的司氏家族资料整理活动已开始启动,像河南南阳的国田本家,岁数大不会用微信,先是通过电话沟通,后又让宏梅本家把家谱等资料拍照一一传了过来。睢县的腾飞本家把一整本的家谱复印装订好寄了过来。热心的本家实在太多,感谢您们的付出,家族资料里会记下您们的功劳。家族资料整理是个细活,咱们不求速度,只求把家族资料尽量正确的表述出来,让一些想了解家族的本家不会被一些不实资料所误导。现在家族资料还正在整理进行中,欢迎全国各地各支有相关资料的本家提供家族资料信息,我把这次家族资料整理活动的相关信息发在咱们会议群里,大家可以看一下,咱们这次家族资料整理还需要位帮手,主要是校对资料、图片转文字等工作,欢迎对家族文化感兴趣,有空余时间的本家参与工作,咱们从事的这些工作全部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的。全国各地在做类似不计报酬工作的本家有很多,向这些默默无闻为家族操心劳力的本家们说声衷心的谢谢您们,为了家族事业,为了传承家族文化,您们辛苦了!为什么有这么本家不计利益,热心参与,司清海会长讲过的一句话:我姓司,我骄傲!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在这我也重复一下,我姓司,我骄傲!

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