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文化古迹】贵州黎氏沙滩村——“中化文化第一村”
- 中华黎氏网 2013年1月11日 万家姓
普天之下,有些事儿十分奇特,它令人惊诧,令人叹服,令人不可思议。然而,它确是事实。古之贵州,曾被人贬称“鬼州”。莽莽高原,万山雄峙,千流奔泻,飞鸟不通,瘴气弥漫,蛮荒贫瘠,历代被视为逐客放逐之所。史载有李白放逐夜郎,刘禹锡谪贬播州,王阳明谪贬龙场驿等故事。在世人的想象中,这穷乡僻壤,非人所居之域,文化可能是一片空白。其实不然,古之贵州,虽然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但它是一个“文化古国”。“沙滩文化”就是清代后期出现在黔北山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
“沙滩文化”源流
“沙滩文化”的出现,在贵州文化史上是一个奇迹。这一切,起源于四百多年前定居此处的黎氏家族.
贵州省遵义县黎氏沙滩村
沙滩位于黔北崇山峻岭中的洛安江畔,今属遵义县新船镇,是黎氏家族聚居的村落,与附近郑氏望山堂、莫氏青田山庐衡宇相望。沙滩村中有近百户人家,房舍罗列,掩映着翠柏修竹。沿江两岸,田畴沃野,弥望十里,山色如黛。附近有松柏蓊郁的龙盘山,山顶有巍峨的禹门寺。周围还有锁江桥、琴洲、石头山、栀冈、水牛山、望山堂园林和青冈山等多处景点,风光秀丽,引得历代骚人墨客吟咏不绝。多少年来,村民们以耕读为本,耕而自给自足,学而不求为官。攻读,只为增知识,修品行,修养乡风以固根本。这个小山村的文化史,祚延三百余年,出了数十名举人、进士。自清代乾隆后期至***初年的一百多年间,贵州沙滩黎、郑、莫三个家族互为师友,结为姻娅。三个家族中涌现了几十位诗文作家和学者,刊行诗文集和学术著作100多种。其代表人物有著名散文家、爱国外交官黎庶昌(1837—1898年),誉称“西南硕儒”的晚清经学大师、诗大家郑子尹(1806—1864年)和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大家莫友芝(1811—1871年),著述宏富,成就辉煌,影响深远,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相当的地位。继而,涌现出黎恂、莫与俦、黎兆勋、黎庶蕃、郑知同、黎汝集等数十位学者、诗人、作家。他们或为文,或为官,人各有集,成就非同寻常。这批文人学者,泽润黔北,角逐中原,会盟吴楚,名噪中华,其著述达221种,2000余万言,内容涉及经史、诗文、音韵、地理、训诂、版本目录、科技、金石、书画等10多个领域,诸方面的文化学术成就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黎庶昌、郑子尹、莫友之在《辞海》上有条目;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古典文学辞典》、《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发展史》、《清代艺术概论》等众多国家级工具书上,均有沙滩文化和沙滩文人成就的记载。《清史稿》中有6位沙滩人进传,《大英百科全书》亦有沙滩学者条目。近百多年来,沙滩成了众多文人学者向往和瞻仰的“文化圣地”。孔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沙滩文化传承达10余世,在全国文化史上也属罕见。学者专家惊叹,称之为“沙滩现象”。国学大师钱仲联称赞沙滩的诗词云:“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近代名家缪钺、钱穆、钱钟书、白敦仁等对沙滩诗人及其诗作评价颇高。沙滩文人,人人有诗集。诗风大开起源于黎恂。黎恂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诗家, 他培养出一批诗人,“万马如龙出贵州”,声震华夏骚坛。徐世昌编的《晚晴诗汇》收了沙滩十余位诗人的诗作。二十世纪40年代,浙江大学教授、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提议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编修《遵义新志》,由著名学者张其昀教授主编。《遵义新志》《历史地理》章中,将遵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分为夜郎期、杨保前期、杨保中期、杨保后期、老城期、沙滩期、新城期等几个阶段。火中金莲沙滩期以文化闪光为主要特征。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及文学院院长梅光迪、史学所所长张其昀等人亲临沙滩考察后,将沙滩定为全国知名文化区,把黎、郑、莫三个家族共同创造的丰富文化成果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统称之为“沙滩文化”。“沙滩文化”由此定名。近数十年来,有的学者把它同“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河洛文化”等地域文化相提并论。沙滩早在宋、元之际便已开发,是播州杨氏领主(土司)的“官庄”(庄园)。明代万历年间,播州杨氏土司被明王朝剿灭,改土归流。黎氏一家便迁来沙滩占籍承种,世代在此生息繁衍,至今已近400年。黎氏原籍四川广安,宋代就有族人作官,出过诗人,与苏轼结为诗友;有黎淳是明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科状元,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堪称“诗礼传家”的望族,迁来沙滩的是其中一小支。这一支族世代以耕读为业。明代末年,有族人做过知县、州同等小官。明亡后,有的剃发为僧,遁进空门,有的溷迹渔樵,义不仕清,还订下“三代不应清朝科举考试”的族规,颇有民族气节。直到乾隆年间,族人才应试,考中了秀才、举人或进士。
“沙滩文化”的奠基人黎安理(1751—1819年),号静圃,乾隆举人,大半生从事教育,培养大批人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以发扬光大,经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断扩充,被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宗的一个学派。东汉时期传入牂牁郡鄨县(今贵州省黔北大部分区、市、县)。继汉代巨儒舍人、盛览、尹珍在黔北兴办私塾、家塾、传授儒家文化之后,黔北历代统治者都把儒家文化作为教化民众的正统思想,官学、私学,教的是“方块像形汉字”,熟读硬背死记的是《四书》、《五经》,把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明万历年间,播州(今遵义市)宣慰使杨应龙兴兵对抗朝廷;二十八(1600)年,朝廷24万大军8路征讨播州,播州士民十不存一,儒家文化的教育、传承遭到极度创伤。万历二十九(1601)年,唐代京兆尹黎翰之的后裔、四川广安黎氏从贵州龙里卫(今龙里县)迁徙到四川遵义军民府遵义县东乡乐安里三甲(今遵义县新舟镇沙滩村),占籍承种,在禹门创修沙滩寺,传扬佛家文化;在寺中创办黎氏家塾,课教族中子弟,传承儒家文化,把黔北尹珍创立的儒家文化教育拯救起来,推进到沙滩期。
黔北文化渊源
黔北元始先民,是204万年前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人的后裔。20万年前,大娄山南、北,乌江北岸就有智人生存繁衍。龙骨坡人的后裔巴人参加周武王收野会盟,灭亡殷商,创立蜀国(今四川)巴国(今重庆市)、鳖国、鳛国(今遵义市部分区、县)。
元始社会时期的桐梓人,春秋战国时期的的鳖人,绝非炎帝、黄帝二人的遗种。理由很简单:204万年前的巫山龙骨坡人、20万年前的桐梓人繁衍到黄帝(轩辕氏、有熊氏)、炎帝(烈山氏、神农氏)成为黄河流域氏族部落酋长时,不可能灭种绝代。就黄帝、炎帝对黄色人种生存繁衍所作出的奉献,堪称黄色人种共同的祖先。
春秋时期的鳖国(今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绥阳县、桐梓县、湄潭县、凤冈县),东枕楚国的黔中,南与牂牁国接壤,西连蜀国、鳛国,北接巴国,何谓边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鳖国改置为鄨县,隶巴郡。桐梓人的后裔世代同巴(今重庆市)、蜀(今四川省)人唇齿相依,传承衍续了具有巴蜀特色的文明文化。
儒家文化在黔北的传播
中国像型汉字,传说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搜集整理的。性质明确的汉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4~前2世纪殷墟的甲骨文。具有相当成熟的汉字体系,成于商代后期。巴人、蜀人、鳖人、鳛人在3300多年前就开始接受汉字、使用汉字,接受儒家道德规范的教化。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文化,开私学教育先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学、私学(塾、馆)的学习内容分为小学、专经两大类。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认汉字,掌握蒙学,并进而诵读《孝经》、《论语》等专书,为下一步的经学教育打好基础。遵义沙滩黎氏家塾
儒家文化和私学教育在巴郡、牂牁郡鄨县的传播和普及,始于东汉永初元(107)年。牂牁郡鄨县毋敛坝(今遵义市正安县新州镇),尹珍是汉武帝时从三蜀(蜀郡、广汉、犍为)移居鄨县豪民大户的后裔。20岁时,前往京郡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拜经学家、文字学家、太尉南阁祭酒,“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为师,研读儒家“文艺”经典。东汉永初元年学成回归鄨县毋敛坝,建草堂三楹,团馆授徒,传授汉字和儒家经典,开黔北私学教育先河。今遵义市绥阳县旺草镇、重庆市南川县都有尹珍兴办私学的遗址、遗迹。
官学教育制度起于殷商,私学教育出现于春秋战国。在兴办私学的伟大实践中,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孔子贡献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被尊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办私学的鼻祖和最伟大的教育家。汉尹珍效法孔子,周游巴郡、牂牁郡各县,(乌江北岸、长江南岸地)设馆授徒:教巴郡、牂牁郡土民识汉字,写正体小篆;向学生传授文字条例、造字微诣和给学生说文解字传授书法艺术。把儒家文化、中原文化融合创立独具巴蜀文化特色的黔北文化。因尹珍是经学家、文字学家、太尉南阁祭酒许慎的高徒,亦是牂牁、巴郡名师大儒,既出身于“三蜀”豪门望族,又有启蒙教化鄨县土民的德行、守孝道的善举,被鄨县地方官选入“文学”科目向朝廷举荐。恒帝永兴一(153)年,尹珍再拜武陵郡太守应奉为师,攻研谶纬学。在应奉教导下,尹珍名声大震,被朝廷任用为尚书郎(官名)后任荆州刺使(掌握一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尹珍功成名就,年老体弱辞官还乡重操旧业。除教土民启蒙识字,攻正体小篆、隶体字书法,还教土民攻读《论语》、《孝经》。用儒家道德教化土民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规范为人的道德标准,“修十义以治七情”;教育土民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修身养性,陶冶、约束自身“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和“生、死、耳、目、口、鼻、”六种欲望。汉字和儒家文化得以传播古牂牁鄨县,并世代传承延续到21世纪,并将继续传承延续,东汉鄨县毋敛坝尹珍才是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播州杨氏统治者对汉字和儒家文化的传承
唐大历五年(770年),罗荣平定播州土民反抗唐王朝,罗氏家族世袭统治播州。至乾符三年(876年),无罗氏播州统治者兴办官学、私学的记载。但这并不能说明尹珍传播到黔北的汉字和儒家学说断了带。乾符三年(876年),罗荣第四世孙罗太汪主持编修的《罗氏忠爱堂谱》,使用的全是方块像形汉字,《家训》、《家教》、《家规》、《家礼》、《家法》、《族规》、《祠规》无不传承儒家学说。若汉至唐历800多年,尹珍开创的私学教育基业没有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方块像形汉字和孔孟之道岂能在乌江北岸地孕育出独具播州特色的巴蜀文化?罗氏又岂能用方块像形汉字和儒家说教修出家谱?
唐乾符三年(876年),杨氏开始世袭统治播州。历唐、宋、元、明4个朝代725年。入播始祖杨端能武能文,入播当年就为前播州统治者罗氏《忠爱堂谱》作《序》,用的方块像形汉字,宣扬的是儒家说教。同样,从唐乾符三年至宋靖康元(1126)年的250年间,无史载播州统治者杨氏兴办官学、私学的墨迹。但是,从杨氏第6任~16任播州统治者受朝廷赐封为武功大夫、从义郎、武经郎、秉义郎、武翼大夫……爵位推断,像形方块汉字、儒家文化和尹珍奠定的私学教育基业,在播州是一代又一代传承延续下来了的。而且杨氏还引入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播州文化品位。
播州第11任领主杨选、12任领主杨轸、13任领主杨粲重金延聘蜀中文人儒士设馆讲学,发展了播州私学教育。由于播州私学教育鼎盛,14任领主杨价获朝廷恩准,每年选送3名贡士入京受学应试,扩大学业。第15任播州领主、第1任播州安抚使杨文,首在播州修建孔子庙(山东、陕西称文庙)尊崇儒学;第16任领主、第1任播州宣抚使杨汉英自著有《明哲要览》90卷、《桃溪内外集》64卷教化州民。南宋嘉熙二(1238)~咸淳十(1274)年,播州冉从周、杨震、李敏子、白震中、犹道明、赵炎卯、杨邦彦、杨邦杰8人中进士,冉从周官珍州(今正安、道真县)太守。第20任领主、第1任播州宣慰使杨鑑,明洪武十(1377)年倡办播州长官司(宣慰司下一级政区和机构)学,十三(1380)年,设播州宣慰司学,首开播州官学教育先河;二十一(1388)年,播州宣慰 司及下属安抚司、宣抚司、长官司获朝廷恩准选送学子入京到太学就读,由国子监训导和传授知识。嘉靖元(1522)年,明朝廷赠给播州《四书集注》一部。
元至元十四(1277)年-明万历二十八(1600)年,改朝换代的战争和播州与水西(今贵州毕节地区)、重庆(今重庆市)、贵州等周边州府无休止的争战,使播州的官学、私学教育堕入低谷。但是,像形方块汉字、儒家学说并没有断带失传。
沙滩黎氏家塾传承拓展了儒家文化
明万历二十八(1600)年,明王朝24万大军8路进兵,一举消灭杨氏播州独立王国。播州居民仅存十之一二,官学、私学遭到重创,几于断带失传。二十九(1601)年,朝廷改宣慰司学为遵义军民府府学;增设真安(今道真、正安县)州州学、桐梓县学;又尽收播州杨氏统治者庄田入官,招本省(四川)和邻省移民入遵占籍承种,入遵占籍移民大兴家塾(遵义人俗称私馆),教授族中和地邻子弟认、写像形方块汉字,攻研儒家学说。使濒临低谷的遵义官学、私学教育逐渐复苏,再创辉煌。在遵义传承、延续、弘扬光大像形方块汉字和儒家文化的伟大实践中,占籍移民兴办的家塾顶起半壁河山。遵义县东乡乐安里三甲沙滩黎氏家塾是支撑半壁河山的中流砥柱。
遵义县东乡乐安里三甲沙滩(今遵义县新舟镇沙滩村),原为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之兄杨兆龙的官庄。明万历二十九(1601)年,唐代京兆尹(官名,唐代以京城的行政长官称尹,属从三品官)黎翰之、宋代昌州(今四川省大足县)刺使黎得叙的后裔黎怀仁举家由贵州龙里卫(今龙里县)应诏迁徙四川省遵义军民府“占籍承种”,落业沙滩。
黎氏先世,籍居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西南),唐代徙居江西新喻蒙山。黎氏徙居沙滩时,遵义县官学、私学教育百废待兴。黎氏家族本累代耕读传家,谨守儒家礼法。初居沙滩,即在杨氏官庄附近的回龙山修建沙滩寺,弘扬佛教文化教化东乡里民,并在寺中辟“振宗楼”创办黎氏家塾(家学),以像形方块汉字和儒家学说教化族中子弟和当地里民。
沙滩黎氏家塾,教学内容宏富,凡经学、小学(文字学)、声韵学、金石学、版本目录学、史学、地理学、农学、医学以及诗、词、古文等,无不兼容并包。从万历二十八(1600)年至清末300余年间,在黎氏家塾执教的塾师(遵义人称“先生”),以自身高深的学术造诣,为国家琢育出黎恂、黎尹融、杨兆麟、王青莲4位进士;黎安理、黎恺、黎庶焘、黎庶蕃、黎汝弼、黎汝怀、黎汝谦、郑珍、莫友芝、杨华本10位举人和特赏二品顶戴以道员用,充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
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接受黎氏家塾教育,传承、拓展了儒家文化,成为“西南巨儒”,清“三贤”。沙滩黎氏家塾的塾师黎安理、黎恂、杨实田、黎兆勋,学子郑珍、莫友芝效法孔子、尹珍,周游省内外团馆讲学,传播,拓展儒家文化,为国家和社会琢育出近百名文人学者,使沙滩黎氏家塾名声大震,成为海内外闻名的琢育文人巨儒的摇篮。
分享按钮>>【黎氏文化古迹】黎氏大宗祠 辟为村史博物馆
>>【黎氏网新闻】黎君显圣抗元虏 护国佑民受皇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