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标题
搜索作者
搜索内容
登录
|
注册
中华黎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黎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黎氏八骏
已阅:6394 / 回复:12(楼主)
湖南-湘潭县中路铺镇-南岳衡山支脉晓霞山-石潭坝乡-菱角村-长塘组。这是一个不到10户人居住的小村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曾诞生了为我国文化、科学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黎氏八兄弟,人称“黎氏八骏”。(一代国画宗师齐白石,则诞生于晓霞山东麓之星斗塘。)
黎家是个“书香门第”,祖父黎葆堂,前清戊子科举人。黎葆堂之子松安,晚清秀才。是四乡闻名的文人学士,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挚友,二人曾组织发起了“罗山诗社”。葆堂妻黄赓,是一个性格坚毅聪慧,自立精神极强的女子,靠自学达到能看书填词的学力。黎松安辞官不做,着意用“新学”教育子女。特意设立了家庭学校——长塘杉溪学校,聘请了几位有秀才功名能掺用“新学”的教师,开设中西合璧课程,在讲授中国古籍《四书》、《五经》的基础上,也讲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课目。良好的家教,使黎氏兄弟都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专注力。在事业的选择上,一旦经过深思熟虑而确定下来后,则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地奋斗下去,有着一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黎氏兄弟接受新事物快,有着较新鲜活泼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在“五四”以来的文化科学界都有他们作出的贡献。
作者:122.94.208.* (2009/3/21 20:31:44)
回复此贴
回复:黎氏八骏
第 1 楼
1 黎锦熙--中国注音字母之父、语言学泰斗
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号鹏庵,湘潭县石潭坝乡菱角村长塘人。清光结三十一年(1905)入县学为附生。次年考入省立中学堂 ,毕业后,就读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部,宣统三年毕业。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任《湖南公报》总编辑、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发起成立国语研究会。1920年起,任北京女子师大、湖南大学等校教授。建国后,任北京师大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著有《新著国语文法》、《中华新韵》、《国语新文字论》等 。辛亥革命成功,主编《长沙日报》。民国元(1912),与张平子等创办《湖南公报》,任总编辑。民国2年,在省立四师(次年合并称首立一师)任历史教员,与杨怀中(杨开慧的父亲)、徐特立先进创办了“宏文图书编 译社”,他还发起组织哲学研究小组,由留学英国的伦理教员杨怀中做指导,经常讨论一些哲学问题,学生中的毛泽东、陈昌、蔡和森亦经常来参加。黎锦熙与毛泽东的师生情谊因此而逐渐深厚,黎锦熙到北京后,毛泽东曾写给黎六封亲笔信。
黎锦熙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民国头十年他在湖南办报,当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
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字、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一直默默无闻。
第二个抄写员则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先进行认真仔细地检查然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
后来,这个抄写员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
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意见不同的文稿则随手扔掉,一句话也不抄。
后来,这个人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就是毛泽东。)
作者:122.94.208.* (2009/3/21 20:33:58)
回复此贴
回复:黎氏八骏
第 2 楼
民国4年,黎锦熙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处编审员。提倡白话文并推行注音字母,1916年,他倡导组织了“中华国语研究会”,大力提倡“国语统一”(推行普通话),“言文一致”(普及白话文)。1916年,他发起成立“国语研究会”。后来他又认为汉字是一种不适用的符号,改用拼音才是治本的办法,他创拟和推广“国语罗马字”,研制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草拟汉语拼音字母——“双拼制”(草案)。1918年以后,以鲁迅为首的新文学作家,创作了一大批彻反封建的白话文学作品,封建卫道士们在惊恐中却说白话文学作品虽有“文学”,却无“文法”,有“文”无“法”终是无以“文”。1920年,黎锦熙在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首创讲授“国文文法”用大量例证阐明白话文不仅有“法”,而且其“法”缜密,足以指导“文”,并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提示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1920年,他和“国语研究会”的同人共同努力,促成旧中国教育部下令全国废除小学“读经”,并以语体文取代文言文,实行了言文一致。1925年,旧中国教育部再次议决读小学《孝经》。黎锦熙无比激愤,当即公开上书教育部总长反对“读经”,同年黎锦熙更以惊人的气魄发动东南半壁(浙、皖、苏三省)的“焚烧小学文言文教科书运动”,以坚持“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传统,捍卫新文化的成果。1926年,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在北京召开,黎锦熙发表了《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的长篇讲演。他与赵元任、钱玄同等人始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1935年,黎锦熙设计的注音汉字铜模由中华书局制成,以供印刷小学课本及民众读物所用,实现了他提出的“先读书,后识字;忘其字,写其音”的主张。1922年,他和另外十四人组成“汉字简体委员会”,1935年,三百多个简化汉字终于问世了。。民国7年,呈请教育部公布39个注音字母作为汉字六音拼读之用。是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授 。此后,历任北京大学、中国大学、西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民国13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1921年完成初稿,1924年2月商务印书馆初版)一书最负盛名,为中国第一部白话语法著作,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鸣钟之一,对中国语法学界影响很大,是我国第一部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有深远影响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山之作,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汉语规范化,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最后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有筚路蓝缕之功。它刚一出版,即轰动全国,大中小学无不争先恐后采用,先后印行二十五版,打破了中国出版史的记录,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波及海外,在***亦有名之曰《黎氏支那语文法》的译本。此后与同人拟订中语罗马字,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又修订注音字母。民国23年,出版《国语运动史纲》,总结近现代以来的国语运动,阐明有关理论、方法,在为国语运动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在推行国语运动、研究汉语语法的同进,参与《中国大辞典》编纂工作。先后出版《佩文新韵》(与白涤合编)、《中华新韵》(与魏建功等合编)、《国语辞典》及《汉语辞典》等多种辞书。1926年,黎锦熙受中华教育改进社嘱托,创编了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北京文化学社初版,商务印书馆重印),作为中国教育展品之一,送往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荣获奖章、奖状。此图颇引起美国人士注目,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惊叹而钦佩不已。黎锦熙采用“图解法”讲解汉语语法的专著更富有特色和创造性。它对指导阅读和写作,理清具有逻辑性的“复式句”、“多合句”,以及更具有科学性、修辞性的“章法”,更为形象、更为直观。他所著的《国语文法例题详解》(1926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一书,曾对著名女作家冰心的早期散文《笑》做了清晰的图解。冰心老人在1979年3月8日所写的题为《追念黎锦熙教授》一文中说道:“我对于语言学和汉语文法等,从来没有研究过……没想到五十三年前,黎锦熙老教授对于一个青年人的一篇不成熟的短文,竟下了这么大的工夫,这使我感激而又惭愧!”黎锦熙的语法图解,对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的学术研究亦有所裨益。民国33年,与许德珩等共同发起组织民主科学社(后改称九三学社),主张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新中国。他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叱咤风云的先锋,他一直高擎着开拓新文化的大旗。
作者:122.94.208.* (2009/3/21 20:34:39)
回复此贴
回复:黎氏八骏
第 3 楼
黎锦熙历任北京女师大、北京大学、西北联大、西北师院等国文系教授、主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等职(毛润之早年受业门下),1949年2月,毛泽东指定黎锦熙、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七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前身),黎锦熙任常务理事会副主席、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同年6月17日,毛泽东亲临北京师大探望并宴请黎锦熙及其他教师。此后历任北京大中文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等职。为全国政协一、三、五届委员,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并继续从事语言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出版《国语新文字论》、《词类大系》、《汉语语法教材》(与刘世儒合著)等书。一生有专著30余部,论文300多篇,其研究成果,代表一个时 期中国语言科学的研究水平。
他从事教育工作60年,大批学生在其培养指导下成名成家,如白涤洲、舒舍予、孙楷第、廖舒东、徐世荣、张寿康等诸多语言学家和作家,被语言学界称为“黎派”。更值得一提的是:黎锦熙对***同胞的国语教育亦十分关注并作出了贡献。他认为***方言最复杂,所以最需要标准语。***有五十年“假名”(***拼音字母)教育,以注音符号代假名,容易接受。他认为***的国语办好了,不但可以迅速扫荡***的五十年文化侵略,而且可以为闽粤苏浙等省作模范。为此,他于1944年倡导创办了国语专修科,并于***光复后,动员他的一百多弟子先后奔赴***,成了推行国语的骨干。黎锦熙桃李满天下,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日中教育恳谈会副会长伊地智善继先生于1986年夏来京参加“首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时曾说:“与会者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吃过黎锦熙先生‘奶’的。”他一生服膺勤、恒二字,坚持写日记70多年。常言:“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走,不睡。”生活简朴,自奉节俭,甘于淡泊,不慕荣利。他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和导师。他在语言学方面有许多卓越的贡献。在七十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工作中,他进行了广而深的学术探讨。他在语言、文字、训诂、语法、修辞、文学、史地、教育、哲学、拂学和目录等学科,都有着丰富的著述,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七百余种,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教育家,并在文字改革、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辞典编纂三个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语言教育方面,如创立现代语文教学新体系,大力从事语文教材改革和建设,改革语文课程讲读教学方法,改革作文教学法,开创语法教学法等等,均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部分句段采自首师大黎泽渝 成善卿-语言学泰斗黎锦熙一文)
作者:122.94.208.* (2009/3/21 20:35:21)
回复此贴
回复:黎氏八骏
第 4 楼
2 黎锦晖(1891-1967)
生于1891年,著名音乐家、儿童文学家,我国儿童音乐鼻祖,流行歌曲之父,上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创办明月歌舞社,先后创作《麻雀与小孩》等12部儿童歌舞剧与《老虎叫门》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明月歌曲128首》及《黎锦明儿童歌舞剧选》等。
2004年春节,央视黄金时段连续播出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开篇即响起《毛毛雨》的旋律,很多人都忘不了这旋律,它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而它的作者却被很多人忘记了。他叫黎锦晖。
1927年,有个叫王庶熙的湖南“细妹”来到上海,跟一位老师学习歌舞,这位老师先把她送上舞台,后把她送上银幕,几年后,一部《渔光曲》让她走向世界,老师还送给她一个漂亮的艺名:王人美。
1930年,一个18岁的小伙子抱着一把小提琴来到上海,他也跟这位老师学习,学的是作曲。五年后他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从此聂耳的名字无人不知。
1931年,也是位姑娘,叫周小红,又投到这位老师门下,老师一眼看出她的天赋,教她唱歌,三年后,在上海广播电台联合歌星比赛中她获得“金嗓子”的美誉,老师也给她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周璇。
这位老师正是黎锦晖。
黎锦晖这个名字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陌生的,但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他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当时上海几家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骄傲,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种成就集于一身的奇人。中国的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文学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领域,他更无愧于“奠基者”、“创始人”之誉,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他创造了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个个“里程碑”。当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乐。
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音乐界都承认,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他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书局分16册出版,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近年一位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音乐》(黄种人群的音乐)一书,把黎锦晖称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黎锦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推广,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
又有人称黎锦晖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他创作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可怜的秋香》等,在当时的儿童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剧作家吴祖光当时只有六岁的妹妹吴乐,“穿件黑色长裙跳舞衣,插上一对黑绸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学校参加黎锦晖《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还被人忆起。而他1928年编剧并作曲的《小小画家》,则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歌剧的滥觞。
黎锦晖所做的,还远不只这些。
1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他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这种教学法使学员在短短三个月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也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
正是这年的中秋之夜,上海一所小学礼堂里,在小朋友们演唱完黎锦晖创作的童谣《摇啊摇》之后,他宣布:“我们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此刻当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赏。以此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这被视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
歌舞社成立后不久,即创造了惊人业迹。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块大洋的资助下,1928年5月,他们闯出国门,远赴南洋演出。第一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剧场,八位青年女演员,身着雪白小纺袖衫和长裙,满怀深情地合唱戴传贤作词、黎锦晖作曲的《总理纪念歌》,一时间,剧场里观众肃然起立。一些身着大礼服的英国贵族,也随之站起,全场气氛庄严肃穆。一曲唱完,掌声雷动。当晚,香港同胞举行晚宴招待全体演员,庆贺他们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为国争光。
作者:122.94.208.* (2009/3/21 20:36:14)
回复此贴
回复:黎氏八骏
第 5 楼
3 采矿专家--黎锦曜
黎锦曜(1895-1954)黎锦耀矿学社主事和《中华矿学杂志》主编。抗战期间回湘潭,为发展家乡的采矿工业,曾花掉大量家产在故乡开采盐矿、煤矿。解放后,任湖南省工业厅高级工程师。1953年,他年迈六旬,不顾家人劝阻,还自告奋勇接受中央有关部门交给的任务,带领一班人去海南岛探矿。第二年不幸病故在海南岛的矿藏考察工地。
作者:122.94.208.* (2009/3/21 20:37:0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2 每页5条 当前1/3页 [
1
] [
2
] [
3
]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
4
人 会员
0
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全部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
中华黎氏论坛
执行时间:284.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黎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
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