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氏家谱源流】宿氏姓氏渊源
- 中华宿氏网 2013年1月16日 万家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上古伏羲氏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潜夫论·志氏姓》的记载:“伏羲姓风,其后封任、宿因、须朐、颛臾四国,实司大朐与有济之祀。”
据史籍《元和姓纂》、《左传》的记载,宿氏的前身,是伏羲氏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名叫宿因国,故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主要负责守护和祭祀大朐山,即今天的泰山。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追封前代圣君的后人,将伏羲氏的裔孙再次封于宿,并封为子爵,史称宿子国。
宿子国在春秋时期被宋国吞灭,其后境地又被鲁国强占,最终成为鲁国的一个邑地,筑有宿城,成为诸侯祭祀泰山的接待站。
在宿子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后代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宿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宿氏正宗,正确读音作xǔ(ㄒㄩˇ),今音读作sù(ㄙㄨˋ)亦可。
宿氏族人大多尊奉伏羲、宿子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宿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宿室,亦称路室、驿史,是上古时期王朝中央政府于国内通路上所设置的驿站最高长官,西周时期始有记载,因定于源起西周,每隔三十里设置一名,司职接待公务往来的各级官吏的食宿,如同后世的驿站、官驿,今天的公路招待所、汽车旅馆之类,就类似招待所所长,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
在宿室、路室、驿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宿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宿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sù(ㄙㄨ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宿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宿戒,别称肃戒,是两周时期王室与各诸侯国皆设有的官吏,专职掌管内宫夜间宫女、奴婢们的宿寝以及安全,一般由王妃指派忠信女官担当,甚至由嫔妃亲自担当,俗称“宿夫人”。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宿戒,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宿戒当给事,谓豫告之也。与肃同。”在典籍《周礼·祭统》忠也记载:“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为肃戒也。”
先秦时期以后,内宫也有以宦官担当者。汉朝以后多由宦官充任。唐朝武则天时期恢复女官担任,以后历朝历代皆沿袭。
在宿戒的后裔子孙及其族人中,有以先祖、先祖母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宿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xǔ(ㄒㄩˇ),今音读作sù(ㄙㄨˋ)亦可。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宿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宿邑,曾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邑名,位置在今安徽淮北砀山一带,今属宿县。在史籍《史记·卫世家》中记载:“孙林父宁殖,谋逐献公怒如宿”,指的就是该地区。
在古宿邑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宿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xū(ㄒㄩ)。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宿六斤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北魏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宿六斤氏部落,以部落名称为姓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属于贵族世家的宿六斤氏也改为汉字单姓宿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sù(ㄙㄨˋ)。
第六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北史》记载,南北朝时期,有赫连氏族人赫连·若豆根。
北魏天兴中(公元401年),胡夏国中书侍郎赫连·屈丐之弟赫连·文陈主动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十分高兴,以宗女妻焉,拜上将军。
传到其子赫连·若豆根,他骁勇善战,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以其功赐汉姓为宿氏,著名的北魏上将军宿石,就是赫连·若豆根的儿子,世代相传宿氏至今,正确读音作sù(ㄙㄨˋ)。
另外,据史籍《魏书》记载,北魏时期,有个叫刘子义的将领,因对北魏王朝有功,被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改赐为宿氏,归入宿六斤氏贵族之系,其后裔子孙世代沿袭宿氏至今,正确读音亦作sù(ㄙㄨˋ)。
得姓始祖:伏羲氏、宿子、赫连·若豆根、刘子义。
迁徙分布
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六十五位门阀。
今山东东平是最早的宿氏家族的发祥地,并在东平形成宿氏望族。到了汉朝时期,宿氏又在河南开辟新天地,并逐渐扩散到山西及江南和东北地区。
分享按钮>>【宿氏家谱源流】宿氏字辈排行
>>【师氏网新闻】记农民作家师兆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