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氏网新闻】福全镇部分姓氏考录:毛氏、于氏、屠氏、包氏、许氏

    中华屠氏网 2013年2月1日 万家姓


 毛氏 毛氏源于黄帝姓氏一姬。史载周武王将他的母弟叔郑(周文王第八子)分封到渭河上游今岐山、扶凤一带的毛国,叔郑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另有一说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姬明,受封于河南的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

   毛氏居绍兴者以达郭(今属上虞)为最多。毛载九,南宋人,由石门赘于达郭之丁氏,成为此族之第一世。据达郭毛氏家谱所载,其先世为汴梁人(今河南开封),宋开宝间,毛士祥为河东宣抚使。传至四世孙毛滂,元丰间为武康知县,后致仕退休,家于余杭之南城,其子毛叔庆,宋高宗时迁徙到崇德之石门。而达郭毛氏的一世祖毛载九乃毛叔庆之子。

   福全镇有毛姓居民近400人,集中居住在胜利村。可惜无祠无谱,无法寻其祖而探其宗,只能留待毛氏子孙去努力了。

 

   于氏 于姓源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第三子邘叔到邘地,邘叔就成为后世于姓的始祖。他的子孙以封邑为姓,后来又渐渐把“邘”简化为“于”了。

   于姓发祥于河南泌阳西北的台镇,后来有一支迁移到东海郡(即后之山东郯城),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两晋十六国时期,此地的于氏子孙的一部分跟随拓跋部北迁,遵从鲜郫族的习俗,改称为易忸于氏,又称万丑于氏。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搞改革,强迫所有鲜郫人改称汉姓,于是他们又改回自己原来的于姓。汉族于姓的第三支主要来自复姓淳于。淳于氏为炎帝子孙,发展到唐朝时,因要避唐宪宗李纯(淳与纯同音)的讳,只好省去淳字改为单姓于氏。

   福全镇有于氏居民近300人。分居于双山、大生、新迪埠、信诚、胜利、五洋等村。一样的无祠无谱,无法寻根问祖。

   杭州、及山西离石,于氏子孙繁盛,或有谱牒可查也未可知。

 

   屠氏  福全镇有屠氏居民约150人,聚居于镇内之锦坞村。屠氏宗谱不仅福全镇所无,即使整个绍兴,也只有皋埠屠氏在清道光间曾经修篡过,皋埠屠氏的始迁祖为屠景中。据称宋时有屠雷发者,翰林学士,权知抚州军事判官,为此族之第一世,雷发生七子,次子名屠志达,志达的第三子名屠叔,居于皋埠。屠叔生屠其祥,屠其祥的儿子叫屠权虎。屠权虎有二子:一曰屠中,一曰屠正。屠中居皋隍庙前,屠正居皋隍庙后。

   福全屠氏或可从皋埠屠氏、慈奚屠氏、上虞东关屠氏的谱系中找到根脉亦未可知。

 

   包氏 福全镇的包氏居民有460余人,聚居于容山村,无祠无谱。

   古代包、庖通用。传说中的庖羲也称为包羲。包羲的后代就形成了包姓。

   包姓的另一源头来自春秋时楚国贵族申包胥,申包胥的后代取中间一包字作为姓氏。他们的发祥地应该在当时的申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一带。

   另据《后汉书》记载,丹阳鲍氏在西汉未年为避王莽之乱,改姓包氏。昌安文应桥、武应桥及太守庙附近,原居有包氏一族,是否与容山包氏有血缘关系,目前无法查清。

 

   许氏   据党山许氏宗谱所载,东晋初有许文者,字仲仁,为会稽内史,许文有四子,第二个儿子叫许询,字元度,居于越,为越中许氏之祖,马鞍亭山许氏、党山许氏皆出于此。此外甘溪许氏、狮子街许氏、汤浦许氏都系许询之后裔。

   福全镇有许姓居民200余人,聚居于锦坞村。但无祠无谱,无法查其自来。上述数地是否与福全镇之许氏有关,有待后人努力寻访。

 


分享按钮>>【侯氏网新闻】肥城侯庆桥诗歌选
>>【屠氏网新闻】屠姓祖先会杀猪—姓氏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