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文化古迹】韶关仁化恩村:见证一个蒙氏家族的兴衰

  • 蒙氏首页
  • 蒙氏字辈
  • 蒙氏相册
  • 蒙氏地图
  • 人物纪念
  • 南方日报8月11日报道 今天我们带您探奇的恩村,坐落在广东韶关市仁化县北部的城口镇,有史记载以来,这条村落已经历经近千年,历尽沧海桑田。从现存的古老建筑中,从雕刻精美的窗花里,我们依稀可以探见昔日的繁华。雄伟的牌坊,庄重的宗祠,提醒后来者,这是一条有故事的村庄,已经不足200户人家的恩村,大部分是蒙氏家族的后人。他们有的已在海外,有的再次迁徙,有的留守于斯,茫茫岁月长河,蒙氏家族的千年荣耀与兴衰,在这个村落里,安静地传承着。     

       恩村显赫的蒙氏家族

    走进恩村,您不能不关注一个姓氏——蒙氏。村里现存的古建筑,无一不与蒙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幅古老对联“由是路东蒙初步;入其门安定首关”,说明这个家族的祖先发祥于齐鲁的东蒙山,辗转迁徙到这里,而这门内的蒙姓(安定是蒙姓的堂号)则是岭南第一站。恩村蒙氏始祖蒙念四,在宋元丰七年(1084年)从江西于都迁徙来到韶州,定居在仁化恩村这片土地,到了蒙氏第三代的蒙天民(字宪初,1174年生)首开科甲后,蒙氏家族开启了近千年的荣耀史。作为恩村蒙氏显赫仕家数百年风光荣耀的开创者,蒙天民曾被宋宁宗封为文林郎,并御笔钦点为仁化县知县。蒙天民上任后,殚精竭力为官,构建营房公宅,建立官衙县府,修筑城墙堡垒,建筑水运码头,设立第一个县学馆,使县城初具规模,为仁化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宋宁宗皇帝知道后,恩赐在恩村为其家族建立了家庙,极尽荣光。以后恩村蒙姓人仕途豁达,官运亨通,人才辈出,又相继出了蒙应龙、蒙英昴、蒙渊龙等进士,故有“一门三进士、三房七祠堂”之称。据史料记载,蒙氏家族经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九百多年来先后出去26位进士,考上武举、岁贡、拔贡、监生、痒生、太学生等三百多人,可谓冠盖连云,人才济济,曾称“江南第一世家”,很多有名的书法家如赵孟頫\等,都在这里留下过墨宝。由于时代的变迁,加上蒙氏家族长期的官宦外迁,异地繁衍,历史的云烟消磨了恩村昔日的荣华。现在恩村的留守人丁仍然保留着先人的节气,传承着“耕读兴家”的祖训,延续着气贯数百年的文化传统和伦理守则,尽力守护着恩村的文化古迹和历史荣耀。荣耀下的宗祠和牌坊现在走在恩村里,除了史料记载、传说故事外,我们依稀能从那些巍巍门楼、家庙、宗祠、古城墙、古驿道、古民居中,寻找蒙氏先人久远的记忆。据史料记载,恩村共有七个宗祠,现在只保存下来四个宗祠,分别是世科祠、功德房祠、长房祠、二房祠。而现存的四个宗祠中,世科祠是建筑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保存最好的宗祠。世科祠为三开间二进砖木梁抬架结构,硬山顶前互檐二层楼阁式建筑,前檐两柱直通楼阁斗拱托檐,瓦檐喙牙翘角,高出两侧瓦面约1.3米,有大鹏展翅之势。两柱上方托精美檐饰,横梁檩条雕龙刻凤,梁上托一大匾,匾上镌刻“叔侄亚魁”四个大字。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当年15岁的蒙正随叔蒙思齐一同进京赶考,结果侄得第一名,叔得第二名,于是皇帝赠“叔侄亚魁”匾,以示对他们叔侄二人的嘉许。宗祠之外,恩村还有显示荣耀的牌坊。仁化功名牌坊表有十处,其中恩村独占其五处。加上清朝后期树立的两个牌坊,恩村历史上共有七个牌坊,分别是为蒙英昴立的“进士坊”、为蒙正立的“观光坊”、为蒙禄昌立的“五马坊”、为蒙荣立的“登选坊”、为蒙温立的“登第坊”、为蒙均远立的“都台坊”和清光绪年间立的“维新坊”。历经变迁,恩村现在只剩存“观光坊”和“维新坊”两座,并且后人修补过的痕迹,让这两座牌坊显得很破旧。“观光坊”为四方门楼式青砖条石建筑,“观光坊”三字据说为宋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维新坊”结构较为简单,它的修筑在戊戌变法和维新运动前后;而为蒙英昴立的“进士坊”虽然已毁,但由文天祥亲书的“进士坊”匾的残块现在由村民收藏,坊址已经荡然无存。这些显赫宗祠和功名牌坊,在明、清时期极显荣耀,成为恩村蒙氏家族的标志,也是恩村鼎盛的见证。古门楼古驿道古码头一般情况下,现在的村庄已经很少再见到门楼,来到恩村,不仅可以看到门楼,而且是古时保存下来的门楼。恩村的门楼有两座,一座称为“拱北里”,另一座称为“图南门”,两座门楼一北一南守护着这片土地。“拱北里”为二层牌坊式建筑,门里门外皆刻有对联,中间开一大半圆拱洞为门,可进出中型以下车辆。“图南门”比“拱北里”小些,为四方门楼,与一段残存古城墙相连。“图南门”的建设在“拱北里”之后,那时恩村官宅已初具规模,两门楼成为恩村南北屏障和门户标志,见证着恩村悠久的历史。据了解,恩村建村后,在南宋时期建筑了高大、坚实的围城墙和开挖护城河,围护着古恩村的安全。在村东面的锦江河畔,又以砖石建筑了一座宽大独立的城堡,建四城门锁卫。由于历史变迁,城堡围墙三面被毁,现只存留东面锦江河畔一段城墙。亲手抚摸这一片城墙,看着厚实的墙体,看着墙上长出的野草,再对比今天的很多建筑,我们依稀可以看得出,古城墙历经风雨到今天,仍然透出当时建筑的高质量。在南城门城墙脚与锦江河岸边至东城门,还留存一条一百多米的古驿道,东城门外条石阶梯连接古驿道和码头。据称古驿道取锦江河卵石铺路面,在古时候,这条驿道被踩磨得光滑铮亮。而码头用花岗岩石砌成,呈梯级式伸入锦江河。这是恩村古城堡的水陆门户,东城门楼居高临下,监护着当时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当年粤湘两地官民商旅,都由此驿道、水路北通汝城湖南,南至韶州广州。可惜我们去探访的时候,古驿道与古码头只能依稀辨认,古驿道已被垃圾覆盖,古码头则长满野草,虽然依稀能感觉到当时的繁华与雄伟,但是浑浊的江水与漂浮的垃圾,使我们看到荒芜下的衰败,几多感叹,一时无言涌上心头。雕花民居的落寞恬静在恩村里,青砖山墙夹峙成的小巷,光滑铮亮的鹅卵石铺砌巷道,条石砌成排水沟,古朴典雅的民居依南北主巷延伸。村里存留的古宅大都是清早、中期的建筑物,青砖瓦房,呈不规则排列,有些独立院落,青云拱门相通。很多古宅建筑外墙上有装饰浮雕、彩绘壁画,屋檐喙牙翘角,翠绿琉璃瓦档,显出高贵、典雅和庄重的气质。人生活过的地方,往往更显细腻奢华。在恩村,你可以看到昔日荣耀,但是要看生活,还是要走进人家。恩村的古民居现存已经不多,但是我们还可以欣喜地看到,恩村的留守村民中有不少仍然生活在那些古老的建筑里,一踏进房门,古朴之风扑面而来,所以即使是烈日当空挂,你依然能够感受到丝丝凉意,不得不佩服古人建筑学上的智慧。村民蒙万馀住家的古宅,是最具典型的清中期青砖建筑,入屋大门门当户对齐全,门楣上雀榫雕龙琢凤,窗花镂雕蝙蝠图案意“蝠(福)在眼前”,外墙檐下绘上彩色壁画,画有“五子行孝图”,有唐诗,还有众多的文场典故。入屋里有一小房间,两边各设小门,左门的两扇门页上镂空雕有“蝠保平安”图案,还有“花开富贵”、“喜上眉梢”。而在村民蒙胜的家院,厅门上的窗花雕饰更是精美,窗框镂空雕刻的是“麒麟赐福”、“双凤朝阳”,中间镂空雕刻是“福在眼前”、“八仙过海”。在恩村寻常百姓家,古宅各显风采,到处散发着一派与众不同的恬淡安宁和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此外,村中更随处可见土狗,他们机警而亲善,我们在探访的过程中,一只土狗一直陪伴着我们,跟着我们看古城墙,走古驿道,在古码头,它还亲自下水,在河里独自嬉闹表演,在老人讲述恩村历史时,它也安静坐着倾听。狗最懂人,它也是恩村的一分子,它仿佛知道我们的来访,因此一路以礼相待。

     

    ->中华万家姓--→返回→中华蒙氏网首页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