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谭氏起源与谭姓确立》

    中华谭氏网 2012年10月22日 谭霖


         《中华谭氏起源与谭姓确立》

                                                                         —作者:谭 霖

      中国人的姓氏源远流长。我国古籍记载,姓氏的存在,至今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据《白虎通義.姓名篇》注:“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鳥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跡生也。”《論衡.奇怪篇》注;“禹母誤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契母吞燕卵而生,故殷姓曰子;後稷母履大人跡而生稷,故周姓曰姬。” 这两段文字都充分说明古代的姓产生于母系,从“女”、从“生”,女生曰姓。即从母而得姓。如薑、姬、姚、姒、贏、媯、嬉、妘、姞等古老的姓都反映了这一事实。所以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是:“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这个解释科学说明了姓源於母系氏族社会。 在古代,除了有姓还有氏。氏的含意是什麼昵?据《左传》所记;“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大夫眾仲对“姓”和“氏”的来历及关系作过一番概述: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祚之土而命氏。”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登最高统治地位的部落联盟首领)分封有功德的人為诸候,根据他们始祖出生的血缘关系而赐姓,再分封给土地之后而命氏。这说明在构建这种范型的历程中,建有功绩的社会成员,得到了佔有新的领地的封赏并且被允许带领他的家人、部属以及在战争中获得的俘虏一起前往,共同开辟新的生活领域。这些分派出去的人,在获得新居住地的同时,他们还得到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识“氏”,这就非常明了地勾勒出了“氏”是“姓”新衍生出来的分支性质。最初往往表示部落支系的居住地,一般以地名或徽号作為标志。 在分封制之下,能够封土命氏的都是贵族或诸侯,这说明氏可以表明其家庭的出身和社会地位,成為贵族特有的标志和符号。并且具有强烈的“明贵贱”作用。同时也有一部分氏是来自族民对生物与自然现象的崇拜,甚至认为自己与这些生物和自然的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血统关系,便将其用作本族的号称。 关于谭氏的起源,在大量的典籍和文献中均有记载。《史记》中表明;“桓公二年,齐师灭谭,谭子奔莒,子孙逐以国为氏焉。”南宋绍兴戊寅年状元及第太子舍进知礼部尚书王十朋拜撰的《池溪初修族谱序》:“粤稽谭氏之先祖出自谭子,国在济南平陵西南,齐灭之,谭子奔莒,子孙因以为氏”。明代苏平仲所作的《谭氏家谱序》中说;“譚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濟南曆城之間,實齊之附庸也,入春秋三十九年,周莊王之十三年,魯莊公十年,見滅於齊桓公,而譚子奔莒,譚自為齊所滅,子孫逐以國為氏焉。”........       纵览包括谭氏族谱在内的大量史籍,可以肯定的是:谭姓确立时间为:周庄王十三年,鲁庄公十年,齐桓公二年。即公元前684年。 据江西赣州谭氏聚居地“澄江村”修于宋咸淳三年的初修谱序:“按吾谭氏本姬姓侯爵也,始自王季之子虢仲虢叔,文王同母弟也。虢仲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谓之二虢。武王克商封虢叔于制,是为东虢,即今河南开封府荥阳县,后为郑灭。封虢仲于宏农,是为西虢,即今陕西凤翔府宝鸡县是也;传至六世西虢侯叁弟名懿者,官拜车骑将军,因讨平东方诸侯之乱有巨勋,周穆王封懿公于谭,今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是也。周穆王曰:卿之兄居宏农列侯爵,今封卿于谭列子爵矣,再立殊勋乃复侯爵。至幽王宠褒以、戏诸侯、弃皇后、废太子,申国侯引犬戎入京城,逐幽王于丽山斩之时,郑桓公与懿公八世孙谭熹公,暨秦襄公、卫庄公四国之兵杀散犬戎夺回太子,众诸侯亦率兵勤王,谭熹公曰: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宜奉太子即王位。于是奉宜臼即位,是为平王。王曰:郑桓公死于王事追封为冢宰,谭熹公、卫庄公、秦襄公俱各赐金帛立生像于功臣庙。迨五霸时齐桓公至谭,谭国不礼,齐侯即位众诸侯悉贺谭又不至,齐怒。于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乃以国为氏,而谭氏自此始焉”。 此记载符合20世纪考古学家对“城子崖”考古发掘确定的:“下层是龙山文化层;中层是岳石文化层;上层是周代城,即《城子崖》中所说的灰陶文化时期,确切地说基本上是春秋城,不是商周城。”的概念。 考古发掘证明:“城子崖”遗迹中没有“商代”文化层!上层的“周代城”即“古谭国”。实际建于,周穆王执政时期(穆王伐东:前939年即穆王三十七年)。 谭国在周代本為东方小诸候国,至春秋,国势渐弱。春秋以后,周王室加重了对诸候的榨取和赋役,加之东有强齐,南有盛鲁,西有卫、北有燕,处于大国的包围和严重威胁之中。但谭虽小国,不趋炎附势,虽然累被齐国侵略,却多次拒绝齐国强加的联盟。并在春秋首推“尊王抑霸”之举。 自西周后期至周平王东迁以来,周王朝国势日衰,诸候不朝,礼乐仪制和军事征讨都由诸候恣意妄为。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任虢石父為卿士,擅权用事,而使朝政混乱,诸候判离。幽王二年,镐京大地震,三川竭,岐山崩。三年,废弃申候女儿申后和太子宜臼(即周平王),改立自己宠爱的褒姒为后,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往其舅父申候处,幽王伐申,求取宜臼,申召来自己的同盟国犬戌攻杀幽王及其子伯服于丽山下(今陕西临潼)。西周自武王开国历四百年天下至此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始為春秋,这一时期,诸候割据,连年战事不休,一些较大的诸候国已无视周王朝的号令,各自为政,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已名存实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为各大国争霸所代替。天下刀兵迭起,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候的支配权,大国诸候发动的兼并战争不断升级,周王室的统治和一些小诸候国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值此之际,谭国国君谭子率先提出“尊王抑霸”的口号。这种口号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周王室的支持和紀、成、遂、障、陽、萊、介、牟、任、莒、薛、郭、項等东方小国的积极回应,同时也触怒了东方诸候大国—齐国。而纪、莱、谭、逐等国又均为齐国的周边国家,齐国的扩张野心受到了遏制,指挥棒不再那么灵了,谭君从此结怨于齐。 谭国与齐国本是联姻之国,《詩、衛風、項人》有过这样一段记载:“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候之子,衛候之妻,東宮之妹,邢候之姨,譚公維私。”《毛詩序》:“碩人,閔莊薑也。莊公惑於嬖妾,使驕上僣,莊薑賢而不答,終以無子,國人閔而憂之。”《史記、衛世家》卫庄公五年(前7 5 3年),庄公娶齐女(即东宫的得臣之妹、得臣為太子早亡)為夫人,齐薑姓,齐女即庄薑。诗称“齐候之子”為“东宫之妹”【注:“东宫、齐太子也,女子后生曰妹。”卫庄公五年当為齐庄公四十二年,时釐公為太子,庄薑為釐公之妹。”】 “邢候之姨”【注;“妻之妹日姨”】,“谭公维私【注:姊妹之夫曰私。”】就是说谭公(谭国国君)通过娶齐庄公之女,成為齐之姻亲,卫、邢之联襟了。“这样就形成了谭、齐、卫、邢之间的联姻网路。 齐乃商未吕尚之后人封国,薑姓,炎帝之裔,吕尚自然是齐国的始祖。因其先祖掌四岳有功,封之於吕,子孙从其封姓,故曰吕尚。祖籍东海人氏,从封之后,即生活於吕、申一带(今河南南阳附近),常屠牛於朝歌,卖饮於孟津,晚年以渔钓於谓水之阴為周西伯所得。西伯自言 “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吾太公望子久矣。”故亦称尚為“太公望“或“吕望”,俗称薑尚,薑太公。 太公善谋略,多兵权奇计。佐周之后,即参与谋划尚修德,伐无道。殷商末年,叁分天下有其二,乃多赖太公之谋。文王死,武王即位,尊太公望“师尚父,师之,尚之,父之。”太公亦更主动出谋献策,强行规劝,督其实行。助武王伐紂除暴,修政安民。及周成王少时,菅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公爽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棱,北至无棣,五候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為大国。周公东征胜利后,成王即位,师尚父為齐候,统治东夷薄菇氏以东的土地和人民,都营丘(即今山东临淄)。 由於齐国所享有的特殊权利和地位,所以自开国后一直较為强盛。春秋无义战,齐自襄公十一年始,齐鲁二百餘年,战事达十八次之多。自春秋始,周室衰,齐国野心日大,假於周而开始向外扩张,鲁成公二年春,齐顷公攻打鲁国,后乘胜又攻卫国,於是鲁、卫、晋叁国联军抗齐,六月战於谭国西境靡笄(今山东长清县境)齐将逞狂,叁年战於谭境鞍(今济南历城县境),齐军娇,大败,顷公险被俘,齐带着从纪国抢夺来的玉器,去向晋军求和,晋允。齐至襄公时,扩张之心日甚,曾挟宋、鲁、陈、蔡四国攻卫,周庄王发兵救卫,亦败。襄公怕周王兴师问罪,派连称、管至父為将守边,襄公时,娇奢淫逸,蔑伦悖理,连年用兵、赎武殃民。襄公勇捍残忍,嗣守大国,侈然有图伯之心。至使齐“国无寧日,民无安时”。襄公十一年十二月,公孙无知弑君自立。初襄公為太子时,常与群弟斗,待及位,弟无知、子纠、小白亦早怀篡弑之心,情败,子纠小白恐祸及外逃。襄公十一年冬月,公子小白与师傅鲍叔牙避祸及谭,谭君避嫌,不干预齐政,后鲍带小白逃至莒国(今山东莒县,小白母卫女也)。公子纠也与师傅管仲逃至鲁国(今山东曲阜,纠母鲁女也)。十二月,齐内乱,无知弑君自立。不久,齐庸廩杀无知。子纠、小白争先回国為君。管仲一面护送公子纠回齐国,一面带兵去阻拦小白,不让他抢先回齐。管仲兵在半路拦住了小白和鲍叔牙的车队,劝他退回莒国,不肯。管一箭把小白射倒,转身就跑;管以為小白已死,便不慌不忙,送子纠继续向齐国进发。不料小白当时虽被射倒,而只是射中带鉤,诈死以误管仲。鲍叫大家抄小路飞奔回国,终於先到齐都,小白自立為君,即齐桓公。等子纠六日至齐城下,时已晚。桓公当即调兵把子纠和管仲一行人马打退。大军进逼鲁,鲁迎战,结果大败。秋,齐与鲁战於乾时,鲁兵败,桓公要鲁杀死子纠,交出管仲,方肯甘休。鲁无奈,只得杀了公子纠,把管仲也逮捕起来,装上囚车,交给齐使者。管一到齐,鲍叔牙来迎,鲍力荐管仲给桓公,任之為国相。管仲,為齐良相,劝桓公内修齐政,兴渔监之利。当时对外為了争夺霸权,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以此来恢復齐国的声誉。使齐之国力日强,成為一代显赫的霸主。然桓公娇淫之风不减其弟,暴虐奢侈晚年犹甚,国人十分不满,周边国家受其欺侮,积怨已久,管仲死,桓公又未纳其临终之諫,任竖刀、易牙、开方為政,霸业逐衰。死后五子争位,竞至尸虫流出於户。可怜春秋五霸之首,不得善终。 齐桓公之初,天下诸候,南有强楚,北有强燕,西有秦晋,疆土宽广,武力雄厚。再看中原,大国诸候,齐、鲁、郑、宋、卫;中小国诸候,陈、蔡、邢、谭、遂、莒、杞。这些诸候国,势力均在伯仲之间。桓公当权,仗恃武力称霸诸候,穷兵赎武,四处征伐,较襄公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中原以东,齐国的主要对手就是其南部的鲁国。桓公二年春,齐国发动了兼併鲁国的战争,即歷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谭齐边境的长白山之阳则成了齐国西侵的必经之路(春秋齐鲁之战多交於谭境西南,即今长清一带)。齐派鲍叔牙率军攻鲁,鲁用曹劌,当齐军进入长勺时(今山东莱芫东北),鲁军反攻,齐军大败而逃。这次战争使齐桓公执政以来的霸主之梦第一次受到严重打击。扩张图谋未能立即实现。同年五月,齐又挟宋,两军联合攻鲁,宋泯公很不情愿,齐军进至郎(今山东袞州西北),鲁公子偃侦知宋军战斗力较差,且无征战之心,建议先攻宋军。庄公不许,公子偃即私自率鲁军出南门进攻宋军,庄公得知,怕偃军失利,亦率鲁军随后,鲁宋两军在乘丘(今山东袞州东)交战,宋军败退,齐军见宋军败,不战而退。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微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也”。【“郯”应作“谭”,《史记》之讹】。《国语》有“军谭”,《管子》有“伐谭”,均证《史记》再误。 公元前685年春,齐公子小白夺得君位。一些诸候国前去逢迎祝贺。桓公无德,谭君不往。桓公二年(前684年)春夏之交,齐两次挟谭会盟攻鲁,谭君不随,九月,桓公使人胁谭国降,谭君不屈。况齐襄公之时,齐扩张之心日见,并于公元前590年已先吞并了其东北的纪国,谭子不平,于此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尊王抑霸”的口号,并得到了东方诸多诸候小国的热烈回应,这已先结怨于齐。加之谭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农桑工贾齐全,又处于齐、鲁大国之间,早已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为齐垂诞日久。所谓“谭无礼也”,纯为伐谭之借口,于是丁酉冬十月,齐兴百乘之师,甲士千人向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并在三日内取谭三邑之地,兵移谭城。齐军所及,杀人盈野,庐合为墟,人民流离失所。谭国军民,在谭子指挥下,弹鋏而起,闻鼙鼓起而思战斗,为民族的尊严,为国家的领土完整,为百姓的生存,不屈不挠、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坚守谭城。反侵略战争的正义之行,使侵略者肝胆俱寒,丧魂落魄。谭子叹曰“吾尊王抑霸,抑曲扶直,齐欺吾国小兵微,吾焉能屈膝强人之势,安得降齐耶”,“小白虽与吾亲缘,手足尚且不顾,何况亲乎”。 公元前684年,这在谭姓历史上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代,那场亡国的悲剧给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几日之内,使东方历史悠久的谭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好河山变得满目苍痍,昔日的王公贵族沦为亡国之奴。但谭子“尊王抑霸”的精神却留下了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据史学记载,“谭国虽灭,周王而不去其爵,周开国以来并无此先例,盖因谭无取灭之道,是为大国横逆所加”,“谭子尊王抑霸,力不胜而至于去奔。”这亦表明谭国并没有真正灭亡。 关于齐师灭谭,《国语》记载,谭子避莒只是流亡,不久便得以复国。谭子尊王抑霸,抑曲扶直。力不胜而去奔在当时可算得上是科学决策。周主感其正而不去其爵。并荐谭公子“仲”为君。同时还扬言将动用联军将齐师赶出谭国。《国语、齐语》是这样说的:“桓公知天下诸候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之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遂而不有也,诸候称宽焉”。这虽然是齐国的自我标谤,但亦说明谭并没有亡国,又见《管子.小匡》:“伐谭、莱而不有也,诸候称仁焉。”二者皆言齐伐谭事,即齐桓公二年伐谭“而不有”的证明,谭未亡国。《说苑.正諫》:“桓公曰:昔者吾围谭叁年而不与者,仁也。”亦说明谭并没有被灭亡。关於《齐语》军谭、遂、莱而不有,实为阿諛乖讳之辞,齐国戌兵于谭,遭到了谭国军民的强烈抵抗。说“军谭、遂而不有”,则谭国必得以复国而无疑。公元前681年3月,齐又增兵压谭,齐军围谭叁年,桓公不止一次亲自去说谭,谭子仍不与盟会。公子“伯”引大批谭人奔周,齐见谭国大势已去,在周王压力下,拥立公子“仲”为谭君,逐撤军。谭国复见于史,此后亦有案可查。《周语》:“十八年,王出狄后,狄人来诛杀谭伯。”周襄王十八年,应为齐桓公伐谭后五十六年。襄王娶狄女,因与王子带(襄王之弟)私通,故出之。时谭伯(谭子之裔)为周大夫,可见谭子在齐撤军之后不仅得以复国,而且公子伯还在周王室担任要职。王子带借狄师以攻襄王,是东周王室内部争夺王权的一场动乱,而入仕于周的谭伯孤忠报周,则成了无端的牺牲。 另有在今齐国故城临淄出土的早期货币有“谭帮之法化”,这种货币应是在齐师代谭之后,谭国流通的货币。币称“谭帮”,而不称“谭之法化”或“谭邑之法化”,这说明了谭国自齐桓公二年遭到进攻后,便处于即非完全独立的国家而又非齐的属邑的特殊地位。 至春秋末期,谭的地位更急聚下降。谭国故城考古发掘证明,谭国晚期,居民渐渐减少,城子崖变成了一个烧窑的处所,在城墙边和城墙上筑了不少的窑,以便挖掘墙土作陶杯。这种情况表明谭国在遭到齐国强权进攻后的毁灭性破坏和掳夺。国民经济已无法再恢復到原来的程度,谭人大批量的逃散而使谭城人口明显减少,从而使谭国人民所从事的生产逐渐单一化,城子崖完全变成了一个手工业城市。同时也表明谭国此时,已完全变为齐国的附属国。再后来则变成了齐国事实上的属邑。《战国策.齐策》中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逐於齐而复返,谭拾子迎之於境。”《风俗通义、穷通》亦说:“孟尝君逐於齐而复返,谭子迎於澅”(前298年)。澅、指澅邑。是齐国京西首邑。在今临淄西二里,本春秋时棘邑,旁有澅水。西北流入泗水,故又云澅邑。《方舆纪要》作澅水。谭子即谭拾子,当时的谭国国君。这说明谭国这时已成齐之属邑,谭子实际上已成為齐国外交大臣和制陶的工官,工於谭而驻於澅。 历十九世,骈、骥二公。骈公,字千里,临海尹,天旱为民请雨后为著作郎,夫人澹台氏;子三:兆懋、兆樊、兆攀;俱居齐国青州荣县。骥公字名驹,娶孔氏,子五:文英、文俊、文杰、文雄、文豪,长子文英以官镇湖南,弟四人居青州故郡。又十二世,尚之公,安帝义熙(405~418)年间官拜幽、徐、荆、冀四镇刺史,夫人谢氏,生子三:长子思澄、次子思登、幼子思庸。
三十二世祖:思澄,未详。
三十二世祖:思登,官拜朝政大夫,刘宋武帝立诏拜参知政事为左命元勋;夫人蔡氏,子:宏。
三十二世祖:思庸,字衍昌,晋隆安二年戊戌(398年)生,南北朝刘宋高祖武帝朝(420~422年)进士,官拜主爵都尉,子:彰

                                                    公元2005年秋于雨林工作室
 


分享按钮>>热烈祝贺(壬辰)汶阳侯氏家乘续修胜利完成二
>>中华单氏研究会在高密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