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泣血 题名呜咽万古传
- 中华扶氏网 2012年2月3日 扶氏家族转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始皇帝嬴政遣蒙恬驻守上郡,北逐匈奴,收河南地(今河套),增筑长城,威震匈奴,可谓是战功赫赫。两年之后,长公子扶苏因反对“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
两位秦室重臣,却在秦始皇死后被佞臣李斯、阉人赵高矫诏赐死,令人扼腕叹息;而唐代陈陶留下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似春闺梦里人”的诗句,更使得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对这桩千年疑案感慨万千。
扶苏泣血 题名呜咽万古传
公子扶苏
疏鼠山顶贯白虹
扶苏祠
扶苏墓全景
秦始皇长公子扶苏,其母郑妃(郑国人)喜欢吟唱家乡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年少时的扶苏悲天悯人,政见上常与秦始皇的暴政相左,始皇便命扶苏赴上郡监军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但在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不愿扶苏即位,便矫诏称扶苏“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命其自杀。自刎后的扶苏,就被葬在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疏鼠山之巅。
11月13日,记者与原工作于绥德县史志办、文化馆的马金龙、霍兆荣两位老师登临疏鼠山,凭吊扶苏墓。
据绥德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扶苏墓现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墓葬呈不规则狭长形,长约30米,宽4.8米,高约6米。记者远远望去,墓葬之上长满了苍翠的侧柏,略减了陕北秋日的肃杀之气。
扶苏墓前竖有陕西省和绥德县所立“扶苏墓”石碑两方。“扶苏墓旁原来还有国民党84师师长高桂滋题写的‘秦长子扶苏墓’石碑1块。”马金龙说道。墓葬顶端建有1座八角砖亭,马金龙告诉记者,该亭系1934年国民党井岳秀部姜梅生所筑。
另据《绥德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绥州知州王润于疏鼠山建扶苏祠一座,为歇山式砖木两架结构,后因年久失修毁弃。1995年,陕西省文物局拨出专项资金予以修复。
霍兆荣告诉记者:“扶苏曾在今龙湾无定河滩修筑大型阅兵台,我们当地人称扶苏台,可惜现已不见踪迹。此外,扶苏在上郡监军之时,每逢思乡情深之时,都会来到城北大理河、无定河交汇处的的月宫山,登台赏月,感慨万千。”
在扶苏墓前,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白虹贯日的传说。清代叶映榴在《呜咽泉赋》中写到:“雕山之岭扶苏冢在焉,时有白虹出冢中。”马金龙告诉记者:“与其他地方的彩虹不同,过去在绥德疏鼠山下,每逢雨霁之时,都会有一道白虹出现,近两千年的历史里从未有变。”
当地人传说,这是长公子扶苏在哭诉自己的冤情。也有人说,这是镇守边疆的几十万将士放弃了转世投胎的机会,哀怨地在为屈死的扶苏抱不平。”明代曹连在《扶苏冢》也写道:“山势磋峨接碧天,扶苏有墓葬危巅。至今怨气形朝暮,化作飘飘一缕烟。”
呜咽泉边
恨在人心不在水
呜咽泉位于绥德东南三里辛店乡的呜咽泉村。在马金龙和霍兆荣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呜咽泉边,一睹呜咽泉的面容,聆听了泉水的呜咽之声,也了解到呜咽泉背后那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74岁的村民钟尚有是一位老师,对本村的历史可谓是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呜咽泉村原本名叫芦家湾,关于村子的得名,应该是当时这一带生满了芦苇的缘故。
“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密谋矫诏赐死扶苏。身在上郡的扶苏接到诏令,因不知父皇已死,只见其中所说的罪行均属乌有,知是听了奸候小人谗言。但父皇之令不敢违抗。他心想,自己死不要紧,朝中佞臣弄权却是关乎江山的大事啊!他越想心情越悲痛,便上马出城,信马由缰。正行之间,战马忽然止步不前,扶苏抬头一看,面前绝壁高耸,挡住了去路,他细细观之,原是城南五里的卢家湾。扶苏细思之:绝壁挡道,看来是天欲灭我!于是他下马跪在绝壁前,放声痛哭,直哭了三天三夜,泪干而泣血,声竭而呜咽。忽然绝壁上流出数股泪滴般的泉水,伴他发出呜咽之声。扶苏见状,知天地也为他悲伤,便不再迟疑,拔剑自刎而死。”钟尚有说道。
从此之后,芦家湾绝壁泉水长年滴流,泉声呜咽不绝,人们便将其命名为“呜咽泉”,而村也因泉而名,更名为呜咽泉村。
唐代胡曾作《杀子谷》诗一首:“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道尽了对扶苏冤死的惋惜之情。宋代孔武仲于《吊扶苏》中,则以“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的诗句,表达了对扶苏愚忠、愚孝的无尽慨叹。
钟尚有告诉记者:“呜咽泉边原有摩崖石刻数方,‘呜咽泉’3个大字均是半米见方。”上世纪50年代,还有前苏联专家来此考察。但后来因为修建油库和村民采石建房,这些石刻均已被破坏。”
文革时期,当地人感觉“呜咽泉”之名多含阴晦之气,便将村子更名为“东方红村”。钟尚有说:“这其中有太多的无奈,时至今日,村里近两千人仍喝着呜咽泉水,还好现在又恢复了村名。”
记者就站在呜咽泉边,望着滴答落下的泉水,倾听着泉水呜咽之声,再掬一捧泉水放在口中。泉水很甜,但细细品味,却又有百般味道夹杂其中……
将军蒙恬
千笔难写忠君心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前216年)“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匈奴),略取河南地。”次年蒙恬又渡河取阴山以南,筑长城以抗匈奴。作为世代军功显赫的将领,蒙恬在秦始皇死后却难逃一死。秦二世本不愿赐死蒙恬,赵高、李斯担心其在上郡拥兵反秦,便在赐死蒙恬的诏书中说:“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与使者一番辩解之后,蒙恬缓缓地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巉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遂吞药自杀。
在绥德民间,流传着‘蒙恬造笔’的传说,但当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冤屈,他纵是有千支笔恐怕都说不清了。
蒙恬死后,葬于今绥德县城西原榆林地区药材公司和绥德县一中之间。据《绥德州志》记载,封土原为馒头形,高度为50多米。绥德中学退休教师刘向贵告诉记者:“传说在蒙恬死后,他手下的士兵用头盔盛土为他修筑坟墓。30万的士兵,就用30万头盔的土堆成了这高达50米的封土。”
“除了头盔运土的传说,绥德本地还有30万将士用衣襟兜土建成蒙恬墓的说法。这可能与陕北人以前喜欢用衣襟盛东西的习惯有关。”马金龙说道。
记者到达蒙恬墓时,正值下课,校园里到处都是嬉闹的学生。但当上课铃响起,偌大的校园顿时寂寥了很多。沿着湿滑的小径登上蒙恬墓,记者的心里有些沉重,封土上垃圾遍地,生满了侧柏、洋槐、酸枣,枯黄的狗尾草随风摇摆,西侧的药材公司家属院就建在封土之旁。
《绥德县志》记载,1984年,文管部门曾对蒙恬墓进行过考古钻探,清理出秦夯土层。此墓原有清代石碑两块,一块断为两截,高1.42米,系清乾隆年间绥德知州张元林所立,镌刻‘秦将军蒙恬墓’为知州江土松手书。
马金龙告诉记者:“解放之前,蒙恬墓保护较为完好。周围的校园和药材公司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不断蚕食蒙恬墓周围的空间。”
绥德一中校园里,有一堵被修成了长城模样的矮墙,这或许就是人们对这位秦代名将最大的祭奠吧!
分享按钮>>宁波人严意娜再募爱心款将在陇西建小学
>>袁隆平称大马杂交水稻3年内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