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氏家谱源流】宜兴堵氏简考

    中华堵氏网 2013年3月8日 万家姓


宜兴堵氏二十三世孙堵根生,撰于上海  

  堵氏,在中华民族中是一个小姓,但却历史悠久。在宜兴乃至无锡、常州、绍兴等地则是一个望族。  

  查《史记》、《左传》等史籍得知,堵氏源于“泄”氏。“泄”是一个极古老的姓,夏朝第十代王叫“泄”,东周平王的太子叫“泄父”,十一代王叫“泄心”。春秋初期的郑国有泄伯、泄治、泄驾、泄庸、泄寇……。其中,泄寇就是堵氏得姓始祖。在郑第七代王公,重用其弟叔詹及泄寇、师叔三位大夫,时称“三良”,使国家日益强盛。故将河南南阳至方城之间堵水之旁的堵邑赐以泄寇,他即改称为泄堵寇,其子孙就以地名为姓,有堵俞弥、堵女父及堵狗等。    有人说“泄”出于“姬”,这又可能,但未查到确切的文献记载。    早期,堵氏活动于南阳、方城一带,汉唐之后逐渐扩散到河南郡,即今之洛阳一带,河东郡,即今山西汾河下游。  

  堵氏发源于中原大地,后来是如何徙至水乡江南的呢?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因为天灾人祸、战争灾难而发生过无数次人口迁移,其中较大的有二次。第一次是东晋八王之乱,外族入侵,康王南迁,跨过长江,先到南京,后到扬州,最后定都杭州,建立南宋。堵氏就有族人跟着逃难到了江南,有一部分落脚于江苏扬州、淮安一带,另一部分定居于浙江绍兴一带。虽然后来又少数人又迁回了河南,但大部分人就此在江南繁衍生息了。据统计,在江苏无锡、常州二市,堵氏人口约有一万多人,扬州、淮安约有二三百人,上海有六百多人。    据宜兴堵氏族谱记载,宜兴堵氏始祖叫“通五”,在元末(1342年)自淮安迁来宜兴前亭里。谱记曰:“元季,红巾盗起,淮当其冲,······祖乃慨然曰:兵火之全,才智多所不免,盖锋足犯人也。盍以来韬行军?遂孑然秉来,至宜兴之前亭里,其地古挹隔水,左按岜锋,透逸聳秀。祖颜而乐之曰:余庆有此土矣。筑家数楹,使蔽风雨,开田四十亩,躬勤飬蔗,辍耕展读,不求闻达。······”自此,从明、清至今近660多年来,宜兴堵氏从第三代三兄弟:朴庵、质庵和光裕,三分为西、东、锡三宗,逐步拓展到常州、无锡各地。    江南堵氏崇尚农事,以“耕读”为祠规之首要。“耕”即农桑耕织,以求生存。农以水为先,始迁祖曾带领儿孙及众乡里治理了邢杨、京口间的水利,修筑了屺亭桥,筑圩田里,修治坡塘和围岸。“读”即“读国香之派,沉酣国史浸望翰墨,以求治人”。  

  在耕读治家中,宜兴堵氏哺育了许多优秀人才。据家谱记载,明、清二代得中功名者就多达约150人。其中秀才约105人,有20多人进南京太学,成“太学生”,还有不少也是“冠带儒士”,其中三位更是中了进士。他们是:九世祖维垣,号太冲,为明万历己丑(1589年)进士;十世祖胤锡,号牧遊,为明崇祯丁丑(1637年)进士;十一世祖廷棻,号芬木,为清顺治丁酉(1657年)进士。  

   儒家追求:学而优则仕。在这近150个有大小功名的堵氏子孙中,有近30人出仕成了各级官吏。如四世惟学,明天顺年间授江西新建县县丞。五世乐耕,明代正德年间授文林郎,南京北城兵马司副指挥。六世味闲,明代嘉靖年间,由太学生选任南京北城兵马司副指挥,兼文林郎。七世图南,明代万历年间曾任江西赣州府瑞金县知县,升云南邓川州知州。七世南塘,明代嘉靖年间先后任湖广宜城知县及山东武城县知县。七世荆泉,明代嘉靖年间由太学生选授光禄东署丞。八世堵心瞻,明代天启年间任山东东昌府观城县知县。九世维垣,中进士后,先后任福建南平县知县,广东布政司使左布政。十世牧遊,中进士后,始任南京户槽,迁湖广长沙知县,迁湖广巡抚。明末,清兵入关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明王朝,清兵南下时,牧遊联合李自成余部李锦、高一功等人拥立南明的隆武政权,在云南、贵州、湖广等地坚决抗清。先后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直省督师、镇国公,虽经数年出生入死的苦战,但壮志未酬,终因得重病亡故。后人尊之为“书生诸葛”。著有诗文《堵文忠公集》。十一世芬木,中进士后,先后任北直满城县、江西崇仁县、山东历城县三地知县。善词典,著有诗集《扶轮新集》,杂剧《卫花符》等。十二世芬木之女堵霞,读诗擅画,尤工小楷,自号蓉湖女史,著有《含烟阁集》。     由上可见,宜兴堵氏虽非代有伟人出,但也真是簪花红缨了。

 


分享按钮>>【堵氏家谱源流】胶州堵氏族谱(嘉庆二十四年)
>>【堵氏家谱源流】江苏宜兴堵氏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