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氏网新闻】云阳万洲冉氏溯源考

    中华冉氏网 2013年3月11日 万家姓


第一节  冉氏溯源考
 

    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追本溯源是人们寻根问祖之常情。《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女生为姓,原始人群是一个老祖母所生为一姓、一氏族部落。至夏、商、周三代时,中国进入了父系社会,一个老祖母所生之子孙,以男子为统,分成了若干支系为氏。男子称氏,女人称姓。秦始皇后,姓氏合一,成为家族的标志,氏上升为主。姓氏形成,子孙知其血统所出,血缘关系,同姓不婚,强健后裔,尊长爱幼,和亲睦族。

《史记·五帝本纪》及有关史典所载,炎黄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也就是中国大多数姓氏的始祖。海内外华人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

我国早期的史著《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炎帝,娶有熊氏生黄帝。黄帝居姬水边,而姓姬;炎帝居姜水边,而姓姜,黄帝和炎帝是同一祖族分裂出来的两个胞族。炎帝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亦作厉山氏。黄帝打败炎帝、蚩尤部族,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黄帝生二子:玄嚣、昌意。据史籍资料考证,冉氏是玄嚣的后裔。至姬昌周文王的第十子季载,为河南冉氏的得姓始祖;第六子曹叔振铎为山东冉氏的得姓始祖冉求的远祖(详见第四章第一节冉氏远源世系表)。

《中国姓氏大全》:冉源出于姬姓。周武王有同母兄弟十人,冉季载是最小的一个。武王死后,武庚(商朝遗部)和三监(管叔、霍叔、蔡叔)作乱,周公旦平定。季载在平乱中有功,封于聃(今河南平舆县西),建诸侯国。他也是周王室司空,地位很高。其子孙以封地“聃”为姓。司马迁的《史记》去“耳”写作“冉”,因此,冉季载乃河南冉氏得姓始祖。

《姓氏寻源》:周文王子封聃国,司马迁书作冉,则冉出于聃也。周文王少子载,字季,为成王大司空,封于聃,号聃季,后以国为氏。《中华民族源流史》:姬姓聃,季载之后,冉闵乃聃季载之后者。《古今姓氏书辩证》:周文王子封于聃,太史公省聃的“耳”为冉,最为有理,以国为氏,后人去耳为冉氏。

清同治《冉氏家谱·姓源考》:“姓氏笺云,冉氏系出姬姓,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之后。冉,国名,冉季载所食邑,故子孙以国为氏也。”湖北利川《冉氏族谱》在姓氏起源中说:“吾族周后裔也,自冉季载分封以来二千余岁矣。”苍溪、阆中《冉氏宗谱》说:冉氏“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第十子冉季载,名姬冉(古姓:聃、冉阝都是冉姓)。”《百姓祖宗源流集》丛书云:“周武王将自己的弟弟季载封于冉地,称冉季载,以封地为姓,子孙代代相传姓冉。”贵州遵义冉村《冉氏宗谱》载:始祖冉季载,周文王第十子,长妃太姒所生。季载封于聃(今河南平舆县西)。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第三章)载:“司空聃季(载)授土,其后子孙去耳为冉,以地为姓,是为冉姓之始”。

《冉氏族谱》的记载,均肯定冉氏是冉季载后裔,季载为冉氏得姓始祖。其远源始祖是黄帝;血缘始祖是周文王。黄帝之子玄嚣的子孙传至姬昌周文王之子季载始姓冉。对此,有人置疑。再引文物和史料证实之。

《北朝墓志丛札》一书,载《染华墓志与冉闵史料》一文说:1990年秋(或1991年初),于河南省偃师县城关镇杏元村东砖厂出土“北魏染华墓志”,现藏偃师县商城博物馆。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洛阳新获墓志》等都有染华墓志及考证。

染华(465~524)墓志叙父、祖家世,是研究冉闵的新史料:“君讳华,字进乐,魏郡内黄人也。其先帝喾之苗裔,周文王之少子冉季载之后。高祖闵,赵武帝初,封西华王、侍中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黄钺大将军、录尚书事、武信王。赵祚既微,遂升帝位,号曰魏天王。群臣依皇图,奏改族,因即氏焉。”说的是赵王养子石闵称帝,复姓冉事。其封号有误,西华王当为西华侯,武信王当为武德王。墓志与史实完全相符。染华墓称高祖为染闵,《晋书》、《太平御览》、《后赵录》等书,均作冉闵,而不是染闵。这一文物的出土,给冉氏族源提供了可靠的物证。

考古出土的青铜器“庚壶冉子”全文证实:“冉子”是春秋中期齐国人,楚灵王十二年(公元前530年)伐吴战争中,任军中司鼓,此时正当年壮。冉子是原聃国之遗民,徙居齐国。

珍贵的史料是历史的载体。它真实地记录了历史长河中的人与事。《左传》是史学界公认的春秋时期最早、最可信的史籍。其中有不少有关“季载”、“聃”的记载。定公四年:“……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宦,岂尚年哉!”桓公九年、庄公六年分别记有聃甥、聃启的史实。昭公二十年、定公八年,分别记有冉竖、冉会、冉猛的史实。聃甥,居邓国(今河南邓县),春秋初期人,为邓侯甥,任邓臣。文公十四年:“周公将与王孙苏讼于晋王,叛王孙苏而使尹氏与聃启讼周公于晋,赵宣子平王室而复之。”周王室公卿争权,聃启受命赴晋讼周公,得晋派赵盾率军平乱,周室安宁。聃甥聃启为聃季载之后裔也。定公八年记载有冉会、冉猛之事,是年,鲁侵齐,于国门阳州之战中,冉会、冉猛兄弟配合作战,相互照应,鲁军退师之时,冉猛“伪伤足而先,其兄会乃呼曰:‘猛也殿’。“同年,鲁侵齐,……战将与冉猛巧妙进战,……”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历史巨著,由于它成书于汉代,时间很早,可信度很高。其卷三十五详细记叙了冉季载之史实。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兄弟十人,武王、周公、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而分殷馀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殷民,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封季载于冉。冉季载、康叔皆有驯行,于是周公举康叔为周司冠,冉季载为周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于天下。

有的冉氏旧谱说:天下只有一个冉。按山东冉谱,其始祖之远祖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史记》卷三十五:“封振铎于曹”(曹,在今山东定陶西南)。振铎传至冉求,才得姓冉。这比河南的季载姓冉晚500余年。故天下应有两个冉。但是,两个冉之始祖的父亲都是姬昌周文王,亦可说是一个冉。

汉陆贾《冉氏源流考》(载山东《冉氏家谱》):“按《史记·世家》曰:冉氏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至曹叔振铎,封曹伯,又封曹侯、都曹,薨,葬陶邱。生子太伯脾,袭曹候,生明;明生渥、泽、润、波;渥袭曹侯,泽封陶子,润封原伯,波封济伯,又封济源公。泽于宣王四年(前824)生子肃端。端于宣王时仕为宗伯,居丰镐,又摄司马,为犬戎所杀;生毕夷,三世洗心乃定王时所生也。”晋悼公伐戎,“洗心奔鲁,鲁公妻之,生鲁子。鲁子业儒,南宫氏以女妻之,生离。鲁有齐祸,离奉南宫逃荷泽之阳。离娶颜氏,景王十年(前535年)生耕,十四年生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三子从母(公西)命,学孔门。汉离春秋时间不远,陆贾又受命招孔门儒后,故陆贾的考证有参考价值。

相传冉离娶公西氏后,欲生一子,向天祈祷,公西斋宿于坛,梦中有衣金冠红袍执简者对公西说:“有子冉冉,求而得之;有子冉冉,学而仕之”。期年生子,因名冉求,前之二子亦名冉耕、冉雍,这是山东冉氏之始。这个传说当然不可信,也没有兄从弟姓之理;自古以来都是子从父姓,或从母姓。

山东《冉子世系谱》(《冉氏家谱》)元元贞元年(1295)刑台郎中姚枢的序说:“冉氏系出于周曹叔振铎,数传至离生三子:长冉耕、次冉雍,次冉求,盖同父兄弟也。按旧谱,冉耕、冉雍,冉求同居冉山,后名冉堌,庙、墓俱在,三冉合为一谱志,本源也。”

山东冉的姓源还有另一说:曹安之后,曹挟支子食邑于冉,而得姓冉。有的冉氏族谱如此记载,其源于瞿唐来知德为酉阳冉氏的万历《忠孝谱》所写的《忠孝世家传》。

明万历十六年(1588)酉阳、万县合写《冉氏族谱》,瞿唐来知德作序,并撰《冉氏忠孝传》,原文说:“按《史记》,冉本风姓。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高辛氏火政,为祝融,重黎以罪诛,其弟复为火政。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曰樊、曰惠连、曰篯、曰来言、曰安季,曰季连,六人均有其后,各分为数姓。安为曹姓,周武王分其苗裔曹挟于邾,为鲁附庸,其支子食邑冉地,遂为冉氏。”辩识如次:冉氏不姓风。来知德将冉氏列为颛顼之后,自相矛盾。按《史记》颛顼乃黄帝次子昌意之子,即黄帝之孙,继帝位,黄帝本姓姬,又何言“冉氏本风姓”?近阅国内图腾文化研究及姓氏源流,知名学者王大有《寻根万年中华》:“公元前1724年,伏羲氏受方牙代燧人氏,完成周天历度,创立天帝垣东宫,承风姓,置嫁娶”。“风为中华第一姓”,包括几、凡、夙、凤、风、凰等后来之姓。即“风”为距今9000年前伏羲之姓。

曹安之后无冉姓。《中华民族源流史》按:“祝融八姓之一曹安之后无冉姓……”。“冉氏乃姬姓之后,冉闵(冉魏皇帝)乃季载之后。”故来知德所考实误。

《中华姓氏通书·朱姓》:曹姓的形成是安,又名晏安,封于曹地。《紫恒朱氏建安谱·姓氏》记载:晏安辅虞舜,为舜之臣,后因被舜封于曹地,建曹国,赐姓曹。此为公元前23世纪,舜继位,此曹在今陕西灵宝东曹阳,既不同于振铎在武王时的封地曹(在山东定陶),也不是“安为曹姓,其支子食邑冉地”。曹人受夏朝征战,被迫迁于今河南滑县南古曹城。到商代才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千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族人仍以封地、故国名为姓,姓曹氏。后世的曹氏、朱氏、邾氏、颜氏、倪氏等姓都源于夏商时期的曹姓,即曹国王族。由此可知,曹安无封冉之地,其后也无冉姓。

曹安后不是鲁(山东)之冉氏。来知德写曹安之后,列入山东冉氏五贤,又列冉季载之后的冉弘、冉璆等冉氏名人。清同治谱冉崇文不惜笔墨,用了一大段文字注明:“邾之支子食邑于冉,此说无他论”实为难从,只是轻描淡写带了一句:“以旧谱所载,今从之。”还有冉谱明确地结论是:存此一说而已,要后人自当鉴之(《湖北咸丰冉谱》)。上述已证:此说不能成立。来知德是把晏安封于曹与振铎封于曹的同名两地相牵混。

邾国无冉邑:……武王封其苗裔曹挟于邾,为鲁之附庸,其支子食邑于冉,遂为冉氏。邾国并无冉邑,何来封其支子于冉?山东冉谱明载,山东冉氏为周文王六子振铎之后。而上溯至周,周文王为黄帝长子玄嚣之后,颛顼为黄帝次子昌意之后。冉氏祖源虽然都出自黄帝(姬姓),而得姓冉的姓源始祖为冉季载和冉求二人,两源中虽有少数交叉、混同,但明显分为河南冉和山东冉两大支系。

 

旧谱在溯源时,河南、山东二冉常有混淆的现象。有的二冉都写,但不接世系;有的说,冉氏源自文王第十子,其后封为曹叔,以封地为冉;有的云,吾族为冉雍之后,冉璆是其祖公……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二冉可相互迁徙。子孙繁衍,离祖分支迁于对方。社会变乱,避难隐居迁于对方。当两冉同居一地,虽不同出一祖,为壮大势力,或为隐迹更深,有联宗合族的可能。如此,则因时间久远就无法区分了。

苍溪、阆中《冉氏族谱》(2005年版)引《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书说:“冉氏(季载)于周初得姓之后,整个家族活动于现在的山东荷泽地区。”我们认为不是“整个”,而是“一部份”宗族分支。

山东《冉氏家谱·冉氏源流考》:振铎后裔洗心,遇乱奔鲁,其孙离,逃荷泽之阳,以牧为业。这就是说:山东荷泽地区,既有季载冉,又有振铎冉。二冉有可能联宗合族。《孔子家事》:离,已得姓为冉,称“冉离”,很可能是联宗合族后而始姓冉。

利川《冉氏族谱》载:季载七世孙冉煌,因幽王之乱,离周奔鲁,居邾邹(按:邾邹、定陶、冉堌、荷泽都属兖州之域。)隐居十一世(8-18)无名考。而在19世崇圣前冠以冉耕,未连接世系。涪陵、石柱《冉氏族谱》说:“崇圣是冉耕之子。”幽王于公元前781年即位,其乱应在中后期,约在公元前775年前左右。而冉耕生于公元前535年,其间相隔240多年,前后两代所占时间,应省去一半,即一代。以十代计算,每代24年多,古人的寿命比现在要短一些,从时间说,基本吻合。隐缺的十一代,利川《冉氏族谱》又肯定地记载:“崇圣,伯牛之后。”其后裔“子禄当始皇之乱,遂隐居别徙。”即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门学子迁徙、隐居避难。子禄之子是冉弘、冉璆。“冉璆,其族始蕃于黎阳,仕汉,为车骑都督。”而冉璆是冉季载之裔孙。由此论之,山东孔门冉氏五贤之始祖也是季载;而冉耕之后裔迁徙到黎阳,与季载之裔冉璆合族了。祖籍山东一冉氏谱牒学者在《冉氏家族简介》(载苍溪、阆中2005年《冉氏宗谱》)一文中说:“冉氏源自周文王十子”;“长门冉伯牛后裔多南迁”。

西汉中叶,冉璆仕汉,“为车骑都督”,“其族始蕃于黎阳”。黎阳即河南浚县。加上汉朝尊重儒术。故二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二冉都以黎阳冉璆、孔门冉氏五贤为自尊。

(南面堂)冉氏郑州支谱载《吾族源流考》,从黄帝写自周文王至冉季载,至山东冉氏五贤之裔的连续世系。冉季载为共认的冉氏始祖。

对冉氏姓源另有一些说法,此作简要考辩:

一说是叔山冉。《今古姓氏书辩证》引《元和姓纂》曰:冉氏为“大夫叔山冉之后,此本无明据。”冉氏谱牒亦均无叔山冉之记载。冉崇文《同治冉谱》:“此亦附会之言。”

又一说冉氏出自汉代西南地区的冉马龙。《史记》云:“邛作以北,居长数十,冉马龙最大。”邛作即今川西阿坝茂汶,东汉安帝永初六年(112)置汶山郡。同治谱冉崇文说:相距甚远不是川东冉氏始祖。今人徐学书在1990年11期《民族》刊《阿坝州各民族的形成》一文中说:“西汉中叶,冉马龙与北方游牧民羌人的一支尔玛人到岷江上游,在军事争夺中,冉人失利,一部分沿江南下,最远一支经长江入三峡地区,与当地土著巴人后裔融合成为今土家族冉。”而我冉氏入川始祖冉道周来自湖北安陆,其鼻祖是冉季载,冉马龙是远古时候的泯江上游的一个小国(部落)。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邛、筰一带(今川西阿坝茂汶),相如出使毕,回报天子:“朝冉、从马龙、存邛、定筰,略斯榆、举苞满”,意思是使冉国臣服、令马龙国驯服,抵定了筰地,恤问了邛民、占领了斯榆,拔举了苞满。可见,冉、马龙、筰、邛,为四国名。冉崇文在《同治冉谱》中辩曰:“颜氏徒见夔开间有冉氏为首领,而蜀中适有冉马龙之国,遂牵合而一之,其误甚矣。”

又有说是川东夔巫冉氏。查各种史书称冉氏为“蛮人”的始见于《周书·蛮传》,书中写到:“有冉氏、向氏、田氏者聚落尤甚,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称王侯,屯居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说明三姓族人在三峡有万家,千户以上。北周武成元年(559年)至唐武德四年(621),这62年中有蛮帅冉令贤、冉西梨、冉南王……天和六年(571),蛮帅冉祖熹、冉龙骧再起义……。都说明夔巫蛮冉氏的势力很大。冉道周入蜀是在南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483~493),到北周天和六年(571),才88年,仅两三代人,不能发展到上千、上万,没有那么大的势力。《北周书》上列举“蛮帅”7人,《冉氏家谱》列举是11人,没有一个是冉道周的子裔。冉道周入蜀四代在夔巫做官,不会也不必“更相崇树,称王侯,屯据三峡”。可知,冉道周及其子裔不是夔巫蛮。有人说:“冉道周三世孙冉黎在梁朝承圣三年(554)兵败入魏,到四世孙冉安昌在唐武德五年(622)降唐为止,中间经过六十八年,父子相隔70年左右。不符30年一代的计算法,其有意漏了一代,这一代就是冉令贤起义的时间,《冉谱》故意避讳是蛮族。《冉氏家谱·安昌公传》明载:“公隋末官宣慰使,守巴东,东南夷獠畏威绝迹,……。”隋末以最晚之年,隋恭帝十四年(618)计,是54年,恰好两代人的时间。为什么要推到武德五年呢?就是如此,也不过68年与30年一代相差几何呢?为何要说漏了一代?夔州“蛮”乱是天和六年(571)平定的,而冉道周之孙冉黎于入魏时的梁永圣三年(554)就任大将军。入陕西三原,他怎么能参加冉令贤等人的夔巫叛乱呢?冉安昌于隋末官宣慰使守巴东,如果他参与了冉令贤叛乱,才时过37年,可能委此重任吗?况且冉令贤等叛乱时,他可能没有面世,最多处于幼儿时代,他与叛乱能有何关系呢?因此,夔巫“蛮”冉乱与冉道周子裔毫无关系。上述冉人,应是冉道周入信州前,早已发展于巫蛮中的土著冉氏。冉崇文《同治冉谱》说:“此数人意予族中稂莠者”,承认是冉氏族人,但不是冉道周之族。还有人竟以《北史》:“蛮之种类,盖盘瓠之后”句,说冉安昌是盘瓠之裔。“江淮之间”、“汝豫之郡”是“豫州蛮”、“五水蛮”,所以夔巫之蛮是禀君族,并非盘瓠族。冉道周及其子裔长期在巴人地区做官、生活、安居,自然随乡同俗,互相通婚,与巴人有了民族习俗的融合,有着巴人的特征,但不能随意否定其祖源不是汉族。更不能说是盘瓠(苗族始祖)之裔。

关于酉阳土著冉之说是这样的:冉守忠入酉之前,本地确有姓冉的,人称“高梁冉”、“仡佬冉”(仡佬族)。他们是先于冉守忠(1129)前在酉阳的冉人,他们只承认是冉仁才的后裔。本次修谱考证:《万姓统谱》云:染即冉,望出魏郡,即河南冉魏,又出土文物染华墓碑(冉闵之裔)也写作染华。《酉阳直隶州总志》引《旧唐书》《太平环宇记》说:“酉阳蛮叛,驸马冉仁才征之,有功,留守其地,其后遂世有之。”这足以证明土著冉仍为仁才之裔,也即与仁才之裔冉守忠同祖。

按:此“留守其地”,当指冉仁才部属(或随军之族人)留守酉阳,年代久远无谱可查,而今酉阳也确有少数冉人无谱归宗。但与冉守忠裔孙,同为一祖,即唐驸马冉仁才公也。

 

       

第二节  迁徙与分布

氏族和民族都有一个迁徙,定居(分布)的过程。迁徙的原因主要有:族众繁衍,分支离祖,这种迁徙是近距离和缓慢的;政局变更,隐居避难,这种迁徙是远距离和快速的;出仕为官,子孙随居,这种迁徙有远有近,或属突然的。上述三种情况,冉氏迁徙中都存在。

族中抄本《冉氏家谱》:“始祖发陕西京兆府三原县,小地名黎子沟。”临江(忠县)《冉氏族谱》:“冉仁才祖系陕西京兆府三原县内城分支”。南方冉氏旧谱几乎都有“吾祖源于陕西京兆三原”的记载。其实三原并不是冉氏的发祥地,而是迁徙的集散地。云阳《冉氏族谱》:“吾族源于陕西京兆,发于河南定鼎”。冉道周入蜀,家居信州,其孙冉黎,奉命伐魏,兵败居三原,黎之子冉安昌,隋末官宣慰使,守巴东东南夷,又返回夔巫地区。

冉季载得姓后,主要活动于河南今平舆县地。其中一支迁至山东荷泽地区。其七世孙冉辉,遭幽王之变,奔晋居潞安汾州(今山西考义县);又六世迁居太原大同等处;次子入楚,分支汉阳大田利邑(今湖北利川)。冉辉之弟冉煌“遇幽王之变奔鲁居邾邹”;即山东兖州地区19世崇圣回河南,39世冉璆于西汉建始年间(32~29)授车骑将军、河南都督,其后代住黎阳(今河南浚县)。故有冉氏“始蕃黎阳”。

冉璆十四世孙冉隆,仕晋,授镇西将军,自黎阳迁居魏郡内黄(今河南北部)。建新四年(316),赵破晋,冉隆罹难,子冉瞻(12岁)被后赵石虎收为养子,改姓石。生子闵,石虎死,石闵灭赵自立,复姓冉,建国魏,定都河南安阳,史称“冉魏”。三年后,冉魏被慕容氏灭,惟冉闵次子冉胤(有的写成冉允)奔仓垣(今河南开封)幸存,长大后仕晋,任直阁将军。胤六世孙冉定,定生道周,道周游宦入蜀,家于信州。

冉季载得姓到道周入蜀前,冉氏多活动于河南等中原地区。故河南是冉氏早期发祥地。其子孙从河南迁往山东,迁往陕西,迁往巴蜀。61世冉道周为入蜀始祖。

冉道周四世孙冉安昌于武德元年(622)入唐,奉诏招渝、黔、婺、牂牁等地,开拓思夷等州。随之,冉氏从夔州迁入了黔州边境。清同治《冉氏家谱》:“通牂牁、思、婺以来,族人久有迁居边境者,由夔州以达思州,固声势相通,而地可乘变也。”(按:《新唐书·高祖本纪》、清同治《冉氏家谱》均记:冉安昌于武德五年归唐。但是《地理志》载:婺州建在武德元年”。《冉谱》载:武德二年,唐为冉仁才加爵;冉安昌于武德四年建婺州。这两件事只能在冉安昌归唐以后,不能在以前。加上冉安昌据守巴东之志,与李渊的亲情关系,绝不会拖到武德五年才归唐;武德元年归唐才合乎事理。)

南宋建炎三年(1129),冉道周后裔、冉显宗十五世孙冉守忠,奉命入酉平乱,乱平任酉阳知寨,世袭罔替。征战中,守忠亲族及冉氏族人迁到了酉阳今渝东南及黔东北地区。

冉守忠入酉,族弟冉守孝随军征战,以功授播州佥事,封沿河祐溪副长官,子孙世居遵义、黔省各地,发迹于麻兔司。其裔孙再玺于元初授忠显校尉,生如龙,元末特授沿边溪洞万户府万户侯。奉调征云南,其长子天麟同征云南,分于麻兔司。冉如龙为松桃冉氏之始祖。其四子天寿,从征云南,凯旋归,分支石阡、婺州等地。自如龙始世袭28世长官司。(详见第四章第七节《冉守时~冉崇炳世系》)

历代土官的兄弟分支酉阳周边地区,族人亦随之迁徙。从冉守忠入酉征战的族弟冉守时,封授石柱宣抚使佥事,其子孙世居石柱。世袭佥司17世。守忠十世,酉阳宣抚使冉如彪的兄弟及其亲属分支酉阳、秀山、彭水、黔江、利川、涪陵、城口、余庆、万县、长寿、丰都、江北、武隆、梁平、忠县、务川、松桃、南坪、巴南、沿河、思南等地。

综上可知,季载冉氏,在冉道周任官入蜀后,沿长江而上深入巴、蜀地区;沿山水走向入今渝东南、黔东北等武陵山区。冉守忠、冉守孝、冉守时入酉平蛮有功。冉守忠任官授酉阳,冉守孝任官入黔,冉守时任官入石柱,冉氏得到了更大的发迹。酉阳是冉氏发祥地。

冉氏的分布很广,全国各省、市都有。其中山东、河南、陕西、河北、安徽、天津、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最多,尤以武陵山区及其周边地区最为集中。

冉道周入蜀,其后裔发展壮大,成为季载冉氏的主体,全国冉氏的一大支,分布在武陵山区及其周边的重庆、贵州、湖北、四川、湖南5省(市),30多个市、区、县。

冉守忠入酉,世袭土官,建立寨、州,成为冉氏的集中和发散之地,故酉阳冉氏人口最多,全县总人口70多万,冉氏有20多万人,占四分之一强。湖北利川市冉氏达10余万,祖籍95%为酉阳。

此次酉阳发起续修《冉氏族谱》,入会7省55县,以迁入各县始祖(15代以上)计,属于冉守忠房262房,冉守孝房11房,冉守时房8房,其他14房,约81%都源于酉阳迁出。

 

冉氏列祖迁徙考

综上所述,可知列祖迁徙路线,进而得知祖籍地点:

一、冉氏得姓始祖――冉季载,在河南平舆(聃国)。

二、历代旧谱都写冉氏列祖,冉猛、冉弘、冉璆、冉隆都是季载之后,都在河南。

三、冉定任湖北荆州刺史,冉道周由荆州调内陆,再入川。 

冉氏列祖迁徙 祖籍地名简表

序号  世系号  姓名      活 动 地 域

1    1   冉季载    周成王封冉季载于聃国(今河南平舆县)。

2    6   冉  煌    因幽王之乱,离周廷奔鲁(今山东兖州等地)。

3   39   冉  璆    任河南都督其后代住黎阳,今河南浚县。

4   52   冉  隆    西晋镇西将军由黎阳迁内黄,今河南北部。

5   54   冉  闵    灭赵建冉魏国(今河南安阳)。 

6   55   冉  胤    冉闵次子奔仓垣(汴梁城外)(今河南开封市)。

7   60   冉  定    任荆州刺史,晋朝的荆州址查《历史辞典》 在今湖北江陵。

8   61   冉道周    由湖北安陆内使、平南将军加散骑常侍,后调四川。

9   61   冉道周    四川信州(今奉节)任都督诸军事。

10   62   冉  轸    入川二世,率荆州刺史,封巴东(今湖北巴东)郡公。

11   63   冉  黎    入川三世,奉调入魏(陕西),留下冉人,所以有陕西三原为冉氏起源地之说,可四代安昌隋末又回巴东郡。

12   64   冉安昌    袭巴东郡,由夔州伐思州(酉阳)第一冉人。

13   82   冉守忠    由万州出,平乱有功,官封酉阳第一任土官。

14   82   冉守孝    由万州出,平乱有功,官封沿河、遵义,其后冉如龙入松桃。

15   82   冉守时    由万州出,入酉平蛮乱有功,官封石柱佥事。

 

 


分享按钮>>【冉氏文化古迹】冉氏族谱远祖世系
>>【冉氏网新闻】武陵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