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二年(1120年),与朝廷政见不合,被贬谪到永宁府(今四川省叙永县),又调往崇庆军(今四川省崇州市)主持军政事务。他在当地号令严明,为边人所敬畏。宣和四年(1122年),奉命征西,抵达广宁洞,发现遗金十万,命令储存在官府钱库,分毫不取,连看都不看一眼。
钦宗靖康元年正月(1126年2月),金兵进犯宋朝,宰相李邦彦主张割地议和,文绍坚决反对,被李邦彦诬陷,被贬到长沙。五月(6月),行至中途,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有一老人馈赠三只黄柑,食用后当天痊愈,年已五十七岁的文绍不仅面容恢复年轻状态,连头发都变青黑色了。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被金兵追击,被迫从中原南迁扬州。文绍得知消息,赶回扬州护驾。建炎三年二月(1129年3月),金兵长驱直入,占领扬州,文绍和众将领护卫宋高宗南渡越州。建炎四年四月(1130年5月),金兵在宋军围攻下被迫北撤,宋高宗改越州为绍兴府,作为临时都城,并改年号为绍兴。
绍兴二年正月(1132年2月),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文绍被召入京城,恢复翰林学士职位,参与诏书的拟定。四年(1134年),因身有疾病请求辞职,然而平素清正廉洁,深受皇帝信任,上书三次都未能批准;拖到五年三月(1135年4月),才得到批准,带领全家定居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自号“柑仙翁”。绍兴三十年庚辰三月十七日(1160年4月25日)去世,享年九十一岁;次年二月廿一日甲子葬于会稽县义安乡(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郦家埭村)。
文绍公自从长沙返回朝廷后,所作的诗词文赋,文采均超出常人,好像有神灵暗中相助似的。他留下了《易解》十篇、《太极辩论》数卷、《奏议》二十卷、《稽山集》二十四卷。他一生所担任的职务,都留下政绩,能知人善任,从不独断专行,当时已经享誉各地。
文绍公一生值得记载的事迹很多,后人评论说:“文绍公对外柔顺,秉性刚强,自始至终,坚持原则。他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和蔼可亲,言行举止值得大家学习。”他在言谈中离不开忠君爱国,他经历了哲宗、徽宗、高宗三代宦海朝政,德高望重,常人莫及。他的一生正气凛然,即使面对艰难困苦和功名富贵,也从不动摇自己的爱国信念。
文绍公留下的文章,气势磅礴,雄伟如同高山,坚硬如同磐石,铭刻文坛,永垂青史。
南宋初期,定居会稽县义安乡(今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郦家埭),如今郦家埭郦姓人口大约有三千余。元朝年间,郦家埭有一支往南发展到吼山;另一支北迁孙端一带。明朝前期,郦家埭有一支往东南远迁三门县横渡镇,如今横渡镇有郦姓人口近两千。明朝后期,郦家埭有一支往西南迁到绍兴县平水镇嵋山村,隐居到高山孤峰顶上!清朝中期,嵋山村有一支迁居嵊县西部,我们尚未展开调查,资料暂缺。民国年间,吼山有一户迁往天台县。
南宋前期,迁居金华府兰溪县游埠镇,子孙散居兰溪、金华、建德、杭州等地。
南宋前期,迁居诸暨县;到了南宋后期,连续三代担任大理寺提领(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当时,还有两个分支,一支迁居诸暨城北郦村,至今仍是一村,大约一千人口;一支由于抗击蒙古入侵,前往苏南作战,便迁居江苏省丹阳市,子孙往西北散居镇江、南京、湖北蕲春,往东南散居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大约两万多人口。
进入元朝,诸暨县城的郦氏子孙,分为曾九公、曾十公、曾十一公这样三支。曾九公后来分为贵二公、贵三公、贵四公这三支。其中,贵二公分为景三派、景八派这两支;贵三公分为景二派、景四派、景五派、景七派这四支;贵四公分为志一派、志四派这两支。
到了明朝,景八派分为元一房、元三房、元五房、元九房、元六房、元四房、元七房、元十一房;其中,元九房有一支从诸暨迁居山阴县州山村(今属绍兴县柯桥镇);元六房有一支从诸暨迁居云南庄州卫(今云南省盐津县)。景四派迁居湖南邵阳,发展到武冈、通道。景五派分为友六房、友八房。景七派分为维新房、维尧房、秉彝房、荣华房。志一派有一支迁居会稽县白衙弄(今属绍兴市区)。其中,秉彝房又分为崇本堂、福持堂、茂荆堂。
进入清朝、民国年间,诸暨郦姓曾九公的后代,各派各房已经遍及一百三十余村,人口达到两万余。元一房有的迁居富阳、义乌境内;元五房有的迁居台州府玉环境内;元九房州山支又有一支迁居附近的项里村,另一支远迁湖北省来凤县,该支又有部分迁居重庆万县;元四房的郦会七,享年一百二十六岁,实属古今罕见;友六房注重书香文化,民国年间出现很多國民黨高级将领,后代分布台湾香港美国;维新房有一支南迁处州府云和县;维尧房出现中共诸暨地下党第一任县委书记;秉彝房崇本堂出现一位感动全县的烈女贤母;福持堂、茂荆堂注重文化,举人进士、留学外国的人才不断涌现。志一派的一支迁居杭州菜市桥;白衙弄一支有部分迁居铁甲营(也属绍兴市区)。志四派有一支迁居五泄。
南宋前期,迁居天台县;明朝年间,又迁往临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