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璩氏—璩美凤家世探源
- 中华璩氏网 2009年4月14日 璩盼盼
璩美凤自己说,他的父亲是安徽桐城人,曾任台湾总统府宪兵营营长,负责保护蒋介石。这样,璩美凤和张漱菡、玉翎燕、胡一虎、费玉清、张菲等诸多台湾名人一样,祖籍安徽桐城。那么,她的祖籍地到底在桐城何处呢?桐城璩姓又源来何自呢?
1、璩姓探源。
《桐城璩氏宗谱》曰:“璩之为姓也,三古以前未见经传。春秋时,卫公族瑗,字伯玉,籍出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始以蘧为姓,亦不知其意何据也。相传,伯玉七世孙讳乐者,因避难易蘧为璩,故璩之受姓自兹始。历汉晋五代,史载不详”。
经考证,蘧姓之先祖应追溯到周天子的姬姓。周公旦分封诸侯时,将同父同母弟康叔分封到卫地,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南),史称康叔。随康叔到卫地的姬姓祖氏,其中一支居住在蒲邑东不足 5公里的一个丘岗上。这里山坳中到处生长着蘧藕(荷花的另一种名字)。蒲邑位于蒲水和济水之间,这里的先民敬慕蘧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洁净,就以物为地名,曰蘧丘。居住在蘧丘一带的周王室后裔因辅佐卫国国军康叔有功,其中一人被封在蘧丘,封曰蘧伯,后来又设置了蘧伯乡。出此以后,这里的居民以地名(蘧丘)以封爵(蘧伯)为姓,始有蘧姓。始祖蘧伯玉,名瑗,今河南长坦县伯玉村人(一说今濮阳县老渠村人),生卒不详,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与孔子相交甚厚。正月初八是先祖伯玉的生日,后人为纪念他设立大古会。
蘧伯玉传二十七世至“秉”,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于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意在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衣平民,耕读传家;加王旁(古汉语称王字旁为玉旁),意为不忘先祖“伯玉”。此说与《桐城璩氏宗谱》虽有出入,但都认为是因为避难而易蘧为璩。由于需要避难的只有“秉”一支,其它的“蘧”姓仍然繁衍生息到现在,与璩姓同祖同宗。
民间,也有将璩写成“琚”的。“琚”音居,解释为古人佩带的一种玉。除《汉语大词典》《中国姓氏大全》称其为“较罕见姓”外,其他诸如《康熙字典》、《古汉语词典》、《辞源》、《辞海》等均未将“琚”字作姓氏解释。因此,怀疑 “琚”应为近代因某些历史原因(不规范的简化字?),人们对“璩”的误写。在一些地方,包括安徽桐城,音仍为璩。据此可认为,蘧、遽、璩、琚四姓同源,并存于世。
2、桐城璩姓探源。
《桐城璩氏宗谱》记载:“我祖德先公讳魁,配吴氏,生子三,祖一、慎一、鸿一,居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霄坝。元季人民流难,三公于洪武元年迁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之西乡。祖一公择居花园坂保,其后姓璩不易,为世德堂。慎一公仕元为陈友谅引驾先锋,及明代不仕而退隐,亦迁桐之挂车河,为遗经堂。慎一公三传有讳世掌者,少孤,受养于外家方氏,故其子孙悉从方姓,唯昏丧告祭乃复璩姓,璩方二姓遂得两存。此所谓姓璩不忘本也,姓方不忘恩也。鸿一公更姓侯,迁桐之桦林岗。鸿一公三传有讳伴者,以签点北京鼓城卫,子孙留桐者俱殁,葬桦林岗之侯家畔,代远年久,墓不可考。其在北京者,明季尚通往来,清朝始无音信”。
从上可知,桐城璩姓于洪武元年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霄坝迁来,同来的有弟兄三人。值得一提的是,老二“慎一公”传至第三代“世掌”,由于是个孤儿被外婆方家抚养,从此改姓“方”。桐城的方姓虽有桂林、鲁洪、会宫等好几支,但这个由璩姓改过来的“璩方”现在的人数却是最多的。目前,方姓是桐城的第一大姓,璩姓是桐城的第十六大姓,如果将“璩方”和璩姓两者合起来,恐怕称得上桐城第一大姓。
3、璩美凤的祖籍探源。
很显然,璩美凤属于璩姓桐城三始祖的老大一房,这一房的人是三兄弟中唯一没有改姓的。由于生齿日繁,桐城璩姓不可避免有所流动,或出乡、或出县、或出省,但主要还是聚居在香铺璩祠、新安渡、挂车河一带。中国的璩姓分支也多,判断是不是桐城璩氏的最简单方法,是看字辈能不能对上号。同治四年四修家谱时,桐城璩氏自十三世编定字派歌:尚克承先志,诗书詒泽长,传家敦孝友,经世效忠良。
璩美凤虽然经常来大陆,却一次也没有来故乡桐城,也不知道将来有没有来故乡的打算。如果她愿意来,我倒可以帮忙找一找她的祖籍地。这也不难,由于有完整的家谱,只要她能提供令尊的谱名(最好再另上祖父的谱名),按谱顺藤摸瓜就能找到大宗和小宗图,祖籍地自然也就出来了。
</DIV>
分享按钮>>湖南璩氏源流以及迁移
>>【历史名士】清廉御史璩廷祜—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