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氏首页 | 燕氏新闻 | 家谱源流 | 古代人物 | 当代人物 | 文物古迹 | 图片新闻 | 燕氏家谱 | 燕氏论坛 | 中华万家姓 |
 
河南省济源市白涧燕氏家谱

资料提供:燕志平
堂号名称:召贤堂 祠堂驻地:河南省
家谱主修:燕志琨 
字辈排序:景君守时国,廷天克锡,会元学义,志昭永振,统承淑纪。

 


河南省 济源市白涧燕氏家谱序
二十一世孙 志平 敬书

二十二世孙 昭山 敬编



国史家谱,本同一源。司马迁写史记立十表,实乃史中之谱。故我祖宗多载入史记。

我始祖燕召公,姓姬名奭,乃轩辕黄帝二十世玄孙,辅佐周武王灭纣兴周,建立周朝,分封于燕国,其后代即按分封制以国立姓。遂为燕氏,至今已三千零五十六年。

始祖召公先后辅佐了武王、成王、康王、昭王四帝,开辟了我国历史上“成康之谱序治”“四十年不用刑”的太平盛世。其曾孙昭公,在周历王时,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辅政的创始人之一。

我祖历代人才辈出:春秋时,燕伋,系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因有治国奇才,周宣王先后封其为渔阳伯,阡源侯;其曾孙燕偲,在魏文侯时,为西门豹之师。

战国时,燕昭王(自召公封燕已二十六世)礼贤下士,与民同甘苦二十八年,振兴燕国,竟以弱小之燕攻克强齐七十城。燕国经历八百六十七年,凡四十二主。至燕王喜时,公元前228年,秦趁燕、赵交战之机攻赵,虏赵王迁,兵临易水,逼进燕下都。第二年,燕太子丹派荆柯入秦刺杀秦王赢政,没有成功。之后,秦借故派王翦、辛胜击溃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破燕下都(河北易县)。公元前226年,秦破燕上都蓟(燕京),燕王喜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辽东,虏燕王喜,秦王政二十五年国尽。我祖宗为避其难,才散迁祖国各地。

至元朝初,历代祖宗皆隐居五台山不仕。明朝洪武初年,一世祖闻若迁居济源白涧。一至四世祖中,唯二世祖进和三世祖方出仕于明太祖朱元璋及建文帝,皆位及帘内,参决国事,忠君爱国,四世祖知喾、知时皆为布衣,明成祖朱棣篡位后,诛灭旧臣,祖上恐祸连后代,皆隐名不仕。遵照祖上遗训,前四世祖已隐名,以五世族旺立祖,沿袭至今已六百一十八年。

清乾隆二十一年,十三世祖廷扬任族长时,积数十年之资,创建祠堂,增置坟地,为后创基立业,祖坟在白涧村东北一里许,占地十数亩,明初至今已安葬了千余人。至一九九二年,祖坟无保留卖给陶瓷厂建厂使用,致使祖坟被掘九尺,祖宗遗体被抛骨扬尸,至今祖坟全无。清乾隆四十九年至民国二十四年,祖上数次增修家谱。至十八世祖仰之、荫之为振兴文化,曾先后义务教学二十多年。

追念先祖,我等实为惭愧。家谱历经世道沧桑,竟于一九七一年被烧光,祖人每当触及家谱祖坟议题,无不悔恨。故此次重修家谱,全族人心振奋,踊跃捐款资助。先后有孟县燕沟和本村昭禄献出三门和四门原抄本家谱,为这次重修家谱解决了一些困难。为追根求源,我们用信访、外调等方法、先后调查了三省五县,查阅了十二个县的县志,发出一百三十九封信函,走访了九十六位老人,翻阅了三十九部历史资料,历经四年,完成此谱。

此次重修家谱,以顺应历史潮流,凝聚广大族人为宗旨,对义子、养子、招婿入继者分别情况记入家谱。凡贪赃枉法,屡教不改,屡犯国法,道德败坏者,均入另册。

为使排辈字号统一,祖上传下来的二十一个辈字以外,并将一九八八年所续的十六个辈字进行修正,这次再续十六个辈字,列入家谱,望后代照此启用。

1、前世传承:景君守时国,廷天克锡,会元学义,志昭永振,统承淑纪。

2、一九八八年续修:有祥万生,同发光成,清瑞开庆,中良全兴。

世辈对照表
1、前世传承: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
二十一世









二十二世
二十三世
二十四世
二十五世
二十六世
二十七世
二十八世












2、一九八八年续修:

二十九世
三十世
三十一世
三十二世
三十三世
三十四世
三十五世
三十六世










三十七世
三十八世
三十九世
四十世
四十一世
四十二世
四十三世
四十四世













3、一九九四年重修家谱新续:

四十五世
四十六世
四十七世
四十八世
四十九世
五十世
五十一世
五十二世




广





五十三世
五十四世
五十五世
五十六世
五十七世
五十八世
五十九世
六十世













济源白涧燕氏重修家谱编写委员会



公元一九九四年

吉旦日

农 历 甲 戌 年



济源白涧燕氏重修家谱编写委员会名单


主任委员:(主编) 二十一世孙 志 琨

(助编) 二十一世孙 志 平

(助编) 二十一世孙 志 洋

(助编) 二十二世孙 昭 安

(助编) 二 十 世孙 义 倉

助资人民币1000元

(助编) 二十一世孙 志 勋

助资人民币1000元

(助编) 二十一世孙 志 成

助资人民币1000元

委 员:(校对) 二 十 世孙 义 荣

(校对) 二十一世孙 志 煌

(校对) 二十一世孙 志 修

(校对) 二十一世孙 志 绍

(校对) 二十二世孙 昭 新

(校对) 二十二世孙 昭 亮



公元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吉旦日

农 历 甲 戌 年十一月



济源白涧《燕氏多媒体电子家谱》:



设计、录入、校对:二十二世孙 昭 山



《大燕国燕氏渊源》丛书:



资料搜集、汇编: 二十二世孙 昭 山



于公元二OO六年五月至二OO七年十二月



济源白涧燕氏族祠理事会
总 理 事:二十一世孙 志琨

副总理事:二十一世孙 志平

副 理 事:十 九 世孙 学山

理 事:二 十 世孙 义荣

二十二世孙 昭安

二十二世孙 昭胜

二十二世孙 昭亮





公元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农历 甲 戌 年 十一月



大燕国--燕姓的渊源
燕姓起源:
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打败商纣得天下后,分封各路诸侯。其中有一位叫姬奭(音shi)的贵族被封到燕地(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一带)为王。战国末年(公元前222年),燕国被秦国所灭。而姬奭的燕王之孙将后代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燕。



周 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纪)

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iˋ),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召(今陜西歧山西南),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之初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东的董家林村,随后迁都北京市宣武门、和平门一带,西城区广安门、陶然亭一带。)。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前323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国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貭的公子职,职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国后,太子丹为保全燕国,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导演了一部历史悲剧。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嬴政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不允。前222年燕灭于秦,前后持续800余年。

都城、郡望、堂号、管辖、君主
1、燕都城: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西周时期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位于北京市宣武门、和平门、广安门、陶然亭一带。该地区分布着供蓟城居民汲水的陶制井圈,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宫殿遗迹。蓟城处在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结合带,是华北北部南北大道的汇合点,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最终发展成为全国的首都。

2、燕下都: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26年,战国时代,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

燕下都遗址在河北省易县城东南4公里处。在燕下都武阳台东南约4.5公里处的“金陂堤”外,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3、郡望:(燕国的郡望为:上谷郡、范阳郡。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4、燕国鼎盛时期的五郡:

(1)、上谷郡:始建于战国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因建在大山谷上边而得名。管辖沮阳,故城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南大古村北。所辖范围在河北省西北部和北京市西部、西北部。大致包括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宣化县、涿鹿县、赤城县、沽源县以及上兰县、军都县、夷舆县、和北京的居庸县、怀柔、昌平、延庆县等地。

(2)、渔阳郡:(公元前283年)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设五郡,渔阳郡即为新设五郡之一,郡址在今十里堡镇统军庄村南半公里之南城子。渔阳郡,以在渔水之阳而得名,辖所在今密云县城西南,河北围场以南,蓟运河以西,天津以北,通县以东地区。

(3)、右北平郡(所在平刚,即今黑城古城),管辖区域约为今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地区及今内蒙古赤峰市南部地区包括喀喇沁旗、宁城县、松山区、敖汉旗部分。

(4)、辽西郡:辽宁义县西。辖河北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后辖境渐小,十六国前燕移治令友(今河北迁安西),北燕移治肥如(今卢龙北)。

(5)、辽东郡:范围约在今日的辽宁省。郡治襄平(今辽阳市),辖今辽宁大凌河以东。西晋时改为辽东国。十六国后燕末地入高句丽。北燕又侨置辽东郡于今辽宁西部。

5、堂号:

召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想要振兴燕国,就以优厚的待遇向天下招贤。他拜郭隗为老师,为他筑黄金台,于是许多贤士从四面八方奔赴燕国,燕国于是得到振兴。

6、燕国统辖的疆域:

《汉书•地理志下》记载:“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汉书•地理志下》是按照汉代的行政区划来界定“燕地”的。

若按方位可作如下界定:燕国的西部边界在今天的山西省东北浑源县一带;南部边界在今天的河北唐山、完县一带;燕国还包括京津、辽宁、吉林、内蒙古。



燕国地图


7、君主列表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数 在位年份

燕召公 姬奭(shi)

燕侯克 姬克 (前?年——前?年)

燕侯旨 姬旨 (前?年——前?年)

燕侯舞 姬舞 (前?年——前?年)

燕侯宪 姬宪 (前?年——前?年)

燕侯和 姬和 (前?年——前?年)

(前?年——前?年)

(前?年——前?年)

(前?年——前?年)

(前?年—前865年)

燕惠侯 38 (前864年 —前827年)

燕厘侯 姬庄 36 (前826年——前791年)

燕顷侯 24 (前790年——前767年)

燕哀侯 2 (前766年——前765年)

燕郑侯 36 (前764年——前729年)

燕穆侯 18 (前728年——前711年)

燕宣侯 13 (前710年——前698年)

燕桓侯 7 (前697年——前691年)

燕庄公 33 (前690年——前658年)

燕襄公 40 (前657年——前618年)

燕前桓公 16 (前617年——前602年)

燕宣公 15 (前601年——前587年)

燕昭公 13 (前586年——前574年)

燕武公 19 (前573年——前555年)

燕前文公 6 (前554年——前549年)

燕懿公 4 (前548年——前545年)

燕惠公 9 (前544年——前536年)

燕悼公 7 (前535年——前529年)

燕共公 5 (前528年——前524年)

燕平公 18 (前523年——前505年)

燕简公 12 (前504年——前493年)

燕孝公 38 (前492年——前455年)

燕成公 姬戴 16 (前454年——前439年)

燕闵公 24 (前438年——前415年)

燕后简公 姬载 42 (前414年——前373年)

燕后桓公 11 (前372年——前362年)

燕后文公 29 (前361年——前333年)

燕易王 12 (前332年——前321年)

燕王哙 姬哙 9 (前320年——前312年)

燕昭王 姬职 33 (前311年——前279年)

燕惠王 7 (前278年——前272年)

燕武成王 14 (前271年——前258年)

燕孝王 3 (前257年——前255年)

燕王喜 姬喜 33 (前254年——前222年即:秦王政25年)

燕国简介
燕国,西周十二诸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始封君为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周文王的庶子姬奭。周灭商前,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省歧山县西南),故称召公筮。周灭商后,武王封姬奭于燕(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北5公里处),并同时封尧的后代于蓟(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一带)。召公奭受封后,没有去就国,留下辅佐武王,任太保之职(与周公旦共掌朝廷军政大事),让其子去燕就封。虽后,燕国吞兼并了蓟国,将都城由琉璃河迁到蓟。西周时期,燕国主要活动疆域在北京地区,周围分布着许多戎、狄和霍貊(分布在今辽宁至朝鲜江原道一带、东夷的一之)部落,仅东南面与齐国相邻,因此与中原各诸侯交往较少,史书记载也欠祥,只知当时共11代燕侯,前8代不知名号,后3代为惠侯、厘侯、顷侯。春秋时期对燕国的记载也不多,且燕侯世系常互相矛盾。

西周晚期,燕国北方常有戎、狄为患。据《世本》记载:为避山戎入侵,公元前697年,燕恒侯迁都临易(今河北省容城东)。公元前664年,齐恒公出兵救燕,才恢复了燕的疆界及与中原周王朝的联系,随后迁回了蓟。进入战国,公元前323年燕、赵、中山同时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国势相对较弱。燕同齐、中山、赵国为邻,相互经常发生战争,到战国中期越演越烈。燕王哙时,大臣子之多谋善断,深得燕王哙的信任和重用,前318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实行政治改革。子之行王事3年,与反对改革的势力发生矛盾,燕将市被与太子平起兵反叛,双方激战数月,死者数万,燕国大乱,市被及太子平被子之攻杀。这时,齐宣王在孟柯的劝说下,乘燕危机之时出兵伐燕,仅五旬即破燕都,燕王哙和子之被齐军所杀。中山国也趁机夺占了燕国大片土地,燕几乎亡国。公元前312年,秦、魏、韩联军救燕,败齐军于濮水之上。第二年,赵武灵王派兵将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护送回燕,立为燕昭王。昭王立志报仇雪恨,卑身厚币,高筑黄金台,招聚天下贤士,得乐毅等人相助,励精图治,燕国从此强大起来。这一时期(公元前311~前279),燕国北破东胡,将领土扩大到辽东,设上古、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筑长城西起造阳(约在今河北张家口附近),东至辽东,又东至满潘汗(今朝鲜清川江一带)与朝鲜分界。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境内有燕长城断续遗址存在。疆域有今滹沱以北的河北中部、辽宁大部、山西一部,成为一方强国。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赵、魏、韩五国伐齐,连攻70余城,破齐都临淄,齐国当时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齐缗王逃入莒城被杀,齐人又立缗王之子法章(齐襄王)为君。燕军围即墨,城中推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5年之久。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继位,惠王猜忌乐毅,改用平庸的骑劫为将。齐将田单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反攻,重创燕军,收复了丧失的70余城,燕国也由胜转败,从此一蹶不振。到燕王喜时,燕又屡败于赵。公元前228年,秦趁燕、赵交战之机攻赵,虏赵王迁,兵临易水,逼进燕下都。第二年,燕太子丹派荆柯入秦刺杀秦王赢政,没有成功。之后,秦派王翦、辛胜击溃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破燕下都。公元前226年,秦破燕上都蓟,燕王喜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辽东,虏燕王喜,燕国亡。

  燕自召公奭公元前1045年受封于燕到公元前222年灭亡,共历四十四王,八百二十三年。

北燕和前燕、后燕、南燕、西燕有别:
周朝历史上有两个燕国。传自召公奭者,史称北燕。另外还有一个南燕国,位于河南省延津一带(一说今河南滑县胙城一带),则是当时黄帝一支后裔伯倏在商朝的封国。当南燕失国之后,伯倏后裔也依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而姓了燕,这就是《通志•氏族略》上所说的:“召公奭之后,以国为氏;又黄帝之后,其国先亡,亦以为氏。”

汉朝以后兵荒马乱的南北朝时期,当时的鲜卑族慕容氏(慕容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称为氏。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前后建立了五个以燕为号的国家,就是一般史书上所称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和北燕—前燕是由慕容俊所建,有今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诸省地,传了四世四主六十四年;后燕,是由慕容垂分自前燕,有今河北、山东省,及河南北部,辽宁西部,山西东部之地,传了三世五主二十六年;西燕,是前燕慕容俊之子慕容泓,背前燕而自立,曾大破苻秦之兵,有今陕西东部及山西南部之地,传了三世六主十一年;南燕,是慕容德离前燕而自立,有今山东东部及江苏东北隅之地,传了二世二主十三年;北燕,则是汉人跋乘后后燕内乱,据昌黎而自立,有今热河南部及河北东北隅之地,传二世二主二十八年。

在上述的五个“燕国”之中,北燕是姬姓,南燕是姞姓,乃姬姓黄帝之后。北燕、南燕之后皆为燕姓。其余皆是由鲜卑族的慕容氏所建,他们称孤道寡的日子虽然都很短,均有昙花一现。不过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却是深远的,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流下了一段记录,而且为中华民族带来了许多新的血轮。这些鲜卑人从此再也不肯离开中国人,日久天长,变得跟汉人一般无二,再也分不出彼此。关于慕容氏改姓为燕的经过,详载于《姓氏考略》一书。因此,目前我国的燕氏家族之中,当有一部分是鲜卑人的后裔。

北京燕国历史文化大事延续
(公元前865—1153)

燕惠侯元年(公元前865)是年,燕国历史始有纪年可考。

燕桓侯元年(前697)桓侯统治时期,迫于山戎侵逼,迁都易城(今河北省雄县境)。

燕襄公元年(657) 襄公统治时期,复迁都蓟城。

燕惠公六年(前539)惠公欲诛大夫而立宠姬宋,诸大夫杀姬宋,惠公逃亡齐国。

燕惠公九年(前536)齐、晋伐燕,送归惠公。

燕文公六年(前356)文公会赵成侯于阿(今河北高阳北)。

燕易王十年(前323)燕公称王。

燕王哙三年(前318)燕王哙禅位于相国子之。

燕王哙六年(前315)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反,事败被杀。

燕王哙七年(前314)齐军破燕都,燕王哙与子之被杀。赵送归燕公子职,后立为王。

燕昭王元年(前311)昭王即位,厚招贤士,曾建黄金台,并改筑宫以师事郭隗,于是乐毅、邹衍、剧辛、苏秦分别自魏、齐、赵、周入燕。

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以乐毅为上将军,并率韩、赵、魏、秦楚五国之师伐齐,齐泯王出亡。燕师直入临淄,连下齐国珍宝尽数掠回蓟城,“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

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秦军临易水,燕太子丹使荆轲西入咸阳行刺秦王,不中被杀。

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秦军破蓟城,燕王喜奔辽东.后4年(燕王喜三十三年,前222),秦军取辽东,燕王喜被虏,国亡。秦在燕设广阳郡。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修筑万里长城.蓟城以北上谷、渔阳等郡内原有长城,重加修复。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燕人卢生等以古非今,导致“坑儒”之祸。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派武臣略赵地。八月,武臣据赵地称王,派原上谷卒史韩广略燕地。九月,韩广率军至蓟城,自立为燕王。

汉高帝元年(前206)二月,西楚霸王项羽立臧荼为燕王,都蓟城.原燕王韩广改为辽东王,旋被臧荼杀害。

汉高帝五年(前202)七月,燕王臧荼叛汉,高帝亲征。九月,臧荼被俘,另立卢绾为燕王。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二月,卢绾反汉,改立皇子刘建为燕王,并调兵10余万往征,卢绾败退塞下,旋降匈奴。

汉高后七年(前181)九月,刘建卒,无后国除,改为燕郡。

汉高后八年(前180)九月,立东平侯吕通为燕王。十月,诸吕作乱,旋被平定.吕通被杀国除。

汉文帝元年(前179)十月,徙琅邪王刘泽为燕王。

汉元朔二年(前127)刘泽死后,传子刘嘉,刘嘉传子定国.定国与其父姬奸,并夺弟妻为姬。至是事发,定国自杀,国除,改燕郡。

汉元狩六年(前117)四月,立皇子刘旦为燕王.燕郡复改燕国。

汉元凤元年(前80)九月,刘旦谋反,事败,自经死,国除,改为广阳郡。

汉本始元年(前73)七月,更广阳郡为广阳国,立刘旦子刘建为王。

新皇帝始建国元年(公元9)改广阳国为广有郡。

东汉建武二年(26)三月,复广阳国,封皇叔刘良为王。

东汉建武三年(27)先是,上年,渔阳太守彭宠反。是年三月,涿郡太守张丰反,与彭宠连兵.彭宠占据蓟城,自立为燕王。

东汉建武五年(29)二月,彭宠被奴隶子密等所杀,其子彭午被立为王.国师韩利斩彭午,降汉。三月,徙广阳王刘良为赵王,始就国。

东汉建武十三年(37)省广阳国属上谷郡。

东汉广元八年(96)九月,复置广阳郡,治蓟城。

东汉初平三年(192)著名学者卢植卒。

魏黄初四年(223)改广阳郡为燕郡。

魏太和六年(232)二月,改燕郡为燕国,封皇叔曹宇为王。

魏嘉平二年(250)镇北将军刘靖命军士修戾陵遏,开车箱渠。

魏景元三年(262)遣樊晨重修戾陵遏。

晋秦始元年(265)十二月,封皇弟司马机为燕王。

晋咸宁四年(278)卢植之孙,著名学者卢钦卒。

晋元康五年(295)六月,高梁河大水,坏戾陵遏.刘靖之子、宁朔将军命士卒修复。

晋永康元年(300)四月,张华为赵王伦所杀。

晋永嘉五年(311)七月,大司马,幽刺史王浚在幽州承制假立皇太子,图谋帝位。著名学者霍原因反对王浚被杀。

晋建兴二年(314)三月,羯族首领石勒至蓟,纵兵焚掠,并擒王浚,后解往襄国(今河北刑台)杀之。

后赵元年(319)十一月,石勒于襄国称赵王,是为后赵,其政区共24郡,包括晋幽州所属渔阳、范阳、燕国等。后改燕国为燕郡,治蓟城。

后赵太宁元年(349)四月,东晋穆帝遣使,拜鲜卑首领慕容俊为幽、平二州牧、大将军、大单于,封燕王。时幽蓟仍在后赵控制下。

前燕二年(350)二月,慕容俊乘后赵内乱,自龙城(今辽宁朝阳)分兵三路南伐。三月,攻陷蓟城,以之为前燕国都,修建太庙,宫殿,并沿用燕昭王碣石宫旧名。

前燕元玺元年(352)十一月,慕容俊正式称皇帝,都蓟城,国号大燕,建元元玺。十一月,慕容俊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境内)。

前秦建元六年(370)十一月,前秦符坚灭前燕,尽并幽州之地。

后燕燕元二年(385)正月,后燕带方王佐与宁朔将军平规共攻蓟城。二月,前秦幽州刺史王永败退,王佐进据蓟城。

北魏皇始二年(397)三月,后燕慕容宝弃中山,北趋龙城.北魏占据蓟城。

北魏太和十年(486)著名学者平恒卒。

北魏太和十三年(489)造石雕佛像于蓟城西北(今海淀温泉西车儿营)。

北魏正光二年(521)裴延俊任幽州刺史,修复戾陵遏、督亢渠,并命主薄郦恽修学校。

北魏孝昌三年(527)十月,北魏尚书令雍州刺史萧宝寅反,杀郦道元。

北魏普泰元年(531)二月,北魏幽州刺史刘灵助自号燕王,起兵于蓟。三月,刘灵助进军至博陵、安国城(今河北国东南),为北魏督侯渊破杀。六月,高欢起兵于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后据蓟城。

北齐天保六年(555)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夏口(今居庸关附近),西至恒州(今山西大同东北)。

北周建德六年(577)正月,北周灭北齐,占领蓟城。二月,置总管府于幽州。北周大象元年(579)修复长城,西起雁门,东至碣石。

隋仁寿二年(602)三月,建塔于幽州宏业寺(今天宁寺),以安放佛舍利。

隋大业三年(607)四月,改幽州为涿郡。

隋大业四年(608)正月,命开永济渠(亦称御河).又连接卫河通桑干河(今北京城南凉水河),北至涿郡。

是年,修筑长城.

隋大业五年(609)阎毗兼任卫长史,在幽州蓟县营建临朔宫 (今北京大兴境内),并受命督修长城,开永济渠。

隋大业七年(611)二月,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出发,渡河入永济渠,经50多天到达涿郡.同月,下诏征高丽,总征天下兵。

隋大业八年(612)正月,隋军分兵24路,自涿郡向平壤进发.其明年后年,又先后派兵远征高丽,均告失败。七月,隋炀帝离开涿郡,回返东都洛阳。

隋义宁元年(617)虎贲郎将罗艺起兵据涿郡,自称幽州总管。

唐武德元年(618)五月,唐王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改涿郡为幽州,置总管府。

唐武德二年(619)九月,封罗艺为燕郡王,赐姓李。

唐五德五年(622)修建慧聚寺(明代重修改名戒台寺)于幽州城西马鞍山下。

唐贞观元年(627)正月,燕郡王李艺(罗艺)反,逃奔突厥,为左右所杀。

唐贞观十八年(644)十一月,将征高丽,大军集于幽州。

唐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唐太宗誓师于幽州城南,前往辽东。十一月,太宗自辽东班师,至幽州城南,大飨军士。是岁,诏修悯忠寺(今法源寺),以悼阵亡将士。

唐天宝元年(742)改幽州为范阳郡,更幽州节度使为范阳节度使。

唐天宝三年(744)三月,以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

唐天宝十一年(752)十月,李白抵幽州,写有《出自蓟北门行》、《北风行》。是时,高适曾两度出塞,过燕蓟,写有《燕歌行》、《蓟中行》等诗。

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反。

唐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二月,安庆绪以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十二月,史思明反安庆绪于范阳。

唐乾元二年(759)四月,史思明称帝,国号燕,建元顺天,改范阳为燕京.逾二年,为子史朝义所杀。

唐广德元年(763)正月,唐军败史朝义于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朝义奔广阳(今北京密云),广阳不受,自缢死.安史之乱结束。

唐会昌三年(843)著名诗人贾岛卒。

后梁乾化元年(911)八月,刘守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

后梁乾化三年(913)十一月,晋王李存勖拔幽州,刘守光出逃,后被擒。

后晋天福元年(936)五月,并州守将石敬瑭反叛后唐,求援于契丹。十一月,许割幽、蓟等16州予契丹,岁纳帛30万匹,契丹主耶律德光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与契丹连兵南下,幽州守将赵德钧父子降。

契丹会同元年(938)十一月,晋遣使向契丹献燕、蓟等16州并国籍.诏以幽燕为南京(又称燕京),府曰幽都。

契丹会同三年(940)四月,太宗至南京,在元和殿举行入阁礼;在昭庆殿宴南京群臣;并接见晋国及回鹘来使。五月,阅骑兵于南郊。六月,阅步卒于南郊。十二月,诏南京皇城西南堞建凉殿。

契丹会同六年(943)十二月,太宗至南京,议伐晋。

契丹会同七年(944)十二月,契丹兵南下伐晋。是岁,改南京宝刹寺为驻跸寺。

契丹会同十一年(945)四月,契丹败还南京。

契丹会同九年(946)八月,太宗自将南伐.战数月,后晋亡。

辽天禄四年(950)是岁,大悯忠寺阁灾。

辽应历五年(955)是岁,即大悯忠寺故基省为两层。

辽应历六年(956)应历年间,大修云居寺,保护石板经.是岁,王正撰《重修模阳白带山去居寺碑》,谓"寺不坏于平地,经不坠于东峰"。

辽应历十一年(961)八月,建仰山寺。

辽保宁八年(976)六月,辽南京留守高勋奏请垦荒种稻,景宗疑有异志,未准.此后.南京地区长期禁种水稻,以便军行。十二月,诏南京复礼部贡院.保宁中,扩建大延寿寺(在悯忠寺之东),穷极伟丽。

辽乾亨元年(979) 六月,宋太宗率军至幽州城南,驻宝光寺。七月,宋军与辽军战于高梁河,败绩,宋太宗公以身更多免,翌日乘驴车南逃。

契丹统和八年(990)是岁,建大悯忠寺释迦太子之殿。

契丹统和十三年(995)正月,圣宗至南京延芳淀(今通县境内),下令诸道劝农。九月,以南京太学生员浸多,特赐水碓庄一区。

契丹统和十四年(996)是岁,薛海鞋默定三之子鲁定君来南京,建寺于南郊,即牛街清真寺。

契丹统和十五年(997)悯忠寺僧智光为《龙龛手鉴》作序。

契丹统和二十二年(1004)是岁,建法宝寺(在延寿寺南。

契丹统和二十四年(1006)八月,改南京各宫门名称,宣教门为元和门,外三门为南端门,左掖门为厅春门,右掖门为千秋门。

契丹开泰元年(1012)十一月,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契丹开泰六年(1017)是岁,改至寿寺为开泰寺。

契丹太平二年(1022)六月,命于悯忠寺建道场百日,追悼宋真宗.真宗本年二月卒。

契丹太平五年(1205)十一月,于南京求进士,得72人,命赋诗,第其工拙。

辽圣宗太平十年(1030)是风,南京试举人,以<一箭三鹰>为赋题.重修仙露寺。

契丹重熙十二年(1043)<契丹大藏经>刻成,凡500余卷,在南京刊行。

契丹清宁二年(1056)是岁,大悯忠寺阁摧于地震,诏趣完成。

契丹清宁五年(1059)秦越大长公主舍宅建寺,诏以"大昊天寺"为额,额与碑皆道宗御书。

辽清宁八年(1062)是岁,建竹林寺。

辽咸雍四年(1068)三月,诏南京除军行之地,许民种稻。

辽大康九年(1083)是岁,重修宝塔寺。

辽大康十年(1084)正月,复建南京奉福寺塔(在今白云观西南,后改名广恩寺,地名栗园)。

辽天庆元年(1111)十二月,宋童贯使辽,至卢沟河,燕人马植求见.童贯携马植归来,植献联金之策.图燕之议自此始。

辽天庆七年(1117)云居寺东南塔(压经塔)建成。

辽保大元年(1121)九月,迫于金军威胁,犬祚帝逃至南京。

辽保大二年(1122)正月,金人克中京,逼燕山,天祚帝自居庸关出逃。三月,辽宰相李处温、张琳与诸大臣耶律大石、左企弓等拥燕京留守耶律淳为帝。六月,耶律淳卒,葬山。十月,宋师攻燕京,不克。十二月,金军陷燕京。

宋宣和五年(1123)正月,宋遣使与金议还燕京,金以宋灭辽无功,不允。三月,议定宋对金岁输银绢各20万两、匹,又别输燕京代税100万两贯,金交割地于宋。四月,金兵尽掠燕之职官、富民、金帛子女而去。

宋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分兵南侵,以宗望为南京路都统,主攻燕京。十二月,燕山府陷于金。

金天会五年(1127)五月,宋微宗被押至燕京,住鼻祖庆寺。七月,宋钦宗被押至燕京,住悯忠寺。九月,微、钦二帝自燕京迁押中京。

金天会七年(1129)是岁,建海去禅寺(寺名乃大定二年世宗所赐)。

金天会十四年(1136)是岁,修建建福院.立十方义济道院石碑。

金天眷二年(1139)六年,金熙宗命试举人于燕京。

金天德三年(1151)三月,海陵王诏广燕京,建宫室。四月,诏迁都燕京。

金天德四年(1152)冬,燕京新宫成。

金贞元元年(1153)三月,海凌王至燕京,以迁都诏中外,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十一月,瑶池殿成。

《史记》中的燕国历史
【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赵叔 译注

【说明】这篇传记本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的宗旨,记叙了西周开国功臣召公奭(shì,世)所受封的燕国的八百余年的历史。文中通过民众爱戴燕召公,并突出记叙他听讼甘棠之下,后人思召公之政而作《甘棠》诗歌颂他的典型事例,高度赞扬了燕召公仁德爱民的思想和行为,并把这归结为弱小的燕国国运长久的重要原因,充分体现了作者主张德治的政治理想。

这篇传记在材料取舍上是颇具匠心的。在诸多史料中,作者主要选取了这样两个方面的史实:燕王哙违背历史规律,盲目追求帝尧禅让的美名,把国家让给权臣子之,以致给百姓带来灾难,造成国破身亡;燕昭王谦恭下士,招来乐毅等四方贤材,与百姓同甘共苦,富国强兵,收复失地。作者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史实,浓墨重笔,对比着进行生动的描述,褒贬锋芒,犀利而鲜明。

在记述燕国衰世之秋时,作者又着重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史实:燕惠王挟持私怨,迫走名将乐毅;燕王喜不听苦谏,袭击盟邦赵国,后又误用骄将剧辛;燕太子丹谋刺秦王等。通过记述这些史实,阐明了燕国衰亡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原因。

为了突出主旨,要言不繁,对另有传记详载的乐毅破齐奔赵及荆轲刺秦王等事的始末,篇中不再复述,只是提纲挈领,进行简笔勾勒,做到轮廓清楚,使读者可观大略。

这篇传记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作者往往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和行动,三言两语,生动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比如:苏代为齐使燕的一番对话,透露着他十足的狡狯;鹿毛寿劝说让国的一段说辞,隐藏着他的叵测居心,而昏庸无能的燕王哙则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神态堪称唯妙唯肖。再如:郭隗劝燕昭王招引贤士,理直气壮地大言“先从隗始”,于是燕昭王“改筑宫而师事之”;将渠劝燕王喜不去伐赵,以至“引燕王绶止之”,哭泣陈词,而“王蹴之以足”,这些场面也使读者如闻如见。

召公奭和周王族同姓,姓姬。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把召公封在北燕。

在周成王的时候,召公位居三公:自陕地以西,由召公主管;自陕地以东,由周公主管。当时成王还很幼小,周公代他主持朝政,执掌国家大权,俨然同天子一样。召公怀疑周公的作为,周公就写了《君奭》一文进行表白。召公仍然对周公很不满。周公于是称扬殷商时的有关史实说:“商汤时有伊尹,功德感通了上天;在太戊时,就有像伊陟、臣扈那样的人,功德感通了上帝,并有巫咸治理朝政;在祖乙时,就有像巫贤那样的人;在武丁时,就有像甘般那样的人:这些大臣都有辅佐君王主持施政的功业,殷朝得到了治理和安定。”召公听了这番话,这才高兴起来。

召公治理西部一带,很受广大民众的拥戴。召公到乡村城镇去巡察,附近有一棵棠梨树,他就在树下判断官司,处理政事。从侯爵、伯爵到平民都得到了适当的安置,没有失业的。召公去世后,民众思念他的政绩,怀念着那棵棠梨树,不舍得砍伐,并且歌咏着它,作了名为《甘棠》的诗篇。

从召公以后,经过九代传到惠侯。燕惠侯在位正值周厉王逃跑到彘(zhì,至),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的时候。

惠侯去世,他儿子釐侯即位。这一年,周宣王刚刚即位。釐侯二十一年(前806),郑桓公方始被封于郑。三十六年(前791),釐侯去世,他儿子顷侯即位。

顷侯二十年(前771),周幽王淫乱,被犬戎所杀。秦国这时开始被列为诸侯。

二十四年(前767),顷侯去世,他儿子哀侯即位。哀侯二年(前765)去世,他儿子郑侯即位。郑侯三十六年(前729)去世,他儿子缪侯即位。

缪侯七年(前722年),正是鲁隐公元年。缪侯十八年(前711)去世,他儿子宣侯即位。宣侯十三年(前698)去世,他儿子桓侯即位。桓侯七年(前691)去世,他儿子庄公即位。

庄公十二年(前679),齐桓公开始称霸。十六年(前675),庄公和宋国、卫国一起攻打周惠王,惠王逃奔到温,他们拥立惠王的弟弟颓(tuí颓)做周王。十七年(前674),郑国拘捕了燕仲父,并把惠王接回到京城。二十七年(前664),山戎侵犯燕国,齐桓公去救援燕国,于是率兵北上讨伐山戎,然后回国。燕庄公欢送齐桓公出了国境,齐桓公就把燕庄公所到的地方割让给了燕国,让燕庄公和诸侯一道向天子进贡,像周成王时的燕召公那样尽职;又让燕庄公重新修明燕召公时候实行的法度。三十三年(前658),庄公去世,他儿子襄公即位。

襄公二十六年(前632),晋文公召集诸侯在践上盟会,并成为各国的盟主。三十一年(前267),秦国军队在殽(xiáo淆)山被晋军打败。三十七年(前621),秦穆公去世。四十年(前618),襄公去世,桓公即位。

桓公十六年(前602)去世,宣公即位。宣公十五年(前587)去世,昭公即位。昭公十三年(前574)去世,武公即位。这一年,晋国诛灭了三郤(xì细)大夫。

武公十九年(前555)去世,文公即位。文公六年(前549)去世,懿公即位。懿公元年(前548),齐国崔杼(zhù柱)杀死了他的国君庄公。四年(前545)懿公去世,他儿子惠公即位。

惠公元年(前544),齐国高止逃亡,前来投奔燕国。六年(前539),惠公有许多宠爱的小臣,他打算废黜大夫们任用宠臣宋,大夫们一起诛杀了宠臣宋。惠公害怕了,逃奔到齐国。他到齐国的第四年,齐国派高偃去到晋国,请求联合讨伐燕国,送燕惠公回国为君。晋平公答应了,和齐国一起讨伐燕国,把燕惠公送回了燕国。惠公刚到燕国就死去了。燕国人拥立了悼公。

悼公七年(前529)去世,共公即位。共公五年(前524)去世,平公即位。这时候晋国的君权衰弱了,范、中行、智、赵、韩、魏等六个家族的力量开始强大起来。平公十八年(前506),吴王阖闾(hé lǘ,合驴)攻破楚国,进入郢都。十九年(前505),平公去世,简公即位。简公十二年(前493)去世,献公即位。晋国赵鞅把范氏、中行氏围困在朝歌。献公十二年(前481),齐国田常杀死了他的国君简公。十四年(前479),孔子去世。二十八年(前465),献公去世,孝公即位。

孝公十二年(前453),韩、魏、赵三家灭掉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封地,这三家逐渐强大起来。

十五年(前450),孝公去世,成公即位。成公十六年(前434)去世,湣公即位。湣公三十一年(前403)去世,釐公即位。这一年,韩、赵、魏三国被列为诸侯。

釐公三十年(前373),燕国在林营征伐并打败了齐国。釐公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十一年(前362)去世,文公即位。这一年,秦献公去世,秦国更加强大了。

文公十九年(前343),齐威王去世。二十八年(前334),苏秦初次来燕国拜见,对文公进行游说。文公赠给他车辆、马匹、黄金和绢帛,让他到赵国去,赵肃侯重用了他。苏秦于是与六国结成抗秦联盟,他成了联盟的领导者。这时候,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国太子做妻子。

二十九年(前333),文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易王。

易王刚刚即位,齐宣王就趁着给文公办丧事的机会攻打燕国,夺取了十座城池;苏秦到齐国游说,说服齐王把十座城池又归还了燕国。十年(前323),燕国国君才正式称王。苏秦和燕文公的夫人通奸,害怕被杀掉,于是就游说易王派他出使齐国去搞反间,借以扰乱齐国。易王十二年(前321)去世,他儿子燕王哙即位。

燕王哙即位以后,齐国人杀掉了苏秦。苏秦在燕国的时候,和国相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苏秦的弟弟苏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燕王哙三年(前318),燕国联合楚国及韩、赵、魏三国去攻打秦国,没有取胜就回国了。当时子之做燕国的国相,位尊权重,主决国家大事。苏代做为齐国的使臣出使到燕国,燕王问他说:“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呢?”回答说:“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是想用这些话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赠给苏代一百镒黄金,任凭他使用。

鹿毛寿对燕王说:“您不如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贤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如果现在您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就表明您和尧有同样的高尚品德。”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其尊贵起来。有人对燕王说:“大禹举荐了伯益,却任用启的臣子当官吏。等到大禹年老时,又认为启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把君位传给了伯益。不久,启就和他的同党攻打伯益,夺走了君位。天下人都说大禹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了伯益,而实际上接着又让启自己夺了回去。现在大王说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但官吏却没有一个不是太子的臣子,这正是名义上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实际上还是由太子执政啊。”燕王于是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国王的权力;燕王哙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为了臣子,国家一切政务都由子之裁决。

子之当国三年,燕国大乱,百官人人恐惧。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谋划,准备攻打子之。齐国众将对齐湣王说:“趁这个机会出兵奔赴燕国,一定能把燕国打垮。”齐王于是派人对燕太子平说:“我听说太子主持正义,将要废私立公,整顿君臣的伦理,明确父子的地位。我的国家很小,不足以做为您的辅翼。即使这样,我们也愿意听从太子的差遣。”太子平于是邀集同党聚合徒众,将军市被包围了王宫,攻打子之,没有攻克。将军市被和百官又翻过头来攻打太子平。结果将军市被战死,被陈尸示众。这样,国内造成了几个月的祸乱。死去了好几万人,民众非常恐惧,百官离心离德。孟轲对齐王说:“现在去讨伐燕国,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千万不能失掉啊。”齐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并且偕同北方边境的士卒,一起讨伐燕国。燕国的士兵不迎战,城门也不关闭,燕君哙死,齐军大胜。燕子之死后两年,燕国人共同拥立太子平,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是在燕国被攻破之后即位的,他以自身的谦恭和丰厚的礼物来招揽贤才。他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的国内混乱没有防备,攻破了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家小、力量弱,不足以报仇。可是如果得到贤士一起来治理国家,雪洗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啊。先生看到有这样合适的人才,我会亲自侍奉他的。”郭隗说:“假若大王一定要招致贤士,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至于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难道还会以千里为远而不来吗?”昭王于是给郭隗改建了华美的住宅,并像对待老师那样用最高层次的待士礼节服侍他。这时乐毅从魏国到来,邹衍从齐国到来,剧辛从赵国到来,贤士们争着奔赴燕国。燕王吊祭死者,慰问孤儿,和臣下们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前284),燕国殷实富足了,士兵都乐于出击,不惧怕战事。燕王于是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以及赵、魏、韩等国共同谋划,发兵征讨齐国。齐军战败,齐湣王逃到外地。燕军单独追击败逃的齐军,攻入齐都临淄,夺取了齐国所有的宝物,焚烧了齐国的宗庙宫室。齐国城池没有被攻下的,只有聊、莒和即墨三处,其余都隶属于燕国,达六年之久。

昭王三十三年(前279)去世,他儿子惠王即位。

惠王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和乐毅有嫌隙;等到即位以后,他不信任乐毅,让骑劫代替乐毅做将军。乐毅逃跑到赵国。齐国田单凭借即墨一城的兵力,打败了燕国军队,骑劫战死,燕军后退到本国,齐国又全部收复了其原有的城池。齐湣王在莒死去,于是齐国人拥立他的儿子为襄王。

惠王七年(前272)去世,韩、魏、楚三国联合攻打燕国。燕武成王即位。

武成王七年(前265),齐国田单征伐燕国,攻占了中阳。十三年(前259),秦国在长平打败了赵国四十多万军队。十四年(前258),武成王去世,他儿子孝王即位。

孝王元年(前257),秦国围邯郸的军队解除包围,离开了赵国。孝王三年(前255)去世,他儿子燕王喜即位。

燕王喜四年(前251),秦昭王去世。燕王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送上五百镒黄金给赵王置酒祝寿。栗腹回国报告燕王说:“赵王国内年轻力壮的人都战死在长平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可以进攻赵国。”燕王叫来昌国君乐间询问这事情。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个四面受敌、经常抗战的国家,他的百姓熟悉军事,不可以进攻。”燕王说:“我们是以五个人攻打他们一个人。”乐间仍然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很生气,这时群臣都认为可以进攻。燕国终于派出两路军队,兵车二千辆,栗腹率领一路攻打鄗(hào浩),卿秦率领一路攻打代。只有大夫将渠对燕王说:“和人家互通关卡,制订了盟约,拿出五百镒黄金给人家的君王祝酒,使者回来一报告就反过来进攻人家,这不吉祥,作战不会成功。”燕王听不进去,自己率领侧翼部队随军出发。将渠拉住燕王腰间系印的带子阻止他说:“大王一定不要亲自前去,去了是不会成功的!”燕王用脚把他踢开了。将渠哭着说:“我不是为了自己,为的是大王啊!”燕军到达宋子,赵国派廉颇率兵,在鄗打败了栗腹。乐乘也在代打败了卿秦。乐间逃奔到赵国。廉颇追赶燕国,追出五百多里,包围了燕国的都城。燕国人请求议和,赵国人不答应,一定要让将渠出面主持议和。燕国便任命将渠为国相,前去主持议和。赵国听了将渠的调处,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

燕王喜六年(前249),秦国灭掉东周,设置了三川郡。七年(前248),秦国攻占了赵国榆林等三十七城,设置了太原郡。九年(前246),秦王赢政开始即位。十年(前245),赵国派廉颇率兵攻打魏国的繁阳,占领了它。这时,赵孝成王去世,悼襄王即位。悼襄王派乐乘接替廉颇统兵,廉颇不听命令,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也逃奔到魏都大梁。十二年(前243),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夺取了武遂和方城。剧辛从前住在赵国时,和庞煖(xuān,宣)很要好,后来逃跑到燕国。燕王看到赵国屡次被秦兵围困,而且廉颇又离开了赵国,这时正让庞煖领兵作战,就想要趁赵国疲惫的机会去进攻它。燕王这时询问剧辛,剧辛说:“庞煖很容易对付。”燕王就派剧辛领兵攻打赵国,赵国派庞煖迎战,俘获了燕军两万人,杀掉了剧辛。这时秦国攻取了魏国的二十座城池,设置了东郡。十九年(前236),秦国攻取了赵国的邺等九座城池。赵悼襄王去世。二十三年(前232),燕太子丹被送到秦国去做人质,后逃回燕国。二十五年(前230),秦国俘虏了韩王安,灭掉了韩国,设置了颍川郡。二十七年(前228),秦国俘虏了赵王迁,灭掉了赵国。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燕国君臣看到秦国即将灭掉六国,秦军已经到达易水,祸患将要降临燕国了。燕太子丹暗地里供养着二十名壮士,这时他派荆轲把督亢(gāng冈)地图献给秦王,乘机突然向秦王行刺。秦王发觉了,杀死了荆轲,派将军王翦进攻燕国。二十九年(前226),秦军攻取了燕国都城蓟,燕王逃走了,后来迁居辽东,杀掉了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了秦国。三十年(前225),秦国灭掉了魏国。

三十三年(前222),秦军攻取了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终于灭掉了燕国。这一年,秦将王贲也俘虏了代王嘉。

太史公说:召公奭可以称得上有仁德的人了!那棵棠梨树,尚且被民众思念,何况召公本人呢?燕国迫近蛮貉等域外部族,疆土又和齐、晋等国交错着,艰难地生存在强国之间,最为弱小,有许多次几乎被灭掉。然而国家延续了八、九百年之久,在姬姓的封国中只有它最后灭亡,这难道不是召公的功业吗?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①。

①北燕:即燕国。因其南尚有姞姓的燕国,故史书又分别称“北燕”、“南燕”以为区别。

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①: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②,召公疑之,作《君奭》③。君奭不说周公④。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⑤;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⑥;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率维兹有陈⑦,保乂有殷⑧。”于是召公乃说。

①三公:周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当时召公为太保。 ②当国:执政,主持国事。 祚:同“阼”,王位前的台阶。践祚,登上皇位。这里指以天子的身份处理国事。 ③《君奭》:《尚书》篇名,相传为周公所作。 ④说:同“悦”。 ⑤假(gé,格):通“格”,感通。 ⑥王家:王室。指朝廷。⑦率:句首语气词。 维:语助词。 兹:此。指以上大臣们。 陈:布陈。指调理国事,实施政令。 ⑧保乂(yì,义):治理,安定。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①。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事其下②,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③,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④,作《甘棠》之诗⑤。

①兆民:民众。在古代,对天子而言称作“兆民”,对诸侯而言称作“万民”。这里指周天子的民众。 ②决狱:断案。 政事:处理政事。 ③侯伯:这里泛指有爵位的贵族。 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④哥:通“歌”。 ⑤《甘棠》:《诗经·国风·召南》中的一篇。

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①。燕惠侯当周厉王奔彘,共和之时②。

惠侯卒,子釐侯立。是岁,周宣王初即位③。釐侯二十一年,郑桓公初封于郑。三十六年,釐侯卒,子顷侯立。

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④。秦始列为诸侯⑤。

二十四年,顷侯卒,子哀侯立。哀侯二年卒,子郑侯立。郑侯三十六年卒,子缪侯立。

①已:通“以”。 ②共和:公元前841年,都城内奴隶和自由民大暴动,周厉王逃跑到彘(zhì至),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称作“共和”,共十四年。 ③据《十二诸侯年表》及《卫世家》,周宣王即位在燕釐侯即位的前一年,与此不同。 ④弑:古代把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叫做“弑”。幽王淫乱被犬戎攻杀的事,详见《周本纪》。 ⑤前此秦仅为大夫,并未列为诸侯。公元前771年,西戎伐周,秦襄公救周有功,又将兵护送周平王东迁,到这时才被封为诸侯。详见《秦本纪》。

缪侯七年,而鲁隐公元年也。十八年卒,子宣侯立。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庄公立①。

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始霸。十六年,与宋、卫共伐周惠王,惠王出奔温,立惠王弟为周王②。十七年,郑执燕仲父而内惠王于周③。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燕君送齐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④,使燕共贡天子,如成周时职⑤;使燕复修召公之法。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

襄公二十六年,晋文公为践土之会,称伯⑥。三十一年,秦师败于殽.三十七年,秦穆公卒。四十年,襄公卒,桓公立。

①燕君自此始称为“公”。“公”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 ②:同“颓”。 公元前675年,周惠王强占大臣的花园和住宅,引起叛乱,并召致燕、卫等国伐周,惠王出逃。详见《周本纪》及《左传·庄公十九年》。 ③执:捉拿,拘捕。内:同“纳”,接纳。 ④《括地志》记载,燕君送齐桓公所至的地点在今河北沧州东北,后人在那里筑了燕留城。 ⑤成周:周成王时,周公营建东都洛邑,称为成周。“成周时”即指此时。 职:指做臣子的向君王进贡的职份。 ⑥伯:通“霸”。

桓公十六年卒,宣公立。宣公十五年卒,昭公立。昭公十三年卒,武公立。是岁晋灭三郤大夫①。

武公十九年卒,文公立。文公六年卒,懿公立。懿公元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四年卒,子惠公立。

惠公元年,齐高止来奔②。六年,惠公多宠姬③,公欲去诸大夫而立宠姬宋④,大夫共诛姬宋,惠公惧,奔齐⑤。四年⑥,齐高偃如晋,请共伐燕,入其君。晋平公许,与齐伐燕,入惠公。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

悼公七年卒,共公立⑦。共公五年卒,平公立。晋公室卑⑧,六卿始强大⑨。平公十八年,吴王阖闾破楚入郢。十九年卒,简公立。简公十二年卒,献公立。晋赵鞅围范、中行于朝歌⑩。献公十二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十四年,孔子卒。二十八年,献公卒,孝公立。

①郤:姓。 公元前573年,晋厉公命人袭杀大夫郤锜、郤犨、郤至、紧接着又被大夫栾书、中行偃所囚杀。详见《晋世家》及《左传·成公十七年》。 ②齐大夫高止因为好兴事,并以其事为己功,被放逐出国,投奔到燕。详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③姬:当作“臣”。《十二诸侯年表》:公欲杀公卿而立幸臣,公卿诛幸臣,公恐,出奔齐。”《左传·昭公三年》:“公多嬖宠,欲去诸大夫而立其宠人。冬,燕大夫比以杀公之外嬖。公惧,奔齐。”注云:“外嬖谓宠臣。”下文两“姬”字亦应作“臣”。 ④宋:当为宠臣为首者之名。 ⑤“奔齐”之事,《左传》作“简公”。简公较惠公晚五代,与《史记》所载不同。 ⑥齐、晋伐燕,事在惠公九年,此云“四年”,当是惠公出奔的第四年。 ⑦共:通“恭”。 ⑧公室: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诸侯的政权。 ⑨六卿:这里指晋国的范、中行、智、赵、韩、魏六大家族。因他们世代都为晋卿,称作“六卿”。 ⑩范、中行:指晋大夫范吉射和中行寅。赵鞅围朝歌的事,《十二诸侯年表》作“燕简公十二年”,前于此二年,《左传》作“鲁哀公元年”。

孝公十二年,韩、魏、赵灭知伯①,分其地,三晋强②。

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成公十六年卒,湣公立。湣公三十一年卒,釐公立。是岁,三晋列为诸侯。

釐公三十年,伐败齐于林营。釐公卒,桓公立。桓公十一年卒,文公立。是岁,秦献公卒。秦益强。

文公十九年,齐威王卒。二十八年,苏秦始来见,说文公③。文公予车马金帛以至赵,赵肃侯用之。因约六国,为从长④。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

二十九年,文公卒,太子立,是为易王。

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我,取十城;苏秦说齐,使复归燕十城⑤。十年,燕君为王⑥。苏秦与燕文公夫人私通,惧诛,乃说王使齐为反间⑦,欲以乱齐。易王立十二年卒,子燕哙立。

①知:同“智”。 《索隐》云:“按《纪年》,智伯灭在成公二年也”。 ②三晋:公元40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三家各立为国,史称“三晋”。 ③说:劝说说服,此指劝说君王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334年,苏秦首次到燕国,劝说燕君亲善赵国,形成“合纵”,被采纳。详见《苏秦列传》及《战国策·燕策》。 ④从:同“纵”,即合纵。战国时六国结成的抗秦联盟。 长:首领,领导人。 苏秦接连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各国君主,结成六国联盟的事,详见《苏秦列传》。 ⑤公元前333年,齐国趁燕国的丧事攻取了燕国十城。苏秦劝说齐王,指出燕王是秦王的女婿,归还十城可以交好秦、燕两国。于是齐王归还了燕国城池。详见《苏秦列传》及《战国策·燕策》。 ⑥燕君为王:文公太子即位十年,才正式称王。前文所说的“易王”,是写史者对燕君的追谥。 ⑦反间:深入敌方内部,使其落入我方圈套而取胜。 燕王听信了苏秦的假话,果真放他出使齐国。详见《苏秦列传》。

燕哙既立,齐人杀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①,而苏代与子之交②。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③,主断④。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⑤?”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⑥,而听其所使。

①为婚:结为亲家。 ②交:结交,友好。 ③贵重:位尊任重。 ④主断:主持并决断国家大事。 ⑤奚:何。奚如,怎么样。 ⑥遗(wèi谓):给予,赠送。 金:古代黄金计量单位。秦以前以一镒(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金。

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①,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②。”燕王因属国于子之③,子之大重④。或曰:“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⑤。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⑥,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⑦,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⑧。”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⑨。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⑩,国事皆决于子之。

①传说尧让君位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 ②行(xìng,杏):品行,品德。 ③属(zhǔ嘱):委托,交付。 ④大重:极其尊贵。 ⑤已而:不久。 人:臣。 启人:启的亲信臣子。 ⑥句中的“人”字是衍文。《战国策·燕策》及《韩非子》中,此句均无“人”字 。 ⑦交党:同党,同伙的人。 ⑧用事:执政,当权。 ⑨印:印信,为官的凭证。 三百石:指官吏俸禄的数量。 效:呈献,交给。 ⑩顾:反而,却。

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①。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诸将谓齐湣王曰②:“因而赴之③,破燕必矣。”齐王因令人谓燕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④,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⑤,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后⑥。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⑦,将军市被 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殉⑧。因搆难数月⑨,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⑩,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11)。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12)。

①百姓:百官。 恫恐:恐惧。 ②齐湣王:《孟子》、《战国策·燕策》均作“齐宣王”,当以“齐宣王”为是。考辨详见《史记会注考证》。 ③赴:奔赴,这里指驱兵去进攻。 ④寡人:古代君主自谦的称谓。 ⑤饬:整顿,修治。 ⑥先后:即“左右”。辅翼的意思。 ⑦要:通“邀”,招集。 ⑧徇:示众。 ⑨搆:同“构”。搆难,造成祸乱。⑩五都:战国时齐国设置的五个政区。 (11)北地:齐国北部边境地带。 (12)这里关于燕昭王的记载,与《六国年表》及《赵世家》有矛盾之处。或说燕昭王为公子职;或说燕昭王名平,字职,说见陈直《史记新证》。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①。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②,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③,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④,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⑤。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⑥。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①卑身:使自身卑下,即待人非常谦恭的意思。 币:币帛。古人用束帛作为馈赠和祭祀的礼物,后来泛指车、马、玉、帛等各种礼物。厚币,即丰厚的礼物。关于燕昭王广招贤士的事,详见《战国策·燕策》。 ②共国:共同治理国家。 ③致:招致,引来。 ④况:若,至于。 ⑤宫:宫室,这里指华美的住宅。 师事之:用对待“士”的最高层次礼节来对待他。战国时期,贤明的君主尊重“士”阶层形成风气,他们与“士”的关系,大体分为“师、友、臣”三种类型。即如《战国策·燕策》所云:“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 ⑥趋:奔赴。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①,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②,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③,其余皆属燕,六岁。

昭王三十三年卒,子惠王立。

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有隙④;及即位,疑毅⑤,使骑劫代将。乐毅亡走赵。齐田单以即墨击败燕军⑥,骑劫死,燕兵引归,齐悉复得其故城。湣王死于莒,乃立其子为襄王。

惠王七年卒。韩、魏、楚共伐燕⑦。燕武成王立。

①轶:突,袭击。乐轶,乐于出击。 轻战:轻视作战,实指不怕打仗。②北:败逃。追北,追击败逃的敌人。 ③《乐毅列传》、《田单列传》、《战国策·燕策》及《齐策》均无“聊”字,梁玉绳以为“聊字衍”,是正确的。 ④隙:裂痕。借指嫌隙、嫌怨。 ⑤《战国策·燕策》记载,惠王怀疑乐毅,是因为受了齐人的反间。 ⑥田单在即墨纵火牛击败燕军,详见《田单列传》。 ⑦《战国策·燕策》作:“齐、韩、魏共伐燕。”

武成王七年,齐田单伐我,拔中阳①。十三年,秦败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

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②。三年卒,子今王喜立。

①拔:攻取,占领。 中阳:据梁玉绳《史记志疑》考证:“中阳”当作“中人”。 ②解:指解除包围。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①,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②,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③,其民习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④,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唯独大夫将渠谓燕王曰:“与人通关约交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⑥。将渠引燕王绶止之曰⑦:“王必无自住,往无成功。”王蹴之以足。将渠泣曰:“臣非以自为,为王也!”燕军至宋子,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于鄗。〔乐乘〕破卿秦(乐乘)于代。乐间奔赵。廉颇逐之五百余里,围其国⑧。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⑨。燕相将渠以处和⑩。赵听将渠,解燕国。

①约:订立盟约。 欢:合作友好的意思。约欢,订立友好盟约。 ②王:《战国策·燕策》作“民”,《赵世家》作“氏”。作“民”文意畅达;作“氏”、“王”,亦通。 ③四战之国:意指四境皆邻强敌,但能拒战的国家。 盖赵东邻燕国,西接秦境,南错韩、魏,北连胡,故云“四战”。 ④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为一乘。 ⑤通关约交:互通关卡,制定盟约。 ⑥偏军:在侧翼配合主力军作战的部队。 ⑦绶:用来系印的绸带。 ⑧国:国都,都城。 ⑨处和:参与并主持议和。 ⑩相:这里是任命为国相的意思。

六年,秦灭东(西)周,置三川郡。七年,秦拔赵榆次三十七城,秦置大原郡①。九年,秦王政初即位。十年,赵使廉颇将攻繁阳,拔之。赵孝成王卒,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不听,攻乐乘,乐乘走,廉颇奔大梁。十二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剧辛故居赵②,与庞煖善,已而亡走燕。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煖将也,欲因赵獘攻之③。问剧辛,辛曰:“庞煖易与耳④。”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十九年,秦拔赵之邺九城。赵悼襄王卒。二十三年,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燕。二十五年,秦虏灭韩王安,置颍川郡。二十七年,秦虏赵王迁,灭赵。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①大原郡:即“太原郡”。秦置太原郡应在燕王喜八年,见《秦本纪》及《六国年表》。 ②故:从前,过去。 ③獘:通“弊”。困顿,疲惫。 ④易与:容易对付。 ⑤虏灭:指俘虏韩王,灭掉韩国。《六国年表》:“秦虏王安,秦灭韩。”

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①,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因袭刺秦王②。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三十年,秦灭魏。

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是岁,秦将王贲亦虏代王嘉。

①阴:暗中,暗地里。 ②袭刺:乘其不备而刺杀。荆轲刺秦王事,详见《刺客列传》及《战国策·燕策》。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北)〔外〕迫蛮貉①,内措齐,晋②,崎岖强国之间③,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④,于姬姓独后亡⑤,岂非召公之烈邪⑥!

① 蛮貉:又作“蛮貊”。古代对我国东北部少数民族的蔑称。 迫:迫近,逼近。 ②措:通:“错”。交错、夹杂。 ③崎岖:道路险阻不平。这里用来比喻处境困难艰险。 ④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社稷便成为国家的代称。 血食:指享受祭祀。古代杀牲取血用来祭祀,称为“血食”。 ⑤关于燕国“于姬姓独后亡”,《史记会注考证》引了两种说法。其一:梁玉绳曰:“姬姓之国,卫最后绝,燕先灭矣。何云后亡?”其二:中井积德曰:“燕独后亡者,以其在边陲最远也。且以此颂召公,则将置周公于何地也?太史公之论未得当。”泷川资言只认为这两种说法“失于凿”(即不确凿),并未说明原因。按:燕、卫都是姬姓国。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为庶人,看来卫之亡后于燕。但是,在公元前353年,卫君就由公自贬为侯,公元前320年,又自贬为君,仅仅有濮阳一县之地。至公元前242年,秦国将濮阳并为东郡,而把卫君徙往野王。这时的卫君,已在秦国掌握之中,卫国已经名存实亡了。因而《史记》关于燕国“于姬姓独后亡”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⑥烈:事业,功绩。

































燕国历史名人
1、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纪)姓姬名奭(音「是」shiˋ),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召(今陜西歧山西南),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陜而治,陜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

召公把他的辖区搞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身受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就是为此而写的。



甘棠苑。也称召公利。西周初期,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成王的两个叔叔周公、召公分陕而治,辅佐朝政,“周公营洛,召公主陕”。甘公姓姬名奭(shi),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三公之一。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下多视察时,就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地方官吏要群众腾出房屋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他说:“不劳(我)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召公就近坐在山野的棠梨树下休息,摘吃棠梨果子解渴,高兴地夸赞说:“这甘棠树真好,浓萌郁葱,果实甜酸适口,百姓劳作累了,正可休息解渴,要好好保护这树,不要乱砍滥伐当柴烧了。”百姓闻听,都夸召公体恤民情,广施惠政,深得民心。后来,百姓作《诗·召南·甘棠》诗来歌颂召公,并集资修建召公祠,院内栽种甘棠树,以示对召公的纪念,故陕县也称甘棠县旧治。历代诗人也动情赋诗赞颂,韩雄诗曰:“春桥杨柳应齐叶,古县甘甜棠也作花。”

甘棠苑,建于三门峡市陕州风景区内原陕州古城的北大街,占地12000余平方米,是一处在原遗址上重建的、集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2、姬职(?-前279) 战国时燕国国君,燕昭王 即姬职。燕王哙庶子,前311-前279年在位。

周召公三十八代孙。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小,屡次败于齐国,燕昭王发誓报仇,他以重金求贤才,招到乐毅等人,联合诸国大举伐齐,大败齐军,陷齐城七十余。燕昭王死于前279年。

燕昭王求贤即位的时候,正值燕国内乱。齐国趁机大举侵犯燕国之后,燕国国力空虚,百废待兴。为了报仇雪耻,救亡图存,使燕国强大起来,他决定广招治国人才,振兴燕国。当时,燕国有一位名叫郭隗的人,很有才能。燕昭王便亲自登门向他求教。郭隗对燕昭王讲了个用500金买千里马尸骨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喜爱千里马。他出1000两金子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也没找到。后来,有个侍臣打听到很远的地方有匹千里马,便自告奋勇地带了1000两金子去买马,没想到等他到了那里,千里马已害病死了,于是就用500两金子买回了千里马的尸骨。国君见了千里马的尸骨非常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你买回死马有什么用?”侍臣回答说:“国君肯出重金买回千里马的尸骨,还怕没人把活的千里马送来吗?”果然不出一年,就有人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郭隗讲完故事对燕昭王说:“大王如果真心要招揽人才,不妨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受你的重用,那些比我贤能的人,自然会来的”。燕昭王听了郭槐的建议,把郭槐请到宫中,拜为老师,虚心请教。并委以重任,经常和他商讨治国复兴之计。燕昭王还专门为郭隗修建了一座华丽舒适的宫殿,请他住在里边。燕昭王还有宫殿里堆放了许多黄金,供郭隗和那些招来的贤才们使用。后来,人们就把个地方叫做“黄金台”。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人才的事很快就传开了,各国有才能的人争相而来。魏国的名将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和东周洛阳人苏秦等,都汇集到燕国来了,成为燕国复兴大业的骨干。燕昭王依靠这些人才,经过20多年的努力,把一个几乎要灭亡的小国,发展成为雄踞一方的强国。后来,“黄金台“就成为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代名词。

3、燕王喜 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52年,赵政5岁:燕孝王卒。燕王喜立。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秦王政34年:王翦攻下燕都薊。燕王喜退守辽东襄平。李信公元前222年,秦王政 25年,秦王政38岁:王贲攻燕辽东,得燕王喜,燕国灭。还攻代,虏代王嘉,赵国灭,嘉被俘后自杀。曾多次对赵用兵,向秦示好,燕灭被俘时是70岁左右。

4、燕太子丹 姬丹公元前232年,秦王政15年,秦王政28岁时大举兵伐赵。燕太子丹为质于秦,秦王不礼,丹怒而逃归。曾在赵,秦长年做人质,成名作是40多岁时策划荆轲刺秦王。秦灭赵后,燕国万分危急,于是他就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但荆轲刺杀失败,激得秦王大怒,派兵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大半国土,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王誓要活捉太子丹,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秦王政33岁时,王翦破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以千人队逐燕太子丹,于衍水得太子丹首。燕王喜逼得杀了太子丹,向秦国求和,燕国于是被秦所尽。

5、燕伋 字思,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周景王姬贵十四年(公元前541年),出生于今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据燕氏家谱记载,燕伋一家三代同堂,有祖父、祖母、父亲和母亲。是一个家道殷实、知书好礼的耕读传家之旺族。燕伋的祖父名公胜,父亲名公滕。当时,孔子在山东曲阜办学受徒,声名远扬,世人共仰。燕伋的父亲早就想让儿子远去山东求学。但因儿子年幼,路途遥远,未能成行。燕伋18岁取妻壤氏,贤而知礼。19岁到20岁时,不幸父母相继去世。22岁那年,他遵照父亲的遗愿,负笈千里,到山东曲阜参与“杏坛”笔者拜师求学。23岁时跟随老师孔子及同学南宫敬叔、仲由等人,周游列国,考察周社会的吏制和道德规范。用孔子的话说就是“问礼”。因为周王朝是周公姬旦辅佐期兄建立的国家。孔子领众多学生到周,一是问礼、学礼,二是传播儒家学说和齐鲁文化。燕伋在孔子门下读书,周游考察,经过5年,27岁回故里过了8年耕读生涯,35岁时又去齐国,跟随老师孔子读书考察。随孔子至齐国。浏览了齐桓公庙,瞻仰了一朝霸主齐桓公的画像,受到齐桓公雄才大略、英风豪气的熏染,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增长了见识与学问,较全面的接受了齐鲁文化的熏陶与洗礼。这次,他在鲁住了5年,40岁回到了千阳。燕伋第二次从鲁游学归来,开始在渔阳(千阳古称)办学教书(当时在西关裴家台),正式传授儒家学说。他在渔阳办学18年,直妻周敬王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因孔子的儿子伯鱼去世,他第三次去鲁,留住四年,正欲返回时,不幸又逢尊师去世,又留鲁,与众同学为尊师治办丧事,戴孝守灵三年,辞鲁归里。其时年高65岁。在家一年就因病去世。

6、燕达 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7、燕肃(九六一~一○四○),字穆之,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宋代礼部郎,计量发明家。进士出身,性精巧,造指南、记里工鼓,计算方向和里程,十分精密。又创造莲花漏法以计时,非常精确。

为凤翔观察推官,改知临邛、考城等县,通判河南府。迁提点广南西路刑狱,徙广南东路,又知越州、明州。入为定王府记室参军,擢知审刑院。后历知梓、亳、青、颍、邓州,以礼部侍郎致仕。仁宗康定元年卒(《图画见闻志》卷三),年八十(《东都事略》卷六○)。《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这是他的《春山图》。

8、燕茂林 字逢春。济邑白涧镇人。其人端方正直,仁孝可风。因母年过七旬,适切怀来,朝夕供奉,须亲身洵谓能知父母之年及时尽孝矣!乾隆年间,同母降香济渎庙,偶见长生阁工程未竣,顿生孝念,默祝母寿无疆,祈神保佑,随即捐银二百、施地二亩,以作长生大帝辰日香柱之费。此孝心可羡,但恐远年,泯没其事,故掌院住持段宜进,乡耆约铎保、苗登甫等八人为其勒石,以传不朽(此碑现存济渎庙内)。

9、燕文贵 北宋画家,吴兴(今属浙江省)人。他擅画山水、草木、人物。所作山水画富有变化,人称“燕家景致”,现存画作有《溪山楼观图》、《烟岚水殿图》等。


10、燕凤 字子章,代(大同)人也。北魏初大臣,好学,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纬之术。游说苻坚。道武帝即位,历给事黄门侍郎,行台尚书,参决国事,帝尊其为师,甚见礼重,太武帝时以勋旧封平舒侯,镇远将军。

11、燕崇 北魏大臣。太武帝时任国学博士,国学诸生,赖以开发。乃作《士鉴》以训,诸生悦服。官终河内太守,封下乐侯。

12、燕荣 华阴人,隋初将领。性严而酷,初仕于北周,从武帝伐北齐,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入隋进位大将军,从击突厥,迁青州大总管,严刑峻法,境内萧然。平陈,以功转幽州总管。

13、燕瑛 燕肃孙,宋代大臣,以累官户部尚书。钦宗靖康初,为龙图阁直学士。金兵攻城,将出奔,为乱兵所杀。

14、燕公楠 南昌人,元初官吏。十岁能属文,入元后被召至上都面圣,秦对称旨,累除大司农。按行郡县,均以兴利除弊,官至广行省右丞。

15、燕善 江西德化人,明代官吏。永乐二十一年举人,任湖广武陵知县。驭吏以严,抚民以宽,号称良吏,官终太仆寺丞。

16、燕偲 燕伋曾孙,在魏文侯时为西门豹之师。

17、燕钦荣 唐代时期为平洲司户参军。

18、燕倉 西汉昭帝时期,是汉代有功之臣,被封为宜城侯。

燕国异姓名人:

19、郭隗(wéi) 战国时燕国大臣,历史上杰出人物。他以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具体过程是:战国时燕昭王招贤报齐仇,向他问计。他说“请先自隗始”,即:你要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堂号为“尊贤堂”,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结果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20、乐毅 战国时燕国将领,灵寿人。因为贤名和骁勇善战被当时的赵国重用。但后来离开赵国,先到魏国,后来又投奔燕昭王。燕昭王经过长期准备,出兵伐齐时,乐毅作为上将军,联合了赵、魏等国共同伐齐。燕昭王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乐毅率燕、赵、秦、韩、魏五国的军队讨伐齐国。在济西一战,大破齐军,攻下齐国的首都临淄,后来乐毅死在赵国。葬于北京市房山区官道乡富庄村东。

望诸君墓是燕国大将乐毅之墓,整体呈圆形,土堡顶高约10米,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墓两侧现存民国4年(1915)碑记一座。碑上刻有馆阁体“望诸君墓”四字,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是房山区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目前正在对该墓进行规划建设,周围进行草坪绿化,并植树,和现在的生活区融为一体,使其变为休闲广场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的燕国名将乐毅乃乐羊之后。他聪颖过人,经名师授业,胸怀经天纬地之才,保国安民之策。欲投贤主请教其师,师曰:“你若投齐,打你四十,你如奔燕,打你一千(签)。”乐毅考虑再三,认为齐国实力雄厚,国富民强,便决定投奔齐国。乐毅来到齐国,正值齐湣王在位,此人独断专横,狂妄自大,对外发兵侵略他国,对内残酷镇压百姓,朝野上下无不怨声载道。

齐湣王一见乐毅,就问他有什么本领。乐毅便把自己平生所学的排兵布阵、治国安民的韬略讲述了一番。齐湣王认为乐毅是在自吹自擂,目空一切,不但不重用,反而把乐毅重打四十大棒,逐出齐都。

乐毅又气又恼,顺着西南大道走了下去。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加上雨浇汗浸,棒伤疼痛难忍,再也挪不动腿,就到路边的一座破窑里躺下歇息,却再也起不来了。附近的乡民见他虽然被打得皮开肉绽,身体极度虚弱,两眼却炯炯有神,不象凡夫俗子,于是便争相为他送来酒食草药。

乐毅在此修养数月,棒疮平复,并且与当地老百姓混熟,便决心在此起兵反齐。这一带百姓倍受齐湣王残酷统治,早已民怨沸腾。乐毅很快在这里组织训练出一支数千人的队伍。他和大家一起挖地道,凿岩洞,把队伍隐蔽起来。乐毅先到魏国借兵,魏王因惧怕齐国,没有答应乐毅的请求。乐毅知道燕王与齐王有仇,必欲伐齐,便星夜赶往燕国。燕昭王以上宾之礼接见了乐毅,对乐毅治军治国、联合伐齐的宏图大略,极为赞赏,随即将竹签一支,掷于乐毅身上,任乐毅为亚卿,统帅三军,准备伐齐——正好应验了乐毅老师“奔燕打一千(签)”之说。乐毅把他在齐国境内训练义兵的事告诉了燕昭王,燕昭王立即派人为义兵送去大宗金银,并在乐毅养伤的破窑附近建造了房屋,作为屯兵作战的大本营。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命令乐毅总领五国兵马讨伐齐国,屯聚在乐毅养伤处的几千义兵也奋起参战。乐毅率领大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克城70余座,一举攻占了齐国都城临淄。

乐毅伐齐有功,被燕昭王封为昌国君,驻守在他旧日养伤处以北10华里的昌国城,并巡视齐地。乐毅在昌国城驻守期间,轻徭役薄赋税,法度严明,人民安居乐业。为表达对乐毅的崇敬和怀念,人们把他屯兵的房屋改建成昌国公祠(又叫乐毅庙,在今岳店村北,后庙废,仅存基石),内塑乐毅坐像,当地老百姓四季朝拜,香火不断,还把乐毅在这里养伤的日子确定为庙会期。

21、秦开 战国时人,燕国名将。战国时,率军击败东胡,扩地千余里。北方东胡族在辽河上游迅速崛起,造成对燕国北境的极大威胁,为避其蜂芒,燕国以秦开为人质被遣入居东胡,秦开很受东胡的信任,他借机了解了其地理环境,掌握了虚实,通晓民情风俗,熟悉了游牧作战的组织和技术。燕昭王即位后,秦开逃归燕国。昭王十二(公元前300)年,燕昭王任用秦开为将,率大军反击东胡,一举将其打败,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从而解除了燕国北部的威胁。

秦开乘战胜东胡的余威,又向东度过辽水进攻萁氏朝鲜,取地两千余里,直达满番汗为界。满番汗即今鸭绿江。于是燕据有辽宁全境。接着,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于公元前290年前后,修建了西起造阳(河北张家口)东到襄平(今辽阳)的燕长城以拒胡。《史记.匈奴传>:“燕将(《汉书.匈奴传>作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也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魏略>:“昔萁子之后朝鲜侯,自称为王,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两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 

《史记>所谓千余里者,指南北之袤而言;《魏略>谓两千余里,指东西之广而言,必合两文

观之,始能得其首尾,概其全部也。

22、荆轲 生卒:(?—前227年)中国古代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败被杀。荆轲在后世一直是作为反抗强暴的英雄形象出现的,后人多有吟咏。

  晋陶渊明有《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唐骆宾王有《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燕太子丹与荆轲
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秦王政33岁时,秦灭韩,破赵后,赵公子嘉远走代地,自立为王,与燕合兵,共拒秦国。王翦率军屯中山,欲攻燕。

燕太子丹自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已有五年,对自己在秦做人质,受到秦王政的冷淡对待,燕太子丹耿耿于怀,出于国仇家恨,燕太子丹立志报复。于是向太子傅鞠武征求建议,鞠武认为燕国力弱小,地处偏僻,应该邀请赵,魏,楚,齐合纵同盟,同时向北方匈奴借兵,联合抗秦,这样才能成功。燕太子丹认为鞠武的建议很好,但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合纵又不能保证一定成功,遂不应鞠武计划。

不久秦将樊于期逃亡多年后,来到燕国避难。鞠武要求太子丹不要直接收留秦叛将,与秦为敌,可以礼送樊于期去匈奴部落生活,不要为一个人,影响两国邦交,不顾国家安危。燕太子丹出于对秦王政的仇恨,收留樊于期,以礼相待。

公元前228年,秦灭韩,破赵后,秦军屯中山。燕太子丹决定组织刺客行刺秦王政,遂发生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荆轲生在卫国,祖籍齐国。其先人继承了齐人尚武善技击的传统。荆轲出生于武林世家,但荆轲深沉好书,对技击略精通,因出身世家,在外有侠名。

卫国到战国末期是弱国,较早臣服于秦。秦对卫保持以礼相待。秦王政六年,秦拔卫,秦王政徙卫君角和其支属居野王县,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保留卫国称号和祭祀。秦灭六国,卫拥有一个县的地盘依然存在。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胡亥下令取消卫国号,卫绝祀。

史记中记录,荆轲年轻时游历天下,曾向卫国君元君提了一揽子改革建议,遭到元君的拒绝。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从司马迁的纪录中,可以看出荆轲更多的是具有侠的风骨,侠的精神,而不是侠的功夫。荆轲刺秦王,两人大殿之上单挑,荆轲失败,就很能说明问题,作为侠者的荆轲武功不是世人所想象的出类拔萃。

荆轲的父亲应该是当时的剑宗高手,与燕国豪侠田光都是一代泰斗,在江湖中享有盛名。限于时代资讯交通条件,两人生前没有交过手,都以为恨事,相约决战紫禁之巅,后荆轲父亲病逝,没有能兑现诺言。荆轲携父亲生前佩剑来到燕国拜访田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荆轲替父以剑会友,完成了父亲生前与田光坐而论剑的心愿。

荆轲即至燕,和狗屠,善击筑者高渐离结为朋友。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荆轲刺秦时,燕太子姬丹应是四十五岁左右,荆轲也不算年轻,是三十岁以上,估计应是三十五岁左右。刺秦是姬丹和荆轲都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秦,燕和荆轲都没关系,荆轲为燕献身,不是为一己利益,荆轲受到田光以死激励和信任,才去刺秦。荆轲代表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情操,是在国家危机时,英雄无可奈何的一次自杀性的拯救。

豪侠田光正在替姬丹物色行刺人员,荆轲的不请自来让田光喜出望外。荆轲沉静有力,遇事荣辱不惊的定力,让田光确定荆轲就是冥冥之中来完成这一使命的最佳人选。遂后发生了田光以死激励,姬丹重金收买荆轲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姬丹请荆轲速做决断,早日出行。荆轲拿出经过多日构思的行刺方案,逐一实施。

一天晚上,荆轲来到樊于期住所,向樊于期说明来意,樊于期偏袒扼腕感叹,遂自刭。荆轲和樊于期会面交谈,不料却被一尾随荆轲之后的黑衣人清晰地看到了全过程。黑衣人身背短剑,一身夜行装,静静伏在房上,与夜色浑然一体,待荆轲走远,轻叹一声,轻捷地跃下,隐身在黑暗之中,悄然离去。

黑衣人回到自己家中,点亮烛台,脱去黑衣,慢慢转过脸来,竟是击筑者高渐离。原来高渐离的真实身份是秦墨弟子,八年前奉尉缭和禽轩子之命,加入黑冰台,赴燕组建间谍网。平时以击筑者为掩护,行走于燕闹市和王公贵族将相之家。近日田光猝死,荆轲和太子丹亲密接触,高渐离非常重视,细加打探之下,竟暴出了一个惊天阴谋。

高渐离脸色平静,心中早已是波涛汹涌。经过考虑,高渐离决定密而不报,助荆轲完成刺秦心愿。

荆轲取得了樊于期首级,又重金购得徐夫人匕首,使工以药淬之,见血封喉。荆轲派人去找自己的一位朋友,一起刺秦,由其主杀。荆轲的朋友还没到,姬丹以为荆轲改悔,派人催促,荆轲愤而成行,遂发。

燕太子丹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素服以送荆轲。

易水之上,即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zheng)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田光门下两宾客,大呼:“吾等替田先生相送。”说罢,双双拔剑自刭。

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簦车远去,始终没有回头,一去不复还。

荆轲携副使秦舞阳来到咸阳,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政宠臣中庶子蒙嘉,以献樊于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为名,求见秦王政。

秦王政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为客,见燕使者咸阳宫。

公元前227年的一个清晨,荆轲抬头看了最后一眼,正在喷雾而出的红日。

荆轲奉樊于期头函,秦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已可以远远看到位于殿上大案之后的秦王政。秦王政冕冠朝服,长剑拄颐,正襟危坐,一派威武的王者之风,威武中还有一点点帅和酷。

秦舞阳色变振恐,浑身发抖,四肢发软,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秦武阳的怯场使事情没有按荆轲计划进行,本来是二对一,秦舞阳主杀,现在成单挑了。

荆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据当日目击者侍医夏无且口述传于后世,司马迁收集整理确定。当日刺杀情景如下,荆轲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飞身,挥匕,直揕(zhen)秦王政其胸。揕,意思是用刀或剑来刺。

秦王政措手不及,大惊,剑未及身,自引而起,袖绝。荆轲一击不中。

秦王政后退几步,拔剑,剑长,三次拔剑而剑不出。

荆轲飞身跃过大案,逐秦王,秦王政放弃拔剑,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步意,尽失其度。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朗中持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荆轲逐秦王政,两人环柱而走。秦王政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秦王政被追急了,转身准备空手入白刃,拿下荆轲,过了两招,秦王政一看不行,掉头拔腿又跑。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荆轲不知是何等暗器袭来,下意识闪身躲过,稍微停了一下,场上紧张形势顿时一缓。

秦王政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大脑一片空白,只顾逃命。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定秦剑出。

秦王政持定秦长剑,荆轲持徐夫人见血封喉匕首,两人正式对决。秦王政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秦王政用定秦剑,一击即中,手起剑落,斩断荆轲左大腿。

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政,秦王政闪身躲在柱后,不中,中柱。

秦王政复击轲,轲被八创。战斗力彻底被解除。

荆轲自知事不成,倚柱而笑,面带微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古人不穿裤子或穿开档裤,外穿裙子,所以日常是跪坐,以免露点。箕踞是一种极不尊重的姿势。

左右即前杀轲,并斩杀秦武阳。秦王政头晕目眩良久。论功行赏,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政大怒,下令王翦攻燕。燕地处北方,离秦较远,秦王政决定提前攻燕。王翦,辛胜伐燕。燕王喜,代王嘉发兵击秦军,秦破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

荆轲刺秦的消息传到邯郸,昔日曾和荆轲争道,并辱骂荆轲的鲁句践公开发表讲话,“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囊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为自己以前的行为向死去的荆轲道歉。

高渐离身为秦黑冰台驻燕高层长官,知情不报,易水送别荆轲后开始隐姓逃亡。事发后,秦下令严加通缉。秦灭六国,高渐离逃亡多年,耐不住寂寞,以击筑技能示人,击筑而歌,听者无不流涕而去者。高渐离因此泄露身份,被缉拿归案。秦王政爱惜其善击筑,重赦高渐离。高渐离身为秦墨行动组精英,精于搏击之术,秦王政特矐其目,留在身边击筑。

后高渐离以铅至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王政,因双目被刺瞎,不中,被诛。高渐离事件后,秦王政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附件( 个)
超大附件
正在检测超大附件


您的朋友 梧桐树 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 - 下载 播放
播放器加载中...
为保护您的系统安全,邮件中的网页脚本已被过滤。点击查看未过滤的原文

继续阅读下一封未读: “文件中转站”升级,可以上传1G的文件了
快捷回复
普通回复 语音回复
"梧桐树"<244957354@qq.com>; ; ; 快捷回复给:梧桐树


------------------ 原始邮件 ------------------
发件人: "梧桐树"<244957354@qq.com>;
发送时间: 2008年12月28日(星期天) 下午3:17
收件人: "504974822"<504974822@qq.com>;
主题: 河南省 济源市白涧燕氏家谱序
不想再看到此对话框?关闭
下一封未读:QQ邮箱管理员 “文件中转站”升级,可以上传1G的文件了 上一封 下一封 « 返回 移动到... 收件箱 已发送 群邮件 ----- 新建文件夹...

 


中华燕氏网 中华万家姓 www.10000xing.cn  中华姓氏网、中华姓名网、中华百家姓、中华万家姓
Copyright by 中华万家姓 E-mail:fangshuang888@hotmail.com    y17@sohu.com 粤ICP备07015447号
本网宗旨:繁荣华夏姓氏文化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振我家业兴我中华
百家姓、万家姓、姓氏文化、中国万家姓、中国百家姓、姓氏家谱、姓氏图腾、姓氏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