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燕氏族谱系列报道之十三《三千年甘棠今尚在》
- 中华燕氏网 2009-2-3 15:53:35 刘先寿
在位于黄土高坡上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的刘家塬村,生长着一棵我国西周初期的“召伯甘棠”树,这棵甘棠树,迄今在中外古树名木大家族中勘称“长老”,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第一树”而倍受世人所关注。
三千多年来,这棵甘棠树被写进了《诗经》、《史记》、《水经注》等著名古典文学及历史典籍;清《召伯甘棠图记》碑刻图文并茂详尽描述;慈禧太后为这棵甘棠树亲笔题写的“甘棠遗爱”大匾牌迄今尚在,对于一棵古树,我国历史上有如此众多的记载实属罕见。
据了解,这棵甘棠树之所以名扬海内外,缘于年代久远的西周政坛显赫人物“召公”。据地方志载,召公从政岐山,岐山古称“西岐”,历史上是西周王朝的发祥之地,周人在岐山建立都城,名曰“西京”。召公,姬姓,系周文王庶子,位列(周公、召公、姜太公)三公,故称召公;又因他与周公辅佐周成王“作上公,为二伯”,故又称召伯,属周初杰出的政治家。
据《史记》载,当年召公常常走出朝廷到树镇巡察,附近有一棵甘棠树,他就在这棵甘棠树下判断官司和处理政务,为民办了不少的好事,因而深受百姓的拥戴。召公逝世后,人们至此触景生情,深深地怀念他,遂将他生前“采邑之地”的甘棠树尊称为“召伯蔽芾之甘棠”、“召伯甘棠”等,并把这棵甘棠树作为召公勤政爱民的象征。舍不得砍伐,精心管护,世代相传至今。
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西部的刘家塬村,是关中道上一个普通的村庄,素有栽树植绿爱树护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村风。据悉,这棵甘棠树曾历经数次大的劫难,险遭灭顶之灾,然而每次都是该村的村民们鼎力相救,方化险为夷被保护了下来。
据“甘棠树近代的活历史”、“义务护树人”刘家塬村八十六岁的村民刘森老人介绍:一九三六年七月十日,这棵大甘棠树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轰然刮倒,但尔后不久便又从原来的树根上长出了一棵小甘棠树的幼苗。六十多年来,在刘老的精心呵护下,小甘棠逐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又重新焕发出了昔日的风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倍受人们的青睐。
最近,笔者在刘家塬村拍摄的这棵甘棠树的照片,即《诗经.召南.甘棠》篇所咏之《甘棠》。谓“赤者为杜,白者为棠”,棠者棠梨,即甘棠是也。只见这棵甘棠树根深叶茂,苍劲挺拔,躯干约有水桶般粗,其树高有二十余米,地面基部用钢筋制成围栏进行保护,左侧立“召伯甘棠图记”碑刻一座,右边有一仿古亭,陪衬得甘棠树越发显得庄重肃穆,古色古香,现为宝鸡市挂牌保护古树。
刘家塬这棵甘棠树,不但有很深的历史渊源,而且还有重要的林业意义,其观赏价值也很高。它春天花开,其瓣五出如梅,繁茂白花挂满枝头,洁白无瑕,芳香四溢;夏季浓荫遮日,翠绿如滴;秋风吹来满树枝叶姹紫嫣红,金斑万点随风舞动,不时掉落几枚甘棠果儿为游人尝食;入冬叶落寒风飞雪中凛然屹立,越显风骨,遒劲嶙峋,古风犹存,正可谓其风姿神韵四季俱佳。
多少年来,这棵神话般的甘棠树,早已成为刘家塬人保护古树,弘扬周文化的历史见证和著名风景点,曾不知让多少有识之士和喜爱林业花木的人们以及中外游客慕名纷至沓来,谒召公,观甘棠,谈古树,尝果儿,流连而忘返。
燕礼之摘自《中国林业》2004.3B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