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的历史之六《燕王哙让位之乱》

    中华燕氏网 2009年2月18日 燕飞收集


                                                         燕王哙让位之乱
        公元前323年,燕国参加了由魏国发起的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燕君即于此年称王,易王成为燕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君主。两年后,易王卒,子哙即位,是为燕王哙。燕国由此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内乱。
        燕王哙禅让王位 燕王哙在位的时间共9年,始自公元前321年,止于公元前312年。他在即位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18年,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子之全面执掌了燕国军政大权,“南面而行王事”。燕王哙禅让王位一时成为列国震动的大事。 燕王哙为什么禅让王位?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燕王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好贤”、“行仁”,对历史上唐尧虞舜禅让的传说非常仰慕,企图通过自己的实践建立一种君位任贤的制度。《韩非子•说疑》就说:“燕君子哙,邵公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a(上下结构,上为“四”,下为“毕”)戈田猎,又亲操耒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淮南子•人间训》也说:“燕子哙行仁而亡”。韩非和《淮南子•人间训》的作者意在批评燕王哙一昧“行仁”,不明君王驾驭臣下之术,而被子之夺位,受到天下人的耻笑,但由此可见燕王哙“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a戈田猎,又亲操耒以修畎亩”,是一位励行节俭,反对奢侈,爱惜民力,提倡耕作劳动而“苦身以忧民”的君主,其“勤身而忧世”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古代的“圣王明君”。如果说燕王哙的苦身修行还仅仅属于他的道德主张范畴的话,那么禅让实践所追求的任贤则是他政治主张的体现。尽管他的苦身修行和禅让任贤的书生气十足。
        第二,子之是一位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他迎合了燕王哙让贤推能的心理。史籍有关子之的记载不多,《史记•燕召公世家》只说他任燕王哙之相,“贵重,主断”,但燕王哙既然肯让位于他,表明二人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比较接近,也说明燕王哙为子之的才能所倾倒。起码是他的“贵重,主断”得到了燕王哙的赞许。根据燕王哙让位之后的事实,看来子之是任非其人,才过其实,很可能是权术多于才能。《韩非子•内储说上》称子之任燕相时,曾“坐而佯言曰:‘走出门者何白马也’?左右皆言不见。有一人走追之,报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他托言“白马”而实则要弄权术。《韩非子•二柄篇》所说“子之托於贤以夺其君者也”。可谓一针见血。
        第三,在燕国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一个劝说燕王哙让位,协助子之夺位的派别。苏秦之弟苏代曾作为齐国的使者向燕王哙进言,“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遣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子之与苏代是儿女亲家,苏代显然代表了子之一派的利益。另一位人物鹿毛寿也曾向燕王进言:“‘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苏代和鹿毛寿就是《韩非子》批评的“夺褫之资在子之”的“私门之党也”。他们的进言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燕王哙的“禅让”。禅让酿成内乱 燕王哙的“禅让”过程似乎比较顺利,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但以后的情况就不同了,可能是子之推行的一系列措施遭到了失败,遂引发了一场社会动乱,即所谓“国大乱,百姓恫恐”。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看到时机成熟,于是结党聚众,谋攻子之。 
        太子平是燕王哙的儿子,他是这次策动起兵的主谋。从当时人向燕王的进言看,太子平的地位在“禅让”期间应该是不受影响的,进言的内容是:“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进言人所谓“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似乎燕王哙的禅让是以保持太子的原有地位作为前提条件的。虽然燕王哙的意愿如此,但政治斗争的无情早已将子之与太子平推上了天敌的地位,太子平的起兵具有必然的性质。
        太子平的起兵既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齐宣王曾派人向太子平劝说:“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话说得委婉,意思却很明确,齐国愿意出兵帮助太子平。这表明,太子平在起兵之前曾得到齐宣王给以支持的保证。这大概也是后来齐国发兵侵燕的借口。 
        太子平经过一番准备,终于起兵了。他们“围公宫、攻子之”,一时声势浩大。但太子平的攻势并不顺利,连攻数月而不克。由于战局陷入胶着状态,叛军内部又发生分裂,“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子之也趁机组织反攻,叛军最后归于失败,太子平和将军市被都死于乱军之中。结果是这场内乱,“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齐国、中山国侵燕 燕国的内乱造成了人心的涣散和国力的严重削弱,也为外敌的入侵提供了机遇。还在内乱发生之初,齐国的群臣就向齐王建议“因而赴之,破燕必矣”;孟子也劝说齐王:“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公元前315年,当燕国进入子之执政的第三年,内乱结果即将显现分晓的时候,齐宣王宣布接受群臣建议,命将军匡章率领“五都之兵”和“北地之众”,向燕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几乎毫无抵抗。齐军如入无人之境,50天的时间便占领了燕都,“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燕君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
        与此同时,中山国也参与了齐国伐燕之役。中山王命国相司马“亲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得燕地“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帝大邦”,大大开拓了中山的领土,还得到了周天子和诸侯的策赏祝贺。
        齐国和中山国侵占了燕国绝大部分领土,前后达三年之久,由于燕国军民的奋力抵抗和列国诸侯不承认齐国的军事占领,魏、赵、楚、秦等国又不断援燕伐齐,齐国最后不得不从燕国撤军,燕国这才免遭亡国之祸。
        对燕王哙“禅让”事件的性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认识,肯定的意见如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一书认为它是对原始社会唐尧、虞舜禅让的理想化追求,体现了一种进步倾向;杨宽《战国史》认为燕王哙和子之是要通过禅让确立地主政权,禅让事件“具有封建的政治改革性质”;侯任之等《北京史话》等也有类似的看法。否定的意见如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认为禅让导致了燕国内乱,是“一幕滑稽剧”;曹子西等《北京通史》认为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不具有政治改革和进步的性质。两种意见的差距很大,究其因,是持肯定意见的学者主要是着眼于燕王哙的良好政治愿望,持否定意见的学者主要是着眼于“禅让”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总括而言,燕王哙“禅让”事件是一场从改革愿望出发而带来社会动乱,以失败告终的改革运动。


分享按钮>>【安姓氏世代脉络】中华五千年嫘祖故里庙会节
>>邹姓探源---姓氏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