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始祖——召公奭
- 中华燕氏网 2009年5月11日 燕旻搜集
燕国始祖——召公奭
召公奭,姬姓,名奭(shì),周王室的宗亲,生年不详,活了很大岁数,亡于周康王二十六年。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和周王族同姓,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把召公封在北燕,是后来燕国的始祖。
召公奭-个人概况
召公奭为周文王的长庶子,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建立、巩固西周政权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周公分陕而治,巡行陕间乡里,舍于甘棠之下,决狱于阡陌陇亩之间,深受群众爱戴。百姓赋《甘棠》之诗,敬其人而爱其树。召公之德政教化,被称做“甘棠遗爱”。
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陜而治,陜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召公把他的辖区搞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就是为此而写的。
西周王朝建立两年后,周武王劳病而逝,其子周成王年幼,用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和上卿召公奭辅政。当时,西周天下很不稳定,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决定分陕而治。分陕的具体位置,在史籍《水经注》中记载为以陕城为界,而在史籍《括地志》中则记载为以陕塬为界。这样,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发展的领地;而召公奭的责任就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
“周召分陕”,是以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的“陕”为分界线,把西周王朝的统治区划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由周王朝的开国重臣“分陕而治”。当年周召二公商定,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据史籍《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周召分陕石柱”原立于陕塬(今河南陕县张汴塬),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唐朝时期有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考验其字,属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所勒。今名漫漶,字剥蚀脱落不可复识。
召公奭-历史生涯
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到成周开始亲理政务,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后以陕(今河南三门陕)为分界,“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史记•燕世家》。后召公子孙以太保为氏。春秋后废,汉复置,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史载殷王太甲以伊尹为太保,西周成王以召公奭为太保。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后,建立周朝,封周王宗室、古圣王后人和功臣谋士为诸侯。其中召公奭与周公旦、太公姜尚位列三公。召公奭被封于燕,建燕侯国。
召公奭-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召公奭。我国的燕氏家族,是以国为姓氏,而燕国又因燕山而得名。根据历史学家的考据,距今3000多年以前,周天子大封诸侯,把有功于周室的大臣召公奭封在蓟地,召公巡视自己的封地时,被雄伟秀丽的燕山所吸引,就把自己的国家取名为“燕”。燕国一直传到战国末年才被秦始皇所灭,从此,燕国的公族就以故国号为姓,世称燕氏。燕氏的得姓,大约有2200多年的历史。燕氏的源流,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燕氏出自纂姓,是《史记》上记载的召公奭的后代,是周的同姓,被分封于燕国,传国一共四十二世,至王喜这一代为秦国所灭,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汉代有功臣宜城侯燕仓,后汉有中郎将燕瑗,望族出于上谷、范阳。故燕姓后人奉召公奭为燕姓的得姓始祖。
出自祖名为氏,以奭(Shì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于西汉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孙有一支以他的名为姓,姓奭。到西汉元帝时,由于元帝名刘奭,百姓必须避讳,奭姓人改为盛姓。又如如《姓谱》上记载说:“北海太守奭伟,避元帝讳,改姓盛”;《后汉书西羌传》也指出:“东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讳改姓盛”。
召公奭-史书记载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说周公。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率维兹有陈,保乂有殷”。于是召公乃说。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率,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分享按钮>>中华苏氏十八位宰相 …………………………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六国丞相……